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尼尔斯·伦奈/天星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丹麦)延斯·彼得·雅科布森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她有一对明亮的布里得家族的深褐色眼睛,柳叶细眉,鼻子轮廓清晰,像他们家族的人那样,还有那种鲜明的下巴、肥厚的双唇。奇特、哀怨、性感的唇形和不停晃动着的头也是遗传的。然而,她的面色苍白,头发如丝一般轻柔、细直;布里得家族的人不这样,他们的面孔是淡红的,紫铜色的,头发鬈曲而蓬松,像鬃毛一样浓密。他们用圆润、深沉、抑扬的声调述说着祖传的故事:先辈们喧闹的狩猎、盛大的祈祷仪式和无数的风流韵事。

她的嗓音轻细,并不响亮。

不过,我说的这些是她十七岁时的样子。两年之后她出嫁了,嗓音变得响亮,面颊泛出红晕,眼睛也不那么炯炯闪光,而是变得更大、更暗淡了。

十七岁时,她就和兄弟姐妹们有所不同,不愿亲近父母。布里得家族的人讲求实际,日子过得按部就班,白天工作,夜里睡觉,除了过收获节和圣诞节的三四次庆宴之外,并不奢望别的娱乐。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徒,但他们认为,对上帝报恩要像缴纳赋税一样认真:每天晚上祈祷,每逢节日去教堂做弥撒,圣诞前夜唱圣诗,一年两次领圣餐。他们的求知欲并不强烈;至于说到审美,他们对伤感的抒情曲并不陌生,每逢夏天来临,草地一片嫩绿、田野变得郁郁葱葱的时候,他们也会议论当下住在乡村的美好;然而,据此并不能说他们是诗意的人;美没有让他们头脑发胀,朦胧的希望也没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痛苦,白日梦更不能欺骗他们。

不过,巴尔妥林娜完全是另一种人,收拾牲口圈和打扫房间的事她不管,地里的活JUln进厨房的事她从不插手。

她喜欢诗歌。

她醉心于诗歌,做梦也是诗歌,她唯有相信诗歌,仿佛世上没有什么可信的。

父母、兄弟姐妹、亲朋近邻的话很少有值得听取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不是高高飞翔在大地和手头杂务之上;确切地说,他们的眼光无法摆脱眼前的日常琐事。

可是诗歌呢!带着奇异的想法和灵感,幻想着广阔的世界;在那里,悲痛黯然失色,欢乐神采飞扬;诗歌熠熠生辉,展现种种形象,尽情把玩着节奏和韵律,闹得热火朝天——那里述说的全是年轻姑娘,姑娘全都清纯、漂亮,连她们着急也说不清是何等漂亮;她们的心灵宝藏、她们的美丽比世上万物都珍贵,男人们将她们托起,举到神奇的幸福之巅,敬重她们,崇拜她们,同她们分享梦幻和想法、成功和荣誉。此外,这些最幸运的姑娘,原来还是他们全部谋略和成功的起因。

也许,她丝毫不比这些姑娘逊色吧?她们就是这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凭什么知道我是什么样的呢?要知道,诗人坚定地要人们相信,正是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生活,而那些针线活、刺绣、操持家务以及愚蠢的外出拜访算什么生活呢?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里所隐含的不是别的,而是有点病态的自我欣赏,也是认识自我的渴望。对于并非完全平庸的姑娘来说,这根本不是新鲜事;可惜的是,在她这个圈子里,没有一个可与之比较的杰出的人。因此,她开始把自己视为优秀得不寻常的人,好像一片热带树丛突然在严酷的天空下生长,刚吐露幼芽,而一旦处在湛蓝、温暖的天空下,在明媚的阳光里,便会长出匀称的枝叶,绽放似锦的繁花。于是她想,真正的她就是这样,适当的环境会把她造就成这样子,她梦想那个光辉灿烂的地方,思念另一个丰富多彩的“自我”,却忘记了如此容易被遗忘的事。那就是,尽管梦想,尽管思念,但心灵却不会因此有丝毫长进。

