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林冠群主编的《西藏通史(吐蕃卷上下)》用大的篇幅来叙述吐蕃的制度和精神文明,包括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制度、经济、交通、语言和文字、文学与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希望能够剥开传说的迷雾,以及后世佛教史家给吐蕃历史添加的佛教化的外衣,还原历史以本来面目。
| 书名 | 西藏通史(吐蕃卷上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云、林冠群主编的《西藏通史(吐蕃卷上下)》用大的篇幅来叙述吐蕃的制度和精神文明,包括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制度、经济、交通、语言和文字、文学与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希望能够剥开传说的迷雾,以及后世佛教史家给吐蕃历史添加的佛教化的外衣,还原历史以本来面目。 内容推荐 张云、林冠群主编的《西藏通史(吐蕃卷上下)》用21章来展现吐蕃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前6章叙述吐蕃王朝政治史的发展脉络,说明吐蕃王朝自身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推动吐蕃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接着分别揭示吐蕃与唐朝的密切往来、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的相互联系,这种因为族类相同、血缘相近、语言同属,以及人群迁徙、经济文化密切交流而形成的特殊关系,是古代中华文化圈初现,乃至唐代中国行政版图形成的重要基础。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吐蕃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松赞干布出生与即位 第二节 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与修建王宫 一、定都逻些 二、修建红山宫与帕邦卡 第三节 松赞干布初步统一青藏高原 一、平定贵族叛乱 二、与噶尔东赞域宋的盟誓 三、统一青藏高原 第四节 松赞干布与诸部及唐朝、尼泊尔联姻 一、松赞干布迎娶诸部王妃 二、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 三、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第五节 松赞干布时期的突出成就 一、创制统一文字 二、建立行政区划 三、完善职官体制与各项管理制度 四、加强军事管理制度 五、建立法律制度 六、接受佛教信仰和外来文化影响 七、松赞干布的去世及其历史功绩 第二章 吐蕃王朝的发展 第一节 噶尔东赞域宋辅政 一、噶尔家族的崛起 二、噶尔东赞域宋其人其事 三、噶尔东赞辅政期间之作为 第二节 钦陵兄弟专权与吐蕃的扩张 第三节 芒伦芒赞与都松芒波杰时期 第四节 赤玛蕾执政及赤德祖赞的时代 一、赤玛蕾执政 二、赤德祖赞的时代 第三章 吐蕃王朝的鼎盛 第一节 赤松德赞的身世及其生卒年 一、赤松德赞非金城公主所出 二、赤松德赞之生卒年 第二节 吐蕃王室内部的纷争 第三节 赤松德赞稳定内政与推动改革 第四节 赤松德赞的军事扩张 第五节 赤松德赞首开吐蕃佛教预政之风 第四章 吐蕃王朝东向扩张 第一节 吐蕃的对外扩张 一、吐蕃王朝东向扩张 二、吐蕃统治河陇的军政机构 第二节 吐蕃在沙州的建置 一、吐蕃统治下的敦煌 二、吐蕃统治下的通颊部落 第三节 吐蕃统治下的西域 一、吐蕃统治下的鄯善 二、吐蕃统治下的于阗 第五章 吐蕃王朝的由盛而衰 第一节 苯教势力的大反击 第二节 吐蕃王室的悲剧 第三节 赤德松赞时期的吐蕃 一、赤松德赞以后的王统世系 二、赤德松赞在纷乱中继立 三、赤德松赞——吐蕃王朝中兴之主 第四节 赤祖德赞当政与吐蕃内部矛盾的激化 一、身份与名号 二、生卒年 三、幼弱即位 四、体弱多病 五、过度崇佛,破坏体制 六、对外采取和解妥协政策 七、以暴力推展佛教 第五节 唐蕃长庆会盟 一、赤祖德赞延续前朝对唐政策及唐蕃长庆会盟 二、赤祖德赞亲政与唐蕃边境无战事 第六章 吐蕃王朝的瓦解 第一节 达磨赞普灭法 一、达磨继赞普位 二、达磨赞普的政教措施 三、达磨灭法 第二节 达磨赞普被杀与王位之争 一、达磨赞普被杀 二、云丹与沃松王位之争 第三节 贵族和军事首领之间的矛盾与武装火并 第四节 吐蕃平民、奴部大暴动 一、吐蕃平民大起义 二、吐蕃辖下各部的反抗活动 三、唐朝属将收复失地 第五节 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一、农牧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二、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加剧和疾病蔓延 三、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纷争加剧 四、政治、宗教冲突与佛教内部的纷争 第七章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第一节 唐蕃政治关系 一、政治联姻与政治交往 二、军事冲突 三、唐蕃会盟与划界 