刘晓菲主编的《中外名人成才故事(精)》为名人传记故事合集。大多数人对名人的了解仅限于他们的简要生平和成就,而对于他们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却是一知半解。本书所选的200余位名人,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等领域所有杰出代表,全面展现名人与众不同的人生历程,剖析他们的成才原因,解读其中的成功经验。让大禹、孔子、屈原、李时珍、阿基米德、莎士比亚、华盛顿、贝多芬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再只是高高在上、需要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同样遭遇过挫折、经历过失败但最终取得成功的鲜活生命。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真正走近名人,与他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切身感受到名人的人格魅力,从他们的成才经历中获得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力量。
一提到名人,我们会立刻想到那些政治领袖、军事将领、社稷名臣、圣哲名师、科技精英、艺术大家、商界巨子等,不自觉地联想到其睿智的思想、超人的智慧、非凡的才华……但是,名人并非先天生成的,他们大都也曾和我们一样默默无闻,也曾在迷惘与困顿中徘徊。是他们的坚毅品性、过人胆略、恒定信念与执着勇气等,使他们熬过了人生的严冬,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刘晓菲主编的《中外名人成才故事(精)》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的成功经历和模式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深入了解名人的成才经历,可以汲取其经验智慧,获得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力量,堪称一条“复制”成功的捷径。特别是对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这种正能量更是比老师、家长的刻板说教要生动、有效得多。一则真实的成才故事,可以胜过百句苍白的大道理。只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每个人都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通过不懈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
华罗庚,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在家刻苦自学,后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多次应邀赴英国、美国、苏联等国家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从美国回到祖国,任清华大学教授等职。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等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身体力行,到20多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为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罗庚
——初中文凭打天下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一生下来,父亲就把他装进箩筐,顶上又盖一只箩筐。父亲相信:“进箩辟邪,同庚同岁。”不久,他还给儿子起名叫“罗庚”。
华罗庚从小就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时非常专心,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上学期间,华罗庚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他常常别出心裁,我行我素,有时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乱改一通。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你出的题目太简单了,不能考查出学生的水平。”老师大为惊讶,说:“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已经远远超过其他的同学。”
华罗庚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老师是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王维克。王老师不爱照课本按部就班地讲课。他总是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有一次,他提出个有趣的问题:“这里有一个数字,被3整除余数是2,被7整除余数也是2,被5整除余数是3,问这个数字是多少?”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一个学生回答。王老师环视全班,见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望着题目发愣,只有华罗庚在纸上紧张地计算着。又过了一会儿,华罗庚举手要求回答,老师默许了,他大声说:“是23。”王老师问:“你知道韩信点兵的故事吗?”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和疑惑。华罗庚说:“不知道,我是这样算出来的:一个数字,能够被3和7除,且余数都是2,那么它一定是21加2,所以该数为23。23除以5余数刚好是3,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王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完全正确。”接着,王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名题。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过兵呢。西方数学家称它为“孙子定理”。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更是刮目相看。
其实,当时年仅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什么《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算出来的。王维克觉得华罗庚是个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决心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助其早日成才。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准备进一步研究数学。然而,由于家中过于贫困,他不得不放弃了读书的梦想。
上学的梦破灭了,但他依然顽强地自学,每天读书学习的时间几乎都在10个小时以上。华罗庚学习起来异常专注,经常达到忘我的地步。一次,他在父亲的杂货铺照顾生意。顾客问1只纱锭多少钱,此时的华罗庚正在计算一道代数题,见有人问他话,就随口答道:“8499。”顾客瞠目结舌,原来他把代数题的结果告诉了人家。凭着这种异常专注的精神,华罗庚用5年的时间就学完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
然而,不幸再次向他袭来。1928年,华罗庚染上伤寒病,在新婚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才得以挽回性命,但最终落下左腿残疾,但这没有阻碍他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华罗庚开始发现和研究问题,并陆续向《科学》和《学艺》等重要杂志投稿。1929年底,《科学》月刊发表了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名不见经传的华罗庚,通过指出苏家驹教授一篇论文中的错误,引起了国内数学界的关注。
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通过《科学》杂志知道了华罗庚的名字。后来,他又通过清华大学的教员唐培经了解到华罗庚的详情。不久,在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的举荐下,华罗庚走进了清华园,开始是在数学系做助理员。他负责管理图书、收发文件等杂务。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用一年多的时间学完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
华罗庚不负众望,他自学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著名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由此被破格聘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清华大学保送到英国的剑桥大学进修。两年时间里,他发表了10多篇数学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代著名数学家。(P199-200)
名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大都在各自的国度、民族、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提到名人,我们会立刻想到那些政治领袖、军事将领、社稷名臣、圣哲名师、科技精英、文学泰斗、艺术大家、商界巨子等,不自觉地联想到其睿智的思想、超人的智慧、非凡的才华、过人的勇气……
但是,名人不是先天生成的,他们大都也曾和我们一样默默无闻,也曾在迷惘与困顿中徘徊。是他们的坚毅品性、过人胆略、恒定信念与执着勇气等,使他们熬过了人生的严冬,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事实上,很多成就卓著的名人大家在总结自己的成功原因时,也几乎都会提到影响自己的先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更是比老师、家长的刻板说教直接、有效得多。一则生动的名人故事,胜过百句苍白的大道理;一段真实的成才历程,甚至可以使人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海伦·凯勒的励志故事,就为无数自卑迷惘的人点亮了心中希望的灯,而大学中途退学却创造了商业神话的比尔·盖茨,则激励着广大青年去找回自信、重拾梦想。
虽然每个人的成功经历和模式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名人成功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却是完全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如他们身上优秀的意志品质,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方法,他们面对机遇和困境时的决断与处置等。可以说,深入了解名人的成才经历,是一条“复制”成功的捷径。
名人之所以成名和被历史铭记,自有其与众不同的天资、机遇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所选的200余位名人,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代表。书中系统展现名人与众不同的人生历程,剖析他们的成才原因,解读其中的成功经验。让大禹、孔子、屈原、李时珍、阿基米德、莎士比亚、华盛顿、贝多芬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再只是高高在上、需要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同样遭遇过挫折、经历过失败但最终取得成功的鲜活生命。帮助读者真正走近名人,与他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切身感受到名人的人格魅力,从他们的成才经历中获得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力量。
在表现形式上,本书通过多种栏目设置从不同侧面立体展现名人风采。“名人简介”介绍名人成长经历和主要成就;“成才启示”深度解析名人成才原因;“相关链接”讲述名人成长的相关背景、轶事。同时本书还选配了近200幅珍贵的图片,通过肖像、文物、古迹等与名人息息相关的元素,还原名人的生活场景,再现历史。
打开本书,你将步入一所不同凡响的成功学院,这里的老师个个都是相关领域里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精英人物。他们将带你去回顾他们的成长历程,把他们博大精深的智慧传授给你。只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每个人都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通过不懈努力一步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