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域游历/好望角寻访之旅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文军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机场上空不见一丝自云,阳光照得人有些眩目,旅客中有人眯缝着眼睛,有人把手放在额头上遮挡阳光.更有一位女士撑开了遮阳伞,让人猜不透这到底是什么季节。

大吕高高的个子,肤色黝黑,不修边幅,满脸络腮胡子,一身户外行头,见到我们,大手一伸:“欢迎!欢迎!”接着,他又一指身边的女士:“小徐,我夫人,我们是同行。”

与大吕相比,小徐身材娇小了许多,但从装扮和气质看,显然也是户外老手。二人不由分说,抢过行李.带我们坐上哈弗四驱越野车,先去解决头等大事。

时过中午,飞机上只供应了一顿早餐,早已饥肠辘辘。可大吕说,按照当地时间,还不到吃饭的时候。原来.北京和乌鲁木齐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到了新疆作息时间都要往后推两个小时,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内地来的人不适应。

事有凑巧,刚上路,大吕在库尔勒的一个同学打来电话,请他们夫妇到郊区去吃手抓肉。大吕见机行事.说要带几个朋友一块过去,对方说没问题。看我们有些犹豫,大吕连说没关系,这里没那么多讲究,大家都很随便的,又是在露天的院子里,一块热闹热闹,也可借机感受一下当地的风情。恭敬不如从命,于是跟随大吕夫妇直接去赶饭局。

大吕以前在乌鲁木齐一家机关单位工作,由于酷爱户外活动,后来干脆辞了职,端起了户外的饭碗;小徐大学学的是法语,曾在旅行社做过多年导游。二人配合默契,大吕负责线路和交通,小徐负责食宿和讲解。由于二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基础,做事认真负责,在当地很有点小名气,很多到新疆来旅游的老外也愿意请他们做向导。夫妇二人听说我们也是户外活动爱好者,偏爱西部,非常兴奋。

有共同语言就好交流。一路上,只要有人一提起西部.比如线路、气候、海拔、风情、民俗、美食,或者一提起户外,比如装备、服装、干粮,特别是涉及旅途中的轶闻趣事,几个人的话匣子想关都关不住。

小徐户外行走经验丰富,一上车就摊开一张大幅地图,向我们介绍起来。

新疆的地理特征简单说就是“三山夹两盆”。三山指的是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和南部的昆仑山;两盆指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两个盆地分别盛放一盆沙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千沙漠。相比之下,后者的面积要比前者大得多,名气也响得多。

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有一则短小精悍的栏目——《图说中国》,里面讲到,新疆的“疆”字很像新疆的地形:右边的三横象征三座山,中间夹着的两个“田”字象征两块盆地;左边的“弓”字和那个“土”字.象征着新疆弯弯曲曲的边界和由边界护卫的领土。这个说法乍听起来有些牵强,不过倒也形象。

人类文明进程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当年的丝绸之路经过新疆时有三条线路:天山北麓为北线,天山南麓为中线,昆仑山北麓为南线。当年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时,去程走的是丝绸之路中线,回程走的是丝绸之路南线。由中线和南线包围起来的这块区域,也就是塔克拉玛千大沙漠及周边区域,历史上被称为西域。我们这次的西域之行路线与玄奘所走路线顺序正好相反,先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经丝绸之路南线到喀什,再由丝绸之路中线回到出发地库尔勒。

怕我们记不住,小徐最后又总结了一句:“简单说就是一竖两横,顺时针。”经小徐这么一说,心里清楚多了,专家就是专家。

接过小徐的地图,我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这张地图是用丝绸做的,轻薄松软。我平时喜欢看地图。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地图收集了不少,不过这些地图大多是用光滑的铜版纸印的,用丝绸印的地图还是第一次看到。小徐说,这种地图的最大好处是便于折叠,团起来可以揣在兜里,脏了可以随时洗,就是价格有点贵。