第二节 唐蕃经济关系 一、唐蕃联姻与经济交流 二、唐蕃丝路贸易 三、战争与唐蕃经济关系 第三节 唐蕃文化关系 一、宗教文化交流 二、制度文化交流 三、科技文化交流 四、体育文化交流 五、风俗文化交流 第八章 吐蕃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第一节 吐蕃与南诏的关系 一、吐蕃与唐朝对西洱河诸蛮的争夺及神川都督府的建立 一 亩诏缔一百诏礴与卧慕的姜桑 三、南诏与吐蕃联盟及两者的关系 四、南诏重新附唐及其与吐蕃之关系 五、吐蕃与南诏经济、文化的交往 第二节 吐蕃与突厥的关系 一、吐蕃联合西突厥与唐朝争夺西域 二、吐蕃与后突厥汗国及西突厥突骑施的关系 第三节 吐蕃与回纥的关系 一、回纥建国前后与吐蕃的关系 二、8世纪末9世纪初吐蕃与回纥对西域等地的争夺 三、9世纪初以后吐蕃与回鹘的关系 第四节 吐蕃与沙陀的关系 一、沙陀的兴起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二、沙陀的东迁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第五节 吐蕃与党项的关系 一、吐蕃与党项的族源关系 二、吐蕃与被征服党项的政治、军事关系 三、吐蕃与内迁党项的关系 四、吐蕃与党项的宗教文化关系 五、党项与吐蕃的民族融合 第九章 吐蕃与南亚、中亚地区的关系 第一节 吐蕃与南亚地区的关系 一、吐蕃与泥婆罗的关系 二、吐蕃与印度的关系 三、吐蕃与勃律的关系 四、吐蕃与迦湿弥罗的关系 第二节 吐蕃与中亚地区的关系 一、吐蕃与护密的关系 二、吐蕃与吐火罗的关系 三、吐蕃与昭武九姓的关系 四、吐蕃与大食的关系 第三节 吐蕃与诸国的经贸往来 下编 第十章 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 第一节 吐蕃五茹 一、“茹”的含义与功能 二、吐蕃的五茹 第二节 六十一东岱 第三节 十八个行政区与三勇部 一、十八个行政区 二、三勇部 第四节 吐蕃在军事扩张地区的军政建制与区划 一、敦煌文献所见吐蕃的“十将制” 二、吐蕃在西域的军政建制 三、吐蕃在南诏西洱河地区的军政建制 第五节 吐蕃的人口 一、对吐蕃王朝时期户均人口数的估计 二、藏文史料中的人口信息 三、赞普赏赐户口中的人口信息 四、吐蕃所属吐谷浑故地的人口 第十一章 吐蕃的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节 赞普的王权 一、吐蕃王室的祖源神话 二、天神之子入主人间 三、赞普王权的神性 第二节 赞普位的继承 一、赞普位继承的原则 二、吐蕃预立储君 三、赞普位继承中的后妃角色 四、赞普位继承之特征 第三节 吐蕃政权体制的变迁 一、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二、君主集权的王朝政体时期 三、权臣和外戚干政 第四节 吐蕃官僚体系 一、王朝官制 二、地方官制 第五节 吐蕃王朝与占领区的关系 一、吐蕃占领和控制下的地区 二、吐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十二章 军事 第一节 军事建制 一、吐蕃本土的军事建制 二、吐蕃占领区的军事建制 第二节 军事制度 一、征兵与拜将 二、军令与军法 三、巡逻与戍守 四、后勤与保障 第三节 军事战术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上兵伐谋 三、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之 四、速战速决,长驱直入 第四节 军事装备 第十三章 吐蕃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习惯法与成文法 一、习惯法 二、成文法 三、民事法规 第二节 诉讼审判 一、司法机构及官员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第三节 吐蕃对周边地区法律的借鉴 一、借鉴印度之法 二、借鉴唐制 三、借鉴突厥制度 第十四章 吐蕃经济 第一节 畜牧业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手工业 一、纺织手工业 二、金属加工业 三、城市建筑业 四、造桥业 第四节 商贸活动 一、吐蕃对唐的“贡赐贸易” 二、吐蕃以马匹及其畜牧加工品输出为主的贸易 三、吐蕃与唐之间的互市贸易 四、吐蕃占领下河湟、河西等地区的商品贸易 五、生活生产中的商品经济 第五节 税收、赋役和财政 一、税收 二、赋役 三、财政 第六节 吐蕃时期的工匠与农牧业劳动者 一、基本人口 二、工匠和农牧业生产者 第七节 饮食业 一、茶饮业 二、饮酒业 三、乳制品等食品加工业 四、制盐业 第八节 寺院经济 第十五章 吐蕃的交通 第一节 吐蕃内部的交通 一、唐蕃驿道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二、吐蕃至南诏道路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三、吐蕃至蜀地道路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四、吐蕃至勃律、中亚道路在吐蕃辖地的路段 第二节 唐蕃驿道 一、唐蕃驿道在唐朝地区的路段 二、唐蕃驿道的价值和通行的情况 第三节 吐蕃与南诏之间的通道 第四节 吐蕃与蜀地之间的交通 一、吐蕃入蜀地的西山路 二、吐蕃入蜀地的“南道” 三、清溪关道北段 第五节 吐蕃至勃律的道路 第六节 吐蕃至中亚地区的主要道路 一、吐蕃-于阗道 二、吐蕃-泥婆罗道 第十六章 吐蕃的语言和文字 第一节 