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莎士比亚的九种人生(精)/大师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格雷姆·霍德尼斯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存六个莎士比亚真笔签名,为何拼写不尽相同?

他在“丢失的年月”里,到底去做了些什么?

《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的儿子哈姆尼特,有哪些关联?

《十四行诗》中的黑夫人,究竟指的是谁?

……

关于这些封存了400年的谜团,本书将为您一一揭晓。

由格雷姆·霍德尼斯著的《莎士比亚的九种人生(精)/大师馆》是一本不寻常的莎翁传记,它描述了莎士比亚的九种身份,用九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再现了莎士比亚的悲喜人生。莎翁已逝四百年,而现存他个人的史料却始终寥寥。本书可以带领读者,还原关于莎士比亚本人的历史真相。

内容推荐

由格雷姆·霍德尼斯著的《莎士比亚的九种人生(精)/大师馆》将叙事体和传记体相结合,以历史信息为基础,以一种全新的评论方法,重新拼出一套莎士比亚的人生和作品的概貌。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事实”“传说”“推测”三个角度来再现莎士比亚一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包括“作家莎士比亚”“商人莎士比亚”“演员莎士比亚”“天主教徒莎士比亚”“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等。此外,本书还包括与莎士比亚的不同身份相对应的九个“故事”或“回忆录”,用虚构的方式“还原”了莎士比亚真实的人生。

目录

前言

人生之一 作家莎士比亚

人生之二 演员莎士比亚

人生之三 屠夫的儿子莎士比亚

人生之四 商人莎士比亚

人生之五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夫君,我来了”

人生之六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俊友”

人生之七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女恶鬼”

人生之八 天主教徒莎士比亚

人生之九 莎士比亚的脸:“心灵的构造”

索引

试读章节

创作,是体力和智力高度融合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的思维、身体和写作技巧的高度统一。在《第一对开本》的序言中,莎士比亚的朋友及同事海明和康德尔表示,他们曾目睹过莎士比亚的写作状态,他在写作时,“心灵和手是一体的”“。在各种形式的肖像中,作家看上去都是孤独的,远离人群和物质世界。写作是个体行为,远离实际,陷入沉思。

羽毛笔是界定早期现代作家的标志。手握羽毛笔的莎士比亚的形象,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如此完美,它经常出现在广告、卡通片及喜剧小品中。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现实中的莎士比亚写作的样子和习惯。他一定使用羽毛笔,因为那一时期,人们通常是用墨水写作的(虽然他们也有铅笔),而羽毛笔也经常在戏剧里被提及。莎翁也一定在奋力写作,羽毛很可能从他的笔杆上脱落下来。如此不起眼的光秃秃的笔杆,在早期现代的图片里还可以见到,但后来,在作为作家的莎士比亚画像里,再没有出现过。

没有人想过要怎样描述莎士比亚写作时的情景:他坐在哪里,什么时候写作,他独自写作还是与他人结伴工作。最令人沮丧的是,他写下剧本的那些稿纸全都消失了。莎士比亚的手稿不存在了,但从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和后来的作家提供的信息中,我们能够追踪和推断他的写作习惯。虽然有莎士比亚在法律文书上的签名,但我们希望拥有的是戏剧手稿上的亲笔“签名”,只有它才是证实写作与作者间关系的背书,但这些却不存在了。

我们不知道,作为作家的莎士比亚,在他的一生中是如何思考的?他经常被描述为文笔流畅的多产作家。本·琼生谈论过他“熟练流畅””的写作技巧;海明和康德尔这样评价他:“他驾轻就熟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气呵成地写出来,少有涂改。”在这里,对作家莎士比亚的细节描述,与彼得.谢弗在《莫扎特传》中对作曲家莫扎特的描写如出一辙,说他完美的音乐原稿,“没有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完美的文学和完美的音乐艺术一样,就是将天才大脑中的思想化成文字落在纸上,不加修饰,无须更改。

