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文。武平是否如此呢?答案,就在武平的历史、人物、乡镇、山水、时代之中。
武平是千年古邑、边陲静地,无论历史人文,还是自然风光,抑或民俗风情,均有其独特风采。
陈厦生主编的《武平大赋/梁野文库》共五章,从不同方面细述了武平这个小地方的大世界,此中真意只待你来发现。
| 书名 | 武平大赋/梁野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文。武平是否如此呢?答案,就在武平的历史、人物、乡镇、山水、时代之中。 武平是千年古邑、边陲静地,无论历史人文,还是自然风光,抑或民俗风情,均有其独特风采。 陈厦生主编的《武平大赋/梁野文库》共五章,从不同方面细述了武平这个小地方的大世界,此中真意只待你来发现。 内容推荐 为系统整理、展示“千年古邑文化武平”的独特风情和深厚底蕴,推动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宣传阐释和传承弘扬,2016年起,根据中共武平县委要求,县委宣传部具体组织,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编撰出版了这套系列文化丛书,命名为“梁野文库”。《武平大赋》即其中之一。 陈厦生主编的《武平大赋/梁野文库》从历史、人物、乡镇、山水、时代五个方面,以全景式的手法、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对武平择其大要,逐一描述评点,供读者从感性的视角全方位概览武平历史人文、山川风貌和民情风俗。 目录 序 钟兆云 题记 历史篇 从新石器时代走来 南海故都,千古之问 汉畲融合,客家往事 多少希冀与努力,深藏在地名里 青山叠叠水迢迢,遮不住千秋平安梦 历史足音,文武交响 人物篇 南渡名臣数第一 天地之间有杆秤 丰棱慈惠一贤臣 急公好义怜乡梓 各擅胜场三才子 位卑不负丹青才 “乾坤特重我头轻” 抗战将军及其他 “空军之父”美名扬 迎得英魂归故里 百战归来犹抱恨 将军英名几人知 文坛宿将故乡行 乡镇篇 十方云聚,八面来风 千户之所,百姓之镇 古寨新生又一春 岩前,一座山两个人的胜景 君记否,武平曾有“大观园” 人文桃澜,旧迹犹在 群象去兮何日还 刀山火海永平安 山水篇 白石开锦嶂,青山作画屏 知青几回回游武平 山登极顶话长安 闽粤边界“狮”镇守 高山草甸的三省牧歌 灵洞仙山几生修 石径云梯诗话传 梁野高峰蕴大千 山高水长瀑潺湲 时代篇 战争与革命的回望 新生之后的艰难前行 新时期:改革与开放的变奏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他第一次走木栈道,是在厦门的环岛路。那种感觉真好。大凡“真好”的感觉,都非语言可以形容。木栈道沿着曲折海岸,架在沙滩上,水平线曲折地长长延伸。不走,光看,它本身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而走了,走的人也成了风景,而且让风景活了起来、亮了起来,更美了。缓缓而走,踩在木板上,他的两脚似乎很柔软,脚下黄色的沙滩犹如巨大的毡子铺开,使木栈道漫来温馨;高高溅起的雪白浪花,好像怒放于栈桥栏杆的蜡梅,添了几分美丽的惊喜。一只白鹭悠闲地飞着,他驻步扶栏远眺,大海如此辽阔,天空如此辽阔,胸怀也变得辽阔。恰逢两朵白色的云泊在天上,于是,他就邀她俩飘人心宇,一种情爱温暖着他已不年轻的生命。 那么,此时,走在梁野山木栈道,其地其境其景其势其形其光其色其声其气其象,整个截然不同,又是什么感觉? 显然,这条木栈道长3.5千米,比厦门的短很多,又是从下往上攀升,被山被岩被树被蒿被云被雾掩盖着,多了一些峻一些险一些奇一些隐蔽,即使你跃上高地或空中,都难以看到它不被断开的比较长比较完整的栈道。你没有远处观它,它就成不了一道远处的风景;你只有近处赏它,以心赏它,它就会倏然成了你心中永远的风景。春池多次说过,他最怕爬山,特别是高高的山。凭直觉,梁野山这木栈道不会很陡很峭,否则,老人孩子如何来游?果不其然,被他猜中了。 他本非开路先锋,常常走着走着落在队伍之后,有时距离众人还较远。那就赶一赶路吧,不赶也无所谓,只要不停下脚步,总会抵达终点。落后时,孤独地缓缓行走,他从来不自卑,也不自惭,更不自傲和自负。他有的是一些自在一些自若一些自得一些自信,还有一些自觉一些自省一些自律。走着走着,他会无来由地一个人自问自答,或一个人自叙自白。请你放心,他对你说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那句名言:“有思想的人哪个不想自杀。”