藏语文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藏文结构及其特征 第三节 吐蕃时期藏文的特点 第四节 吐蕃时期藏语的特点 一、语音系统 二、语法特征 第十七章 吐蕃的文学与史学 第一节 吐蕃的文学 一、古代歌谣、诗歌与占卜辞 二、格言、变文与散文 三、民间传说与故事 四、史传文学 五、翻译文学 第二节 吐蕃史学 一、吐蕃史学的萌芽 二、吐蕃史学的体裁与体例 三、吐蕃时期的历史著作——《巴协》 四、《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五、外来因素对吐蕃史学的影响 六、吐蕃时代的史家与史学成就 第十八章 吐蕃的宗教 第一节 吐蕃时期的原始信仰 一、动物崇拜 二、自然与神灵崇拜- 第二节 苯教 一、苯教在吐蕃的传播 二、苯教在吐蕃王室中的地位 三、苯教与佛教的交锋与融合 第三节 佛教在吐蕃的传播 一、佛教传入西藏 二、佛教在吐蕃立足阶段 三、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与繁荣阶段 四、佛教在吐蕃的鼎盛与衰落阶段 五、佛教内部的顿渐之诤 第四节 译经事业和佛教典籍目录的形成 一、翻译人才的来源 二、翻译成果 三、佛教典籍目录的编撰 第五节 佛教的组织与制度 一、“七试人”出家和吐蕃的僧伽组织 二、供养制度 三、译经制度 四、写经组织 第十九章 吐蕃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医学 一、吐蕃与周边的医学交流 二、藏医经典著作 三、藏医学成就 四、著名的医学家 五、解剖学和外科学 六、验毒和解毒学 第二节 天文历法 第三节 金属冶炼与加工 第四节 建筑 一、王朝宫殿建筑 二、陵墓建筑 第五节 造纸 第六节 数码 一、从阿拉伯数码说起 二、阿拉伯数码同印度数码的关系 三、藏族数码与印度数码、阿拉伯数码之形态比较 四、关于藏族数码的历史和传说 五、藏族数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第七节 吐蕃时期的算数 第二十章 吐蕃艺术 第一节 雕塑艺术 第二节 绘画艺术 一、大昭寺早期壁画 二、敦煌石窟吐蕃绘画 三、敦煌吐蕃绢画 四、榆林窟第15窟吐蕃天王壁画 第三节 工艺美术 第四节 音乐舞蹈艺术 第五节 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艺术的交流 第二十一章 吐蕃的体育 第一节 民间体育活动 一、抱石头 二、赛牦牛 三、登山 四、杂技中的体育 五、绳技表演 第二节 竞技运动 一、赛马 二、赛跑 三、射箭 四、武术 五、摔跤(角抵) 六、吐蕃的军事武艺 第三节 马球 第四节 围棋陆博 一、藏式围棋(密芒) 二、掷骰子 三、打藏牌 第五节 吐蕃时期的养生 大事记 专有名词汉藏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编撰说明 总后记 试读章节 上述显示,赤德松赞不但牢固地坐稳赞普宝座,且能贯彻自身意志,不受阻碍。我们由赤德松赞时期,吐蕃与唐的互动中,更可以了解赤德松赞十分成功地压制贵族集团,使之完完全全听命于王室的指挥。吐蕃由于在西陲、北陲、东北陲及东南陲等地军事吃紧,使得吐蕃已无力再面对唐朝的军事行动。因此,主动对唐朝表示善意,白居易代王亿答吐蕃北道节度使论赞勃藏书中云:“皇帝以赞普频遣和使,恳求通好”,就是反映当时吐蕃对唐的外交策略,甚至主动提出归还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治)、原州(今甘肃固原县治)及安乐州(今甘肃中卫县境)等位于唐蕃边界的3州。然而,终赤德松赞朝并未付诸实现,显然为缓兵之计,目的就在于迷惑唐朝,误以吐蕃有和谈的诚意,避免唐朝在此段不利期间对吐蕃展开军事行动。 按唐蕃之前的往来模式,经常由吐蕃中央遣使赴唐京师求和,但旋即于边界发动战争,例如玄宗开元二年(714),唐蕃盟会定境河源(今青海南),但在和盟之中,蕃相坌达延率兵十万寇临洮(今甘肃临潭县西南),入攻兰、渭。又如吐蕃在唐代、德宗两朝,曾求会盟4次,然其每于盟时或盟后,必然兴兵寇边。如永泰、大历年间虽然遣使相盟,而蕃兵“俄寇灵州(今宁夏宁武县西南),掠宜禄(今陕西长武县治)”。是以,唐朝君臣对吐蕃之反复无信,颇多微词,如代宗云:“彼(吐蕃)亦尝遣聘臣来修旧好,玉帛之礼才至于上国,烽燧之候已及于近郊。”陈子昂云:“臣闻吐蕃桀黠之虏,君长相信而多奸谋。”,然而,由赤德松赞继位后,于贞元十九年(803)开始至元和十年(815),计13年间,仅有元和七年(812),吐蕃寇泾州的记录,其余在唐蕃边界烽烟不起,甚至在元和八年(813)九月,宪宗诏太常习乐,复用大鼓,此意味着唐朝京师已久无边警,遂恢复使用大鼓。于此可见,赤德松赞掌政期间,吐蕃王朝中央能完全掌握边区诸节度使,使之与王朝中央同步,未产生相互抵触或联系未周,甚或违抗王朝中央命令的情况。 由上述赤德松赞在位执政情况分析,当时吐蕃政局相当稳定平顺,因此在赤德松赞元和十年(815)薨逝,其子赤祖德赞10岁稚龄继位时,吐蕃并未如往例,先经过信奉苯教的大臣试图掌控大局,排除信佛势力的动荡过程,而是平稳过渡。在所有的汉藏史料之中,均未记载由赤德松赞传位赤祖德赞的过程,有任何动乱或不平顺的记录。此在唐代吐蕃历朝较为少见。由囊日论赞计起至沃松止,共11代,平稳过渡者仅4例,分别为松赞干布传贡松贡赞,松赞干布传芒伦芒赞,赤松德赞传牟尼赞,赤德松赞传赤祖德赞。其余7例,不是赞普横死,就是战死,均属骤然剧变的状况。由此可见,赤德松赞于临终前,作了周全的安排,证明赤德松赞在拥佛大臣的襄赞下,稳定且牢固地控制了政权,并未给予拥苯的贵族集团有可乘之机。而且当时吐蕃对外亦能保持威势,如吐蕃宰相同平章事尚塔藏,曾询唐使刘元鼎云:“回纥之弱如此,而唐国待之厚于我,何哉?”