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反清革命的舆论在知识分子中深入传播,继而影响社会。2月,浙江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刊《浙江潮》,宣扬民族、民权思想。5月,邹容著《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刊行,《革命军》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条政纲,系统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8月,章士钊、张继等在上海创刊的《民国日报》,鼓吹反清革命,由章士钊担任主笔后的《苏报》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大造革命舆论。次年,蔡元培、龚宝铨在上海成立光复会,聚集革命力量,等等。这些反清革命势力的兴起以及舆论宣传,对褚辅成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年褚辅成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受业师沈安甫的影响,在南湖之畔筹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南湖两等小学堂(以下简称“南湖学堂”)。南湖学堂的筹办开嘉兴新式教育之风,日后更成为浙江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据点。另一件是褚辅成与敖嘉熊、田毓甫等在嘉兴发起组织“竞争体育会”,名为体育会,号召强身健体,实为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同时鉴于鸦片烟及赌博之害,又在会内大力提倡禁烟禁毒,并在街头演讲。组织竞争体育会是褚辅成投身社会政治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褚辅成一生与烟毒做斗争的开始。
1904年,褚辅成闻“国中俊良,群集于东瀛”,遂东渡日本留学,人东京警监学校学习警监。这是一所学制一年的警务学校,当时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开出新政项目,分9年实行,其中包括警察改革须在几年之内完成,所以清政府用官费派人到日本学警察。所谓警监,警是警察,监是监狱,那时中国各地监狱非常腐败,若要行宪,必须加以改革。
留日期间,褚辅成与学生中的反清分子密切往来,与秋瑾等江浙籍革命人士建立了联系,尤与孙中山先生深结纳,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后,褚辅成宣誓入盟。是年11月奉命回国,任同盟会浙江支部部长,推动革命。
浙江辛亥革命元勋
褚辅成回国后,明里是南湖学堂堂长、嘉兴府中学堂教员;暗里是同盟会浙江支部部长,以教员身份做掩护,以南湖学堂为联络掩护之所,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结交各方志士,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1905年底秋瑾回国,先到嘉兴,住南湖学堂,褚、秋两人聚商浙江革命策略,确定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为首要任务。秋瑾先在嘉兴征得党员不少,冬季到杭垣,住在过军桥南面的荣庆堂客栈里,运动弁目学堂学生周亚卫、吴斌、徐忍茹等多人,加入光复会。
次年3月,秋瑾再次到嘉兴,褚辅成介绍她进南浔女子学堂任教员。此举为秋瑾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同盟、光复两会会员,壮大革命力量提供了身份掩护,该校女教员徐自华等多受其召感而加入同盟会。不久秋瑾辞职,“赴杭、绍各地征求党员,从者甚多”。 1907年皖浙武装起义前夕,秋瑾第三次奔走嘉兴,为皖浙武装起义筹集经费,住南湖学堂与褚辅成会商。
P2-3
在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的光荣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的杰出先贤,他们秉持“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重大成就。
为纪念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70周年,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精心组织下,在社市委理论和社史研究中心及社复旦大学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共同参与下,《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一辑)》出版,先期收录了褚辅成、颜福庆、谷镜淠、周志宏、苏祖斐、董承琅、王淑贞、朱物华、陈植、顾翼东、余溃、郭秉宽、卢于道、叶衍庆、苏德隆、王应睐、笪移今、谭其骧、汪定曾、卢鹤绂、张钟俊、王德宝、陈从周、孟庆闻、温可铮共二十五位先贤人物。
本着尊重史实的准则,本书以先贤的出生年月为序,以其主要事迹和在沪活动为主线分篇撰写,图文并茂、史料翔实、重点突出。在各位先贤的亲属、同事、学生以及工作单位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集众人之智慧,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本书。
感谢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给予我们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由于史料和写作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欠妥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谅解。诚恳地希望各位先贤的亲友、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7年2月2日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为纪念、传承、弘扬先贤救国图强、济世利民的民主抱负和矢志攀登、引领后人的科学精神,集聚力量,组织编写了《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一辑)。
本辑所录二十五位前辈的传记,记录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前辈叩舷长啸、击水中流,激起的朵朵浪花、层层涟漪,丰富着昔日的历史,折射出时代的光芒,令人感慨敬仰,给人启发帮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前辈的历史是不应忘记的。常读此书,能明前辈初心,增前行力量,启迪未来,利益终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细读此书,你会发现,前辈中,有以身许国、携手创建九三学社的仁人志士。创社元老褚辅成,“早读儒书,志存报国”,反袁护法,支持革命军北伐,抗战图存,发起国难救济,奔走延安,催生政治协商,汇聚同志、共创九三学社,开办学院、作育法律人才,“五十年来,无敢间息”。“始终以法自持,以廉自励,以惠养民,以诚待友,嫉恶黜贪,无间亲仇”。民主战士卢于道,20世纪30年代学成归国,为文呐喊“吾人在国难期中,更需要全国人士总动员为国效躯”;抗战期间,放声高呼“中国要争取抗战的胜利,建国的成功,就必须要民主与科学这两个东西”;作为国内第一本《神经解剖学》的作者、人体神经解剖学的先驱,兼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主委,礼贤下士,动员颜福庆等一大批高教、科技、医卫界精英人社,壮大组织,聚力参政,终生“潜心研究探索精神奥秘,从教辅政刻求国家富强”。创社先贤笪移今,参与九三学社创建,始终秉持“民主与科学”精神,奔走呼吁,认真履职,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出良策、建诤言。