“你们可以随时用。”她又补充了一句。

在丝绸地图的引导下走丝绸之路,我们的西域之行就这样开始了。

大吕的那位女同学是维吾尔族人,她在库尔勒郊区圈了一块地,办了一家建材公司,食宿都在公司院内,同学们都称她为“地主”。车子开进院内,只见一群亲朋好友正在忙活,我们也不客气,自己动手,加入其中。羊肉串在炭火的炙烤下滋滋地冒着油花,刚从馕坑中夹出的大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令人胃口大开。

就在几个人站在一张大桌子旁品味这自助的西域美食时,女主人端上来一个冒着热气的大盆。

“尝尝这个,手抓肉。”女主人热情地说。

“这是新疆人的当家菜。”大吕一边吃,一边向我们介绍:“手抓肉的主料是带骨羊肉,配料是洋葱、胡萝卜、恰玛古,荤素搭配,吃起来可口,又有营养。”“这里的羊肉不膻,因为南疆多盐碱地,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北疆多草,牛羊肉的原味比较重一些。”他又补充说。

刚一下车就体验到了维吾尔族人的热情好窖,品尝到了地道的西域美食,这让我们好不兴奋。

P2-5

后记

我与新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30年前,那时我在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一天下午,我的导师周新城教授来到我住的学6楼145房间。一进门,他先掏出一份邀请函:“今年的苏联东欧年会要在乌鲁木齐开,你和我一起去吧!”他乐呵呵地对我说。

我一听喜出望外,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知道,那个年代出门旅行是一件稀罕事,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更何况是去遥远的大西北!于是兴冲冲跑到学校财务处预支费用,哪曾想,一位态度和蔼的女士告诉我:老师出差可以坐飞机,学生只能坐火车,而且只能报销硬座车票。我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北京到乌鲁木齐坐火车至少要70个小时,三天三夜,我这个身板肯定吃不消。无奈之下只好打了退堂鼓。

事有凑巧,10年后的一天,同事郑彪约我到真武庙一家新疆饭馆吃拉条子。说起新疆,他说当学生时就去过,一聊,他正是去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时他在吉林大学读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师从关梦觉教授。他采取的方法是,中途在西安和兰州下车,既达到了休整的目的.又顺便将西北沿线“扫荡”一遍。我听后直后悔,当初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分而治之”的方法呢?人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每想起此事都埋怨自己脑子不够灵活.失去了一次早早走进新疆的机会。

时光流转,又过了10年,由于工作关系,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天山脚下。凡事一开头就一发不可收拾.其后我又连续去了三次新疆,几乎每年一次。新疆地域之辽阔、风光之壮美、历史之厚重、风情之独特,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对新疆,特别是广袤的塔里木盆地做一次深度旅行的念头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终于有一天,我踏上了塔里木盆地。走在丝路古道上,我们每一天都有新的期待、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每一天都令人难忘。我虽然每年都要走很多地方.但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体验如此丰富而又迥然不同的内容,一次性“扫荡”这么多目标,还是第一次。这也是我回来之后决定要把这次旅程记录下来的原因。

在整理日记和做功课的基础上,我写出近10万字的旅行笔记《南疆十日》,自费印刷几十册,留作纪念和同道交流之用。在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很多资料,尤其受到杨镰先生“西域探险系列”的启发。杨镰先生是国内西域文化权威学者。当年,他怀揣瑞典探险家斯文一赫定的自传《我的探险生涯》,来到新疆巴里坤军马场下乡,由此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那以后,他几十次重返新疆。足迹踏遍天山南北——追寻沙埋文明、探访楼兰古城,考察河道故址,寻访罗布人家园……

带着回报心理和企望得到专家指点的想法,我在网上找到杨镰先生的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地址,寄去一本《南疆十日》,里面附上我的一张名片。

我心里明白,大人物给小人物回信的概率极低,况且又是不认识。正如粉丝追偶像一样,怎么能指望回信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也就忘记了这码事。

