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赵国华编著的《兵家之祖孙武子(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
| 书名 | 兵家之祖孙武子(精)/史记人物系列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赵国华编著的《兵家之祖孙武子(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 内容推荐 张大可、赵国华编著的《兵家之祖孙武子(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孙子吴起列传疏证,包括对该传的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等;二为兵圣孙武研讨,包括《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译、司马迁与孙子学、《史记》所撰孙武之传的历史价值、《史记》与《孙子兵法》等内容。该书是张大可先生数年来研究《史记》与孙武的成果结晶,全面反映了孙武及孙子学的面貌。 目录 史记疏证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疏证白起王翦列传 兵家之祖孙武子 《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译 司马迁与孙子学 《史记》与《孙子兵法》 《史记》所撰孙武之传的历史价值 试读章节 【题解】 张大可曰:本篇是孙武、孙膑、吴起三人的合传,庞涓附传。在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在篇中“孙子”既称孙武,亦称孙膑。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评说】 韩兆琦日:这是一篇孙武、孙膑、吴起的合传,由于《史记》中再没有庞涓列传,所以这篇作品又有包括庞涓在内的四人合传的意义。这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有如下几点: 其一,它歌颂了孙武、孙膑、吴起三个人的本领才干,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吴王阖庐由于任用了孙武,结果“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齐威王由于任孙膑为军师,结果大破魏军于马陵道,杀死其大将庞涓;吴起在为魏国镇守西河时,“秦军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后来在楚国实行变法,结果“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而他们自己也因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有人说司马迁“爱奇”、“爱才”,其实我觉得这表现了司马迁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曾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又在《伯夷列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些都是完全一致的。 其二,它赞颂了一种不怕挫折、忍辱奋斗,终于报仇雪耻、功成名遂的英雄气概,一种重建自己高尚人格的大义行为。这点特别体现在孙膑身上,司马迁对孙膑特别念念不忘,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也。”在《报任安书》中又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接着后面又说:“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倾心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其三,表现了司马迁从感情上对法家人物的厌恶,这个特点表现在对待吴起上。吴起不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而且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但司马迁由于不喜欢他,便写入了他的杀妻求将,杀“谤己者三十余人”,以及让一个小卒的母亲说“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同时还在作品中通过他人的嘴说吴起是“猜忍人”,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吴起“刻暴少恩”,如此等等,其偏颇与《商君列传》里说商鞅“天资刻薄”,《袁盎晁错列传》里说晁错“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完全相同。这是司马迁《史记》中议论历史人物最不公平的事例之一。 其四,表现了司马迁对吴起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那些妒才忌能者们的无限愤怒。吴起在鲁国为将,大破强齐,结果由于鲁国“恶吴起,,者的进谗言,“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在魏国建树很多,“甚有声名”,结果,魏相公叔与其仆施行反间计,使得魏武侯对吴起“疑之而弗信也”;最后,当吴起在楚国变法取得重大成效时,被损害了既得利益的旧贵族与国外势力相互勾结,趁楚悼王死时发动政变,竞将吴起杀害了。这种写法表明,司马迁尽管对吴起的为人不大满意,但是,他的到处受排挤、受迫害,以至于最后被杀,却是无辜的,是令人同情的。而那些妒贤嫉能、施奸计害人的小人,则是没有一个朝代不存在,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愤慨、所着力批判的问题之一。 其五,这篇作品的艺术性,或者说它的小说性、戏剧性是很强的。首先,孙武为吴王练女兵一节就奇峰突起,引人人胜。但这种光靠杀人立威,还难以显示出大将之才,而且其情节也与《司马穰苴列传》略显雷同,不足多誉。这篇作品最精彩的地方是马陵道之战,其中写孙膑的进兵减灶,写马陵道的周密设谋,写庞涓兵败自杀前还说什么“遂成竖子之名”的那种对孙膑的认输而不服气之情,都十分精彩。这是《史记》中描写情节、场面最生动的篇童之一。P3-4 序言 《史记》人物系列丛书第一辑1-10册,是大型古籍整理学术工程《史记疏证》一组抽印本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集中推出,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史记疏证》工程是一种全新的古籍整理形式,“熔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也可当作一种工具书使用。《史记疏证》的总体结构及其内容,详见《史记疏证·凡例》,兹从略。《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已进入最后通校、定稿、排版的冲刺阶段,面见读者,大约还有两年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新成果,特别选出了十五个篇目,汇辑成十册书目推出,倾听社会反响,以期在疏证工程的冲刺阶段弥补其不足,力求完美。 