有众多留学欧美、归国效力的科学先驱。周志宏院士,中国现代冶金科学的奠基人。年迈之际,仍坚持指导上海交通大学的氧气顶底复吹炼钢的基础研究,希望“亲手为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宝钢开炉点上第一把火”“为培养祖国最需要的人才继续出力”;提出“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是没有前途的”,时时鼓励学生要有预见、要勇于创新,被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誉为“冶金泰斗,育人师表”。朱物华院士,我国电子学科高等教育奠基者。学成归国,“感到一个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培养大批人才”;六十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任教六所著名院校,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栋梁人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陈植,我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学家,寿高百岁。早期任教高校,后期领军设计院,兴教育才、桃李满天下;担任曾获“建国50周年十大金奖经典建筑”的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中心)中方专家组组长、总建筑师;设计鲁迅墓,庄严朴素,超凡脱俗。顾翼东院士,我国钨化学研究奠基人。他严谨务实、勇于创新,以“敢于做前人没能做好的工作”著称。王应睐院士,生物化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化学科研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作为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两项重大研究的首席领导,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热爱祖国、谦和敦厚,淡泊名利、广聚人才,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汪定曾,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中的大家。他为人仁厚、淡泊名利,融合中外、潜心创新;总负责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设计,负责鲁迅纪念馆设计;寄语今天的建筑师“放开手脚,与国际竞争,莫要让中国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卢鹤绂院士,被尊为“中国核能之父”。1941年在美刚获博士学位,即毅然偕新婚妻子“回国与国民共患难”;1946年完成《原子能与原子弹》一文,第一次在国内阐述原子堆及原子弹的发明经过,第一次在世界上公开发表弹及堆大小的估算;致力教育,成为北京大学年轻的一级教授,七位“两弹一星”元勋是他的学生;勤奋履职、推进多党合作,坚信“现在民主党派不是取消,而是长存,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张钟俊院士,我国自动控制学科创始人,系统工程的领军人。潜心科研,认为“与其坐享清福,我还不如累死在岗位上”;带领同事,在预测控制、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和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培养学生,讲究“实、严、新”,造就夏培肃院士、陈太一院士、陈敬熊院士等多位优秀人才。王德宝院士,生命化学专家。回国后组建中国第一个核酸研究组、第一个核酸研究室,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核糖核酸专著《转移核糖核酸——结构、功能与人工合成》,为中国核酸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研究工作的业务领导,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陈从周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平生“以园为家,以曲托命”,呼吁“还我自然”“先绿后园”;自诩“书妻笔子”“老夫依旧汉儒生”,自评“纽约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园东部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著作等身,《说园》“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世界。孟庆闻教授(女),我国著名的鱼类学家与教育家。全情投入科研教学,无私奖掖后辈,谢丽娟主委赞誉她“淡雅一生,师风长存”。
更有诸多悬壶济世、仁心救人的大医圣手。颜福庆教授,中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中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奠基人之一。1914年创建湘雅医学院,1915年创立中华医学会,继而执掌协和、创办上医、组建中山,谆谆告诫“学医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人群服务”,殷殷期盼“西医必须大众化,西医必须中国化”,无愧一代医学巨擘;登高一呼,号召同行骨干、后辈数十人加入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壮大组织力量,传为合作佳话。谷镜淠教授,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著有《病理学总论》《病理学各论》等专著,对血吸虫病、结核病病理及肝脏疾病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向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请愿;1947年为保护学生,多方奔走营救、探视反内战学生,被赞为“爱国家、爱科学、爱学生,反对专制、反对内战、反对迫害的教授”;1955年立下“解剖志愿书”,发动签名活动,倡议志愿捐献遗体。苏祖斐教授(女),著名儿科学专家、我国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上海市儿童医院创办人,寿高百岁。上海麻疹流行之际,他曾采用增强心血管功能,帮助儿童麻疹患者透发麻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董承琅教授,中国心血管病内科学的奠基人。勤奋读书,成才报国,终生秉承“以实际行动救国民于水火”之志,坚持“一切诊断与治疗措施应以病人的利益为前提”;著有我国第一本《实用心脏病学》,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脏病专科门诊,开创了我国的“心电图时代”,发起成立上海市内科学会,亲任第一届会长;“对己严苛、对人宽厚”,精心培养出郭培德、黄宛等一批心脏专科医师,为无数病人解除痛苦。王淑贞教授(女),妇产科学专家,中国妇产科学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与林巧稚并称“北林南王”。