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历史深处--儒家文化寻踪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振佳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振佳编著的《走进历史深处--儒家文化寻踪》是一本以景以史探寻儒学史脉的深情之作,本书是一本深度解读儒家文化内蕴的权威之作,本书是一本感悟生活提升道德情操的修行之作,本书是一部关于儒学发展历史的“文化苦旅”。本书可以真切地领略原始儒家的高古风采,体味儒家思想体系的旷世真味,理解中华民族沿着孔夫子路线走到今天的质因,发现名胜古迹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最深层的历史律动。

内容推荐

刘振佳编著的《走进历史深处--儒家文化寻踪》以散文的笔法、采用时空融合的结构方式、选择曲阜古城具有代表性的“三孔”等历史名胜古迹和文化意象,描绘出了泰山之阳、泗水之滨的霁月风光以及孔子故里、东方圣地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景观移步换形的真切描述以及典籍史料的鉴别梳理,尤其是鲁地风土人情的深度开掘,全方位展现出了文化发祥地人类经典文化遗产的意象之美、古韵之美;深层次地揭示出中国传统儒家渊薮之地的厚重历史内蕴,即那些经过数千年沉积依然潜存于建筑结构、碑碣纹缕、眼神笑意中的历史与生命真谛;那些掩埋于历史尘埃依然活化于优雅礼仪、仁爱道德、终极信仰中的普世与永恒真理。

目录

序一 万伯翱

序二 杨朝明

走进历史深处

 ——孔庙的悠远意蕴

礼仪之殇

 ——孔府的历史沉浮

死亡的哲学

 ——孔林的人生义理

鸟的传人

 ——少昊陵的荒古启示

政治的眼神

 ——周公庙的理性气质

敬畏贫穷

 ——颜庙的儒道境界

悲情的烟岚

 ——尼山的大爱隐痛

曾经的曲阜人

 ——曲阜人的精神品格

儒山烟云录

 ——石门山的诗意风流

霸王的游魂

 ——霸王坟的历史象征

城头的诗行

 ——曲阜栖鸟的神韵

北方的男人

 ——曲阜古松的气度

幽深的光晕

 ——曲阜庙宇的暗影

那些河流

 ——曲阜河流的命数

圣师的背影

 ——诲人不倦的古意

怀念荷塘

 ——荷花池的叹息

圣脉儒根

 ——老考棚的昭示

古城红光

 ——红楼的昂扬风范

后记

试读章节

走进历史深处

——孔庙的悠远意蕴

十月的北方小城曲阜,秋意已经很深了。

天上不断地下着雨,虽然不大,黯然的浓云把天空和大地,连同古旧的小城润染得一片阴沉。城南神道两旁的古松树,像一个个浑身浇洗了的暮年老者,木木地站在那里,直着眼睛看着身旁匆匆闪过的身影和泛着白光的柏油路。公路上偶尔传来一点声音,那是殷勤的下岗三轮车夫披着蓑衣(现如今已经难得见到的一种遮雨工具),戴着老式的席甲(草帽)缓缓地蹬着车子走过来,向路上几个打着雨伞的行人,有一搭无一搭地招揽着生意。

远处飘着一个个伞花,我总觉着,在这没有风、没有鸟、没有声音的到处是阴沉着的背景里,它们就像是从路中间古松树根上长出的顶着水珠的蘑菇,淡然色彩散出一种曲阜古城特有的历史霉潮味。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历史,尤其是那些渺茫的久远上古史,尽管我不是历史学家,相信它们一定是被岁月的翳云所包裹,而且一定飘散着蒙蒙细雨,不经意走进去,都会让人失了自己,让人窒息。

所以,秋雨绵绵的季节,阴云浓布的天气,这才是到曲阜游览孔庙的绝佳时机,因为,这里是民族历史的深处,借景生情,会让你收获更多。

曲阜游孔庙需要从南面的神道走起,如此则味道会更浓。

转身折下东西向横着的327国道,面朝北方,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抛却熙攘的人流和匆匆的脚步,还有世俗的喧嚣和繁华,踩着神道中间那条石板路,一步步朝着静穆、古意幽深走去,原本躁动的心会随着脚步渐渐地沉下来。远处城墙做背景,两边数百年古松树做映衬,一条甬道伸进城门,景色氛围古雅而幽深,不觉间便有了另一种人生之旅的感觉。

据曲阜史籍《古城舆图》记载,当年孔庙神道南端并没有东西向的327国路。就是正南正北一条并不太宽的黄土路,从孔庙大门向南伸展,穿过色彩幽深的庄稼地,一直通到风景迤逦的沂水河边。民间传说,这是讲究建庙依山傍水的缘故,前面通向沂河,就有了水的意思。对此,我更愿意相信,它是古代庙宇建筑中一种专门的文化设置。因为“神道”,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甬道,或者说走进神灵的甬道,用一条不太长的古道,将逢年过节回庙享祭的祖先灵魂引向庙宇。自然,也是提示前来观庙的人们,前面将见到一座神圣的祖先庙宇,在那里供奉着一个高高在上、令你不能不敬畏的神灵。就连路两旁的那些古老松柏都如此肃穆,你不能不生出崇高的敬意。