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拥有这样的手稿,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留给后代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色古香的纸张,由于时间的流逝已渐渐泛黄;清晰有力的笔迹,潇洒流畅地留在手稿纸上;作者的签名,以他自己的“手”迹,证实着它不可磨灭的存在;所有语句都成为名言,如由那只手写下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当然,没有这样的手稿存在。不过,在反映16世纪政治家、天主教殉道者的戏剧《托马斯.莫尔爵士》”的剧本中,我们发现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笔迹样本。他的笔迹的确优雅而潇洒,流利整洁的“文书体”,一行行地写在纸上,精致而规律地起落。这是一部戏剧手稿,左边的空白处注有对话标题,在每一句对话下,有一行行注释。但这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的手稿,他的手稿理应是整洁的,从来没有任何涂改。可这份手稿上,大段大段地被删除和修改。这分明是作者在边想边写,又很快更改写下的段落,而不是单纯地将构思好的诗歌,完美地呈现在稿纸上。这个例子实际上表明了,写作的过程,并不是直接来源于个人想象力、不经修改和润色的过程。《托马斯。莫尔爵士》是几个作家合作的剧本,大部分出自剧作家安东尼.曼代和亨利.切特尔之手;此剧被审查批评后,莎士比亚应邀与其他剧作家一起,作为创作和修改成员,将自己的签名留在了扉页上。在这里,我们看到莎士比亚拿着笔,并不是在那古旧的空白纸上挥洒才思,而是在一本由他人写好并修改过的剧本上,快速书写;他并不像古典作家所描述的那样:孤独,远离人群及纷繁的世界,能交流的仅仅是他作品中的人物。相反,我们看到他在一个繁忙、喧闹和高压的环境中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作家,与其他作家一样,接受审查制度的挑战,面临紧迫的时间压力,承受戏场排练的艰苦,只为有一天自己的戏剧能在街头公演。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戏作家的工作室应该更像现代报社里开放式的办公室,而不是摆满书籍、远离现实的学者的书房。《托马斯.莫尔爵士》是一部戏剧作品,但从来没有机会公演,显然这不是一次成功的合作。但不能否认,这是一份珍贵的史实资料,因为它保留了莎士比亚唯一的笔迹样本。它不是法律文件上那冷冰冰的签名,而向我们展示了作家莎士比亚工作的内容,即以专业作家的身份,参与戏剧合作。

镌刻在斯特拉特福纪念碑上的莎士比亚半身像,继续左右着我们对作家莎士比亚的认知,而那支羽毛笔也成了文学天才莎士比亚的主要特征。来到斯特拉特福的游客,可以随意购买一些羽毛笔,它们本身可能是廉价和无用的纪念品,但莎士比亚的光芒赋予了它们意义。然而,没有人知道,那支笔是如何出现在葬礼纪念碑莎士比亚的塑像上的,因为最初的墓碑设计中是没有笔的。

P2-4

序言

电影《莎翁情史》中,已经坠入爱河的薇奥拉问诗人:“你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吗?”其实问“你是威廉.莎士比亚吗?”会更直接些。事实上,在认识和爱上诗人之前,薇奥拉小姐就已熟知并迷恋上莎剧了。她是一个狂热的粉丝,一个围墙在后台门口、等着要签名的追随者。她很像喜剧小说《花圃里长不出培根》里的女主人公薇奥拉.康普顿,热衷戏剧,倾心舞台。”她要的不只是一个男人,即使风流倜傥、深情性感如影片中扮演莎士比亚的约瑟夫.费因斯站在她面前,她也无动于衷。她钟情的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而眼前的诗人,恰好就是威廉.莎士比亚。她是幸运的,电影中的莎士比亚风流倜傥、深情性感,而生活中的他,据传,是一副肥胖秃顶、唯利是图、放荡不羁的模样。

在薇奥拉天真的询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眼里,作品远在作者之上,戏剧居于首位,而莎士比亚则置于其后。他之所以引起她的注意,源于她对莎翁诗歌的热爱。作者由于自己的作品而为人所识,可以说,这是对文学传记文体最准确的诠释了,正如尼古拉斯.罗尔在1709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亚传记《威廉.莎士比亚的人生片段》的序言中阐明的:人们对杰出人物生平的追忆,激发出对他们“个人故事”的“好奇”。”由于他们杰出的作品,人们随之便对其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意味着,在实践中,一个作家的传记就是“作者”的生活,而对其叙述的过程,便是寻求诠释创作与作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这种说法似乎显而易见,又似乎无法感知:没有人会对一个没有写过诗歌的诗人、从未上过战场的将军或没有执掌过国事的内阁大臣滋生任何兴趣。然而,被掩饰的真相却是,无论是写作、军事战役还是政治伟绩,对自己一生的评述便意味着,在真实的自己与深陷创作之中的自己之间徘徊。因为已经迷失在对自己的生活故事的追溯中,这种“被慑服”,用莎士比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被作品淹没,如同浸泡在染缸中的染匠的手”。