他从前想过这事,当下丢了这事。孤独地一个人走着走着,如果发生非常痛苦的际遇,他也不会自残不会自刎不会跳崖自沉——尽管他认为投身于瀑布流聚的清澈水潭,或许是一生绝好的归宿。他孤独地缓缓走着,一路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已经赠他一个生命的自我和永恒的自然,大自然! ——缓缓地走在梁野山新修的木栈道上,走在一道道云礤瀑布的身边,那水流那水花那水珠那水气那水浪那水瀑,把他五脏六腑全部进行了一番洗礼,虽然早已浑身汗流浃背,却顿时觉得浑身舒坦轻松。渐渐地越走越高,越觉得木栈道真是好兄弟,乏力之时,它每每把他的双脚轻轻地一托,似又推着他朝更高处迈去。一路向崖问好,向涧问好,向石问好,向树问好,向藤问好,向花问好,向蝶问好,向鸟问好,向虫问好,还向所有的水问好。然而,百丈崖的通天瀑一定没听见,因为它正向每个游者问好,那声音,随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串从半空抛下来,在峡谷四处回荡,犹如风吼雷鸣,令人终身不忘。 武平的水,是美丽的。瀑布群一年四季演奏着轰然回荡的大自然交响曲;密如蛛网的溪流,给平川大地挂上一道道晶莹剔透的珠链;还有,六甲水库、卦坑水库、白莲塘水库、东留水库、捷文水库、石径岭水库……镶在山里的一个个水库,不仅容积大,面积广,水质高,而且生态良好,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交相辉映,宛若一面面澄澈明媚的镜子映照群山、村落和这片土地的主人,使武平——这个生态环境质量居福建省第二位的山城,更充满魅力,令世人愈加喜欢它,并为之讴歌。(P219-221) 序言 白云深处赋深情 钟兆云 “流水行云才思,光风霁月精神。”这是《武平大赋》给我的最初印象。本书四位作者中,春池先生虽是厦门知青,却闻道为先,我们以文会友也早,认识迄今二十余载,深知其笔耕不辍,闽西情结不稍减。如今他又饱蘸热情,领衔这部本该由武平人完成的著述,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启荣、永芳、禄生诸君,皆是武平本土出产已有名气的文士,本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宣扬家乡的热情,联袂著书,相得益彰。他们在本书中体现的才思和精神,似可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之语道来,“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全书五章,从不同方面细述了武平这个小地方的大世界。作为远离故乡的武平人,几回梦归桑梓,已然数不胜数。如今手边的《武平大赋》却让我无须“梦回”,透过文字就能感受故乡的精与魂。这是此书的高明之处,尤其体现在“历史篇”“山水篇”中。 武平的历史,发轫于华夏上古文明之间,融于汉畲血脉传承之中。刀耕火种,文武交响,如一曲大风歌,在风云变幻中咿咿呀呀,唱不完道不尽。说来惭愧,我这个“土著”,虽多年从事着文事,对家乡的人文历史也仅是略窥豹斑,遑论对此如数家珍了。不了解也罢,竞有不少细枝末节闻所未闻。捧读此书,才恍然开窍。既受教益,自然也得感谢四位作者。 “山水篇”洋洋洒洒几万字,想来还没写尽武平的青山绿水吧。留白也是一种审美,每个人看到的风景不同,眼中的发现和心底的感受便不一样,一切皆有可能重新发掘,重新抒情。比如武平最有代表性的山水——梁野山,“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我每次登临,都有不同的感受。武平的美,就是如此,每一天、每一季的暮鼓晨钟,都焕发着新鲜的美。武平的美,不是你说美她就美、你说不美她就不美的那种,她是那种实在的美,在内敛、矜持且自信中,静静地等候着知音。你若耐心地游览,花些心思深入其境,有充足的欣赏,结出心得,当会有所喜欢。你若只是走马观花,说不定也能一见倾心,因为她简单、纯朴,稍加浏览便能让人赏心悦目。 从远古新石器时代款款而来,又向未来从容走去的这个曾经的南海国故都,披着神秘的面纱,尚属“养在深闺人未识”。此书可以说是揭开了武平风姿绰约的“盖头”。拿“乡镇篇”来说,先不看内容,单看目录里的什锦,“十方云聚,八面来风”“千户之所,百姓之镇”“岩前,一座山两个人的胜景”“人文桃澜,旧迹犹在”“群象去兮何日还”等诗情画意又大气磅礴的题目,已然将人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面对这些熟悉的乡镇名,我浏览它们各领风骚的传奇,心里已先热起,想着从头了解深藏在地名里的乡村文化。