所以,神道的设置,绝对是观庙不可或缺的氛围渲染和心理暗示方式,绝对不能缺少的心态净化和意趣提升过程,唯其如此,才能让人以敬与静的纯真心态走进圣庙。古人说得好,观圣境唯有“敬”,方能入其质里,得其高致。尤其是拜谒孔庙,只有心静如水,抛却世俗的缠绕,才能走进孔夫子性命的崇高意趣,才能观赏到历史深处的大美意境,也才能够取得心领神会的高远效果。在这方面,《曲阜县志》上那些拜谒孔庙的诗句可以为此作证。虽然大多质木无文,但绝对写得真实,在孔庙前面人们一般不会打诳语,他们起笔往往从神道开始,从一株株枯朽老衰的松柏写起,所谓“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尤是汉文章”云云,可以确信,当年人们进庙拜谒,许多人就是这样沿着神道一路小心翼翼前行一点点地走进了历史更深处。

想象他们一定是在庄重中起步,然后弓着腰蠕蠕而行,脚下踩着路上斑驳的疏影,随着沉缓的脚步,一点一滴地洗却了心头的繁杂与浮躁,消解了情怀的激荡与愤然,最终将自己净化为精神上的处子,一个通体的朝拜者,内心酝酿出了无以言说的敬仰情怀,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不能,心向往之”(司马迁语)。在这样的心态下,随着悠然古乐和凌然松树的导引,走进森森古庙,领略儒道的原质深味,接受圣贤的超度洗礼,捧着自己的灵魂,从现实走进远古,从肤浅走进深致。

因为如此,在神道的北端,前人专门建有一座危乎高哉的“万仞宫墙”,并且制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站在神道的南端,便会发现万仞宫墙的城门并非与其直直相对,大门稍稍有点偏东;如果你一路走进去,真正到了神道的北头,会发现其实神道与城门以及孔庙中路正南正北地相对。一直以来,人们不理解此种构成原理,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庙神道的独具匠心的设置,不论你心灵在何处,不论你情意如何偏斜,你走完了这一条悠长的神道,也就扶正端直了自己,沿着神道走进去,你就会找到真正的方向。

不由使人想起世界上更多宗教庙宇,它们大多都有这样的设置,西方的麦加之路,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培育酝酿情怀意识的必备过程设置;还有高原上的藏传佛教,那些从老远的地方长跪到布达拉宫朝拜的藏民,甚至可以经历数月,一步一磕头,一路走来,不仅心底变得端正无邪,最终眼睛都变得清澈见底;还有那些藏在深山的道观和佛寺,它们无不在进入山门之前,让人先转一通曲折的山路,然后以超脱的心愿进庙求仙拜佛,应该说这都是同一种文化设置原理。

因此,当我虔诚地走在神道上,沿着古人设定的庙宇审美议题,感受庙宇文化的绝妙创意,不知不觉间便有了些气定神闲的感觉,脚步轻松得令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再看看周围的人,他们大都低着头闭着嘴,眼睛里泛着宁静的水光,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游孔庙的通体感受,具备了识解阅读的心理准备,形成了观赏和理解历史的场域氛同。

也由此更深度地理解了孔庙,圣庙是有章有节的大结构,它就像一部好的史书著作,自然是不能没有像样的序言。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以孔夫子为核心编撰而成,孔庙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精华的空间实体展开,那么,某种意义上中国历史或许正是从这条神道起笔撰写,孔庙前的神道就是引人入胜的一篇精彩前序。即使不是一个专门的史家,平心静气地走完这条深邃的心理长路,也会萌生出莫名的好奇感,进而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P1-3

序言

序二

杨朝明

好久没有这样畅快地读一本书了,我竟用两天多的时间连续读完了刘振佳教授发来的所有书稿,可刘老师嘱写数语以为书序我却拖了许多日子,因为往往甫一开始便思绪绵绵,不知不觉间,就像该书的名字,被带进了历史的深处。

刘老师在曲阜生活了几十年,他自称“与儒学有缘”,但是,正所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谁人与“儒”无缘?有学者说“人天然是儒家”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可刘老师不一样,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虽然来自“外乡”,有一直没有改变的乡音,但他是一位人文文化学者,是一位有情怀、有关切的人,他更有与众不同的对于曲阜越积越深沉的情感。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曲阜”的特殊意义不仅是孔子故里,而且是黄帝生地、周公封国。这样的特殊不是偶然的,它使我们更正确地把握此地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看到它的非同寻常,称这里“周礼尽在”,以这里为学习周礼的最好去处;战国时期,庄子以他特有的境界,发现在“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候,这里的“士人”“先生”依然“多能明之”。

