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是蓝雪姐吗?”忆卿试探着问。对方一听就笑了:“是撒。”忆卿有些茫然:“什么撒?”对方明白他还没适应语境转变,对“重庆话”还陌生,于是正正腔用普通话说:“我是蓝雪啊。”忆卿发现对方眼睛很大很亮,在她注视下忆卿不好意思略低了一下头,没敢多看。蓝雪也对他上下打量一番,微微点头指示他上车。
此时是六月时节,车里空调隔绝了外面酷暑,忆卿感觉舒服了一些。蓝雪和他随意说了几句后放起音乐,看她专心开车忆卿也不敢多说,听着柔和的音乐他伸伸腿靠在座位上,慢慢竟睡着了。蓝雪看他睡着的样子,微笑着轻轻摇头:这还是一个大男孩儿。
到了市区蓝雪叫醒忆卿笑问:“到重庆一定要先吃火锅,要得不嘛?”忆卿知道“要得不嘛”一定是“好不好”的意思,他连连点头。蓝雪带他走进前面火锅店选了单间:“你要不要喝酒?我记得你说过能喝些酒。”忆卿告诫自己新到一个陌生地方应谨慎,但他喜欢喝酒,又是蓝雪问起,他不由点头。看服务员送上酒他马上倒满,然后端起杯正容说:“蓝雪姐,谢谢你,没有你,我不会到重庆;没有你,我也不会离开伤心家乡地。我敬你。”
“能帮到你我很开心,就怕帮不到。”蓝雪也端起杯,“不知让你独自到重庆是对还是错?”忆卿加重语气肯定蓝雪之举,肯定自己之行:“绝对是对的,也必须是对的。”见蓝雪一口饮尽的豪放举动忆卿吃了一惊,蓝雪喝完伸伸舌头:“好久不这么喝酒了。”忆卿忙又殷勤倒满,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沓钱推到蓝雪面前:“这是蓝雪姐打的路费,除了机票和一些花销还剩一千多。”蓝雪推回去:“你留起,还用得到。”然后看看他,“这里天热,看你也没带换洗衣服,明天去买一些。”
“不用麻烦。”忆卿忙说,“这里天热,衣服晚上洗,天亮就干了。”蓝雪一皱眉:“是要买几件好衣服,穿成这样像什么话嘛?上班还是要给人留下好印象才对。”忆卿心头闪过一句话: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老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现在衣衫贵于人,他也就没再坚持,只是关心什么时候可上班。蓝雪表示还要过几天,主要强调一点:“明天带你见个人,所以要穿好些,不能让她小看了。”
忆卿很感激蓝雪这么用心为自己着想,连连答应。这时蓝雪电话响起。她看看没接,忆卿识趣地说:“蓝雪姐要是有事,我们就走吧,我吃好了。”蓝雪摆手笑笑:“没事,我们喝完酒再走。”蓝雪慢慢说着重庆话,忆卿连猜带想也能听懂十之七八,不久两人就像多年故友般熟络起来。餐后出门蓝雪很自然地牵起忆卿的手,忆卿没想到蓝雪这么自然大方,他也不好意思显得太小家子气,也就握着蓝雪的手相携出来。蓝雪边走边说:“先找地方住下,明天早起去买衣服,过几天再带你看看重庆风光。” “麻烦蓝雪姐了。”忆卿笑着点头。晚风吹来,蓝雪发丝正好拂过他脸颊,忆卿感觉有些痒,蓝雪的手又十分柔软,他不由得轻轻用了一下力,蓝雪乜视一眼轻轻一笑。嗅到蓝雪身上散发淡淡茶香忆卿好奇:“你身上怎有茶香?”蓝雪一笑:“哈儿,不是茶香,是一种茶香香水,清洗衣服后喷上的,所以有余香了。”忆卿一愣:“哈儿?是什么意思?”蓝雪抿嘴一笑:“就是听话的好孩子。”
忆卿理解似的点点头,大都市女人和他故乡小城市女人有太多差异,就像这个城市,放眼望去,路上车水马龙,两侧高楼并起,霓虹五彩缤纷,身畔人来人往,和他生活的小城市绝不相同。
“先住这里。”蓝雪指指对面宾馆。忆卿抬眼看到宾馆名字不由得一呆,上面霓虹灯拼成的字是“一千零一夜”。这是一个有童话气息的名字,在他家乡也有个叫“一千零一夜”的地方,不过是个饭店,他似乎还能看到那里曾经发生的童话故事,只可惜他不是一个好观众,在那场童话刚开场他就退场了。蓝雪又往远处一指:“主要是离我住的地方近,我住那里。”忆卿顺蓝雪手势看去,只看到远处全是高楼,也分不清蓝雪说的是哪一幢。
办好人住手续,两人刚才还有说有笑,可同处一室都不知说什么才好,这气氛对两人来说并不尴尬,反倒有一丝暧昧。蓝雪坐在床上微笑着拍拍身边,忆卿会意地坐过去。蓝雪唇边含着笑意,细看之下嘴角竟有粒小小美人痣,笑时这美人痣在唇边轻轻跳动,像在跳舞,很是妩媚:“你有些瘦。”忆卿点点头。蓝雪轻抚他的头发:“头发也有些长。”忆卿又点头。蓝雪眯眼:“有点儿黑。”忆卿又点头。蓝雪忍不住笑起来。
蓝雪眼睛秋水一般,似乎酒意还在眼波中荡漾,迷离中暗隐风情,嘴角小小美人痣又在跳舞,淡淡茶香与酒香合在一起,这是成熟女人才有的味道。忆卿轻轻握住蓝雪的手,蓝雪一抿嘴没拒绝,忆卿突然伸过头在她唇边美人痣上亲了一下。蓝雪轻叱一声:“大胆。”抬手在忆卿胸口打了一下。这下与其说是打,但与抚摸没区别,这似怪非怪的举动在忆卿眼里是无罪之意,他搂着蓝雪深深吻下去。这次蓝雪有所准备,但没闪躲,只是把手放在两人胸间作一点间隔,慢慢她也不由抽出手来搂住忆卿。
P4-5
