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云著的《最后一个工厂(1企业1984改革三部曲)》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由莫言、何建明、麦家、谢有顺、吴晓波倾情推荐
本书为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改革三部曲之一。通过追根溯源开启企业关于改革的寻根之旅;通过浴火重生回顾企业历程中的有关笑容和泪水。全景式记录企业的生存现状,透视企业的辛酸历程,憧憬着企业的诗和远方。
| 书名 | 最后一个工厂(1企业1984改革三部曲)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国云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国云著的《最后一个工厂(1企业1984改革三部曲)》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由莫言、何建明、麦家、谢有顺、吴晓波倾情推荐 本书为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改革三部曲之一。通过追根溯源开启企业关于改革的寻根之旅;通过浴火重生回顾企业历程中的有关笑容和泪水。全景式记录企业的生存现状,透视企业的辛酸历程,憧憬着企业的诗和远方。 内容推荐 《最后一个工厂(1企业1984改革三部曲)》通过追根溯源开启企业关于改革的寻根之旅,全景式地记录企业的生存状况,透视企业的辛酸历程,憧憬着企业的诗和远方……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自1978年始,那么中国现代企业的起点应该是1984年。这一年作者20多岁,参加了全国厂(矿)长统考;这一年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开启了经商的热潮;这一年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这一年作者出任一家有近万人的省属国营企业的厂长;这一年企业开始探索承包制;这一年中央还权于企业,出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年是中国企业元年。 本书是作者张国云为迎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作者把企业的冷暖和幸福倾注于笔端,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忠实地为企业代言,自觉地为企业书写。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书中有许多作者的影子。 2018年是中国改革放40周年,对于浙江,对于中国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的理念。相信通过此书,能让更多人知道浙江商人,了解浙江经济。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冬天一把火 第二章 较量 第三章 厂长统考 第四章 风波 第五章 祸不单行 第六章 代价 第七章 曲水流觞 第八章 转身 第九章 一颗匠心 第十章 抢入 第十一章 盖世英雄 第十二章 久居深闺 第十三章 雨和瓦 第十四章 “包二奶” 第十五章 “三”花烂漫 第十六章 操盘手 第十七章 红窑里 第十八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冬天一把火 1984年初的冬夜,这天月黑风高,在江南一个山区的社队工业区里,不见月亮,不见星星,伸手不见五指。 偶见几盏忽明忽暗的路灯,似一串鬼火闪烁,再加上从山沟沟传来几声狼嗥,的确令人毛骨悚然。 想到之前朋友善意的提醒,现在的我特别纠结,开始浑身颤抖。 当然,今晚这等天气,我与一批警察潜伏下来,准备开展一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无疑也是天助神佑。 刚才,我还紧张得直喘气,这时终于慢慢舒了口气,露出做厂长走马上任后久违的笑容。 确切地说,一个月前,省里组织部门的同志来厂里找我谈话,提出了一个令我措手不及的问题—— “假如你是厂长?” 在20世纪80年代初,敢问这话的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 在那个百业待兴的时期,个体经济被压抑,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整体消失,以至于人们对企业管理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弄不明白…… 那时,整个中国处于“企业荒”之中,大部分工厂过着煎熬的日子。 听了省里组织部门同志的发问,开始我以为听错了,再一看,对方却是认真的,也是真诚的。 这时,我反倒一下不安起来,心里更是七上八下。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好在做企业,我的家族之前有过纪录。解放初,我爷爷就是做企业的,只不过后来主动把产权无偿交给国家,通过公私合营,使得私营企业在中国的最后一块阵地消失了。 “捧着铁饭碗,拿着死工资”,俨然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最喜好的生活状态。对于当厂长,我从未有过这样的非分之想。 对我这种“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扛过枪”的人来讲,只能说才刚刚踏进社会——要阅历没阅历,与人情练达相距甚远,加之我才二十多岁,开天辟地头一遭碰到这种场面,真把我急得满头大汗,几次深呼吸都难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可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知道,在这些人面前,我既不能天真幼稚,又不能显得年轻气盛,否则反会被人家讥讽: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同样,我既不能过于贬低自己,又不能说自己缺乏理想。如果我说压根就没有想过这类问题,人家一定会取笑我: “胸无大志,缺乏上进心。” 此刻,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家有上万人的省属大型国营企业(现在改口都叫“国有企业”)。这在当时,对那些长期饱受计划经济摧折的人来说,谁都深知这个担子重于泰山。 可我也不是傻子,我己猜测到组织部门要选什么样的人了,只是没去捅破这层纸而己。 紧接着,我这人的弱点也暴露了出来——只会“巷子里扛木头”,既不会吹牛拍马,又不懂得投其所好。 最后,我不知怎么的,稀里糊涂,说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至今仍在为此后悔: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我如此生硬的回答,令组织部门的同志大跌眼镜。 