P1-3

后记

《尼尔斯·伦奈》是丹麦著名作家延斯·彼得·雅科布森(1847—1885)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在短促的一生中,雅科布森写出了富有印象派特色的诗歌、多篇中短篇小说和两部长篇小说《玛丽娅·格鲁卜夫人》《尼尔斯·伦奈》。他不仅是天才的诗人和小说家,同时也是政治评论家和自然科学学者。作为一位研究植物学的学者,雅科布森在创作中十分注重自然风景的描写,抒发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审美感受,并且结合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创作出富有诗意的叙事作品。这一创作风格贯穿于他的中短篇小说乃至长篇小说《玛丽娅·格鲁卜夫人》中。但小说《尼尔斯·伦奈》有所不同,如果说长篇历史小说《玛丽娅·格鲁卜夫人》的抒情特征大多表现为景物描写,而《尼尔斯·伦奈》则较少描写自然环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部饱含诗意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忏悔录,是尼尔斯·伦奈的抒情日记。在这部小说里,占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物做热忱的性格描写,并且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的、道德的和哲学的问题。《尼尔斯·伦奈》是以19世纪中叶的生活素材写成的,就作者对小说的构思而言,应该是对1864年丹普战争发生后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做出的答复。当时丹麦正处在新旧观念的转变时期,宗教世界观被科学的世界观所取代,并逐渐成为新的潮流,小说主人公尼尔斯-伦奈作为这种观念转变的载体,受到进步思想界的关注。据说,小说发表之前,作者想写一部纯自然主义的小说,题名为《无神论者》,后来改为《尼尔斯·伦奈》,副标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1879年12月,作者在给友人的信里写道,“这个年轻人今天已经年纪大了”,并将副标题删去。总之,小说反对宗教世界观的主题是鲜明的,它甚至被认为是一部“无神论的圣经”。丹麦著名的文艺评论学家格奥尔格·布兰代斯对小说《尼尔斯·伦奈》寄托很大的期望,并且指出,在小说里找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崇高的自由精神”获得胜利的确凿证明。在肯定这部小说的同时,他也在其中看到浪漫主义时期的余音,如感伤情调,主人公偏好空想,小说中较少涉及历史性事物,更多是谈论泛人类的东西等。

小说《尼尔斯·伦奈》可分为三个部分,是通过两种叙事方式写成的,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是编年性质的,这里简洁地描写了尼尔斯·伦奈父母的情况和主人公尼尔斯之死。占据小说中心地位的是中间部分,在这里,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形成过程,以令人称奇的心理剖析和抒情的笔触,叙述了发生在尼尔斯身上的一系列故事,特别是爱情的挫折和失败。对那个时代而言,尼尔斯并不是“标志”性人物,他是在浪漫的童话世界和严峻的现实生活碰撞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未能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很早就像成年人那样思考问题。这里部分原因归咎于双亲之间深刻的不合,一方面,母亲痴情地追求诗意的浪漫生活,另一方面,父亲却抱着陈旧刻板的生活态度。尼尔斯偏好虚荣的幻想,面对苦难的现实生活经常会感到恐惧、哀伤、绝望,莫名的忧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他。甚至在“进步思想高涨”时期,他也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异化的,仿佛与世隔绝,“被生活判处劳役”。与此同时,他又以为自己的思想是自由的。尼尔斯在少年时代凭一时的冲动而相信天命,后来,他从自身激发出独立的和内在的反抗情感,拒绝“屈服天命”,走上了“怀疑主义”的道路。

尼尔斯是个“不合群的人”,无论他的同龄人,如艾利克、弗里齐奥弗,还是家庭教师毕古姆,以及不知羞耻、有时又表现清醒的耶利尔大夫,都不能帮助他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诚然,他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尼尔斯睁开了眼睛看世界,比如毕古姆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和满足于空想,耶利尔在宗教问题上的自由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但是,他们的见解和理想都是非常抽象的。童年时期的小伙伴让他感到亲近,他们之间似乎可以取长补短:弗里齐奥弗对破坏行动充满激情,而艾利克则幻想艺术创作,是个有艺术才华的青年,不久便成了画家。但是艾利克的才赋没有结出果实,他认为自己是孤独者,在艺术里找不到非同寻常的东西;自己意识到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随之悲观失望,以致酗酒堕落,最后过早死亡。

