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既是不忘却历史,更能用以激励后人。在中国汗牛充栋的文献里,这类记述就占有很大份额。禹志云主编的《老兵老兵--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不能忘却》,当属此列。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大多以亲历者的笔触,再现了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以胜利而告终的境外用兵,讲述的是这次军事行动的主角们在异域的过去和现在。或许,用今天的眼光和一般的观念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些人会一笑了之,甚至不以为然,然而,曾经的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身历几多的血雨腥风,走过几多的艰难困苦,饱尝几多的辛酸悲苦,留下几多的壮志豪气。《远征路上活今昔一一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远征军老兵们六十年来的所为、所念、所想,那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场景,那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那一声声催人心魄的呐喊,不由人不脱下帽来,向他们深深鞠躬。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的入缅抗日及滇西抗战,是最为悲壮也最具国际影响的军事行动。禹志云主编的《老兵老兵--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不能忘却》没有正面记述那一系列军事行动,而是对战后几十年仍然健在的、流落在缅甸的抗战老兵进行追踪采访、追忆记录,这些陆续汇集起来的采访笔记、访谈记录呈现的是一个个个体生命的青春激越、出生入死、死里逃生、暗淡凄惨的人生际遇,读来令人震撼、令人晞嘘、令人喟叹,从而引发读者珍惜和平、珍爱家国的深切感慨。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曾以《远征路上话今昔一一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为书名出版过该书,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修订再版此书,以现在的书名并入“不能忘却”丛书中。
2001年1月11日,香港凤凰卫视台的苏园记者一行三人专程到东吁采访有关当年远征军在缅甸作战经历,杨伯方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采访中,苏园记者说:“我在曼德勒听说,您在领导纪念碑的迁建、文化宫的建造和华文学校的开办中,曾碰到不少困难甚至攻击,是大使馆给你提供了一个舞台,让你登台表演……”
杨伯方慨言:“我不是一个好演员,人们喜欢的是青衣、花旦、红脸和花脸,我只是跟着跑跑龙套。大使馆让我体验一下人生的价值,我相信台下的观众是爱憎分明、是非清楚的。工作上,我不干则已,干就一定要干好,干出色,至于个人名利得失我从不计较。”
苏园:“你不觉得自己是个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农夫吗?”
杨伯方:“对!是有人说我傻,我也承认。可我不是五谷不分的傻农夫,因为我并没有把种子撒在石头上呀!”
两人相对大笑!
苏园评价道:“您的成功就是靠您的这股子傻劲儿!”
不久苏园的采访通过凤凰台的网络和专题节目宣传到世界各地。于是,看望流散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杨伯方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参与人;之后,我就与东吁老杨通了电话。然而,我们的见面地却非东吁,而是仰光。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八九点钟温暖的阳光将艾元昌老师的小酒亭染上一层金辉。走近大门口,我就看见艾老师和一位比他更老的老人在亲切地交谈。说不出是我先认出了他,还是他先认出了我(我先前见过他的照片),我们几乎是同时向对方伸出了热情的手,也都同样用力地紧握着,我感到,他的手比我的手更强劲有力。
“很早就盼望见到您!”我激动地说。
“我也正想要找你呢!”他也高兴地说。
这一见如故的情景,使不爱客套的艾老师也感到再作什么介绍都是多余的了。
华人到东吁,自然要去拜谒中国远征军纪念碑,自然要听一听东吁战场的故事,也自然要听到有关纪念碑的迁建经过和具体情形。可是当我问到杨伯方先生时,他却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推脱谢绝的话:“有关东吁战役的书籍很多,他们写的比我讲的更精彩。迁建纪念碑的工作已经结束,死难弟兄的安置告一段落,活着的弟兄的事情还一点没做。我找你是想同你商量一件事:编写一本留缅远征军老兵奋斗历史的书。”
据了解,在迁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的过程中,杨伯方他们遇到过重重困难,受到过种种非议。然而,他现在表露的不是怨恨和报复,而是宽容与谅解。我感到,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生活的曲折、坎坷,已经把一个血气方刚、雷厉风行的军人,磨炼成了一位稳健持重、宽容仁厚的长者。当然,也不难想见,这其中要经受怎样的艰辛,要付出何等的代价!
