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巷口处,我看到一座弃用的碉楼,耸峙的石墙上,苔藓斑驳,活像一个披甲戴盔的老兵换岗接哨后,悍守着一方乡土的红尘往事。这是旧时民间防匪御盗的工事,虽然睁开的枪眼里,已经没有犀利的眼光,但还是给人一种乱世战场的意象。
源泉境的境主宫古地犹存,作为一个地域的挡境之神,蕴含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情感。因为郑府曾是抗清的大本营,历史上的兵连祸结,使生活在这里的民众,长期以来对“平安”有着强烈的祈求,以至于对护境佑民的神灵,保持着一种虔诚、一种敬畏。
如果赶上端午节,这里会举行采莲的活动,为古代农耕文明的流风余韵,还有很多原生态的遗存。是日,民众抬着龙王头绕境巡游,迎神赛社,擂鼓筛锣,踏歌嗦哕嚏的咒语,以为驱邪祛魅、趋吉纳福。
此习俗由来已久,有晋人南迁、中原传人的说法。据史料称,郑芝龙受明朝招抚后,曾组织大批闽南沿海的民众,渡海到台湾开发。接着,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率领数十万军民移居台湾。直至施琅平台,统一祖国,也带数万军民到台湾。故乡端午节的嗦哕嚏习俗,也被迁移的民众带到岛上。
进入清代以后,安海嗦哕嚏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头戴红缨虏笠的铺兵也加入活动,成为象征异族统治的角色。同样变化的花婆手挽的红扁篮里的花,以前是各色各样的时鲜香花,现在却悄然地被换为玉兰花,孤芳独秀,群英失色。
这是安海人历经“迁都”的危难,深感二十余年的放逐,国破家亡,这竟然与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相似。就借《九歌》中的诗意,馈送古名为“木兰”“辛夷”的玉兰花,以其“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格力量,效仿先贤,警醒自己。如今,采莲送玉兰花的俗例仍在流传,如此的斯文和壮烈,前后相继,传承着独特的节操与风骨,亦升华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种乡里迓鼓,是民间信仰的宗教符号,兴国爱民,普济群生,延续着《太上洞玄灵宝真文》等道教经典的真谛,香火依旧旺盛,蔚成风气。
时光的辐轮,无声地转动,日复一日,不知滚过多少岁月的征程。
我已找不到任何相关郑府的实物,一切都随海风而飘散。我在钩沉史实之外,感慨系之,徒有一曲“海峡两岸两安平”的悲情壮歌,从心底荡起幽思的波澜。
我怀想着郑成功生活过的家园,曾经的水榭亭台、玉阶彤庭,应是多么的富丽堂皇。这不仅因为我是安海人,而对另一位故乡先辈仰望的眼光,身影岿然,情有独钟。更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郑成功是闽南风土养育的豪杰,是抗清烈火淬炼的赤子,他与安海有着特殊的关系,自是其他地方不能替代的。
郑成功是安海人的骄傲,其爱国主义精神是代代相传的财富。然而,郑成功并不仅仅属于安海。他重整义旗,誓图恢复明室,驱逐外夷,把宝岛台湾收回华夏的版图,却过早地燃尽自己年轻的血液,英年早逝;但他用短暂的生命火光,照耀东南的半壁河山,威镇台疆海域,真是让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这座滨海的小城,弹丸之地,演绎着枭雄世家几代人的故事。
郑成功成长于斯,生活于斯,战斗于斯,安海遂成为其“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氏祖孙三代驻留其间,搏风击浪,铁马金戈,恩怨情仇,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总是与安海相牵连,从而辐射出巨大的震撼力……
我在郑府遗址的街巷里转悠,恍若有一阵阵的潮音袭来,涤洗了朱门巨室的诗韵剑气。
这里高高矮矮的宅舍,大都是利用残砖碎石来垒墙砌壁。这种“出砖人石”的民居随处可见,即使是大厝豪宅也不例外,形成旧街老巷的建筑特点。也有水泥浇筑的番仔楼,或是更现代化的楼房,毗连相挨,参差其问,不时透出一凿新旧交替的气息。P7-9
晋江地域风情的熏陶,淬砺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剑胆诗心,也沉积着他的爱恨情仇,他更是从这里走上开辟荆榛的征途。所以有专家称:“研究郑成功离不开安海。”这也是我实地访游延平旧踪的脚步,从古镇安海走笔开篇的缘由。
郑成功在晋江的史迹,令人耳熟能详的有星塔、白沙古战场遗址、东石寨及报恩寺等处。然而,我此次的体验采录,却探寻那些濒临湮灭的记忆,尝试着用史料与传说交织的叙述,让英雄的身影从故事中走出来,以壮美豪迈的乡土气魄。尽管文字的描绘,碧血丹青,匣剑帷灯,只能是加以推介而已,但我毛遂自荐,乐意当此无声的导游。假如抛出砖去,引回玉来,能引起共鸣,读者诸君不妨身临其境地去领略,定然会有新的感悟与礼赞。果真如此,那就是作者之幸了! 感谢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感谢晋江摄影家的结伴同行,感谢文朋师友们的鼓励与指导。大家热情地为我提供线索、查询资料及拍摄图片,在本书付梓之际,心存感激,谨此致以谢忱!由于时间匆促,走马观花,难免会有疏漏讹误,深望读者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颜长江
2016年9月于安平桥畔
晋江历史长河的激流,波澜壮阔,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挺立潮头,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而名垂青史——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郑成功家住晋江,他七岁从日本回归祖国,在其父郑芝龙开府安海的宅邸里生活,接受最初的儒家教育,就像小松树汲取家园土壤中的营养,茁壮成长。