鲁地深厚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孔子,孔子的巨大影响使这里形成为中华礼乐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孔子去世以后,“孔子家”被弟子后学改造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庙堂,他们在这里按时“习礼”;在孔子墓冢不远处,一些弟子以及鲁人安家居住,以至于形成了新的村落。西汉太史公司马迁至鲁,这里的景象令他感慨,他看到洙泗之域犹有周公遗风,人们“畏罪远邪”,“俗好儒,备于礼”。所以,西汉时期有“鲁人皆以儒教”的说法。

由战国而秦汉,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之际社会的剧烈变动,促使人们思考长治久安之策,经过反复思考,他们逐步选择了“孔子”和“儒术”。当我们今天回忆历史的时候,不难想象汉高祖刘邦“以太牢祀孔子”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深层意涵,儒学从此与中国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孔子故里,“曲阜”成长的根基正在于此。西汉前期的人们可能都不会忘记他们最初征服鲁地时的情形,汉武帝时,司马迁依然在《史记·儒林列传》有所记录:“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他十分感慨:“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这样的场景,一定对那个曾经以儒冠“溲溺”的“高皇帝”有不小的触动!

就是这样一个“好礼乐之国”,此后的两千多年受到了无数亿万人的关注。“曲阜”注定要与“孔子”联系在一起,曲阜的历史联结着孔子地位的升降沉浮,并与国运的盛衰息息相关。可以说,曲阜就像是一部书,就像一部关于“中国”的珍贵典籍,这里的殿庑、楼阁,这里的山川、街道,这里的文物、树木……都能无声地述说历史。只是,这部书读起来并不容易,读懂了它,也许就读懂了“中国”。因此,读“曲阜”需要用“心”,需要理性,需要像佛家所说的“离相”。刘振佳先生说得好,在这里,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更真切地领略原始儒家的高古风采,体味儒家思想体系的旷世真味,理解中华民族沿着孔夫子路线走到今天的质因,发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最深层的历史律动。

刘振佳先生自1978年来到曲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与曲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注意把握了与曲阜一起跳动的中国历史脉搏。他了解孔子与传统中国的血脉关联,清楚孔子儒学近代以来的颠簸沉浮,明白世人面对道德沦丧的惊恐,更感慨一个“县级小城”的文化承载……读书、教书、写作之余,他不断行走在古城内外,他看得清,也读得懂,在他那里,曲阜的有形之物无处不思想、无处不哲学;无形之物无处不灵动、无处不深沉。

二十多年前,刘老师就出版了《鲁国文化与孔子》一书,从孔子时代与国度的角度思考孔子,而后又思考孔子与现实的关系。他留心儒学的世存形态,将思与史、人与事进行“剪辑组合”,捡起了许多散落的历史文化碎片,把自己经年累月的品读积累下来。也许是境由心生,或者是“秋风秋雨”所特有的蕴含,刘老师的漫步沉思往往是在深秋时节,他认为,此时才是曲阜的本色时光。

其实,有风骨、有关切的人才有乡愁。在刘老师那里,无论乡野里的绿意、河水中的云天,还是村落里的牛羊气息,都有助于“心灵逃离”。但我们从他的著作里享受“逃离”静谧的同时,也不禁顺着他心中奔涌的那条历史长河向前眺望。

2014年9月18日

后记

此书的文字,是我十年的心血凝结和思虑汇聚,也是我对这座东方圣城最深挚的情感和美好记忆。

曲阜是一座县级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尽管它是一方文化重地,然而要想出一本书,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写书时经年累月的切磋琢磨,所带来的甘苦真的异常难耐;因为受到特定狭窄区域限定,即使再努力扩张自己,也往往难以写出应有的气象和境界。尤其是出版发行,那就更是一言难尽。于是,对于我而言,每一次出书都是一次不小的折磨,有时甚至感觉特别委屈,只是每每想到和看到“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现实境遇,心里也就不能不随之而释然。这一次,同样如此,本来这是一本早该出的书,也曾经有过好几次出版的时机,但是,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止步。以至于2014年,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甚至为我撰好了序,后来还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此文,一些朋友因此来信打问或索要此书,因再一次出版夭折,不得不红着脸愧对杨院长和朋友们的好意,至今想起来还有说不清的内疚。

即使如此,作为一个孔孟之乡的学者,我仍然是执道而往,因为内心具有一种潜在的情愫,那就是不勉而行,不自觉地愿意为孔老夫子和儒家文化传承而不辞辛劳,做点事情。可见在圣地待久了,圣灵化育出了儒者一种特殊德行品质,所谓“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不自觉便有一种“仁以为己任”的自觉性。因此,当此书能够真正付梓面世时,并没有幽怨,相反感觉这些年数次出版未果,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多了一些时间沉淀,多了一些现实生活感悟,也更多了一些与时代发展和进步相谐的思考,不仅能够使书写得更接近历史实相,也更能够将自己的心愿和想法予以更充分体现,当然,也就会少一些立言于世的遗憾。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传记文学协会会长万伯翱先生为拙著写序推荐;感谢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儒学家杨朝明先生百忙之中专门为本书作序举荐。他们的奖掖之德,将永远铭记在心。感谢相关编辑人员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艰辛劳动;感谢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地对我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不仅能做成我想做的事情,也能够继续不断地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是为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