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二年,腊月上旬,雁门关。
这是一个粉妆玉琢的世界,也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纷纷扬扬下了四夜三天的大雪终于停了,银装素裹的远山、近树、城墙、房屋,只留下一片片模糊的轮廓。
子丑交接时分,寒风凛冽,但关上那面白底黑字的“刘”字旌帜,因为凝结了厚厚一层冰雪,却在风中一动不动地低垂着。关内镇上,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吹灯熄烛,人们都蜷缩在热炕上被窝里,享受着冬夜难得的温暖。其时,宋朝与辽国虽然早已签订了“澶渊之盟”,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是辽人贪婪之性未变,散居在边境的部落和小股辽兵常常窜进关内“打草谷”,掳掠人口,抢夺钱帛。而作为大宋据北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雁门关更是首当其冲,经受了辽兵近百次的攻击,但始终固如磐石,岿然不动。这不仅因为雁门关地势险要,两边是高耸人云的山峰,三丈多高的城墙攀缘在陡峭的悬崖之上,一道雄关虎踞在山口,挡住了从塞北大漠上吹来的狂风寒流,连雀鸦也难逾越;更因为雁门关的宋军守将刘大钺文韬武略,智勇兼备,守关八年,带领边关军兵,打退了辽兵一次次进攻,使得边境百姓不受契丹铁骑的蹂躏。
关门一侧,城墙上方的嘹望亭里,四名负责守望的军士合裹着一张薄薄的毛毡,挤成一堆呼呼酣睡。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连狗儿猫儿们也都躲进了窝里缩成一团。雪天马行不利,辽兵自然不会踏着没膝深的大雪前来攻关。然而就在此时,城墙箭垛的外沿上突然悄无声息地探出了一颗人头,那人头上光溜溜的没有一根毛发,却热腾腾地冒着水汽,脸上生着一双特长的倒八字眉,从额头直拖到两颊,乍看上去很是可笑,但细细一瞅却显得阴沉而可怕。那人探出头后,飞快地向四周梭巡了一遍,然后拔身而起,如一片柳絮般轻轻地落在城墙上,再一闪身便进了嘹望亭,弯下腰飞快地在四名沉睡中的军士身上各按了一掌,那四名军士如同打寒战似的抖了抖,一声未吭,就在睡梦中一命呜呼。
紧接着,那人腾身来到城墙边,轻轻拍了两下手,墙下顿时“唆唆唆”,一连蹿上来三个人,前面一人个子奇高,瘦得如同一根竹竿,一袭斜襟麻布长袍松垮垮地裹在身上,好似风也能吹得倒,但一柄足有六十斤重的独腿铜人提在手里却轻若无物;第二位是个肥肥胖胖的女子,面盆似的脸上咧着一张大嘴,一双绿豆似的小眼竭力大瞪着,可又在寒风的吹袭下不住地眨巴着;最后一位倒生得有模有样、白白净净,温文尔雅得如同饱读经文的书生。三人上了城墙后聚到那人的身边,低声商量了几句,立即分成两路向关内城下摸去。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长城上的“外三关”,向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这里既是中土与辽国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东西两地的气候分水岭,关内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关外大漠古道、黄沙千里。雄关依山傍险而建,高踞于勾注山脊之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若走龙蛇,山脊长城,其势蜿蜒。唐人李贺曾有《雁门太守行》一诗赞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尽了雄关要塞的苍凉悲壮气势。早在西汉时期,常有商贾携棉麻织物和陶器等货物由此出关,穿越大漠草原和重重山岭,卖往西北边的苦寒之地,换取了皮张、金砂等再回到中原贸易,沿途虽多有凶险苦难,但一往一返盈利颇丰,故而多年问商旅往来不绝,渐渐趟出了一条南北经商要道。由于雁门关是往来必经之路,商人们无论出关人关,来到这里都要歇上一两宿,喝两盅江南的竹叶青,啃两口塞外的手抓羊肉,然后再各奔前程。久而久之,雁门关也逐渐繁华起来,成了中原通往西北要道上的一个重镇。关下依城门向南建起了一条长约三里的街道,中间一色的麻石路面,两旁是青砖瓦顶的两层小楼,楼檐上挑着形形色色的旗幡,卖茶的、量布的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最多的则是酒楼饭店,十来步就是一家,还有两家赌场、三家妓院。由于多年来辽兵骚扰不休,盗匪猖獗,致使北行路上商旅绝迹,镇上许多居民为了躲避战祸而投奔他乡,雁门关也显得冷清起来。
P1-2
历史有千副面孔,或是粉装玉琢的少女,或是垂垂暮年的老妪,或是气字轩昂的豪富,或是丑陋而肮脏的乞丐,但细细审视,总能够找到熟悉的身影。“忠君者为天下而忠君”——《鱼龙劫》独具匠心,跳出历史写历史,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
