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走》中收入的散文随笔是作者洪奇敏近20年来打工之余的习作。内容分为乡绪、京韵、旅记、尘缘、彼岸五辑。
《悄悄地走》这部文集或引你进入一种意境;或勾起你的种种遐想;或唤起你的某种情思;或抚慰你的胸中惆怅……它是醇醇的酒,闻上一闻都会醉。
| 书名 | 悄悄地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洪奇敏 |
|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悄悄地走》中收入的散文随笔是作者洪奇敏近20年来打工之余的习作。内容分为乡绪、京韵、旅记、尘缘、彼岸五辑。 《悄悄地走》这部文集或引你进入一种意境;或勾起你的种种遐想;或唤起你的某种情思;或抚慰你的胸中惆怅……它是醇醇的酒,闻上一闻都会醉。 内容推荐 洪奇敏所著的《悄悄地走》共收录了54篇散文作品,全书大约20万字,50张照片配图,散文作品划分成五大部分,分别是乡绪、京韵、旅记、尘缘、彼岸共五辑,从作者经历的五个方面展开,从叙事、抒情、写景、哲理等灵活多样的写法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相结合,选取题材广泛,语言优美,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目录 第一辑 乡绪 膏山灵秀 交城山 乡绪 风雪洪门岩 晋祠:那水,那米,那支歌 跨进地狱之门——访东岳庙 没有“头脑”的日子 历史不忍读——访窦大夫祠 走进太行 芦芽三日 井底在上 并不遥远山村——后沟 “醋意”盎然 第二辑 京韵 北海的雪 六海小记 上景山 只有天坛 颐和园的门 陶然,陶然? 天坛明月 咂摸豆汁儿 “侨居”北京 第三辑 旅记 悄悄地走 峨眉猴险 叉见丁香 骑车的味道 绿客 腊梅无言 听雨何必留残荷 哇,土笋冻 办证轶事 第四辑 尘缘 北河烟树 如果能够 人生要紧处 活着 红尘三叠 春妮——我们的故事之一 夏雨——我们的故事之二 秋生——我们的故事之三 冬梅——我们的故事之四 追寻微笑 我的小辫 父亲 家谱 第五辑 彼岸 闹市静悄悄 无秤的农贸市场 撒尿 中秋二日 不问你从哪里来 走在彼岸 恪守固执 自得居安 多话的美国人 没有拜拜 后记 试读章节 膏山灵秀 大自然赐给晋中一片起伏,却未曾忘记给它留下一块碧玉;现代文明开发了无数荒山,却没有忍心割爱这片保留千年的自然。位于灵石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处的膏山,就是这样一处宛若翡翠碧玉的自然。 入秋,山色总沐着梦幻样的云烟。淡淡的薄雾下,浓浓的翠绿流溢在并不高峻的山梁弯岫,沟壑深涧幽远而苍茫,含着黛色的深邃,满是新奇,皆为俊秀。 阳光暖和得恰到好处,沿着山谷间的古道慢行,足下是松软的细沙,像在踏着最好的驼绒地毯。两旁是数百座“独秀峰”和谐的组合。微微的山风经绿荫过滤,让溪水洗涤,含着潮润的清新,给肺腑带来出奇的鲜润。 走着走着,你会发现清冽的泉水总随你左右,时而低吟,时而高歌,时而轻唱,时而又拍打着身边的卵石,奏出无羁的乐章。这时你又会发现,这淙淙的、透明、不染纤尘的“清泉石上流”,竟是“银瓶乍破水浆进”的一段《命运交响曲》,也是“碧涧流红叶”,“山水含清晖”的仙界《光明行》。很快,会被一种健康的麻痹所取代,心为歌所有,神为景所有,身为溪水之灵气所纳。 无需担心“路梨必涩”,当你攀着林间隐蔽的小路上山,一串串珍珠样的黑紫色野葡萄隔着绿叶等你伸手。你能在松叶间绽开的松塔中寻得鲜香的干果,能在几步远的树杈上遇到松鼠惊奇的眼神。 用不着挤公交车到人声熙攘处看菊展。紫的白的黄的粉的,山菊就簇拥在你脚边,那种无拘无束的闲在和浑朴的天真,禁不住让你笑逐颜开,甚至唤起你早已失去的童稚。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秋色,即使留着欧阳修《秋色赋》中的萧飒悲凉,也不妨在中秋时候去访访膏山。立于山顶,看密密的绿荫间点缀着簇簇红叶,团团花云,或黄或紫或白或红,或青黛、或苍翠、或美好甚至娇媚,那种气势或感受,绝不亚于香山或崛围之秋,只有这时,“漫天锦绣连云开”,才算有了感同身受的意境。 当然,膏山秋色的最佳处在山凹。那大约是一场历时最久的时装表演,一台异常红火热闹的山间好戏。 色彩斑斓的舞台上,涌动着无数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的生命。每个生命都在炫耀自己风韵,显示自己生存的欣喜。当山风轻启它们的莲步,它们边和着山溪的伴奏,翩翩婆娑着起舞。徐徐大方的椿树张开臂膀,露出迷人的风采,雍容华贵比过盛开的牡丹,倒更像大诗人李商隐想象的“锦帏初卷卫夫人”。而枫叶,半遮着通红的醉容,颔首浅笑着,现出千种英姿,百般媚态,确是“一夜偷甜酒”使然。野刺玫暗红的小叶并不娇贵,却手挽手肩靠肩燃起一片片炽热的火焰。枸杞苦矮,情急问打出串串红得透亮的小灯笼…… 这是一个万木峥嵘的绚丽之秋,一个人间生机与自然灵秀融合的生命之秋。这时,除了对生命的讴歌、对自然的迷醉,你还会有什么愁绪?什么悲凉? 对你我,膏山是一位豁达的密友,殷勤地满足和纵容我们的每一个愿望。