我从他的《回忆录》中得知,具有五六年军龄的杨伯方当兵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侵略者的魔爪蹂躏着我们手无寸铁的同胞。他的家乡一一九朝古都洛阳,遭到敌机的疯狂轰炸,他正在就读的师范学校被炸得房倒屋塌,只得关闭停课。他和他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怀着满腔仇恨,毅然投笔从戎,共赴国难。他报考了机械化军事学校,被录取后编入装甲车兵团。从此离开了挂满小红灯笼似的柿子园,离开了结满硕大红薯、西瓜的黄土地,离开了爹娘,也离开了青梅竹马为他纳过鞋垫儿、缝过衣衫的少女……
P6-7
人类有一种特殊的行为一一回忆。
回忆既是不忘却历史,更能用以激励后人。在中国汗牛充栋的文献里,这类记述就占有很大份额。这本《远征路上话今昔一一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当属此列。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大多以亲历者的笔触,再现了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以胜利而告终的境外用兵,讲述的是这次军事行动的主角们在异域的过去和现在。或许,用今天的眼光和一般的观念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些人会一笑了之,甚至不以为然,然而,曾经的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身历几多的血雨腥风,走过几多的艰难困苦,饱尝几多的辛酸悲苦,留下几多的壮志豪气。 《远征路上活今昔一一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远征军老兵们六十年来的所为、所念、所想,那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场景,那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那一声声催人心魄的呐喊,不由人不脱下帽来,向他们深深鞠躬。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194]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重要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撕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帷幕。战争之初,曰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区区数月就打垮了美英法联军,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以及太平洋诸多岛屿和中国香港的上空飘扬起罪恶的太阳旗。此刻,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艰难的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出于保住中国唯一的国际援助大通道一一滇缅公路的需要,应英国政府之请,派出了十万精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遗憾的是,中国远征军在第一阶段的战役以惨败告终,十万之众,仅存四万,其中一部分回防滇西怒江,一部分进入印度雷多,后转入印度兰姆伽整训。自此,云南怒江以西沦陷,云南从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变为最前线。中国远征军抗日的第二阶段,是把日军稳固地阻于滇西怒江西岸。在第三阶段,随着盟军在太平洋其他战场取得了主动权,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回兵野人山,大战胡康河谷,攻取密支那,中国远征军怒江守军亦强渡怒江,强陷松山,强攻腾冲,光复了腾冲、龙陵、芒市、畹町,两军会师于缅甸芒友。中国远征军历时两年多,经数百次的浴血战斗,以14l 883壮士的牺牲,毙敌69 057人,打通了滇缅公路,更创造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首先收复失地的光辉业绩。
然而,在经历那场正义与邪恶、人类与魔鬼的搏杀之后,那些英勇献身的将士,有几人能得魂归故里?在昔日的缅甸战场和莽莽丛林中,在曾经的用曰军坦克和汽车残骸垒成的公墓里,在曾经被鲜血染红过的伊洛瓦底江中,还有几多英魂在飘荡……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散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又有多少还能被人们记起?在骄阳似火的田野里,在偏僻小镇的街头,在粗陋肮脏的酒肆间,到处都晃动着他们艰辛生存和渴望慰藉的身影……为了记住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们,当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部分老兵和关心这段历史的侨胞们在中国政府派驻缅甸使领馆的支持下,自发地组织了“缅甸华人现代史编辑部”,采访收集了部分中国远征军老兵及其亲友的回忆文稿;为了记住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们,云南师范大学的禹志云女士在三入缅甸公干之佘,走访了数十位中国远征军老兵及其亲友,记录了他们的辉煌和苦难,并夜以继日地编撰和整理“缅甸华人现代史编辑部”提供的部分资料。 《远征路上话今昔一一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的成书,是多方面协作的成果,全书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向人们展示了认识那段历史和历史主角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迹。
散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段特殊历史的产物。在滇西和缅甸的山水间,他们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浴血疆场;抗战胜利后,他们或为逃避内战,或为战友守灵,或为积累还家之资而滯留异域,又为自身的生存而艰苦拼搏。他们相帮相扶,忍辱负重,艰苦跋涉了半个多世纪,凭借的就是中国远征军抗日的经历。他们之中,有的奋起,有的沉沦,有的辉煌,有的平淡,有的彰显,有的隐没,有的“左”倾,有的右倾,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希望看到中华民族的强盛。君不见,他们至今仍然以能够亲手打败日本强盗为荣,就是有力的佐证;君不见,他们在几十年间,利用一切合法的手段以中华文化教育后代,既融入居住国的社会之中,又矢志不渝地传播中华文明的努力,又何尝不是厚重的注释?
