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查德威克著的这本《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写的是关于亲情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是一份献给母亲的最好礼物。它教你如何经营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励志以及普及人文关怀的同时,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何面对失去至亲、挚爱的人的痛苦。
这本书有个专门的网站:http://60postcards.com/。此前每周五,作者会在网站上分享一个给她灵感的人物故事。
| 书名 | 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瑞秋·查德威克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瑞秋·查德威克著的这本《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写的是关于亲情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是一份献给母亲的最好礼物。它教你如何经营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励志以及普及人文关怀的同时,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何面对失去至亲、挚爱的人的痛苦。 这本书有个专门的网站:http://60postcards.com/。此前每周五,作者会在网站上分享一个给她灵感的人物故事。 内容推荐 瑞秋·查德威克著的《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是一个回忆爱、保存爱、传播爱的故事:一个年轻女孩启动了一项特别计划来悼念自己的母亲,并以此来缓和她失去至亲的伤痛。妈妈在诊断出癌症的16天后就去世了。沉浸于悲痛而不能自拔的她,于当年12月决定开展一个纪念母亲60岁生日的活动。她写了60张简明扼要的明信片,并附上邮箱地址,请发现者和她联系。妈妈生前深知她十分渴望去巴黎,因而留给她的最后一份礼物是欧洲之星的车票。巴黎自然而然成为了她的首选。她和一群朋友一拍即合,到巴黎去庆祝母亲的生日,去发现新事物,去分享有关母亲的回忆。这段旅程不仅仅有观光、美食,还有散发明信片,等待发现者的回音。 60张明信片的故事,是年轻女孩直面哀伤的过程,是对母女情深的纪念,也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提醒:人,不必把悲伤埋在心底,更无需独力承担。 目录 第一章 远行 第二章 永志不忘 第三章 16天 第四章 我们所(不)知道的生活 第五章 妹妹的婚礼 第六章 我的致敬 第七章 爱城 第八章 巴黎明信片被发现了! 第九章 舞者 第十章 分享奇迹 第十一章 一对跑步夫妻以及局、盘、爱侣 第十二章 意外之喜 第十三章 重返 第十四章 演出还要继续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12月的早晨,严格来说,是2012年12月6日。正是6点20分,气候凛冽干爽。虽然旅行在即,但我得实话实说,我看上去并不像之前那样期待这次旅行:肿胀的双眼、脂粉不施的脸容,无论白天晚上,大概都没人愿意多看一眼,更别说这种场合了。对我来说,真是太早了!冬日黎明的干冷,是非常残暴的起床铃,再加上我们出门还稍微拖了点时间,就更催人清醒了。恐怕这类情形我是一定要渐渐习惯了。拖着还半睡半醒的身子,我们匆匆离开家,沿着摄政运河,拼命往英王十字街圣潘克拉斯车站跑。那里离我家不过一箭之遥,但那天早上就像隔了十万八千里。跟我一起跑的是室友凯蒂,还有我的老同学贝思,她是头天晚上专程从埃克塞特赶过来的。大家拖着超重的行李冲进车站,一切都很顺利,只有一件行李出了麻烦,耗了不少时间。是凯蒂的箱子破了,我们帮不上忙,看着她远远落在后面,忍不住哄笑起来。所有箱子都带上了,一个也没落下。我一边跑,一边招呼其他老同学。贝唐(有两个人的名字都是以贝开头。我知道肯定会搞混的)应该还在地铁里——我收到她的语音留言了。没关系,我们就在那儿和她会合。穿过进站口后便见到了她,大家一拥而上,又搂又抱,就像好几年没见过面似的。(其实上次见面就在几周前,但这次不一样!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 哎,睡意全消,我们全醒得彻彻底底,跃跃欲试想上路。快,处理当下事务。现在是——旅行时间!票——检查一下。护照——检查一下。内衣裤——检查一下。我们做好准备,要登上欧洲之星‘列车。目的地——巴黎。 通过安检,顺利登车,兴奋度一路只增不减,大嗓门响彻车厢。