访古,能在山腰的碑林问探索它的历史;寻仙,可在石灰岩的溶洞里找到明代始建的天竺寺。那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白衣菩萨危襟正座,神态自若。 想赶山吗?松林间满地厚积着的落叶下有的是蘑菇。要探险呢?不妨一睹“云中栈道”的芳容,凭身边的雾霭变姿换态。倘若脚灵便,当登上“南天门”,领略“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心满意足之余,别忘了步行三五里到山后去观瀑,看龙髯样的珠帘怎样从崖顶垂下,又怎样激起飞花碎玉,飘洒出细密轻雾般的微雨。 P2-3 序言 醇醇的酒闻闻亦醉 《悄悄地走》代序 王德有 奇敏是我初中的同学,对了,还是同桌。他普通话讲得好,嗓音总带着钟磬般的回响,让我羡慕。至于文学细胞,恐怕没有几个。我的作文在班里算得上糟,他比我好不了多少。 大学毕业后,听说他文笔好,我有点儿不信。心里说:“好也好不到哪儿去,他的那点儿墨水,我还能不知道!”不想,他的《悄悄地走》,让我大吃一惊!这是他写的吗?怎么会写到这个份上!以我的感觉,比那本广为流传、很抢眼球的随笔还要好。读着它,真是一种享受。 “你说它好,依据何在?”有人问。 文学评论的标准,在那些文学评论家们的心中,肯定是有的,但我没有。我读书也就是随着感觉走。觉着好就说好,觉着不好就说不好。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便说不来。我爱吃白菜,它是白菜味。大概也就如此。有一位评论家说:衡量自然科学,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医用酒精,浓度百分之七十五。少了效果不好,多了效果也不好。衡量文学艺术,却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真够精辟! 我读书有个毛病,不管好不好,总是想方设法把它读完。读完了才能品出味道来,才能品出好坏来。可是有那么一部大家之作,却没有读完,实在是读不下去了。那文字像是一团又一团的棉花,塞在人的嗓子眼里,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活命,只好打住。 可这《悄悄地走》却恰恰相反,读起来让人过分畅快,过分清爽,只恨其短,不厌其长。一篇下来,往往是还没过瘾就没了。我不能不骂作者:“吝啬鬼!” 上研究生的时候,我经常往汤一介老师家跑。汤师母便是那个很有名气的文学家乐黛云。去了之后,每每能享受到师母端上来的一杯茶。接茶的时候我总是想,有了时问一定读读师母的作品。只可惜学业太忙,未能顾上。毕业后,偶见报端有她的一篇短文,即刻凑近去看。也就几百字,读起来却像是伴着背景音乐。随着那节拍,跟着那韵律,灵魂不知道被引到了哪里。像是有花香,像是有鸟语。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酣畅和惬意。直到现在,那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全然不知了,但一重现当时的情境,那种酣畅,那种惬意,便不由自主地泛将上来。 你不是向我要美文的“依据”吗?这种感觉就是依据。非要我说出个一二三四来,我也只能说:它或引你进入一种意境;它或勾起你的种种遐想;它或唤起你的某种情思;它或抚慰你的胸中惆怅……它是醇醇的酒,闻上一闻都会醉。 《悄悄地走》就属此类。 后记 这些随笔,大都是我近20年来打工之余的习作。有些篇幅一气呵成,有些前后拖了几个月才算完稿,也有个别文章,用一半个整块时间写就。 其中,《乡绪》、《膏山灵秀》、《历史不忍读——访窦大夫祠》、《交城山》成文较早,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后才有《走进太行》、《没有“头脑”的日子》、《峨眉猴险》、《风雪洪门岩》等,至于《彼岸》,多写于2006年前后。其余大多数文章,是近10年内断断续续写出的。 我并非学文,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更不谙作文之道,每次提笔,不是即兴,就是每当回顾生活中的所感所遇时,感觉光阴飞逝,时不我待,于是打开电脑,慢慢地堆积着字块。但实在有许多值得记载和表述的见闻,常因才浅识薄,无法一一记叙,只余叹息。 由于文章收录跨度较大,不少文中所述,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而其间一些文法,字句的使用,乃至立意的角度、观点,也难免会有不少纰漏或谬误,甚至有以管窥豹,以讹误传之虞,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出版社的支持,特别是小张编辑的付出,也非常感谢德有、王慷、松年、植墨老同学老朋友的慷慨相助,让我的习作能够添上翅膀,飞到更多的读者身旁。没有任何企望,如果这些习作还能闪现出我们那个时代的一抹影子,甚至引发读者的丁点儿思索、几丝微笑,那真的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