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7年散文随笔选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克海主编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朗读与呐喊

/莫言

1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自小身体健壮,力气超出同龄孩子许多。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揍。我也挨过他的揍,原因好像是他向我借五分钱而我没钱借给他。当我哭着去向班主任告状时,那位很奇葩的老师说:活该!他怎么不来打我呢?

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我递烟给他。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说:工作时间,不能吸烟。

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了好多与他有关的事。他自己给自己拔牙的事,他与人打赌吃了四十个红辣椒赢了一包香烟的事,他在草甸子里追赶野兔子的事,他扛着一台重达三百多斤的柴油机在操场上转了两圈的事,还有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2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贫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的学生老师是不能管也不敢管的,于是就有了他打我而班主任老师却说我活该的事儿。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卖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了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儿,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的年龄也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是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我当兵回乡探亲时,母亲听到我的口音里有些外来的腔调,便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我曾写过一篇题名《普通话》的小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到读一下。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明显发音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寒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让我们齐声朗读。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打到略有痛感而已——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在屈起的膝盖上折成两截,扔在老师面前。我至今犹能记起老师的尴尬表情。老师家出身也不太好,对方快这样的赤贫子弟心怀忌惮,尽管他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他没敢像对待我们这些学生一样——我们只要惹火了他,他就揪着我们的脖领子,把我们拖出去修理一顿——他只是蜡黄着脸说:好!方快,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你!——明天到了,老师似乎忘了这件事儿。他给我们上了新课,领读之后,他就让我们齐声诵读,但是他不再提着教鞭巡视了。他坐在讲台后的椅子上,埋头看一本厚厚的书,那根用胶布缠起来的教鞭静静地躺在讲台上。方快虽然不是班干部,但因为他力气大,跑得快,敢跟老师作对,在同学们中很有威望。他折断了老师的教鞭,我们像英雄一样崇拜着他,但他却好像很不高兴似的,谁提这事就跟谁急。

有一天中午,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课文题目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上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呜,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还受到科学家的另眼看待,因为许多科学试验都少不了它们……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P3-5

目录

个人史

 朗读与呐喊

 姐姐

 山坟

 同学少年多贫贱

 劳动者不知所读

人间世

 上一辈人

 孤独的馈赠

 敲着门的女人

 遇见嘎松杰

 风中的呼唤

非虚构

 追凶

 隐于幕前:横店群演故事

 巴马养老经济学

 民间催债江湖

新经验

 临界的意义

 二十岁回老家

 一个冬天

 杯中的北欧天空

读书会

 看看老外怎么研究奶奶庙

 蔡元培与北大“学术社会”的兴起

 爸爸出差时

 批判与宽容

 《故乡》里的流氓性与奴隶性

宇宙风

 机场

 恐惧记

 溪西鸡齐啼

 寻找扬州八怪

 生灵陕北

序言

如果我们在读的这本书不能让我们醒悟,就像用拳头敲打我们的头盖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它?难道只因为它会使我们高兴?我的上帝,如果没有书,我们也应该高兴,那些使我们高兴的书,如果需要,我们自己也能写。但我们必须有的是这些书,它们像厄运一样降临我们,让我们深感痛苦,像我们最心爱的人死去,像自杀。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砍碎我们内心的冰海。

这是1903年。写下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二十岁。

二十岁的卡夫卡免不了抒情,甚至还有些夸张,文学包含了丰富的人生,他这样的年纪真有足够的经验理解他阅读的书吗?但时隔多年,撞见他的说法,还是像被隔空敲击了一下。

我在想,那是一把怎样的冰镐。

六月份去乡下扶贫,平日里填表,开会,要么顶着烈日去贫困户家中宣讲政策,事情杂乱,哪里有心思去看书?最初去下乡,本是想着换种生活方式,平日里听人说什么小说、散文,早就倦怠。只是没想到去了乡下,就忘得这么彻底。也是这个时候才意识到,我对文学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热情。