谁想到,一天上午,手机上传来一个陌生电话,以为是推销房子的,当即挂断。到了下午,这个号码又一次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气恼之下,又一次挂断,并将手机重重地丢在沙发上。可没过几分钟,手机上传来一条短信,打开一看,又惊又喜,原来是杨镰先生发来的。他说收到大作,非常感谢,方便通话。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当即拨通杨镰先生的电话,向他表示歉意和感谢。

杨镰先生在电话中说,他已经退休,经常去西部,很少去单位,所以剐刚收到我的书。接着,他又说,对我的《南疆十日》很感兴趣,希望能见个面,到他家里聊一聊。

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了。于是,按照杨镰先生的夫人张颐青女士的指点,按照约定时间,几经换乘地铁.找到杨镰先生在北京西客站附近的家。那一天是2015年2月10日,春节之前的一周。在门前迎候我的杨镰先生,高高的个子,一头银发,虽然已经年届70岁.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嗓音洪亮。在堆满书籍资料的书房兼客厅里,我向他讲述了我的塔里木盆地之行,告诉他我喜欢西部,喜欢新疆,看了他很多作品,很受启发。他听后非常高兴,没想到会遇到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

谈起新疆,杨镰先生兴致极浓,如数家珍。我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间或问上几句,或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怕影响他休息,我表达了告辞之意。这时,他从书桌上拿过事先准备好的两本著作送我,并表示前一段时间在研究新疆王杨增新,书稿已交新疆人民出版社,欢迎我有时间再来,到时候可以把这本新书送我。

我把自己的旅行作品《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送给他,又送他一本我制作的“美丽的南疆”摄影台历。我注意到,杨镰先生在翻看台历时,流露出一丝掩饰不住的激动。无疑,这些画面把他带到了往昔的岁月,那里留有他的足印、他的心血、他的情感。我对杨镰先生说,准备再多走走西部,特别是新疆,并计划出版一本游记。他听后非常高兴,鼓励我做下去:“新疆是一部大书,一部品味不尽的大书。”临出门时,他又特别提了一句:“你的《南疆十日》很有价值,也可以考虑正式出版。”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与杨镰先生的交谈中,我得到了启发,也获得了信心。天赐良缘,前不久,我在与人民交通出版社联系出版《边缘旅行》一书时,顺便送给编辑尤伟一本《南疆十日》。他看后很感兴趣,表示这部书稿可以修订一下,连同其他几个专题,出版一套行走西部和边疆的系列丛书,取名“好望角寻访之旅”。他的想法正合我意,于是就有了眼前的这本《西域游历》。

塔里木盆地有浩瀚的沙漠,美丽的胡杨,异域的风情,沉埋的历史,古老的故事,神秘的传说,而今天能够深入其中的人仍然是少之又少。它像一个谜,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引发人们去想象,去探索,去品味。我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有兴趣的同伴,正如杨镰先生愿意把他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我一样。

感谢乌鲁木齐终极理想户外生活馆的胡晓东(青草)和苏卉为此次出行提供帮助,他们的户外专业性和敬业精神,他们对新疆这块土地的热爱,还有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西北人的质朴性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感谢西部问题专家、边地旅人、我多年的老朋友邹蓝为本书撰写序言:感谢书法家、西冷印社的蒋频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需要感谢的还有:“大话哈尔滨”网站的孙勇(长河)博士,中国徒步网的金乔和任明,《香港商报》社长助理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林彬彬,国际古道网的老探和小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总监刘晶及编辑何云雯、孟现莉、张妍文,作家朋友简以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边走边看》栏目的谢舒杨和王嘉玉,《发现云南》杂志主编杨春,《中国交通报》记者高晓东,《北国旅游》杂志编辑吴雪娇,驴友兼文友续续,网球伙伴吕士卓,成都雪山雄鹰户外公司的李贤(小李妹儿),成都金驭达汽车租赁公司的刘国东(大刘哥),昆明房车摄影旅行俱乐部的汤雨华(布衣和尚),昆明户外专家和旅游达人山水自由心……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本书的构思、写作和内容的发表提供了诸多帮助。他们中的有些人我至今没有见过,最初的交往无人引荐,没有利益关系,完全出于志趣相投,以文会友。我为当下的这份纯真而感动。

