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西汉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的都市,“京师之钱,累有巨万”,有石渠、延阁、广内等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图书馆,有太学这座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吕卓民、冯瑞著的《史说长安(两汉卷)(精)》以两汉长安为描述中心,从鸿门宴讲起,以繁荣的汉代经济、铺张扬厉的文学、人才辈出的文化教育、兴盛的科技等为立足点,以董卓之乱和汉长安城的没落结束,展示汉长安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总结兴衰历史经验。
| 书名 | 史说长安(两汉卷)(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吕卓民//冯瑞 |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西汉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的都市,“京师之钱,累有巨万”,有石渠、延阁、广内等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图书馆,有太学这座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吕卓民、冯瑞著的《史说长安(两汉卷)(精)》以两汉长安为描述中心,从鸿门宴讲起,以繁荣的汉代经济、铺张扬厉的文学、人才辈出的文化教育、兴盛的科技等为立足点,以董卓之乱和汉长安城的没落结束,展示汉长安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总结兴衰历史经验。 内容推荐 吕卓民、冯瑞著的《史说长安(两汉卷)(精)》从两汉的城市建设、地理经济、王权斗争、学术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展开,采用“史说”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两汉长安研究中的最新学术成果,全面生动地讲述了两汉长安的历史。 目录 第一章 汉并天下与定都长安 一 汉并天下 二 定都长安 第二章 汉长安城的兴建与发展演变 一 汉长安城的建设与发展 二 汉长安城的规划与布局 三 西汉以后的长安城 第三章 汉室政权的维护与盛衰更替 一 西汉初年休养生息之策 二 西汉中兴之三大盛世 三 西汉政权的覆亡 四 东汉时期的长安 第四章 两汉对匈政策的演变 一 汉高祖定和亲之策 二 汉武帝反击匈奴 三 汉元帝重启和亲之策 四 东汉时期汉匈战争 第五章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对外交流 一 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 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路线 三 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六章 两汉长安的经济繁荣与衰落 一 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 二 汉长安城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两汉长安的学术与科技文化 一 两汉长安的学术文化 二 两汉长安的史学成就 三 两汉长安的文学艺术成就 四 两汉长安的科学技术成就 第八章 西汉帝陵与陵邑 一 一朝皇帝一座陵 二 一座皇陵一座城 结语 试读章节 刘邦(前256—前195年),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他出身农家,却不喜欢从事农业生产,整日游手好闲,但为人豁达大度,宽仁而爱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曾为沛县向骊山送役徒,途中不断有人逃走,刘邦估计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得差不多了,索性把剩下的人也都放了,自己也逃亡到芒砀山(今河南永城一带)中隐匿了起来。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便集合三千精兵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此时,项梁、项羽叔侄也起兵于东南。陈胜余部秦嘉等人在陈胜兵败后,另立景驹为楚王,驻扎于留(今江苏沛县东南)。刘邦觉得自己兵力不足,难以独立,遂归附于秦嘉。张良也聚集了数百人的队伍,在归附景驹的途中,与刘邦相遇,遂委心从之。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率军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杀死秦嘉,刘邦又并入项梁军。在项梁的主导下,又择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定陶之战中,项梁为秦将章邯所杀。刘邦、项羽收集残兵,保护楚怀王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 章邯乘势向北面攻赵,赵遣使求救。楚怀王决定派出两路兵马,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进关中,骚扰秦军的后方,以牵制秦军。楚怀王和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此时,秦军势力强大,连败关东诸侯之军,诸将对进军关中颇怀畏惧之心。唯项羽一心要给叔父项梁报仇,愿同刘邦一起西向进攻关中。楚怀王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颇觉项羽年轻气盛、骄横难制且性格暴虐,所过之地往往杀戮过度,便对其常存有戒心,免其坐大不法。故决定这次出兵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互相配合与制约,共同率军北上救赵。楚怀王将进军关中的机会留给了处事相对有宽容之心的刘邦,也是为保全秦地百姓。 刘邦迫于兵力有限,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略,尽量避免与秦军主力作战,专攻秦军布防薄弱之处,遂得以顺利西进。秦二世四年(前206年),刘邦北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不下,便引兵西向至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遇高阳人郦食其献策,遂依计攻占了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获得秦军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军需物资。再自陈留西攻开封(在今河南开封西南),遭到秦军的顽强抵抗,就避开开封,北上进入东郡,与秦将杨熊遭遇于白马津,且战且追至曲遇(今河南中牟),终于打败杨熊军,杨熊退守荥阳,并因战败而被秦政府问罪处死。