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依然是我们很可亲近的一群人。
“终于写完了!”我如释重负,感到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进而觉得,在这本书付梓之际,应该说几句并非多余的话:
一直以来就想写一部书,是关于那场战争的。它可能是文学作品,也可能是学术专著.我想让自己学着做一个文人或是学者,竟然一不留神撞出了这本书,并且名副其实地做了一次主编,使空落落的心有了着落。我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为那些亲历那场战争的人们,为那些关心那场战争的人们,为那些想了解那场战争的人们,也为那些因为那场战争而身心受过创伤的人们……
无法忘记采访路上的一桩桩一件件:从2004年了月以来,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委派,我三赴缅甸执行公务,每一次我都会在那块神奇而富庶的土地上小住月许,因而,对于那场战争及战争的亲历者,对于在那里生活着的勤劳的同胞和善良的人民,对于一个个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于是,我心存关注,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接触的机会。我多次往返于仰光、曼德勒、东枝、腊戍、东吁、彬马那,徜徉于勃固、蒲甘、色干、勃生、胶脉、茵莱的湖光山色,驻足于一个个战争的遗址。随着采访的深入,随着结识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增多,我的写作冲动开始变为行动,为此,我快乐着,也痛苦着,我收获着,也思考着。
《远征路上话今昔一一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的编写,得到了以杨伯方先生为主任的缅甸华人现代史编委会,以及编委会成员张望和李璜珀等先生的鼎力支持,他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把他们总想为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们出一部书的愿望和思路热切地表达出来,把他们对我的信任和要求诚恳地流露出来,面对着那段沉甸甸的历史,面对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我有理由为之付出,为之努力。云南省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的李小刚先生为本书的整理、订正、润色,也耗费了不少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
无法忘记帮助过我的无数的朋友们:中国驻缅甸联邦大使馆郁伯仁参赞,一等秘书卢海斌先生、韦佳先生,云南省侨办的金海先生,他们为我的采访提供了诸多方便,新华社驻仰光分社社长张云飞先生亲自给我指导;曼德勒福庆学校李璜珀校长、白汇泽校长、李祖清校长、林德凯先生、蓝美英小姐,曼德勒多省籍同乡会的王荣森先生、王玉顺先生,曼德勒的李生纬老先生、.李兰芳女士,陈碧清女士,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驻曼德勒办事处的左安静先生等,对我的采访给予了很多帮助。曼德勒的刘富盛先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本书增色不少;腊戍福建同乡会会长尤建民先生,腊戍云南同乡会会长杨立光先生,腊戍云南同乡会赵宗伟先生、尹鸿泽先生、叶金朝先生为我了解腊戍一带远征军老兵和华侨机工的情况给予了热情支持;东枝云南同乡会会长袁正强先生和夫人亲自带我深入当年英军指挥所和埋葬日军遗骨的墓地拍照,为我编撰本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里,请让我道一声“谢谢你们!”
要特别感谢中国驻缅甸联邦大使馆前全权大使李进军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感谢中国驻缅甸曼德勒总领事馆前总领事李学林先生对缅甸华人华侨现代史编委会的热情关心,感谢现任总领事段稚荃先生、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一一美国飞虎队领袖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女士、美国中医博士蒋定粤女士、美国马克.肯达先生、云南省德宏州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李有升先生、中共瑞丽市委统战部、云南省瑞丽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缅甸曼德勒市云南同乡会理事长李先瑾先生、缅甸曼德勒市福建同乡会理事长高景山先生为本书的撰稿和题词,对众多的没有在此记名的旅缅侨胞和中国政府派驻缅甸使领馆工作人员为本书的撰写给予的关心和关注,也一并致谢!
云南大学出版社的柴伟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云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也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心血,在此同时致谢!
每一部书稿的出版都会留下遗憾,本书亦不例外。流落在缅甸境内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远不止本书所列区区之数,只因时间关系,未能逐一采访和追寻,就是一大缺憾。也因时间仓促,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出版之际,谨就有关隋况作个说明,是为后记。
禹志云于昆明书斋
2006年4月20日至21日凌晨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