2016年7月10日于北京

目录

序言

1 初识塔里木

 丝绸地图,手抓肉

 大漠胡杨

 罗布人,野鸭子

2 穿越塔克拉玛干

 岑参笔下的轮台

 斯文·赫定与死亡之海

 塔里木河,故乡的河

 水井房,红柳

 沙漠落日

3 昆仑山下

 行走戈壁滩

 沙埋古城,东方庞贝

 可爱的骆驼

 巴扎,刀郎羊

 达玛沟,精美的小佛寺

 卖石榴的老汉

 佛国于阗

 斯坦因的发现

 和田玉石

 库尔班大叔的家乡

 叶城,新藏公路的起点

 叶尔羌河畔

4 喀什的色彩

 东方开罗

 高台民居,土陶人家

 香消玉殒的妃子

 艾提尕尔,大毛拉

 老街,流年碎影

 “投笔从戎”的班超

 名人辈出之地

 俄英领事馆,那些旧日时光

5 踏上天路

 顶着星星出发

 帕米尔,葱岭古道

 盖孜峡谷

 白湖,黑湖

 过苏巴什达坂

6 纯净的家园

 一部老电影的记忆

 石头城,清新的高原绿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路遇塔吉克族老汉

7 红其拉甫山口

 古道,驿站

 高原上的哨所

 国门,7号界碑

8 天山脚下

 路上的风景

 阿克苏绿洲

 温宿大峡谷

9 克孜尔石窟

 一个人的龟兹

 三个佛经故事

 壁画之殇

 一个学贯东西的画家

10 昔日龟兹,今日库车

 老城一瞥

 巴扎上的西域美食

 来自东北的老板

11 孔雀河畔

 库尔勒,余纯顺

 楼兰姑娘,你去何方

 铁门关,关你没商量

后记

序言

穿越时空的《西域游历》

在广袤的大地上,做一次环形的旅行,如果线路好,是一件非常来劲的事情,无论是作为旅游,还是主要为公务的田野调查和调研都是如此。

如此的事情.这些年来我能想起的也就是两次。兰州、定西、天水、成县、康县、武都、宕昌、岷县、漳县、定西、兰州,这是1986年底的一次甘肃发展与扶贫的调研。还有一次,1992年,昆明、弥勒、个旧、蒙自、屏边、河口、建水、元阳、红河、弥勒、昆明,这次是对云南红河州的扶贫发展的调研。如果环形太小,那就不值得一提了。比方从京城出发到顺义、平谷,然后到三河、廊坊转回来,也差不多就是三五个马拉松的距离。如果是步行.如此倒还有点说法。

如果能够在辽阔的南疆或者北疆走一个环形.那就是非常难得的了。因为无论是在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走一圈,还是在北疆沿准噶尔盆地走一圈.分别是3000公里以及1600公里以上的线路,还不要说南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北疆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文化背景的吸引力。老友刘文军近期在南疆走了4000公里的一个圈,给我发来了旅行笔记的文稿。我跟着他的文字转悠.觉得开了不少眼界。

2014年1月,春节之前,他快递来一本台历.里头的图景,都是我神往的新疆风物,构图以及色彩都很精到。倒不是我从没到过新疆而为之吸引,而是这里头的许多镜头,是我向往而迄今还没有机会去亲眼观察体会的。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摄影作品。这就是说,他都亲身体验了。

随后,他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西域游历》的书稿。我在新疆居民之外算得上老新疆,调研啊,休假啊,总共去了13次。但是恰恰他走的这一圈,我多数地方还没有到过。阅读他的笔记,我跟着他重走了西域的高山大漠:库尔勒、尉犁、轮南、塔中、民丰、于田、策勒、和田、叶城、喀什、塔什库尔干、阿克苏、库车。其中,我到过喀什4次,塔什库尔干2次,阿克苏阿拉尔1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算是他带我环游了我迄今没有走到过的南疆巴州、和田的大漠高山。