《送我上青云》是青年女作家黎薇历时两年多,倾心打造的一部具有励志意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涵盖了广阔的人文情怀。作者在架构的搭建和延展的把控上,张弛有致地渲染着自己的文学诉求,也让我们从忆卿和蓝雪等人物形象上,看到了情感离别的疼痛,时空转换的灵动。以及创业成长的艰辛,这些都是人们砥砺前行的可贵品格,更是该作品令我们眼前一亮的最好诠释。
——周其伦(著名作家、书评家)
这是一部关于年轻人青春成长与海归学者“产业报国”梦想交融的小说,作者用了四十多万字,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在“产业报国”大视角下,在个人得失和“家国情”大义前,众人站在各自立场进行了一场场人性的选择,上演了一幕幕信仰与阴谋、坚持与背叛的较量。年轻人爱情和友情的纠葛,中年人创业和坚守的责任感,这些精彩的情节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多彩画卷,也让“家国情”这份严肃主题,多了浪漫的点缀,增加了立体感。
——忆卿(青年作家、诗人)
在文字中完成心灵的洗礼
写小说,我一直很喜欢,但写得都不是很长,朋友认为不错的小说——《请君于此忆旧情》,也不过一万多字,像这本数十万字的小说,我是第一次尝试。
这本小说的写作经过了很多年,其中几易其稿,甚至几度推翻重写,之所以愿意浪费生命中诸多宝贵的光阴来完成这部作品,其实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
最初动笔时,我只想写一点儿自己人生的小感悟,类似情感随笔之类的。写了几篇放在网上后,没想到得到一些朋友的鼓励和赞赏,于是就想把几篇文章连在一起,写个散文式的小小说以自娱,当然还是以情感为主。一次偶然,重庆作家协会的一位朋友看到了我的文章,他认为我的文笔不错,写的小故事底色也很好,建议我加入一些社会元素,让文章变得丰满一些。他的认可打动了我,几经思索,我加入了一些发生在朋友身上的事,让故事看起来不再那么单薄,当然主人公还是以我的视角为主。
朋友看后,认为文中设计的家庭生活和情感波折,最好作为小说的情节插曲,主题要是能再大一些,再深刻一些,会更吸引人。我明白他的意思,可我当时眼睛只能看到身边这点儿事,所以他的建议,我只能放在一边了。不过他另一个建议让我思考很久,他说:“以女性视角来写故事,在情节设计中会受一定限制,尤其你刚开始写,不能学玛格丽特·米切尔,最好先尝试通俗结构。”
终于在一天,我决定推翻以“我”为主线的叙述结构,改为“他”,用一个男性视角重新切人。
以男性为主线,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也设计了一个男主人公成长的通俗主线。然而新的问题来了——男主人公怎么成长呢?我的第一选择还是情感波折,把以前女性为主的情节做了重新设计。作家朋友看后肯定之余还是认为有再提升的空间:“男主人公最后为了爱情选择回到家乡,也透露出要为家乡做贡献的因素,那么为什么不再放大一些?现在中国社会不仅需要人人建设自己的家乡,更需要人人建设自己的国家。”
阅读的习惯,我一直没丢,单位订的报纸,我基本天天都看,国家的经济转型,重庆的人文变化,社区的日新月异,开始进人我的视线。也许,我真不应该再纠缠个人情感的得失,应该把个人隋感放在国家情感中,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升华。
如何融入国家情感?我几经设计,作家朋友也几经提点,于是慢慢就形成了“产业报国”的框架,确立了“家国情怀”的主题,而最原始以“我”为中心的故事,已缩成了一个小情节,第二个以“他”为主的情感故事,也完全沦为了陪衬。
这样的反复,这样的周折,让我这部作品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期间还是诸多反复,诸多周折。在这反复、周折中,我有一天突然发现到自己的变化,以前我总喜欢停留在自己情绪中,为工作不公平不满,为生活不完美不满,甚至为自己年华老去不满。然而,慢慢地,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把这些不满分解成一个个情节,植入作品中,让作品中的人物代我消化,而我也慢慢学会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客观地看待这些现实中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就像我在作品里以易顾人这个角色所说的那样:“理性地处理感性问题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王者。”这句话也深得作家朋友的赞赏。
我要当这样的王者。
初稿完成后,作家朋友很认可两条线的设计,一个是年轻男主人公,明线的青春成长,一个暗线海外学者,归国创业的家国情怀。作家朋友又建议:“为了让作品更有文艺气息,我愿意配合几个情节的发展,贡献几首诗。”大学时我也喜欢看《红楼梦》等一些古典作品,总感觉小说里有几首诗文才有中国味道,但对于诗词我是不在行的,虽有此心,但实无力,作家朋友的盛情正和我意,于是就有了作品中几首旧体诗和新体诗。