领导们僵坐在那里许久,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我会这样回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家伙是一个不按规矩出牌的人。 就在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之时,有人跟我打起了官腔: “呵,回答还是干脆的!” 组织部门同志估摸着已经找不出什么话题了,或许他们压根就无须我的表态。现在仅仅是例行一下组织程序。既然公事公办,那就总有一曲终了的时候。 这时我悬着的心好不容易落下,赶紧将喉咙口的唾液咽下,对他们结结巴巴说了一句: “感谢组织……感谢信任!” 他们没想到我也会说点场面上的话,竟然一个个听得哈哈大笑起来。 这样,我反倒给组织部门同志留下了一个坦荡直率、毫不虚伪的好印象。 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八个字,干净利落,一字值千金,一句项一万句。我的如此一个不小心,反为自己赢得了加分的砝码…… 随后召开了全厂干部职工大会,组织部门的同志拿出一个大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早已印刷好的红头文件,高声宣讲起来,根据什么文件,又报了文号,接着郑重其事强调是经党组研究决定,这时组织部门那位同志故意停顿了一下,把许多人的心全都拎了起来,最后再一锤定音,说任命我为省建材总厂厂长。 …… P6-8 后记 这是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出书之前,全文发表在《中国作家》2017年上半年长篇小说专刊上,引来好评如潮。杭州麦庭文化公司在第一时间,抢先推荐给厦门大学出版社。我见到出版三校稿时,才知这是一家学术类出版社,纯文学作品出版得并不多,没想到整体设计素雅,与内容相得益彰,真的不容易,令人禁不住点赞。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自1978年始,那么中国现代企业的起点应该是1984年。这一年我20多岁,参加了全国厂(矿)长统考;这一年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开启了经商的热潮;这一年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这一年我出任一家有近万人的省属国营企业的厂长;这一年企业开始探索承包制;这一年中央还权于企业,出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年是中国企业元年。也就是这一年,我的心永远随着企业的心而跳动,欢乐着企业的欢乐,忧患着企业的忧患,把企业的冷暖和幸福倾注于笔端,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忠实地为企业代言,自觉地为企业书写。也许书中有许多我的影子,30多年前我就有这么一个写作冲动。 1984年这代企业家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泾渭分明的轨迹:他们具有不安分的特性和冒险精神,不愿按照既有的轨迹生活,具有敏锐的商人嗅觉,很快从政治大气候中嗅到变革的力量。这与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的定义一脉相承,他们身上具有创新、冒险、负责任的气质。一面他们大胆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另一面他们又不断冲破体制樊篱。他们不管是出身贫寒创业创富,还是怀揣实业救国富民理想。他们当之无愧成为一代人的榜样。这些彰显中国由富到强的人间奇迹。理应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打题材,成为作家不尽的灵感源泉。 一切有出息的作家,就应脚踏大地、深入生活,做实践的参与者、记录者、引领者,在实践中书写作品,在作品中彰显价值。所以,我在重返企业1984年这场改革大潮,重温那些带着历史生命的情感碎片,不只是亲历,而且还在过去的平凡纯真中,找到自己的初心;不只是巡礼,而且还将过去未曾发现的,深入挖掘出来;不只是实践,而且还将过去不能述说的,努力还原出来;不只是体验,而且还在过去的酸甜苦辣中,讲好中国故事。当然这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写作,除了有着与其相匹配的学识之外,还需要能够驾驭的才气。这也是我孕育了30多年的作品,到今天才敢“分娩”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让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新时代让人民强起来。经历改革开放,见证这一春天的故事,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遗憾的是,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缺乏展示企业的火红年代的文学作品。庆幸的是,浙江将企业昨天、今天与明天的三部曲,列入2017年文化精品扶持工程,这更增添了我们对“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的自信。 更为欣慰的是,2017年厦门金砖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这话是领袖在厦门说的,这书是愚人在厦门出版的。同一地点同一主题,这难道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冥冥之中,我一直觉得背后有贵人相助,倒逼自己尽力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有了这样的责任担当,带着使命前行,我就可以跳出方寸天地,告别狭仄浅薄,远离轻佻浮华,进而创作出格局开阔、气象宏伟、深刻隽永的作品。就像这次我担当的企业改革三部曲,如果说《企业1984》是反映一个时点的故事,那么我在后面写作的《资本1Q84》将是反映企业当下故事,而《智能2084》将是反映企业百年未来故事。就是这么一个关乎企业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宏大题材,应该说是迄今中国的第一部,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在所不辞。因为我有“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因为我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做新时代的歌者…… 不错,也许本书故事只是为我们揭开了帷幕,给了我们一个窥见企业世界的机会,更多的探究和精彩还在后面等待着。 张国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