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秘密》作者刘诗伟。
小说以繁丽世俗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十八大”改革导向的现实背景为题材,揭示新一时代改革下应运而生的企业王朝以及操盘者的人格操守。
小说直面主流生活,勘察世道机要与人性本相。作品具有沉稳强大的思想力量,其从容亲和的叙事,带着“客观化”的幽默与超然宽阔的意蕴,呈现独特的艺术品貌。
小说主人公顺哥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跛子,本以乞讨为生的他,随着国家改革,人生也发生转折,开始创业并逐步走向事业巅峰。然而曲折的人生路上,他取得了成功了又遭遇了失败;收获了名利却又回归起点……他一生的“顺”与“不顺”令人啼笑皆非且为之诧然,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顺哥能否再次抓住命运?
刘诗伟所著的《南方的秘密》小说生动描绘改革开放后应运而生的企业兴衰以及操盘手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南方的秘密》小说直面主流生活,勘察世道机要与人性本相,以生活为依据,以人性为准绳,具有沉稳强大的思想力量,其从容亲和的叙事,带着“客观化”的幽默与超然宽阔的意蕴,呈现独特的艺术品貌。《南方的秘密》顺哥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跛子,他一歪一颠地“蛙泳”,坚韧而黠慧,随着社会节律“摇晃”,一路戏剧化地顺溜。他因为跛,曾经把乡村社会主义优越性享受完了,倒让他有些同情社会主义。日后的辉煌以深切的耻辱为起点:他的闺中妹妹在河边打柴时吊在树杈上裸出奶子,被一群男人围观,他用自己的褂子给妹妹做成一件胸兜……而胸兜的好处让胸兜一下子成为乡间妇女的急需品,他开始做“地下”缝纫,并利用量身之便获得“地下”爱情。
一些人所共知的秘密悬浮在生活的上空,世面流行无端的微笑。
多年前,人们坐上街边的酒桌,开始往嘴里捡花生米时,都会说起顺哥,起先一本正经,随后便泄露日弄的诡谲。这些年顺哥隐着,社会的新鲜不断涌现,而所有忽然老练的人们早已不必羞涩地遗忘一切,包括许多从未确定的东西。
世上的消息已是格局。顺哥说:这个时代啊,必得把自己弄得不像自己。他倏忽一笑,又说:无论怎么装点,到后来都只剩一副鱼骨架,仍在风化中。近年来,顺哥像一个知音很少的三流公知,总是把休闲欢悦的场面弄得戛然而止。
顺哥凭窗而立,向着窗外。那窗在江城的高空,有些遗世的孤傲。窗外目光所及是蜿蜒的长江,像一条浑黄的飘带落在人间,不见波澜,所有行船都渺小得凝滞,宛如历史丧失表情的姿态。顺哥的身后是一间华丽包房。刘半文和顺哥的几位好友一起侧过头去,望着顺哥伟岸而歪斜的背影。
这是201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包房里,瓷白的枝形灯饰和几只晶亮的高脚杯全然愣怔,空气中略微浮动法国白兰地和中国乙醇的现代香氛,由城市肠肚里传来的天籁之声清晰而芜杂。时光停顿,让人想起变成岁月的往事。半文知道,顺哥是在说他自己。以顺哥而今的境界,没必要抹煞事实。顺哥的故事一直演到现在,像一条奇怪的鱼,虽然尾部早已成了骨架子,鳃头却水淋淋地奋勇向前。
顺哥突然回头,说:半文,陪我再做一件事。
半文当然说:好啊,你吩咐。
顺哥说:有些麻烦的。
半文说:有顺哥,不怕。
顺哥大约是众所周知的,他的故事向来有两个版本:官方的和民间的。官方版本曾经在中国无比响亮,许多馆藏的纸本一定尚未全然腐烂;而民间的版本原本活在口头,几乎可以长久地任意修改或加工。虽然,这两个版本各表其义互不相干,把事情弄得扑朔迷离,但偏偏让人一诧,发现互不相干的并存之外还有更好的故事。就像两种颜色,红与黑,一旦泼在同一画面便起了冲突,在现代眼光里倒是别有意味。那些年,人们拿顺哥佐酒,或者诙谐国事,多半是将一条平原的草鱼说成死鲭皱或者生猛大鳄。谁能阻止世人的嘴头快活呢?
顺哥的全名叫周大顺,另有许多头衔或称谓。不过,但凡像刘半文那样接近并热爱顺哥的人,若以周大顺之名或某种头衔来讲述顺哥,断然不太顺畅——就像有洁癖的人,面对戴了脸谱的女人总是难以澎湃起来,虽然那女人还是那女人——虽然周大顺还是顺哥。从前,半文几度跟顺哥跑事,近乎谋臣或狗腿子。顺哥闲下来,恰逢心情又好,就跟他谈论世事人生,免不了也来几桩荤段子,而且幽默。
顺哥说,要是在美国,如果一个女人大泄春光,即使别人惩(注: 方言,按倒的意思)了她,也不会被判强奸的。那回,老子坐渡轮由 江北去江南,单手撑在舱柱上,一个大胸的姑娘也靠着那根柱子。老 子一低头,从她翻开的领口看见了里面的东西,老子就看,不料她大 叫流氓,让人把老子扭进了派出所。老子在派出所嚷:她敞在那儿, 老子看都看不得?她不敞老子不就没得看了!但派出所的人那时思想 不开化,不懂,相信奶子是看不得的。后来老子就按中国套路托人去 江正街把你嫂子找来,等你嫂子一到,全体大盖帽都他妈哑了——老 子的老婆那么漂亮,犯得着看别人的那两堆破玩意儿吗?立马放了老 子。P1-2
一直想这样写一个故事,让这个故事无论怎么重新定义都可以用真实的皮尺检测其准确度。我相信抵近真相才是开放的姿态,而准确是正确和善意的前提,它的有趣的发现和诉求或可持久站立。但准确更需要发现和勇气,并不妨碍心灵的跳荡。
往事重重,我们仍在经历一场漫长的纠缠……
关于直面当代中国的叙事,常常让我想起雨果的话:富人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穷人用皮肤感受冷暖。我想,那些贻误后世的表述多半是用现成的温度计写出来的,只不过各人的温度计取自不同的先验。观念通常比事实轻浮。我愿意在生活之中。我不相信,艺术创造除却“皮肤”的功能还有什么更靠谱的帮助。尽管我也是一个温度计爱好者,但我以为温度计只能服从和协助艺术的“皮肤”。这不是排斥主体理性和寻求新解的可能,也不会折断想象的翅膀,恰恰相反。
为什么较真?因为我们要在世上做人,或者活着,艺术应该对真正的文明有益,而准确艺术的性价比总是会更好一些。同时,我的“皮肤”恰好给我带来了这个别人不知详情而我又为之惊奇不已的当代故事;虽然它在我们时代的中心,却正在被曲解或低估。
我宁愿为了准确的趣味而承当麻烦。因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