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兆琦著的《史记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是研究《史记》的集成之作,他的“史记课”颇受学生欢迎。本书分三部分:第一类是对于司马迁其人与《史记》其书的总体介绍与评论;第二类是对于《史记》单篇教学的讲稿,分析评述作品的思想、艺术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于作者生平思想或是对《史记》作品中某些具体问题的专门探讨,如司马迁的生卒年、《史记》的版本、《史记》文字的校勘、《史记》中某些人物事件的考辨等等,这些都很难面向初次阅读《史记》的学生展开细讲,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学生一些有关的信息。
《史记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是韩兆琦先生在几十年研究《史记》的基础上完成的读本,是我们初读和研究《史记》非常好的入门书。
韩兆琦著的《史记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讲录《史记》的精华。本书由“司马迁其人”“《史记》其书”“名篇解读”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力求用新视角、新观点、新证据,揭示司马迁的生死观及其与汉武帝的矛盾、《史记》的真实性问题、《史记》的悲剧品格、《史记》叙事的讹误与疏漏、考古成果对《史记》文本的验证等;“名篇解读”部分则告诉大家如何读《史记》,并在附录中介绍了六种重要的注释《史记》的参考书。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这个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发展的时代。在经济上,由于秦末连年战争,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大批农民破产流亡,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上下普遍穷困的状况。但刘邦建国后,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意稳定社会秩序,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惠帝、文帝、景帝的相继努力,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到了武帝初年,经济的繁荣已经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司马迁概括当时的经济形势说:“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平准书》)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同姓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创立于秦始皇,但只昙花一现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汉高祖刘邦重建帝国,在断然消灭了异姓王的同时,又接受“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想借此达到藩屏汉室、巩固统治的目的,可是事与愿违,由于这些同姓诸侯王的辖地过多,又可以自置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吏,可以自征税赋,自铸货币,自己管理军队,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所以形成了一种干弱枝强的局面。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大诸侯王国的势力也迅速膨胀,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日益严重,终于在景帝时代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朝廷改定制度,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规定诸侯王只征收租税,不管政事,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的力量显著加强。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国土分给子弟为列侯。按照汉制,侯国是隶属于郡的,地位相当于县,这事实上就把诸侯王的领土逐渐变成了朝廷直辖的区域。推恩诏下后,王国纷纷请求分封子弟。一些大的王国很快就变成了众多的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政权对抗了,西汉王朝终于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凭借汉初数十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在他在位的五十多年中,充分发挥他的雄才大略,不但对内多所建树,而且对外连年用兵,伐匈奴、征闽越、通西南夷、征朝鲜、伐大宛,大大扩展了西汉王朝的版图。这使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大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边远地区,首创国内各民族地位平等,使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具备了客观条件。同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察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P4-5
我系统读《史记》是从1959年冬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我讲授《史记》作品是从1963年秋后给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讲中国古代文学开始。当时伴随着读书讲课还写了一些“读史笔记”,重要的题目有《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周亚夫之死》、《<魏其武安侯列传)所展示的学术之争下面的夺权与反夺权》等等,有兴趣的学生还曾借去传抄。我开设专题讲《史记》是从1978年冬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届研究生讲课开始。讲课的同时写了几篇与《史记》有关的习作发表,如《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关于韩愈的(伯夷颂)》等。随着1980年秋后给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开设“《史记》研究课”,并着手编写这门课的教材,其间我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评议赏析》、《史记通论》也相继出版,这门课遂成为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函授班、分校、夜大、自学考试等各方面学生的常设课程,时间达二十多年之久。可以说,我这几十年来的教学活动与《史记》分不开,我这几十年来的主要学术研究也与讲授《史记》分不开。
我的习惯是站着讲课,站着讲课没法看讲稿,所以我在第一次讲述某个问题前通常是没有讲稿的,我只有讲课提纲与相应的引用资料。手里拿着一张简单明了的提纲,偶尔看一眼;遇到该引用原文的地方再拿起桌子上的原始资料读一段,这样讲课很自然。把讲课用的提纲与原始资料进一步加工成为详细的讲稿(也可说是文章)是不太困难的。但即使有了这些详细的讲稿还是不能就照原样去给下一次听课的学生照本宣科,还是要写新的讲课提纲,以便讲课使用;而旧讲稿(也许是单篇的,也许是成册的)则可以发给听课的学生做参考。这就是我几十年来滚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些有关《史记》教学的讲稿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于司马迁其人与《史记》其书的总体介绍与评论;第二类是对于《史记》单篇教学的讲稿,分析评述作品的思想、艺术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于作者生平思想或是对《史记》作品中某些具体问题的专门探讨,如司马迁的生卒年、《史记》的版本、《史记》文字的校勘、《史记》中某些人物事件的考辨等等,这些都很难面向初次阅读《史记》的学生展开细讲,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学生一些有关的信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写一本《史记讲座》,于是我便开始对几十年来的讲稿进行了一些筛选。从《史记评议赏析》、《史记通论》中选用了一部分,把原来讲过的题目重写或者大量修改了一部分,又按照编写要求专门新写了一部分。由于是给《史记》的一般读者使用,故而围绕读者最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些基本问题和专题,用新材料、新视角加以贯通,语言上尽量做到通畅流利,生动活泼。
本书中的《史学之父的创举》是张大可先生协助撰稿;《揭秘汉武帝尊儒的真相》与《记录汉武帝的对外战争》是陈曦君协助撰稿,特加说明并深表谢意。
韩兆琦
200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