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人足未踏之前,簸箕里原本就是片林子。只因移民渐增,耕地逐扩,其中的风水自便随着移民的眼界、喜好及是否惜力而运转起来。左面,地势平缓,开荒省力,土地年年外延,树木月月缺失,最终便成为庄人果腹的依靠之处。而右面,丘坡错落,怪石层叠,树老根深,景象天造,自然是匠心人造屋的争选之境。因此,东西两盘人的活法及面貌,也逐渐发生了差异,久而久之,庄人便以蛇溪为界,悄悄编出个“右富左贫,西闲东累”的说法来。
但外村人对富簸箕庄的评价却微词颇多,“别的不说,仅看簸箕人吃的和拉的一样多,就知道他们的肠子没挂油水,那‘富’字猫错了地界,你自己呼富没用,推出个嘴丫子流油的在人前显显,让七八岁的女孩穿开裆裤,还整天喊‘富’,臊死人了。”
富簸箕庄的小辈听了不服,用另一种解释帮自己辩驳,“只怨爬地的是条蛇溪,如是条龙河,俺肯定不会这么寒碜”。也有的说,“都怨簸箕口太畅,钱财都被颠簸出去了”。风水先生看了说,“你簸箕口直冲大海,本该进财如涛,只怨你们生来没福分承担那大势”。但庄里的长辈对子女却是另种教诲,“古人有言在先,嫡亲望好,邻家望倒。咱不听那些粪草屁话,富贵在天,命有定数,不可强求,凡和命拗劲的,都不会有好果子吃,不管上天扔给你什么,接着就是了”。
如此,富簸箕庄的人便一直揣着世代难解的疑惑,向土地求福,冲龙王讨运,熬过了漫长的皇统岁月,度过了亡国的伪满时光,直到“八·一五”光复那日,才迎来为存活而继续辛劳的希望之晨。
一九四五年冬月初始,头场夜雪就给簸箕盛满了厚厚的洁白,在辰时把雪帘收拢了以后,瓦亮的朝阳便焦急地把庄子抹上了耀眼的银辉。从北山南望,一排排房屋就像一鼎鼎并列的元宝,齐齐整整地码放在簸箕当间,其中最大的一锭正紧靠着蛇溪的西岸,在阳光里分外醒眼夺目。 那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遍围着苍劲婀娜的梨树,枝枝挂絮杈杈兜玉,在清冷里稳健地摇曳着稍头,树周还不时地飘洒起纷纷扬扬的晶莹雪花。
古村老宅独特景观,引逗路人对它突发羡慕,只因为它几乎把全庄晨雪的光彩全都占尽了。没有疑问,它一定是全庄唯一的一户富庶门庭。
但你如稍稍细看,它却只有三间正房,缺少深宅大院的厚重。而且.富户都讲究独门独户自成庄同,恨不得离贫家越远越好,怎么会在平民堆里挤挤插插只盖那几间屋子?那儿地下藏金吗?
可是,瞧它那“羊群里站条叫驴”的派头,又绝非贫户人家所能为的。
因此百年来,无论是外乡人还是本村人,总是对这家的南头满怀猜测,觉得来路蹊跷。
因而,随着庄史的延续,有关那幢房屋的传说,也便翻着样地添枝加叶越诌越多,越扯越奇。 P2-3
笔者自幼就喜欢听人讲故事。大多孩子都喜欢听《封神演义》《穆桂英挂帅》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摆阵破阵情节,我也喜欢听强者呼风唤雨弱者旗倒兵溃的描述,但更喜欢摆阵破阵的细微点评,渴望用故事里的智慧开启自己的天眼,长大后能看穿世界。
我出生的那个渔农村有个绰号叫“王二”的鳏夫,生父盼他发家,特取名王顺发。顺发在家排行老二,因不喜耕渔,哥哥怕弟拖累自己,没等爹离世就撵他出户单居。村人说顺发不该投胎乡野,嘴皮子功夫虽算过硬,但肚皮子却很干瘪。因此,姑娘媳妇都说他不务正业,没一个情愿和他迎面相向的。可他从不觉得自己少了什么,大人孩子便一齐呼他“王二”。“二”在乡间是指男人下身那个不可随意见天的物件。顺发听了觉得反胃,但如不回应,乡邻会再往他脸上抹些黑灰,“没老没少”。因此,面对持久的呼叫,他只好勉强点头应允。
但他却是我少年时的崇拜对象,只因为他嘴里的故事高潮迭起品味无尽。例如,在讲到李靖与爱子哪吒断绝父子关系时,他会添加哪吒在剔骨脱肉前“挥泪化细雨,云雾蔽南山”的刻画。我当时就琢磨,哪吒的眼泪为什么不化作瓢泼大雨?长大后才明白,依哪吒当时的心情,“挥泪化细雨”比“瓢泼大雨”更有意境。
我对王二很感好奇,向奶奶讨教他的来历。奶奶告诉我,王二在少年时就缺少乡人“勤劳守家”的本分,喜欢游逛,后人叫“旅游”,把讨饭和流浪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不觉羞耻。哥哥骂他没出息。他说,俺连奉天哪家店铺的幌子是什么颜色都记得,没上过学,却会说日语,跟沙俄又混了抖舌头的功夫,你会什么?“半条船三亩地,一年到头饿肚皮”,俺也不用你供养,你凭什么看不起俺?
我到十六七岁时,王二早就由“盲流”变成规规矩矩的“拱土猪”了,没人再找他讲“阶级阵线不清”的故事了。但只我是例外,总愿私下求他讲走南闯北的奇闻怪见。因之,本人才有幸得知发生在东北的许多古今事变。
除了王二,奶奶和姥姥也是我青少年时的说书人。她俩的故事主角是活生生的自己、家人和乡里乡亲,情节具体生动,人物活灵活现,再加上我“生在伪满洲,长在红旗下”,亲身经历了辽南滨海的雪雨冰霜。于是,20世纪初中期的家乡历史便在我的心头烙印了深深的紫痕。
退休后,我不甘寂寞,想来想去还是把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才是一代人的正经作为,又何况,曾是“中共地下党”的老爹正是那段历史的践行者。
可是。我又担心真实记叙会招惹是非,犹豫了好久才最终拍定,不管自己有无文学创作天赋,还是用虚构故事把史实和精神留存下来比较稳妥。
我家乡的经历是中国文明行进中的一幕窄镜头,我的故事是那个时期的辽东微缩,是后人翻阅宏大历史长卷的引子。我想让自己的儿孙记得这忽闪即逝的片段,知道他们的前人曾这样活过,并养育了他们。
我发小就想跟王二学讲故事,但到老才如愿。可我讲的不是演义不是神话,而是真实过客和世事的转换与编撰。我要借以提示儿孙,人类文明在进步中总会遇到羁绊,但它仍然会踢开一切障碍朝前行进。真文明不会让朴实的平民失落,甘愿给权贵做手杖的文明是假文明。真文明只存活在善于总结历史教训并认真改正错误的世途上,且途无止境,并需后人一代代披荆斩棘去拼搏争取。
于霰夫著的《祖屋》记述了一名乡村农民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后加入解放军,战争后回乡探亲以及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带有传奇色彩的个人遭遇……
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笔流畅、富有感染力;通过主人公个人的故事折射出不可忘怀的一段历史侧面,深刻地警醒现在的人们,要珍惜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于霰夫著的《祖屋》是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从一个乡间少有的知识农民反内战,被俘,加入解放军和回乡探亲,及后来的一切遭遇,记叙了不可忘怀的历史侧面,从而提醒今人,一定不要让那个历史重演,珍惜今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支持反腐倡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把我们的祖国推向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