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渡魂(升级版)》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精华爱读本·升级版”中的一本,整套书(全5册)收录了沈石溪的经典中短篇作品《斑羚飞渡》《保姆蟒》《老鹿王哈克》等,每篇作品后都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富有针对性的点评文章。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获得写作方面的指导。点评者为伍美珍、陆梅、李东华、唐池子四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四位作家风格各异的点评文章能够让小读者用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沈石溪的作品,启发思维,拓宽阅读的广度,提高阅读的深度。渡魂是藏族地区特有的习俗。渡魂成功的藏獒称为家魂犬,乃犬中上品;渡魂失败的则称为野魂犬,身价低贱,经常遭到主人抛弃。“我”低价买来一只渡魂失败的野魂藏獒曼晃。曼晃高大威猛,勇敢机智,多次救起它的主人,但也闯了不少祸,加上野魂犬的身份,最终“我”还是决定将它送到动物园供人参观。就在曼晃被送走的前一天,。一只母红崖羊却改变了曼晃的身份,让它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家魂犬。
《藏獒渡魂(升级版)》由沈石溪著。
引人入胜的动物故事,妙语连球的精彩点评!
并非所有的藏獒都能经受渡魂的考验。渡魂成功的藏獒称为家魂犬,乃犬中上品;渡魂失败的则称为野魂犬,身价低贱,经常遭到主人抛弃。“我”低价买来一只渡魂失败的野魂藏獒曼晃。曼晃高大威猛,勇敢机智,多次救起它的主人,但也闻了不少祸,加上野魂犬的身份,最终“我”还是决定将它送到动物园供人参观。就在曼晃被送走的前一天,一只母红崖羊却改变了曼晃的身份,让它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家魂犬。
最后一头战象
西双版纳的召片领曾经拥有一支威风凛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军队。象兵比起骑兵来,不仅同样机动快速,而且战象还可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直接参与战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战尘滚滚,吼声震天,势不可当。
一九四三年,日寇侵占了缅甸,铁蹄跨进了和缅甸一江之隔的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异常激烈,枪炮声、厮杀声和象吼声惊天动地。鬼子在打洛江里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红了。战斗结束后,召片领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长宽各二十多米的巨坑,把阵亡的战象隆重埋葬了,还在坑上立了一块碑:百象冢。
曼广弄寨的民工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意外地发现有一头公象还在喘息,它的脖颈被刀砍伤,一颗机枪子弹从前腿穿过去,浑身上下都是血,但——它还活着。他们用八匹马拉的大车,把它运回寨子。这是唯一幸存的战象,名叫嗄羧。好心肠的村民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
我一九六九年三月到曼广弄寨插队落户时,嗄羧还健在。它已经五十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象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地淌着唾液;一条前腿也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颠颠踬踬;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岁月风尘,两支象牙上积了厚厚一层难看的黄渍。它是战象,它是功臣,受到村民们的尊敬和照顾。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桶泉水。
我和负责饲养嗄羧的老头波农丁混得很熟,因此和嗄羧也成了朋友。
我插队的第三年,嗄羧越发衰老了,食量越来越小,整天卧在树荫下打瞌睡,皮肤松弛,身体萎缩,就像一只脱水柠檬。波农丁年轻时给土司当了多年象奴,对象的生活习性摸得很透,他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嗄羧要走黄泉路啦。”几天后,嗄羧拒绝进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我觉得它差不多已处在半昏迷的状态中了。
可一天早晨,我路过打谷场旁的象房,惊讶地发现,嗄羧的神志突然间清醒过来,虽然身体仍然衰弱不堪,但精神却处在亢奋状态,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短促地轻吼着,鼻子一弓一弓,鼻尖指向象房堆放杂物的小阁楼,象蹄急促地踢踏着地面,好像是迫不及待想得到小阁楼上的什么东西。开始波农丁不想理它,但它发起脾气来,鼻子抽打房柱,还用庞大的身体去撞木板墙。象房被折腾得摇摇欲坠。波农丁拗不过它,只好让我帮忙,爬上小阁楼,往下传杂物,看它到底要什么。
小阁楼上有半箩谷种、两串老玉米、几条破麻袋,其他好像没什么东西了。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将两串老玉米扔下去,它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丢出象房;我又将半箩稻谷传给波农丁,他还没接稳呢,就被嗄羧一鼻子打翻在地,还赌气地用象蹄践踏;我又把破麻袋扔下去,它用象牙把麻袋挑得稀巴烂。
