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长安花(珍藏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广博,满腹诗书,那些沉寂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珍宝和诗词佳句,往往不用讲稿就能脱口吟出,再加上他那浓厚的苏北口音,更增添了别一番语音情趣。程教授在讲授中,有诗词引述,更有评点讲解;有历史背景,更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有调侃,幽默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
| 书名 | 一日看尽长安花(珍藏版)(精) |
| 分类 | |
| 作者 | 程郁缀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日看尽长安花(珍藏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广博,满腹诗书,那些沉寂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珍宝和诗词佳句,往往不用讲稿就能脱口吟出,再加上他那浓厚的苏北口音,更增添了别一番语音情趣。程教授在讲授中,有诗词引述,更有评点讲解;有历史背景,更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有调侃,幽默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一日看尽长安花(珍藏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 《一日看尽长安花(珍藏版)》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目录 序言 第一讲 关关雎鸠在河洲——先秦神话和诗歌 第二讲 百家争鸣写春秋——先秦散文 第三讲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朝的赋和散文 第四讲 人生常怀千岁忧——汉乐府和汉末文学 第五讲 归去来兮乐天命——两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讲 独念天地之悠悠——隋与初唐文学 第七讲 登高壮观天地间——盛唐诗歌 第八讲 乌衣巷口夕阳斜——中唐诗歌 第九讲 霜叶红于二月花——晚唐诗歌 第十讲 大江东去浪淘沙——两宋金元文学 第十一讲 青山几度夕阳红——明代文学 第十二讲 秋心如海复如潮——清代文学 后记 试读章节 诸子散文是诸子百家的散文。对诸子散文还有一种说法,叫哲理散文。第一是《论语》。我认为在中国典籍中,《论语》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它有20篇,511条,15925个字,我曾一个字一个字地数过。我把《论语》每天带在身边,坐在车子里,有时间就打开来读一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古悦字)乎”,什么时候想读,就打开来读一读,非常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不足16000字,但千百年来人们研究论述它的著作可能是它的百倍、千倍、万倍。关于《论语》的研究著作那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一个东西,一本书,一个人的思想著作,要是能让每一代的人进行研究,仿佛其中的东西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的东西才能称为“学”,如《红楼梦》是“红学”,《文心雕龙》是“龙学”,《诗经》是“诗经学”。说《论语》是“论语学”一点也不过分。《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的言行,是语录体。它比较短小,最长的也不过是几百个字。一般的有8个字,10个字,都很短。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行不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富是物质上的富有,贵是社会地位上的高贵。虽然它们非常简短,但是言简意赅,意蕴丰厚,仅仅几个字,却概括了社会和人生许多千古不灭的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很多都写得非常非常好!这里面孔子的很多思想,我认为大多数都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一代一代的后人都可以从中受用,而且很多是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益的。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道德黄金律。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就相当了不起,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他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一定是非常好的,因为他能够体谅别人,善待别人。人生要有这样一种善意,善意是一种美德。有个故事,讲一个爷爷住在农村,小孙子放在爷爷家里,父母在城里工作。过节的时候,爷爷带了小孙子到城里看他爸爸妈妈。爷爷很高兴,给孙子买了双小皮鞋,当时舍不得穿,说是等小孙子见到他爸爸妈妈时再穿。于是,他们坐着火车进城去了。火车的窗子打开了,一不小心,一只鞋子掉到窗外去了。大家正觉可惜的时候,爷爷随手将另外一只鞋子也扔下去了。大家很奇怪,爷爷就说:一只鞋子已经掉下去了,剩下的一只就没有用了,我把它扔下去,若一个人刚刚捡到前面那只鞋子,他向前走又捡到后面这只鞋子,他就有用了。朋友们,在生活中能把一双鞋两只鞋子都捡到是很不容易的,概率也许不到千分之一,但这种为别人着想的善意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好!作为人本身说来,应该有这个善意。