十五篇选目为:《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赵世家》、《孔子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大宛列传》、《太史公自序》,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突显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每册单行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典“史记疏证”,给读者提供阅读《史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研究成果,大多为研究论文,也有对篇目的深入讲析,书题从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中提出。十册单行本顺序原则上按《史记》原书五体顺序,即本纪、世家、列传顺序排列,在同一体中的人物排序基本原则是以时代为序,通史序列本当如此。但世家、列传个别篇目以类相从打破了时间序列,例如世家中《孑L子世家》在《赵世家》之后;列传中记载张骞活动的《大宛列传》在《司马相如列传》之后。本辑丛书,同一体则按历史人物活动的年代先后为序。所以十册书目如次: 1.人文始祖黄帝 2.千古一帝秦始皇 3.平乱诛暴汉高祖 4.西汉盛世文帝景帝 5.至圣先师孔子 6.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7.兵家之祖孙武子 8.西域使者张骞 9.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10.千秋史圣司马迁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孑L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所谓“王道备,人事浃”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太史公自序》说得更直白:“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史记》效《春秋》,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实践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的理想。《史记》的形制五体结构像一座宝塔,形象地反映了礼制国家的等级秩序。《史记》内容贯通历史三千年,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浓缩。《史记》创立纪传体,以人为中心述史,描写人生百态,惩恶扬善,每个人都能从《史记》中找到对照自己的榜样。本辑《史记》人物系列十本书目,涉及十七个历史人物(未计七十子),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伟人与英杰,而突显的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这一主题。司马迁十分自信地宣称,全社会的人,君臣父子都要读《春秋》,如果不读《春秋》,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臣父子”,是司马迁对全社会人际关系的浓缩,也就是“君臣父子”,指代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史记》是全中国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根是树木之本。柢指树之直根。俗话说“根深叶茂”,只有根深扎于土壤之中,才能使树木稳固并茁壮生长。根柢两字叠用,加强树之本的意义。中华文化有五千年历史,捋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史记》就是这棵大树之根之柢,即中华文化之本之源。全社会的人读了《史记》,提高自己的修养,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史记》生命之树常青,并日益走向普及。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古籍畅销书。《史记》蕴含的百科知识,文学、史学的艺术价值,其中各色历史人物所起的榜样借鉴作用,决定了《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史记疏证》单行本把解读《史记》与研究《史记》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是包括研究者与爱好者在内的广大读者群体阅读和欣赏的读物,是学术研究走向普及大众的一种尝试,具有开创意义。 本书《兵家之祖孙武子》,解读《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评介春秋战国时三大军事家的事迹。该传“孙子”所指是齐国两大军事家,春秋时孙子孙武与战国时孙子孙膑。两位孙子均有兵法传世。孙武兵法十三篇,世称《孙子兵法》,最负盛名,现在已走向了世界。《孙膑兵法》失传,1973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了残篇。与两位孙子合传的吴起,也是战国时大军事家,他与孙膑同时但稍早用于世,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从未打过败仗。吴起也著有兵法,称《吴子兵法》,原有48篇,今仅存6篇。三大军事家,孙膑、吴起两人均有实写,而对举世无双的最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司马迁只是虚写。孙武以小国之师——只有数万之众的吴国军队,打败齐国、晋国、楚国这些大国、强国。史称孙武率三万之师,天下无敌。这一战役,就是指公元前506年孙武率三万吴兵,长途奔袭两千余里,五战五胜攻破楚国都城的破楚之战。这一战圆了伍子胥报仇雪恨的梦,实现了伍子胥反抗一国之君施暴而雪耻的奇迹,这也是中外战争史上不可多见的奇迹,司马迁只写了两句话,六个字:“西破强楚,入郢。”孙武全传只有406个字,主要篇幅只写了“吴宫教战”一件轶事、一个情节,或者说一个场面就写活了一个大军事家的灵魂和素质。“吴宫教战”,突显了打胜仗的军事统帅的两个素质:一是从严治军,做到令行禁止,树立统帅的至高权威;二是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统帅要有独立的指挥权。这两点用孙武的话说就是:“威行于众,严行于吏,三军信其将威者,乘其敌。”①全军都听从统帅命令,信服统帅的权威,就能打败敌人,因为全军就是一个人。司马迁未作评论,没有说教,只用“吴宫教战”一件事就把克敌制胜的将军形象深深印入读者的心灵。所以本书以“兵家之祖孙武子’,命题,注译了《孙子兵法》,选录三篇论文都是评述孙武的,目的就是突显兵圣孙武的风采。《白起王翦列传》所写的是战国时代最负盛名的两位军事家、统帅,他们对秦并天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故将两传疏证编人一书。 本书由张大可、赵国华两人合作编著。张大可,《史记疏证》学术工程主持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赵国华提供《孙子吴起列传》、《白起王翦列传》两篇疏证长编,以及《孙子兵法注译》。选录的三篇论文,原载2011年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史记论丛》第八集,作者三人:赵国华,《司马迁与孙子学》一文作者。王立群,《(史记)与(孙子兵法)》一文作者,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杨燕起,《(史记)所撰孙武之传的历史价值》一文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