刘邦围荥阳而不能下,又回头南攻颍川,用张良之计,一举拿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继而西向洛阳进军,以取道函谷关进入关中。但在洛阳东与秦军交战失利,便被迫放弃了由洛阳西去,经新安、渑池一线夺取函谷关从而西进关中的想法,改为迂回南下,攻入南阳郡宛城。随后,刘邦又向西攻克丹水(今河南淅川西),乘胜收编了戚鳃、王陵的军队,再夺胡阳(今河南唐河南),下析(今河南西峡)、郦(今河南南阳北)等县,顺利进至武关附近。刘邦又用张良之计,说服武关守将投降。于是,刘邦的军队顺利进入武关,并长驱而入关中,在蓝田打破秦军的堵截,遂进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东),控制了咸阳东出函谷关的道路。 此时的秦王朝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章邯投降项羽的消息传到赵高耳中,赵高铤而走险,逼秦二世自缢,假意拥立扶苏之子子婴为王。子婴深知赵高欲自立为王的野心,现在拥立自己,只是赵高认为其自立时机还没有成熟,自己不过是赵高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于是子婴和他两个儿子商量,在举行王位登基大典的那一天就推说有病,赵高来探望,子婴借机杀死他,以除后患。 P4-6 序言 201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七月进军关中,十一月攻占长安。次年五月,李渊代隋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以长安为都城。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的事件,到2018年恰好1400周年。当然,我们还可以由此上溯和下延,去寻找更多的重要的历史时刻。如果阅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重要的制度和事件,都同长安(西安)有关,而李唐的建立,不过是其中一个事件而已,尽管后来的历史证明,它成了一个新时期的起点。事实上,自3100年前周文王、武王在沣水之畔建立都城丰、镐以来,在关中这个不算太大的地域里,发生过无数类似唐朝建国这样的能够从不同侧面体现文明进步的令人激动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一定可以令今人有所感悟。我们可以据之从一般意义上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之艰辛曲折,亦能培养对如黄河、长江般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 当然,无论以中国还是世界论,能够起到类似的历史与文化认知作用的地方不少。不过,长安还是有其特别之处。细究起来,从西周丰、镐到秦成阳,汉、隋、唐的长安,再到明、清的西安,斗转星移,波谲云诡,其历程不可谓不曲折,而其文化内涵亦随时代演进而屡有变化,但总体而言,仍是相沿相袭,其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传统堪称根基深厚而且特色鲜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做过都城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多矣.但如长安这样传承既久、影响至大的,却也并不多见。 毫无疑问,长安作为历史上最具盛名的都城,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世所公认。即便从世界范围看,能够与之媲美的,亦为数不多。古代长安曾经集中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或者说,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表达形式,皆堪称典范。要理解中国的历史及其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关系,特别是解读中国制度文化的历史,离开了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恐怕很难找到正解。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地理位置居中的西安,其实是理解中国传统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同时,长安在唐代以后的衰落,也提供了一个曲折发展历程的样本,其历史经验与教训足令后人沉思: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以充满自信地保持自身的光荣与梦想? 这个光荣与梦想并不只是基于物质方面的表现。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长安文化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一种久远的历史存在,光荣与梦想似乎只存在于记忆之中。国人和世界都不会不注意到古代关中的文化遗存。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汉唐时代伟夭的城垣和宏大的城市格局、博物馆里的金银器、分布于各处的帝王陵墓等等,都是人类极其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不同时代文明进程之中的璀璨与辉煌。不过,若我们仅仅重视这些多少属于外部性的表现,就可能失去对于内涵的准确理解,以至于偏离历史的本质。所以,我们也需要特别地重视长安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我们知道,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城市之所以千古留名,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体现了某种足以反映时代特征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我们说起长安,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汉唐气象,这说明长安具有有别于其他古代城市的特殊精神气质。而其空间格局和建筑的样式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只不过是其思想与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是思想与精神气质的物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当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安以及围绕其所发生的历史所体现出的特定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时代特征。而本丛书,即是以时代为依据,试图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对长安及其相关的历史予以说明与解释。