细加品读之后,只剩下对故乡无尽的思念。无论你是不是武平人,这本书肯定会带给你收获,让你领略到武平的独特之美、别样传奇,一字一词尽有情。 故乡的山水孕育了我的文学梦。如果说,我的文学之梦蹁跹于诗歌之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故乡的美景何等有诗意;那么我的梦想则成真于传记写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故乡的贤达何等伟岸。故乡的名人代表、世界十大空军人物刘亚楼是我的首个传主。忝为传记作者,看到书中的“人物篇”,我立时就有了阅读兴趣。章节里的不少人物,我认识并写过;余生也晚而叹息缘悭一面的先贤,也大都熟悉。如今再看其若干侧面,依然不觉厌倦。从南渡第一名臣李纲,到舍生保民甘遭“剥皮”的好官魏侃夫,再到急公好义怜乡梓的三才子、湮没在烽火硝烟里的一代名将,甚至外来与本土结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士,透过展现他们的篇章,大率可以领略武平人的魅力——平淡、淳朴、亲和,心中有秤,不求大红大紫,不曾大起大落,却在历史的长河里演绎出别样的风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武平人生生不息,永不磨灭。 一本书当然写不尽一个地方、一个人,有趣的事常常还在书外。对于书中所述之事,每个读者都可能是补充者。看罢书中讲到的畲族畲事,我就忍不住要补说几句。只缘经常被人问及民族问题,得知我并不归于此列时,莫不讶然。或说隔壁上杭的钟姓多由武平迁播,儿孙几代是畲族,上一辈岂能不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很多,一言难尽。我对自身民族身份划定的历程,到底是有些印记的。三四十年前吧,包括钟、蓝、雷、盘在内的武平姓氏,借政策而因利乘便,也可以划评少数民族,并有他山之石可供借鉴。但政府担心如此这般要成自治县,不说蓝、雷、盘,光钟姓就有半县之多,号称“钟半县”;而且涉及其他姓氏,人家吵吵嚷嚷才不愿跟着“沾光”呢,横竖要与汉族一条心,免得少数遭多数欺。当时还出现了欺骗性误导,说划评后要穿少数民族的奇装异服,还要异地另迁。这还了得,此事几遭全县抵制,大家都不愿共享少数民族的某些好处,生是汉人,死是汉鬼——在我们这个诞生了定光古佛、何仙姑的仙佛之乡,更不忌谈鬼神。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待感到评少数民族确实有利可图,再想补申请,已然过了这村没那店,也就不作他图了。又如,改革开放之初风传武平有些地方要划给毗邻的广东,谁都知道广东发达,“投胎重生”确生诱惑,但武平民意还是不愿,像是担心要因此抛妻别子背井离乡似的。这是武平人的纯朴和率真,安土重迁,站在这山不恋那山高,这辈子就做好武平人。这个三省鸡鸣地就是屡屡诞生美好纯真之事。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这犹如南海故都的千古之问。我就在这样纯朴和率真的氛围里出生,在“月光光走四方”的客家民谣里成长。成年后走南闯北,想念的还是家乡和家乡的美食,回忆的还是贫穷时的幸福指数。每每还乡,也总要寄情山水。 以“武”人名,看似野蛮,然纵观历史上所有太平盛世,哪个不以武开道、凭武所倚?名字里其实蕴含千秋平安梦。有武方能平,也方能永定、永泰、福清下去,方能建设有福之地。福建的大小地名其实就这样耐人寻味。边城本来就不缺故事,衍生在融合和冲突中,蔓延在民俗和文化里,也激活在诗意里。闽粤边界“狮”镇守,高山草甸三省牧歌飘,灵洞仙山好修炼,石径云梯诗话传,刀山火海写传奇,红旗漫卷西风烈……诗情和画意,连着加以传承的文字,无论是对远古和革命战争的回望致敬,还是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国梦的歌咏抒怀,都盎然眼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本书一赋深情,掩卷而思,脑海里不期然就冒出了唐代诗人刘昚虚的有画之诗:“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武平恰有这番景象,只恐君不识。一千年前被贬兼摄武平县事的南宋名相李纲,就曾触景生情,留绝句《灵洞山》以叹:“灵洞山前曲曲开,白云深处无人来。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而今红尘滚滚中,不管你是路过偶入还是误闯白云深处,或是有意来此寻觅、歇脚、洗尘,山还是那个山,而水流千转之后,碧苔想必已被赋予另一番新意吧! 