郑成功幼名“福松”,居住晋江后取名“森”,字明俨。进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深造时,拜硕儒钱谦益为师,受字“大木”。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改名“成功”,故称“国姓爷”或“朱成功”,也就有了“郑成功”之名。永历帝封其为“延平王”,又称“郑延平”。而荷兰等外夷,则以“国姓爷”的闽南语发音’Kok—s色ng—i,称之为“Koxinga”。
明清朝代鼎革以后,很多郑成功戎马生涯的本原事迹,已经被岁月的风雨吹去。但我在晋江名胜古迹的传奇中,探寻郑成功历尽山河瓦解、家国剧变的劫难,却感受到其无畏天崩地裂,挥洒热血冷泪,所留给乡土的凛然正气,终是以其《复台》诗意的千秋大节,被誉为“创格完人”,而在海峡两岸站成一座巍然的丰碑。
近几年来,我翻阅相关的明清档案及海外译文资料,发现还有很多章节传述着郑氏祖孙四代的行状。这些或是官方的文书,或是对手的纪事,视角相背,却也保存着最为原始的实录。无论是海上贸易、夺回海权,还是反清匡明、抗击外夷,郑成功大都以安海港为根据地,辐射到金厦两岛等周边地区,纵横捭阖,不屈不挠。在清廷密报的奏折中,“安海”与“安平”两个地名同时使用,甚至说“郑成功本营在安海,不在厦门,厦门仅驻守城兵民”,可见据此“安平块土”,也敢向东南争半壁,抗天下全师于山穷水尽之时,可歌可泣。
郑成功在晋江独树一帜,誓师起兵,为挽回南明岌岌可危的颓势,曾经三次率领雄师北伐,直至兵临金陵城下,试目投鞭,功败垂成。回师后,却促成其扬帆东渡,闯过海峡,驱逐荷虏,把宝岛台湾收回华夏的版图。在连横的《台湾通志》中载云:“改赤嵌为安平镇,建桔秩门,以志故土。从兹隔海两安平互相辉映。”这是一位让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豪的赤子,因而早在1962年就在安海设立晋江县郑成功纪念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专程来考察,写下《咏五里桥》的诗篇。不久,郭老又致信安海文史界人士洪少禄,嘱其把诗题改为《过五里桥怀郑延平》,以表达他对郑成功的崇敬之情。
1982年,晋江将郑成功少年读书处——星塔、白沙古战场遗址、东石寨等史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星塔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对于加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是很好的举措。1962年著名诗人蔡其矫创作剧诗《郑成功》,并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诗歌朗诵会上朗诵;1989年著名剧作家黄奇石创作歌剧《郑成功》,两位晋江籍乡贤的鼓与呼、歌与舞,都伴着心中的海峡潮声,一路唱到北京去。而我更将情感的书写,倾注于鲜为人知的史迹与时空的载体中,所做的是解析萦魂绕魄的英雄梦,希望能够突显闽南风土的魅力,展现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做出积极贡献,是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主题。
我在民间采风和田野调查中,把视线与笔触深入晋江的古街旧巷、山村渔乡——在郑府遗址寻幽,在星塔鞭影仰望,在南天佛国问禅,在安平桥上读碑,在三里古街访游,在尚贤村中探迹,在灵山秀水踏月……这些旅痕行迹中的感思,一篇篇地融入史诗故事,似是从泉南风物中飘逸出来,只愿让乡愁变得更为美丽!
郑成功在晋江的史迹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发掘、研究和保护,哪怕是飞鸿雪泥也好。尤其是五店市,在新世纪旧城改造的浪潮中,还保留下两百多亩的传统街区,非常难得。我站在红砖大厝的石埕前,眺望着四周高楼兴叹的同时,更加感到脚下这片热土的厚重。
这崛起于晋江的郑成功文化品牌,必将提升晋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永远地涵养这方水土,激励后来人。
这本颜长江著的《郑成功与晋江/大美晋江》讲述了我国杰出军事家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见解,图文并茂,使青少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名人成长经历和成功历程,更加清楚、细致地了解名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进而达到了解名人、学习名人,用名人的事迹激励自己,用名人的智慧指导自己,实现成功人生的最终目的。
晋江历史长河的激流,波澜壮阔,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挺立潮头,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而名垂青史——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郑成功在晋江独树一帜,誓师起兵,为挽回南明岌岌可危的颓势,曾经三次率领雄师北伐,直至兵临金陵城下,试目投鞭,功败垂成……
这本颜长江著的《郑成功与晋江/大美晋江》讲述了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