按回纥乃北荒游牧强国,在上引尚塔藏睥睨回纥之语中,我们可充分体会当时吐蕃的强势。况且在赤德松赞任内,吐蕃未失任何土地。 综上所述,当赤德松赞在位之时,吐蕃并未进入学界所称之“衰世”。虽然在赤松德赞晚期及牟尼赞时期,吐蕃陷于骚乱纷扰之中,但经赤德松赞18年的经营,内享承平,国保威势,大有中兴吐蕃王朝的态势。 P153-154 序言 习惯上一般将吐蕃王朝的历史从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年塞(达布聂西)开始着手统一事业算起,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可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作为起点,也就是公元7世纪30年代,一直到9世纪40年代末代赞普达磨被弑身亡为止,大约有210多年时间。 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藏民族和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对后代西藏历史和西藏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吐蕃历史研究也因此受到国内外藏学界的特殊关注,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吐蕃时期的历史资料因王朝的崛起和文字的创制较此前时期丰富了许多,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考古资料进一步丰富充实,吐蕃赞普王陵和吐蕃时代的古墓群多有发掘,成果丰硕;藏文石刻碑文资料信实可靠,历时百余年时间,十余通珍贵石刻碑铭资料斑斑俱在,特别是唐蕃会盟碑、达札路恭纪功碑和钟铭等资料至今屹立,弥足珍贵;新疆出土的古藏文简牍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吐蕃占领今新疆南部地区的历史概貌;大量的敦煌古藏文资料,特别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为研究吐蕃重大历史事件、地理、人物和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后世藏文著作对吐蕃历史情有独钟,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许多珍贵资料,或历史传说;大量汉文历史文献记载了吐蕃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和风俗等,以及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吐蕃王朝的历史经历松赞干布(617—650年)的创立和迅猛发展时期,到赤松德赞(754—797年在位)时期达到鼎盛。此时期,唐朝因相继爆发“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乱,调兵镇压,吐蕃趁机向东、向北扩展,取得了陇右、河西。公元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安西,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今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至天山山脉以南,南界喜马拉雅山脉与天竺接壤,史称西戎之盛,前所未有。随后极盛而衰,到达磨(836—842年在位)时期贵族内讧、宗教冲突、平民造反,赞普被佛教僧徒刺杀身亡,吐蕃王朝走向瓦解。 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和后继者以创新的精神和开放的胸怀成就了吐蕃的文治武功和灿烂辉煌。松赞干布时期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创制了目前通行的藏文,开始了藏族文明发展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君臣建立了吐蕃王朝的行政区划和各项制度,有效维护了王朝的统治;松赞干布通过从尼泊尔和唐朝引入佛教,让佛教信仰深深地扎根在雪域高原;松赞干布与唐朝及尼泊尔联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让唐朝制度文化、医学天文、建筑技艺和风俗礼乐风行高原,让周边文化为我所用,不断丰富提升吐蕃文化的品质,丰富高原文明的内容。吐蕃的军事成就同样令人瞩目,显赫的战绩,让强邻难以轻易冒犯,在中亚频频称雄。 《西藏通史·吐蕃卷》用21章来展现吐蕃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前6章叙述吐蕃王朝政治史的发展脉络,说明吐蕃王朝自身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推动吐蕃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接着分别揭示吐蕃与唐朝的密切往来、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的相互联系,这种因为族类相同、血缘相近、语言同属,以及人群迁徙、经济文化密切交流而形成的特殊关系,是古代中华文化圈初现,乃至唐代中国行政版图形成的重要基础。