显然,长安作为历史文化的样本与典范,其意义包含了形而下和形而上,亦即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本丛书的作者努力将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一方面,作者以流畅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另一方面,揭示了内隐于历史过程之中的精神与文化特征。前者如一幅幅画卷,既有浓墨重彩,亦有意象白描;后者则如静夜之思,往往令人掩卷长息而感慨万千。我们从中能够看到,长安的历史演进所展现出的守正兼和的文化态度、推陈出新的制度性创设、持久的进取心、与时俱进的变革观念、立意高远的思维境界、具有宏大视野的文化包容气度,以及高标格的人文气质与精神,而并不总是萎靡不振和因循守旧,尽管这些特点也是王朝时代文化必然具有的重要属性,亦需要我们在阅读之中予以深刻的反思。 长安的历史进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正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及的,它曾经在1000余年中作为王朝的都城而具有显赫的地位。可是,唐代以后,由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长安的命运由此中衰。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长期繁荣且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后来竟然一蹶不振,陷入长期的落后境地,这种变化的轨迹是非常罕见的。明清时期,西安虽然也是西北重镇,但毕竟不同以往了。本丛书的作者也试图就此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考。如果说,西安曾经经历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旧日时光,那么今天,在新的时代中,那似曾相识的春燕如何能再次归来? 本丛书是为大众而写,但又基于较为严谨的学术思考。所以,作者们一方面力求语言生动,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另一方面试图提出自己对于历史的独特认识,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社会变革的内在机制。由于各卷的作者思考各有特点,所以,各卷的风格与思考的角度亦颇有个性。这样的特点,似乎也有好处,因为它可以让阅读过程充满变化。在我看来,这倒也同历史过程相合,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而丰富多彩的进程。 值此《史说长安》丛书付梓之际,写此数语,以代序言。 萧正洪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 2017年12月20日 后记 长安这个名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都影响太大了。在历史上,它是一座与西方标杆城市罗马相媲美的东方城市,正所谓“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长安是东方文明的中心,罗马则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在长安和罗马之间有一条路,叫丝绸之路,把罗马与长安连接了起来,成为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为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当下,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又迎来了新的复兴机遇,“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反响与共鸣,故长安与罗马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长安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之户厄以重要,还在于它作为古代中国的首善之区——国都的时间最长,就是作为东方文明中心的时间也最长。故历史上的长安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很多说不尽的历史故事,或者说是长安故事。如以关东将相为主体的刘邦统治集团,为何选择在关中建都?为何汉的都城叫长安,长安与秦都咸阳的关系是什么?汉长安城的建设有什么特点,体现的城市规划理念是什么,对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在作为西汉都城的几百年间,这里发生了哪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甚至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事件?等等。这些不但是学术界关心、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的问题。一个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是这个国家值得自豪的资本,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我国的汉唐盛世即是,汉唐时代的长安城亦是。故《史说长安·两汉卷》是长安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西汉建都长安,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汉长安城遗址。当我们面对高大雄伟的未央宫前殿台基,不由得肃然起敬。2014年,汉未央宫遗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物质财富。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而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正是受命于长安,并从长安城出发,开启了两次出使西域的征程。张骞及其使团的足迹涉及西域广大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中亚、西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是联系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尝试。从此,东西方的使者、商人等陆续走上这条道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又使东西方在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新的文明发展成就。故张骞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事迹也成为影响世界的大作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张骞的西域之行为“凿空”,即是打通东西方交通的第一人,确非过誉。