文学院的学生从薇奥拉的询问中还会看到另一层意思。20世纪的主要文学批评学派已经表明,我们阅读诗歌、小说和戏剧,不需要考虑作者和他的生活。作品问世,便不受作者控制,对它的解读全然取决于读者。为此,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还有米歇尔.福柯都声称“作者死了”。这种解构诠释文本的方法实际上已将作者简化为文本功能,也就是说,我们从作品的阅读中构建着作者的形象。因此,几十年来,学生们都被告诫不要关注作者的生活,因其与“作品”要诉诸读者的意图无关。不觉得真正的自在。内心中,他注定是个移居者,不断漂泊,远离他的社会根基,切断与业界的联系,尽管在那里,他是如此的成功——从自己的平民状态中走出来后,一直生活在流放中。并不是没有回去的路,只因为他已改变太多,唯一回去的方式只能是通过笔下的角色,以写作来重现自我。

对他而言,有时笔下创造的世界,相比他生活的现实世界,似乎显得更真实;戏剧中的人物比他周遭的人更加鲜活逼真。在创作和舞台表演中,他都会考虑到观众的不同反应、观点的多重要求,他就像一位在自己身上做着实验的科学家,或者是一个为适应场合和迎合他人需要不断重塑自己的人。然而,他却极力挣脱呈现在他人面前的自己,希望找到真正统一的个体;他追逐极致的快乐和生活的经历,却不知伤人无数;他需要绝对的自由,不计后果地挑战上帝及世间的法则。他将这些经历写进作品,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感人、令人叹服的戏剧、诗歌形象。在戏剧里,对人世间件件棘手的事情,他总是提供解决方法,然而,结果是生活与艺术间的紧张对立越拉越大,最终痛苦地破裂,使他的诗歌爆发出美丽和壮烈的悲剧性陨落。而他自己却用尽了心血,筋疲力尽,濒临崩溃,他审视着內心,发现自己早已虚空,已经没有“自我”可言。他以为自己是每一个人,但其实,他谁也不是。

……

在这新的生活中,他开始为做过的很多事感到后悔,并承认自己的罪孽:那些对他人构成的种种伤害,那谈吐中、笔端间,主观无害人之意、客观却致人痛苦之事,件件都被他视为罪孽深重。

从此,他行事谨小慎微,绝不妨碍他人。他和妻子结成新的夫妻关系——她成为他在事业上的朋友,他终身的伴侣。回顾过去,他曾封闭自己,把自己关在自我世界中,拒绝打开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特别是对那些爱他的人。如今,虽不完全,但在很大程度上,他对人们敞开了心扉。在这开放的生活空间中,他发现,他已不仅仅为自己而活了。

写作伴随着他的探索之旅。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也是他人生不断提升和进步之路;这是他跌入地狱,又从地狱中爬出看到满天星辰的过程。写作始终是无罪的,他写下他的天真和他的历程、他的骄傲和他的激情,写下他的天堂和他的地狱、他的罪孽和他的救赎。从此他明白了,什么叫作“爱上这个世界”,什么是觉醒的生活,放弃无希望的泡影,他体会到了被绑在不停旋转的火轮上的伊克西翁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天恩眷顾时的那股温暖的力量。

我的故事吗?当然不是:谁敢鲁莽地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故事的主人公又不是殉道者奥尔德卡斯尔。这是我眼中的莎士比亚?是的,与任何人眼中的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事实上更伟大,因为这里有更多关于他的故事:我笔下的莎士比亚,9种人生而非1种,那么,我们就从作家莎士比亚谈起吧。

书评(媒体评论)

自安东尼·伯格斯的《无与伦比的太阳》以来,这是关于莎士比亚最好的、最有阅读性、最具想象力的一本书。

一一罗杰·路易斯(RogerLewis),《每日邮报》

在关于莎士比亚的传记性书籍中,本书是最具独创性的作品之一。

一一阿尔贝托·曼格姆(AlbertoManguel),《国家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