吐蕃与南亚、中亚等地区之间的关系,叙述了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既是吐蕃军事扩张的产物,也是吐蕃借鉴外来文化的必然结果,还令吐蕃文明显现出多元的特征。唐蕃关系是吐蕃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等方方面面,也是对吐蕃影响最大的一个外部因素。吐蕃的军事攻势让唐朝穷于应对,必然也极为重视,双方长期反复于和战之间。中原儒家文化对吐蕃的浸润和化导作用始终存在,有形无声。吐蕃对唐朝政治上借重,经济上依存,制度上吸收,文化上内倾,二者在频繁的战争和友善的交流中越走越近。因此,我们看到新旧《唐书·吐蕃传》中主要叙述的是唐蕃关系史,而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与唐朝的往来也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内容。本卷我们用更大的篇幅来叙述吐蕃的制度和精神文明,包括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制度、经济、交通、语言和文字、文学与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希望能够剥开传说的迷雾,以及后世佛教史家给吐蕃历史添加的佛教化的外衣,还原历史以本来面目。 吐蕃历史是藏学界成果突出的领域之一,努力吸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吐蕃史研究成果,使我们的研究能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处在学术的前沿位置或者集学术界研究之大成,将集体的智慧呈现到读者面前,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西藏通史·吐蕃卷》是由我和林冠群教授合作主编的,众多前辈学者、同辈学者和年轻才俊参加了本卷的撰稿工作,我要感谢他们所给予的宝贵支持。特别要感谢著名吐蕃史专家林冠群教授的鼎力合作,他不仅提供了多章稿件,还认真、细致地审读了全部书稿,修改或者提出了完善意见,为提高质量付出了巨大心力。 尽管我们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但是吐蕃卷的撰写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各章由不同作者撰写,我们虽已做过一些统一工作,但是不一致的地方依然不少,有些部分有论文的痕迹;对前人和同辈学者最新成果的吸收还不够完备,有些内容在不同章节还有一些重复,有些部分引用原始资料过多,文风也不尽一致。本卷中可能还存在其他不足,乃至错误的地方,我们欢迎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断补充完善。 2014年12月30日 后记 由拉巴平措总干事主持的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课题《西藏通史》,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个年头,当8卷13册的巨著即将面世之际,我们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我们首先要感谢国家拨出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这一重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繁荣我国藏学研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感谢中央统战部领导对该项重大课题的关怀,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三届党组和各位领导的鼎力支持。感谢拉巴平措、陈庆英两位总主编的全盘驾驭、精心谋划,并提供上乘稿件。感谢几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担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蔡美彪先生为我们介绍编著十卷本《中国通史》的经验并在课题规划时给予热心指导,陈得芝先生在定稿时对部分卷稿件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在《西藏通史·当代卷》面临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感谢《西藏通史》近百位直接参与撰稿的专家和编委,感谢百十位参与课题研讨和稿件修改工作的学界同行。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各兄弟研究所、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藏学杂志社等机构和科研、行政与人事办公室等部门持之以恒的支持。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帮我们精心绘制历史地图的诸位编辑,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各位专家与朋友。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几位尽职尽责的年轻学者:梁俊艳、邱熠华、班玛更珠(严永山)、白丽娜和魏文。