这件东西,反正我是没有用了,要有这个善意,让别人得到这个好处。所以说,善意是一种美德。孟子说:“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前文化部长王蒙,这两天青岛大学文学院请他当院长。1958年,他因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文章被打成右派,流放到新疆,不在乌鲁木齐,而是在更远的伊犁。当时维吾尔族老乡认为右派是坏人,就把他安置在一间很小很小的小房子里住。秋天,冬天,之后,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老乡发现燕子到王蒙的小屋子里做窝了。维吾尔族老乡认为这个人不是坏人,因为这个人能够善待一个小生灵,他的心是善良的。你看,燕子和他相处得很好。如果你打燕子,燕子不会在那里做窝的,对不对?一个人能够善待小生灵,他的心是善良的。于是维吾尔族老乡不管别人怎么样看待,就把王蒙请到上房来住。这件事情,王蒙一辈子也忘不了。他写回忆录,写到这里的时候,仍激动万分。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有这样一种善意。我在平常讲课的时候,讲到这里接下来会再讲“己所欲为,多施于人”,如果是自己想干的事情,都要施之于人。还要“己所不能,少责于人”。有些领导,他自己不写报告,由秘书熬了几个晚上写出的报告,他一看:“这写的是什么东西!”你自己不能,就要少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这样一种心胸才是好。司马迁写《孔子世家》,讲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的德行高不可攀。但司马迁又有句名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虽然不能达到孔子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应向往它,追求它。中华儿女都要一代一代地追求美好的东西,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发展。如果不是一代一代追求美好的东西,这个民族就会萎缩,就会退化。 《论语》中的很多话非常非常有道理。例如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好,怎么样?孔子说:“何以报德?”那么人家对你好,你以什么来对待他呢?孔子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孔子学生问:“那怎么办呢?”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直”就是正直的直。他对我不好,我不扩大也不缩小,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 《论语》是语录体,所以整个风格是循循善诱,娓娓而谈,迂曲从容,是一种长者之风。而孟子文章则是有一种气势,让你不得不服。 P23-25 序言 “中关村专家讲坛”,由李佩老师创办,并亲自组织和主持,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每周五的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小礼堂里(前些年是在中科大厦),这位备受尊敬的老人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用标准而柔和的普通话,娓娓动听地介绍讲座的讲演者,周周如此,年年如此。虽然李佩老师现在已是九十有几的老人,她主持讲座,把握要点,用心提问,依然是那样思路清晰,气骨苍然,散发着郁都挺拔之气。这样的奉献,这样的执着,这样的精神,令人慨叹! 接受李佩老师的邀请来讲演的人,既有德高望重的学者,又有各个领域的专家。讲坛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科技进展,也有人文诗词;有健康知识,也有时事形势;有互动座谈,也有参观访问……这个讲坛不仅是知识的学园,更是精神的殿堂。因此,讲坛的影响早已超越中关村的地缘环境,辐射到遥远的地方。讲坛的受惠者不仅是老年人,还包括众多的年轻人;不仅是居住在中关村的人,还包括来自四面八方的北京人,甚至专程而来的外地人。 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似乎什么都有了,然而又似乎缺少些什么,人们的心灵中有了巨大的缺口。李佩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来填补社会这个“缺口”。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过:“我从不认为世人有强者、弱者,抑或成功者与失败者之分。我只将世人分为两类——学习者与不学习者。”李佩老师,就是这样的学习者,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习者,一位在顶级繁华地带坚持传递知识薪火的智者,一位备受人们尊重的知识老人。所有这些,并非因为她是郭永怀的夫人,而是因为她始终怀有矢志不移的信念,将全部心血默默倾注给了中关村这片可爱的蓝天。 应李佩老师的邀请,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来讲坛讲授中国文学史,一年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左右,从远古的诗经一直讲到近代,持续长达六七年之久。程教授学识广博,满腹诗书,那些沉寂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珍宝和诗词佳句,往往不用讲稿就能脱口吟出,再加上他那浓厚的苏北口音,更增添了别一番语音情趣。程教授在讲授中,有诗词引述,更有评点讲解;有历史背景,更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有调侃,幽默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因此,这一讲座备受欢迎,场场座无虚席,与会者纷纷要求将讲授内容印制出来。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李佩老师让我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便印发给大家。