秉承“博爱、崇德、传承、创新”信念,毕生从事妇产科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妇产科学》和《实用妇产科学》,被誉为最为经典的妇产科学临床参考书;创建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引进先进医疗技术,解除妇女痛苦;以“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愈、治好病人的责任,而不应有伤害病人的动作”,要求青年医生提高医术、济世救人。余?教授,我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一代宗师。成功研制、首次制备麻疹疫苗,试用一年后即大显成效;为抢救“钢铁战士”邱财康,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噬菌体,“以毒攻毒”处理大面积烧伤,创造医学奇迹;建立我国第一家免疫学研究所,为国际免疫药理学会创始人之一。郭秉宽教授,眼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眼科之父。1936年,他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任教;“八一三”事变后,创办战时重伤医院,亲任医务长,抢救伤员;他长期致力于眼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首创以早期血管翳诊断早期沙眼,开展和推广角膜移植术,主编国内第一本《眼科学》教材,培养出数以百计的高级专业人才。叶衍庆教授,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立志“为中国病人工作”,曾任上海仁济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参与创建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工作,遂报效祖国之心;倡导中西医结合,发表《祖国整骨科的科学成就》等专著。苏德隆教授,我国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奠基人,世界上首位全面阐明钉螺分布规律的著名公共卫生学家,被誉为“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世界级人物”。坚持防治兼施,为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等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先后四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主编我国第一本《流行病学》,首倡《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分歧》,指出“在医疗机构与卫生机构之间存在的隔阂必须消除”,号召“医学院校必须强调培养具有公共卫生头脑的临床医生”。
更有谭其骧院士,毕三十余年之功,主编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誉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创文科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先河。温可铮教授,中国第一个开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第一个在美国电视音乐频道录制节目的中国歌唱家,第一个应邀到联合国大厦哈马绍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的中国歌唱家,第一个唱到七十七岁高龄,还能“以美妙神奇的嗓音力度,使听众动容而震撼”,被世界声乐界誉为“绝无仅有”的中国歌唱家。
掩卷长思,九三学社上海组织前辈可谓俊彦咸集、群星璀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仰望二十五位前辈,诞生于1873-1929年之间,逝世于1948-2007年之间,几近四代人,无不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其生也,恰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长也,适逢“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由争斗而决战;其耄也,亲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时代巨变。在他们身上,凝聚着时代的特点、历史的必然。
回望当年,诸位前辈自幼受传统文化、社会礼俗的浸润影响,国为重、民为本的家国情怀,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内化为终生不可更改的基因和灵魂。与此同时,目睹大清帝国衰败无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列强百般欺凌,吁天求变、痛定思痛,奋起批判传统之不足,张扬西方科学之先进,进而远涉重洋、出国留学,寻强国之计、救国之策。然,终其一生,存优秀传统文化之本,报国之志顺逆不更,为民之心百折不悔;尽其所能,学世界先进文化为用,重实验、重创新,筚路蓝缕、引领团队、攀登高峰,重科学、重协作,艰难创业、奋力拓展、不计名利。丰功伟绩,名垂青史,高风亮节,卓然于世,诚中华民族之荣光,九三学社之骄傲。
大德报国,大善为民。前辈可谓贤也!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传承先贤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弘扬他们追求民主的道义担当,学习他们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是九三学社薪火永继的思想源泉,是我们坚守理想信念的初心所在,是我们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提高“四个意识”、全面履行参政党职责的强社之魂,须臾不可忘记。
愿以此告慰先贤,与广大社员共勉。
2017年3月
为缅怀上海九三先贤,推进社史研究和思想建设,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编了《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1辑)》。此书收入褚辅成、颜福庆、卢于道、笪移今等海九三先贤22人。这些人物有些是上海九三组织的缔造者、民主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有些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所研究领域的奠基人。此书的编写出版将进一步引导广大社员弘扬九三学社的光荣传统,凝聚思想共识。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编了《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1辑)》一书,所录二十五位前辈的传记,记录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前辈叩舷长啸、击水中流,激起的朵朵浪花、层层涟漪,丰富着昔日的历史,折射出时代的光芒,令人感慨敬仰,给人启发帮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前辈的历史是不应忘记的。常读此书,能明前辈初心,增前行力量,启迪未来,利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