这一连串地名,说来很轻易,走在那里绝对不是轻松的事,甚至很艰苦。玄奘和西域探险家斯坦因、斯文·赫定都在这里遭遇了千辛万苦甚至有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对于熟悉或无数次在地图上观察过的国人来说,意味着在新疆天山与昆仑山、喀喇昆仑三面卫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游了大半圈。现在走这么一圈倒未必有大的危险,但是吃苦总是免不了的。想舒舒坦坦逛风景的人,绝不会走南疆这么一圈。凡是爱如此折腾一圈的,都是有探险精神的。

作者观察之仔细,做学术性的田野调查也不过如此。看到尉犁的罗布人,他想到清代徐松的《西域水道记》里的相关记载。轮台,是西域重要战略据点。西汉时期,这里曾设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事务。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凛冽的寒意与边塞的雄浑,在岑参的笔下居然有了令人心暖的微妙感觉。现在,轮台地区有大规模的油田开发。历史毕竟走过了1000多年。要说起来.这公路本身就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奇观。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知道尉犁一轮南公路沿途还有一个湿地草湖。这也算是大漠奇观了。这草湖本是塔里木河泄洪水道上形成的积水区,河汉纵横,水边长满了高高低低的胡杨,还有成片的红柳、甘草、罗布麻等灌木草本植物,一片水乡泽国的景象。这些都是非亲历所不能知的。我对新疆比较熟悉,对外国探险家伯希和、斯坦因、斯文’赫定、橘瑞超和雅林在西域的探险历程比较熟悉,但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草湖。

由此看来,旅途中的经历和发现,确实是旅行能给人带来的最好的精神礼物,作者得到了不少。

记得我到陇南康县的时候,知道甘川交界的这个地方有个阳坝梅园沟,长有棕树和美人蕉,是甘肃绝无仅有的河谷亚热带气候。如果不是亲身坐4个小时的搓板路去体会,谁能相信甘肃天然长有棕树和美人蕉呢?

“昆仑山脚下比天山脚下温度要低好多,夜间已降到零下,白天在外面至少要穿毛衣才行,好在屋里已经开始供应暖气,晚上睡觉还不觉得冷。由民丰向西走300公里就是‘玉石之都’和田,中间要经过于田和策勒。315国道路况很好,一路风景,右手边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左手边则是白雪皑皑、绵延不绝的昆仑山。”这些感受,若非身临其境,是不可能得到的。

有些有意思的地点,旅游信息因为一般游客无兴趣也不介绍。他到达玛沟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新疆文物古迹众多,但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或者破坏严重,像达玛沟这样保存完好的遗址并不多见,这更体现了它的珍贵之处。但它目前还不大为人所知,旅游团队就是从这里经过也不停车,我来南疆之前尽管做了很多功课,但没见到关于它的介绍。要不是大吕和小徐的带领,我们是绝对不可能有幸目睹这处小巧而又精美的遗址的。”

诸如在叶城进维吾尔族人的小馆子吃正宗维吾尔族饭,在一个和善的维吾尔族老汉那里买石榴。这些日常生活小事,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轨道而在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做,就有了别样的味道并成了故事。

你要是对和田玉有兴趣,读这本书也会长点见识。“目前市场上和田玉品种很多,除了和田地区的玉石叫和田玉外,青海、俄罗斯和韩国的玉石也称和田玉,但价值大不相同。外行人常常容易被误导。但如果了解一些这方面知识,也很容易辨认。”

我有朋友在青海主持矿业公司,知道格尔木的昆仑玉用于北京奥运会奖牌。昆仑玉与和田玉同属昆仑山造山运动形成,二者大致相同。但是传统上价格差异比较大。具体如何分辨,我倒是懵里懵懂的。