你也许要问,武平的魅力到底在哪?我想引用书里的一句话:“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文。武平是否如此呢?答案,就在武平的历史、人物、乡镇、山水、时代之中。” 是的,尽在历史、人物、乡镇、山水、时代,以及一切的一切之中,此中真意只待你来发现。来吧,武平欢迎你! 是为序。 2017年3月24日 后记 武平是千年古邑、边陲静地,无论历史人文,还是自然风光,抑或民俗风情,均有其独特风采。但迄今为止,描写武平、阐释武平的作品大多是一鳞半爪,只观一点,不及其余。2013年盛夏,一向以批判性独立思考为己任的知青作家谢春池先生,出于对武平的真情厚谊,下笔撰写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散文《武平大赋》。可贵的是,这是厦门知青眼里的武平,通篇以第一人称叙述和抒情,无论褒贬,均非武平人自吹自擂或妄自菲薄。 但由于创作时间较为仓促,此文仅约3.3万字,武平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人文印记、景观特色等均未能同步纳入文中。为弥补这一缺憾,打造通俗晓畅且有文采有品质的全景式武平文化读物,全方位描摹、阐释、介绍千年古邑、客家武平,2016年初夏,经谢春池先生与武平县作协商定,邀请本县作家协会郑启荣、林永芳、石禄生,在谢氏原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润色并拓展其内容,包括从牌匾馆等珍贵藏品的背景资料中挖掘发现更多的史料与故事,扩充到15万字以上,以单行本出版,以全景式的手法、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系统反映武平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和山川风貌。该选题经评审后被纳入系列文化丛书《梁野文库》出版计划。 2016年7月底前完成资料搜集,8~10月撰写补充形成第一稿,11月整理、润色、统稿,完成整体作品,提交评审委员会审阅。2017年初夏收齐各位评审专家的全部评审意见后,据此进行修改增删,7月初定稿并提交出版社审定。感谢钟兆云先生慷慨赐序,诚可谓胸中有锦绣,落笔成珠玑,蕴含其中的,不仅仅是对作者的真诚勉励,更还有对家乡的深挚感情,令这本小书大为增色。 需要说明的是,集体合作不同于独著,该如何确定书名与标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下笔、如何修改,都远非某位作者一人之力所完成,亦非一人看法可左右,而是兼顾各方意见的结果。如,此书初稿提交《梁野文库》专家组评审时,有专家建议修改书名。经沟通商议,尊重原作者谢春池先生意见,保留《武平大赋》原名。谢春池先生原作包括五个部分:历史、山水、乡镇、人物、时代(各部分内部未再分章节,亦无小标题)。武平县作协参与合作扩充时,原拟修改为以下结构:引子,历史足音,山水印记,乡镇风情,人物遗韵,时代屐痕。根据原作者谢春池先生意见,不改动其原章节框架,故最终保留其原作所采用的五部分篇名及结构,微调为历史篇、人物篇、乡镇篇、山水篇、时代篇。 与此同时,有评审专家建议将书中每一篇都署上本篇、本章节作者姓名,以示文责自负。然而,此书并非将各章节分派给某个作者来分别撰写之后合并而成,而是基于谢春池先生既有的框架来补充。根据县文联、县作协安排,具体分工是,由石禄生提供各乡镇部分资料,郑启荣、林永芳亦搜集大量资料,郑启荣、林永芳执笔补充、充实到目前篇幅,经谢春池整合,之后再由林永芳修改、补充、对错漏之处进行校订并加上小标题(部分小标题为郑启荣所加),再由林永芳、郑启荣校订而成。因此,已无法截然分清哪一篇是谁所写,也就无法对各个章节分别署名,还请各位评审专家及读者海涵。 书中参考并引用了许多资料(详见所附“参考书目”),并由李国潮、张乃彬、郑冠松、钟文泉、刘耀文、梁玉清等提供配图,部分图片由武平县博物馆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视野有限、时间精力有限,且四作者分处厦门、武平两地,无法时时面商所有细节,书中挂一漏万或谬误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诸君见谅并指正。 2017年12月16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