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程苏东主编的《早期文本的生成与传播(周秦汉唐读书会文汇第1辑)(精)》对汉至唐时期的文学研究方法及思想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以经典文本为例作了新的示范性解读。
本书提出了汉唐时期文学研究的三种重要观念:根据钞本还原历史、重新解构经典,文学史的书写需要重视历史背后的人的因素,以及文学史的研究应走近古人、深入文心。
| 书名 | 早期文本的生成与传播(周秦汉唐读书会文汇第1辑)(精)/北京大学国学研究丛刊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刘跃进、程苏东主编的《早期文本的生成与传播(周秦汉唐读书会文汇第1辑)(精)》对汉至唐时期的文学研究方法及思想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以经典文本为例作了新的示范性解读。 本书提出了汉唐时期文学研究的三种重要观念:根据钞本还原历史、重新解构经典,文学史的书写需要重视历史背后的人的因素,以及文学史的研究应走近古人、深入文心。 目录 钞本时代的经典研究问题(代序) 上·理论篇 有关唐前文献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从口传文献到写本文献 二、从钞本文献到定本文献 三、从定本文献到经典文献 四、研究钞本时代经典文献的基本途径 问题·方法·范式——古代文学现代性转化的思考 一、开放与融合 二、文本与方法 三、“深意存焉”与学术创新 四、新传统、新经典、新范式与学术话语权 文学的故事:被发现和重建的传统 “通变”:审视先唐文体递延脉络的重要视角 “五朝遗绪”与“大夏龙雀”——唐及先唐“文学”研究趋势之姑妄言 一、复须时熟 二、五朝遗绪 三、大夏龙雀 四、文史朱然 文献·历史·文本——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三种基本范式再思 一、文献学如何成为文学一一在辑佚校订范式之外 二、史学观念与历史书写——当文学遭遇史学 三、史料库意义上的“作品”一一以文本为基点的文学研究 基于文本复杂形成过程的先唐文献研究——以《汉书·五行志》为例 一、《汉书·五行志》中的“层累”与裂痕 二、先唐文献生成过程的复杂性 三、方法论的回应 下·个案篇 钞本时代的文本抄写、流传与文学写作观念 一、“传写”、“抄写”与文本流传 二、钞本时代的文本变化与中古文学的写作观念 三、刻本文字变化与钞本时代文学传统的一致性 四、钞本时代文本的“公共资源性”问题及其文献学认识 《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 引言:问题的提出 一、《毛传》与《尔雅·释训》之关系 二、三家《诗》、《毛诗序》中的《小雅》诗次问题 三、《春秋》学的自我建构:《诗》与《春秋》意义关联的形成 四、《春秋》视域:季札论《诗》与大、小《雅》的对调 五、从礼乐编次到《春秋》编次 六、结论 文本嫁接:《春秋繁露》“五行”诸篇形成过程新证 一、学术史的回顾与方法论反思 二、问题的提出:《五行顺逆》与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的互见关系 三、《顺逆》篇与《相生》《相胜》的关系问题 四、古本《治顺五行》与《五行顺逆》之关系 五、《五行五事》篇的真伪及其思想 六、从《孝经解》到《五行对》与《五行之义》 七、结语 汉帝国的历史书写与文本权力——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汉书》文本之形成 一、经传汉事:《汉书》文本的形成 二、共识与共谋:作为王朝史学的《汉书》 三、周汉一脉:西汉王朝的历史定位 四、“双轨制”:两汉历史的衔接问题 五、自由与秩序:中国史学传统中的两种力量 明清所编总集造成的汉魏六朝文本变异——拼接插入的处理手法及其方法论反省 一、不同段落的拼合 二、零散片段的插入 三、拼接与插入的复合形态 四、关于中世文学文献形态与生成机制的省思 十六国霸史文献的新发现与新考证 一、引言 二、“新”发现之十六国文献 三、唐长孺标点中华本《晋书·载记》 四、汲古书院和刻《晋书载记》汉赵部校证 五、结语 冯绍祖校刊《楚辞章句》考论 一、冯本产生背景与冯绍祖对前世《楚辞》注本的认识 二、冯绍祖的评点观念与冯本之评点 三、冯本价值及其对后世评点本的影响 论文集作者学术简介 部分文章原载杂志一览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