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的则是世界性的改变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如此的历史成就与贡献,让人睹之不免心生敬佩之意。这无疑是中国人的历史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的源泉,因此是应该大书特书的。当然,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既会有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或挫折的教训,后人需要分析甄别、吸收借鉴,如此才能发挥历史的资治作用。大历史如此,两汉历史亦如此。 写完这部书稿,不由得让人产生万千遐想:比如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中国人叫汉人,均与汉王朝有关。所谓汉族,实际就是中原民族或华夏民族的指称,在历史时期也曾以王朝名称相继称过殷人、周人、秦人、唐人、宋人等。然最终形成“汉人”“汉族”的固定称谓,自然与汉王朝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有关。虽然汉人的称谓曾在历史进程中遇到过挑战,如盛唐的出现,也曾使唐人之称名噪一时,但最终还是让位给了汉人的称谓。可见汉人的称谓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国家和社会共识。这一历史性贡献岂可小觑?再是今天的学界也曾有人提出一种假说,说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地位并非是由关中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而是得益于由秦最后完成了国家统一。并提出了若由齐国完成统一的历史假说,以挑战西安的历史地位。其实,这一假说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当年垓下一战,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在选择都城问题上,几乎没有悬念地首先选择了洛阳,因为当时的成阳已被项羽毁坏殆尽,而刘邦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又都是关东人,他们的倾向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在刘邦已都洛阳约半年时,是娄敬和张良二人改变了这一切。娄敬先给刘邦分析和比较了洛阳与关中的形势优劣,提出了建都关中的建议,张良颇为赞同,刘邦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洛阳,西驾关中,把都城定在了长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次不是把选择权交给关东人了吗,为什么汉都仍然落在了关中之长安?这一现象无疑说明了当时的关中就是最适合建都的地方。而建议刘邦放弃洛阳、迁都关中的娄敬和张良二人也均是关东人,他们没有地域偏见,而以国家大计为考虑,反映了他们不同于常人的卓识与远见。 西汉建都长安,便给了长安成为一代名都的机会,西汉也有了在此成就历史辉煌的机会。如前文所述,汉长安城最能体现《周礼·考工记》所说的都城营建思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四垣各开三门,城中九经九纬即纵向9条道路、横向9条道路,等等。这样的制度安排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清修建的北京城也能看到长安城的影子。汉长安城在设计上还有一种模拟天象以似星斗,从而称为“斗城”的说法。尽管存在不同意见,即考古界所认为的斗形主要是由一些环境因素所决定,然颇似星斗的城垣形状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就成了斗城之说的重要依据。这一说法的产生,实际上也有西汉时期盛行的天人感应理论的支持。因此,斗城之说也并非空穴来风。 西汉建都长安,也使长安城的建筑水平得到巨大发展。未央宫的建造者说该宫室之所以修建得雄伟壮观,是由于非壮丽不能显示其威严,而且也让后世不能超过它。武帝时所修的建章宫,宫殿楼阁数以千万计,所谓“千门万户”。未央宫、建章宫的建筑高大雄伟、形式复杂且富丽堂皇,虽是官僚集团过度追求奢靡豪华的产物,但也承载着当时建筑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目前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将以文物的形式向世人展示汉长安城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西汉建都长安,政权得以巩固与持久,社会得以长治久安,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进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国家,也从而成为一个多有建树的王朝。它凭借强大的国力基础,武装骑兵,训练水军,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遂有能力完成北逐匈奴、南服南越、西通西域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些都是不世之功,彻底打败匈奴,有效地解除了北方边患问题,捍卫了汉朝政府的尊严;平南越,是事关国家统一的大事;开拓西域,管控西域,打通和维护了东西交往的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凡此种种,都是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民族自豪、自信的精神力量和源泉,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珍贵而重要的。 西汉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使秦代开启的以郡县制为时代特点的国家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从而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点,无论是福是祸,均由西汉一代所奠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基础决定了。而在学术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措施限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学术进而沦为服务于统治者政治需要的工具。从此以后,中国再无学术百家,中国的知识分子整体沦为功名利禄的追逐者。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孰利孰弊,岂能一言尽之。 由于写稿时间紧张,王向辉老师提供了不少帮助,谨记于此以致谢。 吕卓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