说是要开始编散文年选了,却也一直在拖延。先翻几页布罗茨基的《小于一》,看看库切的《内心活动》,或者是到密闭的卫生间读伯特兰·罗素。不知道怎么就看到了维特根斯坦的经历。他二十几岁,写了本哲学著作,认为自己弄明白了哲学问题,不用在这上面再耗费时间,掉头就到小学教书去了。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却捐给了穷艺术家和亲戚,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想清楚了。我佩服这样的人。他们早早就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干什么。而我呢,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东晃西荡,待到足够焦虑,才又打开文档,试图重新编辑。

好些文章,早就收藏。平时拿着个手机,选择恐惧的时候,也习惯性地去读“正午故事”,或者听听“一席”又请来了谁演讲。豆瓣也常去,但不怎么进同城了,会看看趣味相近的人在看哪些电影,读什么书。说到趣味,也令人担心,就像近亲繁殖,我确信自己的口味就没有问题?

总是毫无来由地想起我的房东。

那时大学刚毕业,没钱,还想着找个安静的住处。头一次见面,就在办公室。他站在门口,听我慌不择路地四处找中介。等我挂下电话,他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说他有一个书房。他有个书房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可以让我住进去,还免费。对于他的好心,我很少和人提起。就记得走进那个小房间的震撼。六个书柜,按哲学、历史、法律、小说、诗歌分门别类。他的意思是,我再也不用买书,好好读读他搜罗到的经典,这辈子就够了。

那些泛黄的书,跟在大学图书馆的没什么两样,艰涩,一本正经。二十来岁的人怎么能枯守在这里?他给我炖排骨,熬鸡汤,试图用他的经历,帮我规划人生。他给我讲时间的宝贵,日子得抓紧。我呢,要么窝在屋子里昏天黑地地看电影,要么就歪了心思,想着怎么拐个女人。甚至妄加揣测他的善良。记得就在那里看到了《百年孤独》,潘光旦译的《性心理学》,兴冲冲地和人说过好一阵子。但现在,我对马尔克斯,对霭理士,也没了兴致。

我是说我不光不懂得感恩,趣味也委实形迹可疑。还得抬出萨特:

“散文的本质是实用的……作家是个说话的人:他表明,论证,命令,拒绝,质疑,恳求,辱骂,说服,影射。”形式不重要吗?“重要的是我们想写什么,是蝴蝶,还是犹太人的处境。”

那些标榜和主张,似乎也是偏见。好在每一年,北岳社的朋友都给了我足够的宽容,由着我折腾。也是因了他们的好意,我才逼着自己,集中翻阅平素几乎不怎么关注的当下散文。有人试图重塑正典,也有人在拓展文字的边疆。他们葆有散文的道德,不遗余力,书写人类的经验,甄别,玩味,试图澄清混沌的生活,恢复语言的清晰。我喜欢他们野心勃勃的试验,好像这日常现实也并不是想象的那般无聊乏味,还隐喻着无法形容的魔力和美。

内容推荐

陈克海主编的《2017年散文随笔选粹》精选了2017年度发表在国内文学期刊的最优秀的28篇散文随笔作品。分别为莫言《朗读与呐喊》、吴佳骏《孤独的馈赠》、端木赐《遇见嘎松杰》、孙歌《临界的意义》、毕飞宇《<故乡>里的流氓性与奴隶性》、李敬泽《机场》等。这些散文随笔作品题材涉及广泛,内容有深度,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可读性来讲,都极具代表性。

编辑推荐

陈克海主编的《2017年散文随笔选粹》是对2017年中国散文随笔的创作实绩所做的及时盘点和总结。其中既包括悉心遴选的该年度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随笔作品,也包括在各个单篇作品之后所附的深度解读,以及对该年度散文随笔创作状况的宏观性把握。

本书收入了莫言《朗读与呐喊》、吴佳骏《孤独的馈赠》、端木赐《遇见嘎松杰》、孙歌《临界的意义》、毕飞宇《<故乡>里的流氓性与奴隶性》、李敬泽《机场》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