这作品得以最后完成,得益诸多朋友的帮助,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经历让我融于作品中。为了感谢作家朋友的多次提点,我以他的笔名“忆卿”为主人公命名,他知道后很是开心,我也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次“雅贿”。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敢说自己从一个小女人成长为了大女人,但我的心灵绝对从往日情感纠缠中解脱了出来,让我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生,看待生命,看待生活。
人生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其实就在一转身间,只是有很多人转不过这个身。我想,我已转了过来,虽然不能说华丽,但有那么一点儿从容,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这本小说终于能面世,我对很多人心怀感激,尤其是重庆江北区文联和宣传部领导的支持和鼓励,江北作协主席姜孝德先生和易刚副主席的批评和指正,文学顾问、著名评论家周其伦老师的点评与建议,让我在修订作品时有了方向和心得,我在这里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在以后的文学道路上能继续得到大家的教诲,谢谢!
2016年8月
重庆江北
书评:渴望飞翔的心
忆卿
黎薇的小说要出版了,她希望我有时间为小说写篇评文,我没有推辞。
我没有推辞的原因不是我自认为已经站在比她高的高度上,可以评价她的作品了,而是因为她在创作的时候,听取了我一些意见,并且还用我的笔名为小说主人公的姓名,从这方面来说,这本小说和我算是有了一些渊源,写点什么,也是应该的。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指琐碎的言论,与今日小说观念相差甚远,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十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这与今日小说的意义很接近了。从小说这些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一个要素是不变的,不管是小知小道的记录,还是笔记传奇的创作,其核心就是要讲好一个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为了能讲好一个故事,作者们用尽了心机,有的在内容上下功夫,加上暴力色情以博眼球;有的在选题上费心思,取材猎奇玄幻以吸引读者;有的在手法上动脑筋,采用各种叙述技巧,以期增加可读性。这些都是有效的手段,但这些手段的有效性,是基于作者创作故事时,要达到文笔与架构的有效结合。有的作者文笔好,但谋篇差,用尽了修辞写了一篇流水账;有的作者布局好,但文字弱,将引人的故事硬写成了一篇说明文。虽然都用了心,但越用心,越不足取。
黎薇的这篇小说在文笔与谋篇布局上,我认为是合格的。
首先,这是一本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作者用这么多的字数构架起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没有趋于流水,即可见作者的用心。当然,结构设计上作者还有些小心谨慎,比较传统地按部就班,步步为营,让主人公在一个又一个困难前面得到锻炼学习和成长,达到最后的成功。但在情节安排上也采取了一些技巧,设计悬疑,豁然开朗,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情节相互映衬间,显示出作者一定驾驭文字的功力。
其次,文脉上作者采用了双轨制,明线暗线交叉进行,把年轻人的情感历程和上一辈的时代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了一个“产业报国”时代主题下的青春成长,将儿女情长融入时代发展中,反之,又用时代发展锻炼书中人物。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更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功能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思想的开阔与灵活。