小阁楼角落里除了一床破篾席,已找不到可扔的东西了。嗄羧仍焦躁不安地仰头朝我吼叫。“再找找,看看还有啥东西。”波农丁在下面催促道。我掀开破篾席,里头有一具类似马鞍的东西,很大很沉,看质地像是用野牛皮做的,上面蒙着厚厚一层灰尘,除此以外,小阁楼里真的一样东西也没有了。我一脚把那破玩意儿踢下楼去。奇怪的事发生了,嗄羧见到那破玩意儿,一下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蒙在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破玩意儿上摩挲着,象眼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闹了半天,它是要它的象鞍啊。”波农丁恍然大悟地说,“这就是它当战象时披挂在背上打仗用的鞍子,我们当年把它从战场上运回寨子,它还佩戴着象鞍,在给它治伤时,是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的。唉,整整二十六年了,我早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它还记得那么牢。”
P1-4
漫谈动物小说
全世界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喜欢动物,都对动物感兴趣。孩子通过和猫、狗、鸡、鸟、金鱼、蟋蟀等走兽、飞禽、昆虫打交道,才从感性上逐步认清人类的价值和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正由于少年儿童和动物这种天然的友谊,描写动物的作品才经久不衰,备受青睐。
可以说,动物小说是读者面最宽泛的儿童文学品种之一。但并非所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都是动物小说,需要进行两种区别。第一,那些把不同种类的动物当作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或当作不同类型人物的化身,让动物进入人类的生活形态,让动物开口说话,仅仅把动物自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当作点缀或趣味,这一类作品或可称为寓言或童话。这类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中当然有悠久的传统和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但就体裁而言,似应从动物小说这个范畴中区分开来。第二,出于对生态平衡问题的关注,二十世纪以来国外曾出现了一批风靡一时的动物文学。例如以民间传说作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被誉为法国动物史诗的《列那狐》;奥地利作家娅旦森写的《野生的爱丽莎》;加拿大作家乔治·斯汤弗尔德·别兰尼写的《消逝的游猎部落》;捷克作家黎达·迪尔狄科娃写的《跳树能手》;美国作家理查德·阿特沃特夫妇所写的《波珀先生的企鹅》等。这些作家长年累月在野外考察,获取了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第一手资料,作品别开生面,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辉。但就分类而言,可以划入动物故事或动物传记文学。这类实录性作品虽然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着力描绘动物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其中也不乏有精彩的心理描写,但总体上说,是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基本上都是站在人类的叙述角度对动物进行外部观察和命运追溯;虽然在客观描述动物世界时能给人类社会以有趣有益的联想,但这种联想总的说来松散而广义,缺少冲击力。
我个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小说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深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从这个角度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是动物小说的鼻祖。他的《野性的呼唤》写一条名叫贝克的狗目睹人世间的冷酷无情,最后在荒野狼群的呼唤下逃入了森林,变成了狼。他的《白牙》写一条狼在主人体贴周到的驯化下克服了野性,最后变成了狗。他的另一个短篇佳作《狂狼》则写动物在高强度的生存压力下野性本能会冲破束缚占据上风。这三部作品都从动物的特性着眼结构故事,对动物行为的自然动机观察入微,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且没有将动物拟人化的痕迹,堪称真正的优秀的动物小说范本。
我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百花竞放,在宽松和谐的大背景下,动物小说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出现了《小狐狸花背》《冰河上的激战》《囚狼》《七叉犄角的公鹿》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动物的自然习性出发来构思情节,汲取了科普文学的长处,保持了“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的优势,颇受小读者的欢迎。但总的来说,动物小说在我国还处在从无到有的雏形阶段,正在曲折而顽强地提高和成熟。