中国藏学界同仁的通力协作和辛勤付出,是我们完成这项重大任务的关键! 在此之际,我们十分感谢并怀念离我们而去的《西藏通史》顾问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王尧先生,编委次旺俊美先生、仲布·次仁多吉研究员、次仁加布研究员,以及为本书撰稿的申新泰教授、孙林教授! 《西藏通史》课题成果除了8卷13册900余万字的主体成果之外,还包括正式出版的《西藏通史专题研究丛刊》20部,藏文历史资料丛刊《历代达赖喇嘛传》15部,《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传》8部,及刊印的《西藏通史资料丛刊》42种。在系统梳理西藏历史研究成果,探索西藏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得失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历史研究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尽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课题完成的时问有所延迟,但是我们仍遵照原设计的要求和承诺,并在极其困难的时刻,把握西藏历史发展态势,将当代史的下限延长了14年,一直写到2014年底,既增添了研究的内容和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却收获了诸多创新性成果。 西藏地方历史发展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历史紧密相关,也与中原汉族地区和其他兄弟民族地区历史密不可分,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西藏地方历史还因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呈现出诸多区域发展特点,具有既统一又多样的特征。藏学界对西藏地方历史各个时段的研究并不均衡,这是编撰体例完整、内容系统全面的《西藏通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课题负责人拉巴平措研究员的带领下,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成员为骨干,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先后召开多个学术研讨会、论证会,包括“海峡两岸西藏历史学术研讨会”和不同历史时段专题研讨会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吸纳了藏学界多方面的意见和智慧。在审稿阶段,我们反复召开形式多样的各分卷专家审稿会,利用北京地区学者云集的有利条件,请专家多提意见,认真把关,有效地弥补了不足,解决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在西藏拉萨、四川成都、陕西西安、青海西宁和甘肃兰州等地召开不同形式的专家研讨会和座谈会,在深化西藏历史研究论题的同时,也与各地藏学界同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友谊。定稿阶段,我们同样得到大批专家的鼎力支持,给我提供中肯而细致的修改意见。 为了便利读者检索、阅读和利用,《西藏通史》在每卷后面都附录了专有名词汉藏对照,罗列了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以及大事纪年和索引等。 《西藏通史》作者近百位,出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著述风格不尽一致,我们虽然做了统一工作,但也保留了作者各自的文风特征。各卷上下编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是交叉重复的情况依然难免,如宗教、文学、艺术等部分。 由于藏学著作出版规范还在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所以,历史上的人名、地名,以及政权、机构、官职名等,只能力求做到各卷基本统一、叙事统一,采用当时通用或习惯称谓,在括号内加注今名;重要人名、地名、职官名等在第一次出现时(或重点涉及处)括注藏文。书中摘引文字均用原文,汉文典籍一般只注明卷数、章节,不一一注明版本、页数。纪年以公元纪年为主,为叙述方便也使用年号纪年、藏历纪年,但重大事件和重要时段则采用年号纪年,括注藏历纪年,或者藏历纪年括注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 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西藏通史》中不完善的地方依然存在,遗憾依然存在,甚至错误的地方也可能存在,而当代西藏的历史仍在持续发展,西藏历史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将这套体例较为完整、规模空前、集西藏历史研究之大成的通史摆在读者面前,我们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修改完善,并更好地嘉惠学林,服务读者。 张云 2015年7月31日初稿 2015年12月底定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