我能想象到同行乘客们的惊恐:“天呀,拜托,这些姑娘们可别坐我们旁边。”我是说——我现在能想象,当时肯定没这么想——那时我晕晕乎乎地走过通道,找到座位号,完全是早前(睡意蒙陇)的自己的一抹苍白影子。贝唐和我订了相邻的票,但凯蒂和贝思跟我俩隔了千儿八百米。正好我俩身后有空座,她们就决定坐过来,可想而知,一旦正主儿来了,就会把她们踢飞。不过让人吃惊的是,直到开车都没人来。你会觉得“让人吃惊”这话语气重了吧?听起来确实有点儿戏剧化,我同意。但你是知道的,全员满座,每个空座位都有人。每一个!除了凯蒂和贝思占座的那两个。真是狗屎运!这是个好兆头,预示了在这次旅行中,不只有这一个意外之喜呢。 我们轮流招呼餐食小车(对凯蒂的自制野餐零食绝无冒犯之意),买了不少牛角面包当早饭。我们的胃都已整装待发,为了那即将到来的周末和可想而知的美食乐趣。我突然醍醐灌顶:这一趟旅行多像学校春游呀——乘火车去好玩的地方,兴奋得要发疯,一路和最好的朋友们唠唠叨叨。只是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大部分人是)了,可以喝酒了,简直是更好了。 那天早上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很自然地在上路没多久后便开了一瓶香槟。抱歉,我是说香槟吗?仔细想想,也很可能是卡瓦酒。(我必须说明一下,早上7:30喝酒可不是我的作风。)我们一致认为,在去往巴黎的路上,这几乎是仅有的可以慢悠悠喝酒的时间了,特别是当你初次拜访一座你心仪良久的城市的时候。保持我们固有的英式做派,气泡酒不倒在别处,全倾进印着“干杯不倒”的红色酒杯里。纯品。这是举杯庆祝的时刻——我们齐聚一堂是为了庆贺某人的生日。但不止于此,我们还肩负着使命,这不单单是一场寻常的短途城市游。 P1-3 后记 如果你读这书会落泪 大约在译至“16天”一章的时候,我再也抗拒不了内心的巨大难过,合上书本,关上电脑文件夹,半个月之久,不肯再看一眼未完工的译稿。 因为和瑞秋一样,我的父亲也是癌症去世,从发病到最后病逝,中间只有4个月。而这其实只是拜医疗制度之赐,让每位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治——也就在第一时间知道:已经药石无效了。 瑞秋最痛苦的部分,是在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要强颜欢笑;我最绝望的时候,是父亲去世后,要立刻为丧事奔走,买墓地、骨灰盒,迎接吊丧的亲友,为他们安排食宿——每一次我想放声大哭,都会有人制止我:“想想你妈妈。你不能哭,你要坚强。” 那段日子是如何一分一秒挨过来的?负罪感挥之不去。我好久没写字——我爸死了,我还能没事人一样风花雪月吗?每一次书写都像是没心没肺;但反过来,每一个闲着发呆的时候我都在自责——爸死了,我还好意思游手好闲?我还不应该以百倍的精神为他而活?这双向的自我折磨像一反一正的石碾,细细地、耐心地碾磨我,人已粉身碎骨了,它还没有停。 我有没有向朋友倾诉过?有,很少。当时我的大部分朋友都没有类似经验,他们只会说两个字“节哀”,就不知道该再说什么。死亡是那么盛大那么庄严的事,我们都太年轻,只懂嘻嘻哈哈,还没有学会如何应对。 而年长一辈,他们都久历人生的苦难,自带庞大的悲剧库。三十丧父,在这世界上不算什么——你要承受,你要成长。疼痛是自怜,无法自拔是矫情,都是值得警惕不应沉溺的造作。 其实,坦白来说,最初我读《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觉得瑞秋在巴黎散发明信片的行为是一种造作:你个人的小小哀伤,值得这么大张旗鼓吗?基本上来说,丧亲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几乎人人都要经历。又一转念:失恋是更普遍的事,但为失恋所写的书,加起来,总有五六个月亮那么大小吧。为什么我们能读着别人的爱情故事泣不成声,那更炽烈的丧亲之痛,我们却觉得夸张呢? 终于,我再次打开文件夹,开始和她一道,开始新加坡、巴黎、纽约……一趟一趟的排遣悲情之旅。她一遍遍近乎失控地诉说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而我,克制地、谨慎地代她用中文表达——但其实,我表达的,是每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丧亲者的共同呐喊。 《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如果以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文字远称不上华丽,情节也是平铺直叙,但它最打动人之处,在于真诚。瑞秋直面自己的创伤,也向全世界,袒露自己血肉模糊的心,而借由明信片和写作本身,她慢慢地疗愈了自己。 如果你读这本书会落泪,也许只说明书里有你的悲伤。而擦干眼泪之后,你是否也能像瑞秋一样,找到你自己的疗伤之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