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著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精)》在介绍构式语法理论与词块理论的基础之上,厘清词与词块,词块与语块,词块与构式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组语言单位。将词块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句法研究思路——“词块-构式分析法”,重点考察了离合词在合并状态与离析状态下的几类典型性构式,分别对离合词块-构式的结构特征、构式义特征与语用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汉语离合词教学,将该分析法引入第二语言教学中,提出阶段性教学策略,展开离合词块-构式的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证,考察该教学法在提高留学生离合词的学习效率上是否具有贡献和可行性,改进现代汉语离合词和其他词汇的教学模式,帮助解决现代汉语离合词和其他词汇学习在二语习得中出现的问题,使理论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离合词的研究
1.2 已有的研究与认识
1.2.1 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1.2.2 离合词的应用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3.1 本体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关于本书的研究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离合词的定义
2.1 离合词的界定
2.1.1 典型离合词的演变过程
2.1.2 离合词的定性分析
2.2 离合词的特征
2.2.1 词汇性特征
2.2.2 句法性特征
2.3 离合词的产生与传播
2.3.1 离合词的产生
2.3.2 离合词的传播
2.4 离合词的多维度比较
2.4.1 汉—外比较
2.4.2 普—方—古比较
第三章 离合词的语义分析
3.1 谓词前置型
3.1.1 单构式离合词
3.1.2 复构式离合词
3.2 谓词后置型(主谓式)
3.2.1 主事—性状
3.2.2 主事—动作
3.2.3 遭遇—动作
第四章 离合词的语法分析
4.1 离合词的词类分布
4.1.1 动词
4.1.2 形容词
4.1.3 副词
4.1.4 兼类词
4.2 离合词的造句功能
4.2.1 充当句子的主语或者主语中心
4.2.2 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者谓语中心
4.2.3 充当句子的定语
4.2.4 充当句子的状语
4.2.5 充当句子的补语
4.3 离合词的组合能力
4.3.1 能够接受副词的修饰
4.3.2 不能带宾语的现象
4.3.3 能够带宾语的现象
第五章 离合词的合并带宾形态
5.1 离合词带宾语的语义关系
5.1.1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对象
5.1.2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发出者
5.1.3 O2是动作行为VO1的接受者
5.1.4 O2是动作行为VO1的目标
5.1.5 O2是动作行为VO1的目的
5.1.6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原因
5.1.7 O2是动作行为VO1的结果
5.1.8 O2是动作行为VO1发生所触及的范围
5.1.9 O2是动作行为VO1的处所
5.1.10 O2是动作行为VO1的时间
5.2 离合词带宾语的成因
5.2.1 语义方面
5.2.2 语法方面
5.2.3 语用方面
第六章 离合词的游离扩展形态
6.1 游离态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6.1.1 体类型
6.1.2 非体类型
6.1.3 套合类型
6.1.4 逆置类型
6.2 离合词的离析度分析
6.2.1 离合词离析的可推导性与不可推导性
6.2.2 插入成分的受限性
6.2.3 离析度受限的原因
第七章 离合词几种构式的情况考察
7.1 离合词合并态构式的考察
7.1.1 A+A+B构式
7.1.2 A+B+N构式
7.2 离合词离析态构式的考察
7.2.1 A了B了构式
7.2.2 A什么B构式
7.2.3 A了个B构式
7.2.4 你A你的B,我C我的D
7.3 离合词固定搭配构式的考察
7.3.1 “跟”类/“给”类+sb.+AB/A…B
7.3.2 在+L/T.+AB/A…B
第八章 理论框架
8.1 构式语法理论
8.1.1 构式的定义与范围
8.1.2 构式语法的特征与原则
8.1.3 动词与构式
8.1.4 构式与构式
8.1.5 构式与汉语研究
8.1.6 构式与二语习得
8.2 词块理论
8.2.1 词块的相关研究
8.2.2 词块的界定与特征
8.3 词块-构式分析法
8.3.1 词块-构式的定义
8.3.2 词块-构式的特征与原则
第九章 离合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9.1 词块-构式教学法
9.1.1 词块-构式教学法的界定
9.1.2 词块-构式教学法的特征与原则
9.2 词块-构式教学法与离合词
9.2.1 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9.2.2 离合词的偏误成因
9.2.3 离合词的教学策略
后记
参考文献
附1 现代汉语离合词词表
附2 HSK汉语离合词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