尼尔斯与几个妇女的关系较为曲折,虽然颇具戏剧性,却真实反映了尼尔斯细微深刻的心理变化和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

……

作为一位诗人兼小说作家,雅科布森极为重视细节,《尼尔斯·伦奈》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感知度,即得益于作者对细节的精心打磨。小说以深刻细腻的心理剖析展示出尼尔斯精神世界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不过,《尼尔斯·伦奈》的写法在许多方面类似于西方的哲理劝喻故事。小说中缺乏平缓、均衡的情节发展,既包含客观叙述、内心独白,又有作者的插叙和评述;叙事中时空交错,传统的客观描写与鲜明、怪异的场景相互转换;有时,堆砌词藻稍嫌“笨拙”的语言与带韵的散文交替出现,有时,又突然采用闪亮新奇的比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颇具特色的文体“转换”现象,在小说发表时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认同,只是到了20世纪初,这部小说得以重生,人们才认识到,似乎其中显露了现代派文学的萌芽。有研究者认为,雅科布森的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起源之一,并对后来丹麦文学、斯堪的纳维亚文学以及欧洲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得益于雅科布森的作家当中,可以提及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1930年的生活札记里,他把斯堪的纳维亚人,其中包括雅科布森,称为是自己除俄国人之外的最早的老师。1937年他再次强调,这一文学新事物的魅力肯定会长期发挥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雅科布森的作品在德语文学中受到推崇,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无疑是奥地利作家里尔克写的小说《玛尔特·劳里茨·布里格记事》,其主人公布里格在血统和精神上都堪称尼尔斯·伦奈的堂兄弟,他们那种忧郁的反省、孤独的失落感以及审美的内心世界,都非常相似。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中曾经写道,对他来说,有两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就是《圣经》和雅科布森的作品,他甚至尝试阅读雅科布森的丹麦文原著。雅科布森这部受到格奥尔格·布兰代斯关注和肯定并且令易卜生感到欣喜的小说,无疑在当时的丹麦文学和欧洲文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并对之后的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本书根据俄文本并参照德文本译出。

鲁民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译后记

内容推荐

延斯·彼得·雅科布森著的长篇小说《尼尔斯·伦奈》讲述了:

少年尼尔斯·伦奈有一个行事实际的父亲和沉浸于美丽幻梦中的母亲。12岁时,他强烈地憧憬着自己的姑姑,求上帝保佑她重病痊愈,但她仍然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深深影响了少年伦奈,他决心反抗上帝。他想成为诗人,来到了哥本哈根,但没有成功。就连恋爱,他也得不到真正的恋人。在接连失去信仰、恋人、父母和友人后,他回到家乡,娶妻生子。但不幸的是,妻子和幼子相继病逝。最后,伦奈也在1864年德国入侵丹麦的战争受伤死去。

小说表达的主题是这位幻想家经历了幻想破灭后成为现实主义者。在作品中,雅科布森告诉人们:“不管社会地位如何,个人是怎样成为生理和心理的俘虏的。”

编辑推荐

《尼尔斯·伦奈》是丹麦文学家延斯·彼得·雅科布森的长篇力作,国内首次译介。

它是一部饱含诗意的小说,一部忏悔录,一部深深影响了里尔克、托马斯·曼等作家的小说。

小说中,作者注重描绘自然风光和色彩的印象派风格,往往是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相结合的,这种写作方法贯穿于他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中。就揭示人的生活隐秘、心灵感受和情绪而言,雅科布森堪称洞察幽微的现实主义者和心理学家。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在里尔克、霍夫曼塔尔等人的作品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里尔克甚至称他为“精神上的旅伴和情感上的现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