我将这工作当作一次学习机会,认真地去查找原文资料,核对涉及的诗词字句。这些讲座大多是先由我整理成文,继由任知恕先生加以核校,而文稿的录入,则是由许大平女士完成,最后请程郁缀教授过目定稿。最近,李伟格女士策划、搜集和组织相关文稿,并由编审金和女士精心编辑成册。这本讲授文稿之所以能成册问世,饱含了李佩老师、程郁缀教授、任知恕先生、朱照宣先生、许大平女士、李伟格女士、金和女士和王粤女士这许多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劳。毫不夸张地说,这本小册子正是“一条龙”式集体奉献的结果,是李佩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精神的一种文本体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关村专家讲坛,,包容兼收,文理同飞。除程郁缀教授的系统文学讲座外,还有同样来自北大的沈天佑教授漫谈《聊斋》等。这些精彩的文学诗词讲座,让中关村里我们这些在自然科学领域工作的人,得以欣赏和享受这些好诗文的艺术境界。沉迷其中,俯仰山水,清虚心地,荡漾情怀,不亦乐乎! 谢谢李佩老师,谢谢“中关村专家讲坛”,谢谢程郁缀教授! 颜基义 后记 这是一本讲稿。是我在中国科学院李佩老创办的“中关村专家讲坛”上,为以中科院老专家、老院士为主要听众所作的“中国文学史”讲座的讲稿。李佩老是一位十分令人尊敬的老者,当年已八十多岁,精神矍铄,精力充沛,每周风雨无阻,为讲坛呕心沥血,忘我利他,无私奉献,德高望重;她让我去讲,我当然遵命。从2003年秋风里,到2008年春光中,每年两次,每次两个多小时,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讲到隋唐五代、两宋金元。因为另请我的老师沈天佑教授专门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所以明清部分当时我就没有讲。这次出书,出版社考虑到中国文学史的完整性,建议我补上明清部分,希望能提要式地讲一下明清文学的主要内容即可。此建议甚佳,我欣然从命。——于是就有了这一本小书。 因为是讲稿,所以得讲中国文学的一些基本线索和一般知识;书中当然也有我自己对中国文学的一些理解、有对古代优秀作品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即兴发挥和随意议论,或许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教益;但总的说来,这不能算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因为是讲稿,又是多年中虽连续、但是陆陆续续讲的,所以其中难免有重复的地方,难免有拉拉杂杂不够精炼的地方,敬请读者见谅!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我要对今年已经95岁高寿的李佩老,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这薄薄的小书,就算是我献给她老人家的一份寿礼吧! 其次,我要对当年每次为我的讲课录音并进行整理的颜基义先生、任知恕先生,以及录入文稿编辑成册的许大平女士、李伟格女士、金和女士,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本书的出版问世所付出的辛劳! 再次,我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韩建民社长和刘佩英副总编辑,他们对这本小书的出版投入了特别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要感谢的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苏少波先生,他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倾注了自己的才智和心血。除精心核对原稿、引文外,他还给每一章选了一句精彩的诗句作为题目,选了一篇或者一段精彩的诗篇或文句作为题记,并请美编朱懿先生在每一章之前各选了一幅精彩的配图,这些都给小书增色不少。特别是苏先生取中唐诗人孟郊《登科后》诗中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后一句作为书名,窃以为他的潜意,在于称许我的系列讲座带领听众赏尽了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姹紫嫣红的百花——以此名句为书名,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用。为此,我由衷致谢! 真是岁月如流啊!记得最早去“中关村专家讲坛”讲课,还讲过“中国古代交友之道”、“中国古代楹联艺术”、“唐诗欣赏”等几讲,加上“中国文学史”十多讲连续六七年,前前后后一共有八九年之久。时神一晃,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也从当年年方半百到今天已经年过花甲了。人生感慨,感慨人生,这让我想起宋代词人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词。词曰: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 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句,历来为人们所击节称赏。宋人张炎在《词源》中称赞这两句:“真是自然而然。”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评价这两句在全词中的妙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古人于“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在“中关村专家讲坛”上春秋数栽,讲得投入沉醉,大家听得投入陶醉,想来也有点“春花秋月里,沉醉不觉醒。十年弹指过,倏忽到天明”的味儿——古人先得我心,亦令人不胜怅悒也! 程郁缀 2013年五一节于北京大学静园一院银杏树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