假如没有动物,人类将活得很孤独,地球就显得太寂寞。动物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人类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几乎都可以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身上找到原型。比如善良,可以和白兔画等号;比如温柔,可以和绵羊画等号;比如勤奋,可以和工蜂画等号;比如残忍,可以和豺狼画等号;比如狡诈,可以和狐狸画等号;比如好斗,可以和蟋蟀画等号……文学虽然是人学,但人类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至今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某种动物性,由此,文学殿堂似乎应当容许动物也忝列其中,占据一个小小的位置。
人们写东西一般都是从人的角度去看人,即使一些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也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动物。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写法。但反过来从动物这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体验人类社会,或许会获得一些新鲜感觉。现代动物小说很讲究这种新视角,即用动物的眼睛去思考去感受去叙述故事去演绎情节。人看人是一个样,动物看人又是一个样;人讲故事是一个样,动物讲故事又是一个样。诚然,作家是人而非动物,写小说使用的也是人类的语言符号和思维习惯,很难摆脱人类社会既成的道德规范和是非标准,似乎永远也突破不了人在审视动物、人在描写动物这样一个既定格局。但是,众多的科学家在荒山雪域丛林地带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考察,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随着生物学家在实验室对动物标本进行越来越精细的解剖分析,人类对动物的认识愈加深化,使得作家在创作中能依据科学发现,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模拟动物的思维感觉,进行叙述。在动物小说中,作者对动物的思维感觉把握得越准确,作品的真实感就越强烈。
就题材而言,动物小说大致可归纳为两大门类:第~类是专写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作品,或写动物对主人的忠诚,或写主人对所豢养的动物的误解与动物的委屈,或写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或写人性战胜兽性,或写兽性泯灭人性。这类题材的长处是作品中往往渗透了悲剧气氛,弥漫着爱与恨的强烈情绪,容易打动人心,读者还能凭借自己与动物交往的经验参与创作。弱点是,国内外描写人和动物关系的作品数量众多,很难跳出动物知遇报恩、人性和爱感化了野性等几种窠臼,尽管可以在写作手法上花样翻新,但总给人一种炒冷饭的感觉。第二类是以动物为本体进行创作,不牵涉到人类或仅把人类当作陪衬与点缀的作品。动物世界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具有群体意识的哺乳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爱和恨,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背景下,也活得相当累。这些动物和它们的生活完全有资格进入小说家的创作视野,构成有独特韵味的作品。这类描写纯动物的小说目前还比较少见,是一块可供作家着力开垦的处女地。
动物小说,先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传奇性的优势,十分适合求知欲旺盛的少年读者的阅读胃口。因为描写的对象是动物,禁忌就要少些,人类社会某些不能披露也不忍卒读的东西在动物身上就能理直气壮地反映出来,即使写歪了,动物也不会来抗议纠缠。这比写人要方便多了。作家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在动物王国中寻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落的优势,或指出人类在未来征途上理应抛弃的恶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小说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学,可以起到使少年儿童在对比中懂得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作用。不仅如此,动物小说由于经常接触到生与死这个主题,与生命哲学有一种内在关联,也会被成年读者所接受。特别是那些以动物视角所写的作品,开掘出一个新的审美层次,也会引起成年人的阅读快感。因此,动物小说老少咸宜、童叟无欺,是一种“两栖类”文学作品,或者说是一种有超越价值的儿童文学。
平添了许多美丽
人类分为两性:男性和女性。当然还有第三性,但人数很少。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思维逻辑、行为特征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于是便有了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之分。我的动物小说,写生存竞争,写动物野性,写丛林法则,雄浑而悲壮,被评论家和众多语文老师认为特别适合男孩子阅读,大概算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男性文学吧。我明白自己作品的优点,犀利而深刻,将道德面纱无情撕破,还原生活真实;我也清楚自己作品的缺点,率直而粗糙,刚猛有余而韧劲不足,缺了一点温柔,缺了一点美丽。