第三,小说中人物众多,作者安排有序没有错乱遗漏,没有一心停留在风花雪月的儿女情上,也没有采用离奇情节硬行对文本拉伸,书中每个人物都在故事中起到一定承接作用,人人有责,这在写作中也是件难事。而作者的文笔,就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都切合人物性格的设定,既而顺理成章地推动了情节,在这些细节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素养。
每一件文学作品诞生,小到一首诗,大到一部电影,都是小众创作、大众接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都会产生一种评判意识,这方面,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在这里也忍不住想谈一下作品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书中某些情节类似电影中的分镜头,过于片断化,虽然交代了创作的意图,但在情节连贯上出现了停顿,还有一些场景为了渲染气氛,有刻意设计的痕迹,当然,这些都瑕不掩瑜,对作品整体质量影响甚少。
以上文字表述略显正统严肃,下面我谈一下和作者交流的心得。
看完小说订稿后我曾问过黎薇,我能看出这是一篇有时代主题的作品,最后的设定也较为有时代感,可当今文化现象,这种选题并不讨巧,既不是残酷青春,也不是冒险怪谈,更不是人性欲望的探讨,想与现在读者的快餐速读和猎奇心理合拍,恐怕不容易,想要得到什么奖项,似乎也不容易,那么,写这样一部作品,目的是什么?
黎薇很谦虚,她说,就是想写一篇关于时代梦想的作品,记录这个时代,给自己一个交代。
我表面同意她的创作意图,并且极力称赞她的用心和毅力,毕竟写这么多字,构架这么一个复杂的故事,确实很费心血。但在我通读全本后,却得到了与作者完全不同的感受,有时读者观后感往往和作者的创作观不统一,这也是自然的现象,莎翁笔下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但这不妨碍你我心中各有一个。
而我对这本小说的观后感就是,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渴望飞翔的心,但要用正确的方式和方向作为飞翔的翅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作者苦心孤诣给我们设置了这数十人物,悄悄告诉了我们答案。
书中数十位人物,老中青三代人,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一颗渴望飞翔的心。作者在这方面采用了对比法,让书中人物在追求飞翔的梦想的时候产生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遵守着公序良俗,遵守着道德法则,成就了飞翔之梦,有的人则选错了方式,走偏了方向,给他人和自我造成了困扰甚至伤害,这样的对比读罢引人深思。当然,最后作者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抚平了犯错人所造成的伤害,给作品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这可能和作者女性平和温柔的性格有关,但也造成了作品厚度的薄弱,这是一个遗憾。
“我还是有很多遗憾,毕竟这是我第一部长篇。”黎薇也这么说。我笑言:“遗憾,是所有文艺作品最后的定语。”不过,我喜欢这个遗憾,有时艺术作品中的升华和寄托会成为一盏灯,给人间行路难的读者们一个微笑的方向,这总比看了一部作品,让我们产生自虐心理要好得多。 写到这里,我恍然了,黎薇的这部小说,凝聚了她不想说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把自己的梦想化作了这部作品,她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着一颗渴望飞翔的心。
2016年10月
重庆
黎薇著的《送我上青云》通过明、暗两条线索讲述两个主人公的成长阅历与爱国情怀,实属一部不可多得的、追逐中国梦的青春励志小说。明线讲述了一个叫亿卿的年青男主人公的青春成长,暗线讲述了一位海外学者归国创业的家国情怀。全书四十多章节,故事情节深入,环环相扣,感情细腻、动人,读之让人欣慰,令人动容,进一步激发起青年一代的爱家爱国之情怀。
《送我上青云》是中国·重庆青年女作家黎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忆卿这个来自黑龙江安达的男孩,在重庆市的艰难打拼起笔,描写了忆卿在经历了诸多的情感离别后,接触到 “科技报国,实业强国”的理念,在刘逸人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新时代的年轻人逐渐走向产业报国的心灵高地、走向人生的辉煌境界。这样的书写,宣泄出作者个人对人间真情实感的朴素呼唤,讴歌了年轻一代励志打拼的的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