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新解全译本(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老子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影响中国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经典巨著

老子著的《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倪可校注的《道德经新解全译本(精)》完整地保留原著的各个章节,精彩的译文和解析忠实地体现了原著的创作精髓。精装印刷,巧妙装帧,是值得所有国学爱好者珍藏的经典之作。

内容推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老子所撰,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做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倪可校注的《道德经新解全译本(精)》以独到的视野和朴素的笔调,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深入的解读,以此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帮助人们走出生活与情感的困惑的力作。

目录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地长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辐同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者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恒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第六十九章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者则杀

第七十四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试读章节

老聃智慧

《道德经》开篇便讲“道”。这个“道”,即天象运行的规律,有时也包括人事吉凶祸福的规律。《道德经》用“道”构造了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以此来说明宇宙,说明社会,说明人生。

宇宙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觉得它就像是一部无字天书,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有人觉得它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世外高人,也有人觉得它像一个腼腆含蓄的闺中少女。

其实,宇宙就是宇宙,它始终存在着,永不停息地演变着。变化是绝对的,这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但变化的规律本身是不会变的,这就是真理。“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极其有限,而且这种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但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命题。如果用一种“道”去对应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那是徒劳无功的;如果用一种“名”去印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那是无济于事的。

从总体上来说,今人应该比古人聪明,因为今人的知识结构和物质文明,远远超越了古人。然而,现在人们考虑问题,往往强调逻辑思维,似乎这种思维方式最为严谨、最为科学。殊不知,逻辑思维是平面的,仅局限于一维至二维的尺度。相对来说,逻辑思维的内容是简单的,而形式却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现在的数理逻辑,完全可以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描述,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脑甚至能取代人脑,可以展示出一种绝对有序的操控运算系统,将数理逻辑描述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一旦出现无序的现象,电子计算机便会束手无策,逻辑演算也只能搁浅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古人又也许比今人聪明。古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逻辑思维,同时也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感知思维等。所谓“感知思维”,是超越感官的一种思维方式,即能够看到四维以上的真如世界。释迎牟尼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悟透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而成佛;老子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捕捉到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道”。

我们生活在三维时空层次,对《道德经》中的“虚”和“无”等描述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老子的感知思维能力,仅凭有限的感官要去认识“虚”和“无”,能够对它定形、定量、定性吗?不能。不能,只能说明我们的感官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低下、思维方式不对,并不能说明“虚”和“无”不存在。

基本上,凡是五官健全的人,都能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感觉到冷热。谁也不能否认自己感官所接触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思维判断的标准,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道理。但人们无法超脱自己生活中的实物环境,去探索“虚”和“无”的更大领域。大多数人甚至不愿接受这一概念。这并不是保守或顽固不化,因为人的感官确实无法感知“虚”和“无”。

逻辑思维是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其前提是人对客观世界已有的认识。因此,对感官无法感知的东西,便怀疑甚至否定它的存在。逻辑思维又可称为“线性思维”,它只能认识在一个水平线上发现的相对真理,而无法认识宇宙的绝对真理。宇宙有不同的层次,人类的认识水平也有不同的层次。人可以借助于天文望远镜看到一百万光年范围内的宇宙运动,但要想了解一亿光年乃至一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地球上任何仪器就都不管用了。而一个“道”字,则涵盖了宇宙的无穷。

老子所说的“道”,是万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没有一刻处于静态,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包罗了整个宇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道”却超越时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甚至连因果都没有。人们概念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时间的一个片段;人们印象中的物质世界,只是宇宙的一个角落。只有“道”能总括一体,因为它是永恒的。

第一章是《道德经》全书的总纲,“道”则是贯串全书的灵魂。

要想真正悟解《道德经》“道”的精髓,不能仅从字面上去连释“道”的意义,而应从全章乃至全书所阐述的整体思想上去理解和认识其确切的含义。P2-4

序言

长江、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它耀眼的光芒照耀古今。时光流转,几千年一闪而过,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中国开始经历血与火的考验,社会变革在不断进行,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在经历着痛苦的新洗礼。

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都是需要文化来作为支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则必然会导致道德的沦丧。一个人如果放弃了道德的底线,那么只能在名和利的争斗中狗苟蝇营;一个人如果放弃了应当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那么只能在虚假的人情世界里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就非常有必要从古代典籍中寻求人生的大智慧以唤醒人内心最本质的真、善、美,重塑道德体系,重新捡起那被丢弃的责任了。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可谓汗牛充栋,但说到涵盖整个人生大智慧的经典,毋庸置疑当首推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语言简练,文字优美,意义深刻,博大精深,从哲学的层面对人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依据史记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与孔子处于同一时期,比孑L子年长一些。老子在周政府做守藏室的史官,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曾到过周政府所在的洛阳,特意向老子请教过。老子告诉孔子说:“一个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象是空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象是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这些对你都没有益处。”

老子在周室呆了很久,后来看到周室日渐衰微,于是就离开了。将要出关的时候,守关的关员对他说:“你平时不留文字,现在快要隐居了,就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便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内容谈的都是“道”和“德”,一共五千多字。这本传世之作便是《道德经》。

作为一部涵盖了人生大智慧的经典之作,《道德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要想让它切实地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就要对它进行深入的解读。本书正是解读《道德经》的一本力作。在书中,我们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希望可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问题,帮助人们从生活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

书评(媒体评论)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南怀瑾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然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