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明)王阳明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徐爱录

徐爱(1488--1518年),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日:“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各种有关“格物”的说法,都以旧说为正确的参照标准,这些在前代的大儒看来都是谬误的说法。我起初听后被吓到了,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虑地互相对照分析各种说法,并以此求证于先生。现在我才体会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冰冷、火性炎热一样不可置疑,即使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对此产生疑问。先生睿智天成,但为人坦荡,平易近人,不做表面文章。人们有鉴于先生年轻时性格豪迈洒脱,不受拘束,也曾沉溺于词章之学,浸淫佛道两家的学问。所以刚开始听到先生的主张时,大家都认为这些不过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的言论,也不愿予以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专精纯一的功夫已经超凡人圣,达到了纯全、中正、至极的境地。

我日夜在先生门下受教,觉得先生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容易,但随着深入学习就会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初看好像很粗疏,但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妙;刚接近仿佛很浅显,但深入其中就越来越感到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竞连它的轮廓都没有看清。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与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有的从未听说过先生的学说,有的事先就怀着蔑视、激愤的心情,这些人想在照面的功夫里就根据传闻来妄加臆断,像这样又怎能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学习的人,对于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到的少而遗漏的多,这就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性别和颜色等表面文章,而忽略了千里马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把平日里听到的教诲详尽地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传阅,以便考核校正,这样大概才不至于辜负先生教育之恩。

门生徐爱序

评析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作者将王阳明的精神风貌和学问联系起来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王阳明乃古代大儒的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

文中不难见作者对于老师的敬爱之情,也对先生的学问的准确、高深、受用无穷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为了让日后学习的人能够真正窥见学问的大端,他首先指出了当初自己遇到的几种轻视“阳明心学”的人群,他们自恃聪明,妄自高大,根据道听途说的内容来对自己从未深入了解、学习过的东西妄加评论。同时也就有心听教的人遗漏重点,只抓细枝末节的问题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P2-4

书评(媒体评论)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钱穆

目录

卷上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序言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及论学书信的辑录,是理解王阳明思想最重要的一本书,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甚广。“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得罪刘瑾被廷杖四十,随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王阳明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逐渐背离了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之说,开始遵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了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王阳明被召回中央,担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京发动的叛乱。明世宗继位后,王阳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这段期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而后他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两年后,王阳明白因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最终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学问之本上,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之说,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对心的体察。他认为离开人的天赋良知,也就无所谓万物,当然,这个“无所谓万物”是针对个体的人说的。一个人的良知就好比一面镜子,当镜子存在时,万物都能因此显现其中;当镜子不存在时,万物即便存在,但对于那个人而言也是不存在的。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认为学问之道无他,就是人对自己良知的体察。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能够达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真理的认识。再看“知行合一”,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践,而是说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体的。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他认为能行才是真知,不能行就是不知。

王阳明的心学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将学者从无止境的埋首训诂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朱子所认为的“格物致知”,是要求学者通过外物去最终明了人心的全体大用。而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因为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便是“良知”。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是将心与理剖析为二了。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主张提出,也是有修养的成分在其中的,并非如今人们所说的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性的见解。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既有我们今天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本体论的含义,也有存养天理的修养实践。

我们读阳明心学有两种读法,这两种读法可以相得益彰。一种是自己研读,存心养性,淡泊明志。另外一种是共读,即大家一起来读,一起来讨论,这样就会形成切磋的氛围。大家可以就这本书的研读组织一个社团,如此一来二去地进行讨论,书里的话就变成了活话,不单单可以有益于自己,也会有益于大家,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当然,共读的前提是建立在自己研读的基础之上的,自己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在一起也不会讨论出什么好的成果。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而成。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最终成为今日所流传的版本。

本书在前人修订的基础上,将一些版本中删去的关于佛、道两家的讨论做了还原,力求呈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阅读体验。另外,还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了生动自然的译文,并添加了精到的评析,这些评析或做阐发,或做引申,或做对比,或切合当下,无一不是在力求帮助读者可以更深地领悟《传习录》的内涵。

内容推荐

《传习录》是王守仁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的语录,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传习录》着重发扬阳明心学,直到今天仍在当代儒家中仍有着深刻的影响。《传习录新解全译本(精)》由王建军校注。

编辑推荐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及其辨证的授课方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习录》分三卷,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由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有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鉴于《传习录》语言晦涩,难以理解,王建军校注的《传习录新解全译本(精)》特附评析和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更能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