天天出版社大概是发现了我作品的薄弱点,忽然就来了灵感,说要找四位年轻女作家,来点评我的作品,来探究我的艺术得失。突然听到这样的提议,我有一种要接受女医生全面体检的惶恐,再三谢辞,但编辑总能找得到充分的理由来说服我。无奈之下,我也只好一闭眼睛,要点要评,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于是,奇思妙想变成了现实,便有了这样一套别出心裁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精华爱读本”。
作家评作家,且女作家评男作家,且四位女作家集体来评一位男作家,前无古人,反正我是闻所未闻,也算是出版界的一个创举了。
将这套四位女作家点评的丛书,起名为“爱读本”,我理解编辑的良苦用心,是想由充满爱心的四位女作家,在我以丛林法则为背景的动物小说艺术世界里,在坚硬生冷的蛮荒之地,融入一些爱的元素,增添一点暖色与温情,使我向来受男孩子欢迎的动物小说,变得让女孩子也喜爱阅读。
说到底,儿童文学就是爱的文学,母爱、父爱、手足之爱、朋友之爱、亲情之爱、同胞之爱、人类大爱……爱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所以,以“爱”来评判我动物小说的优劣,以“爱”来透视我动物小说的内涵,以“爱”来重塑我动物小说的品格,是非常恰当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伍美珍、李东华、陆梅、唐池子,是当今中国儿童文学界最为活跃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量多质精,广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我是个作家,我对当作家的甘苦体会深刻。写东西,写得出来时,感觉很忙,写不出来时,感觉更忙。无论做什么事,总有一桩心事放不下,一秒钟前还很投入地与朋友高谈阔论,突然想到了手头还未完成的作品,便走神了,走神走到天涯海角去了,便答非所问,便语无伦次……心灵的紧张度,情绪的忙碌感,如影相随,如噩梦缠身。只要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毫不夸张地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会有空闲的感觉。这四位女作家活得就更累了,她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坚持儿童文学创作,每天朝九晚五上班,忙完单位的还要忙家里的,相夫教子,买菜做饭,好不容易有了点时间,还得去练瑜伽、做美容、逛商场选购漂亮的衣服,描眉点唇,永葆光鲜靓丽的美好形象,努力让女性最为看重的情感生活保质保鲜,努力让女性最为珍爱的婚姻生活保值增值。当然,还必须挤出时间来写作。所以,时间对她们来说,无比重要,无比金贵。天天出版社邀请她们为我的动物小说进行点评,且要求每人完成三万余字的点评文章,且要求在三个月之内如期交稿,这无疑会占用她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会打乱她们的生活节奏,会影响她们自己的创作。让我感动得差点落泪的是,四位女作家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天天出版社的邀请,凭着女性特有的坚韧与执着,阅读我大量也许赏心悦目也许不堪入目的动物小说,以沙里淘金的耐心和细心,找到我作品中可圈可点之处,又用心灵的橡皮,轻轻擦拭我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污痕与垢斑。
捧读她们精彩的点评文章,一如四位女作家姣好的面容,文字美丽而饱满,在看似温婉细腻的笔调中,暗藏入木三分的剖析,在看似柔情脉脉的解读里,有着深邃而切中要害的批评,以女性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生命意义、家庭伦理、丛林法则等命题做了新的诠释。赞美也恰到好处,批评也合情合理。我是这么看的,这是不同性别作家之间关于艺术人生的一场严肃对话,又是老少两代作家之间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碰撞。她们新潮的文学见解和先锋的艺术观念,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快感。对我来说,不啻接受了一次文学创作的再教育,给我带来了新的启迪与感悟,让我在今后的动物小说创作中,新思维覆盖旧思维,新坐标取代旧坐标,向年轻人学习,艺术上力争返老还童,努力为喜欢看我动物小说的千千万万青少年读者写出更有趣更精彩更优秀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套“爱读本”,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我的动物小说了。这套书,融入了她们的美丽与智慧,融入了她们的情感与心血,融入了女性如兰似麝的气息,融入了年轻女子光焰万丈的青春活力。一位男性作家和四位女性作家合力完成了再创作过程,变成一个别开生面的崭新的作品了。
就像一幢本来平淡无奇的房子,经过匠心独运的设计和二次精装修,赫然变成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谢谢四位年轻貌美且善解人意的女作家。也感谢天天出版社及其编辑的牵线搭桥一好编辑就应该是文学的红娘,当然牵的是文学的红线,搭的是文学的鹊桥。
鱼道,是鱼的“首”加上“走”,是从头开始的不屈精神,是一旦出发,就一定要到达终点的执着与坚定。
——伍姜珍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尊严不可辱。与其活得苟且偷生,不如死得有尊严。沈石溪的这一番动物宣言,何尝不是人类灵魂的写照?
——陆梅
曼晃的心里缺乏的是爱那就只有爱能够拯救它的灵魂。作者在最后说:“我知道,是郡只勇敢的母红崖羊,用它缠绵而叉坚强的母爱,重新塑造了曼晃的灵魂”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