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习俗有别于汉族.因此他们的一些日用品乍一看也让入迷糊。“在一个卖木制品的摊位前,大吕拿起一个类似烟袋杆的木制小物件,问我这是做什么的,疑惑中我本能地回答:‘看不出,应该就是个烟袋杆吧?’大吕和小徐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是给小男孩接尿用的,猜不到吧?’是的,无论如何也猜不到。”这,也是旅行带来的乐趣,还能增进族群之间的了解。在喀什老街溜达,作者有如此的描写:“老街上的人走路是慢悠悠的那种,内地和沿海城市里常见的那种急匆匆的脚步在这里是看不见的。就连小贩的吆喝声音也是不紧不慢的,买不买都没关系,他们绝不会缠住你不放或对你横眉立目。街道拐角处的一座茶楼上,几位头戴花帽的老人在喝茶聊天,说话轻声细语,动作不紧不慢,陪伴他们的是一把铜壶,几个茶碗。喀什人的岁月就这样随着壶水流淌,变的是茶客,不变的是传统。时钟在这里变得慢了起来,好像回到了中世纪,好不令人羡慕。”只有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下的人们,才有如此感慨。而生活在传统中的人们,对此不会有感知,因为他们向来就是如此生活的。出门旅游.就是承受高压力、快节奏的人调节日常生活节奏,借以松一口气的方式。

他文中提到了红其拉甫海关下移到邻近县城一事,这的确是我们1988年考察后向中央和乌鲁木齐海关提出的建议。我们考虑,这里离县城100多公里,只有一条公路,两边都是高山和断崖,居民稀少而且都是步行道,商业走私的可能性极小。而海关下移到邻近县城的地方,后勤生活保障会改善许多,而对公路的控制同样有效。

背景故事是这样的。1988年我们几个中央智囊单位受中央政府委托在新疆调研西部对西开放的可行性。为此我们的团队两到喀什,并在塔什库尔干停留两天后直接从红其拉甫口岸过境到巴基斯坦调研。这次调研结果,最后以中信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记宋汉良的名义上呈中央领导以及邓小平,最后形成了中央开放西部边境诸口岸边贸的决策。作者与我同在中信国际研究所工作过.因此他很清楚这些外部很少知道的情况。

他特别提到了岑参的边塞诗。南疆的库车、库尔勒一带正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背景。轮台、铁门关这两个地名,背景就是历史上的金戈铁马。

西天山南麓温宿天山大峡谷,龟兹古国的克孜尔千佛洞,则是自然景观与世界级文化遗产。他十天一下子就差不多把南疆的主要风光民俗和人文遗址一网打尽,我实在是羡慕。

这本《西域游历》,以环游塔里木盆地以及周边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光为主线,穿插了历史、人文、民俗、海外探险家以及现代工商业发展的进程,穿越了时空,是深度游走南疆的一个非常好的指南。我不说这是什么攻略。攻略所涉及的,只是浮光掠影。深度游不需要攻略,需要的是事先的功课和随遇而安,还有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

我曾去过新疆多次,但如此密集走南疆还没有机会。尚未去过新疆的人们,读这本书,可能印象和感慨更多。我算比较熟悉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读来依然很有收获。

作者要我为他这新作写个序,这些文字算不上序,算是阅读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吧。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2015年甲午春节

于无锡

内容推荐

刘文军著的《西域游历》讲述: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有一片广袤无垠的荒漠,这就是塔里木盆地,古称西域。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游移不定的塔里木河、有沙埋千年的楼兰古城,有神秘的“西域三十六国”传说,还有“异域”风情的巴扎和老街……作者利用十天时间,做了一次环塔里木盆地寻访之旅,本书以生动细致的笔触记述了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塔里木.看大漠风光,听驼铃余韵……

编辑推荐

作者刘文军的游记素以观察入微、旁征博引见长,每则小品都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历史感。《西域游历》不是走马观花的平铺直叙,而是以环塔里木盆地周边风光为主线,穿插了历史、人文、民俗、探险、工商等剧情。作为读者,一卷在手,足不出户就能对南疆有更深的印象和感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