——赵焰
我很少读历史类小说,但捧读此书却欲罢不能。缜密完整的史实、悬念迭荡的故事、丝丝入扣的人物、纵横千里的想象、笔底流淌的激情非一口气读完不快。想古人秉烛夜读是遇到了一本好书,竹青先生的《鱼龙劫》宜秉烛夜读呀。
——韩新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竹青一同从地方调到省报,分属不同的记者站。后来,又先后回到省城,在不同的部门工作。虽然同事时间很长,不过一直了解不够深入,除了在省报上经常看到他的一些新闻作品及散文外,还不知道他一直热衷于小说创作。只听说他玩扑克特别厉害,别人手中还剩哪些牌,会出什么牌,他都算得一清二楚。听了,会心一笑:竹青真是聪明之人,只是把脑筋用在这方面,有点大材小用。不过一切很正常,人活一世,开心不易,能开心就好,哪怕是自己哄自己玩呢!
忽然有一天,竹青就跑到我办公室来,说写了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要我看,如果觉得好,就帮他推荐。于是就看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真没有想到竹青的文字如此绵实、浑重、老练,不仅是文字老辣,小说的情节构思、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都有很高的水准,想象力也相当不错。我看后不由自主地倒吸一口凉气——能将小说写得如此风生水起、不露破绽的,省内也算得上高手!竹青真是真人不露相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当即直接电话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岑杰,向他推荐这部不同凡响的小说。岑杰自是一位行家,通篇读完后,决定推出。
小说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复述了——这是一部历史武侠小说,更是一部浪漫和现实交织的好看的小说。读这一本书,好像披览一幅气势恢宏的长卷图,有着惊涛拍岸一泻江海的气势。小说围绕着靖康之变,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朝代更迭、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大军对垒、金戈铁马的战阵厮杀,勾心斗角、忠奸较量的庙堂交锋,诡谲奇异、尔虞我诈的江湖风云。描写了众多江湖儿女在国难当头之际,满怀爱国激情前赴后继同武林败类和异族凶顽英勇搏杀的壮举,夹杂着矢志不渝、荡气回肠的生死爱情。小说中的历史元素较浓,主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基本遵循历史真实,北宋的徽宗、钦宗、南宋高宗赵构、李纲、宗泽、蔡京、李邦彦以及金国东路军元帅完颜宗望等重要历史人物,在书中都有栩栩如生的表现。
真正地沉入小说,才知道竹青的文字如此富有魅力,腕力所至,熠熠生风;笔尖所在,一往情深。这一股字里行间的力量甚至可以一直裹挟着读者,随他进入清风明月般的大宋江山。他的文字风格雄浑大气,却又十分冷峻奇崛,文字间激活的,是历史的生趣,以及人生的芳华。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看的书,有一种荡气回肠的幽幽气韵,如孤冷的寒月,高悬于天宇之中。
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其实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着梦想的人。情怀难抑,意愤难平,于是表之文字,以文字来发散心中的积淤,以至在文字中游走,安放自己无以依托的灵魂。我一直说,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做不了、不能做、无法做,故只有以文字为寄托,以文字来排遣和救赎。一个人,以灵魂出窍的方式去爱和施与,于文字和社会本身,都不失为一件好事。 出名应趁早。这是以世俗的成功,以及对于自己和家人的告慰而言。等到迟了,出名就成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欢喜之中有尴尬,尴尬之中又有荒谬,不过终可以得到一些安慰。以文字和书籍来安放一个人躁动的灵魂,虽然无可奈何,却有一丝惬意。竹青兄和我一样,年龄虽渐长,终究是布衣青衫,骨子里面,还是一腔热血的书生梦。对于孜孜不倦的蔡竹青来说,武侠只是外相,历史才是心魔。以外相的小说写作,去缚住历史和内心的苍龙,两厢情愿,终究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
愿每一个人从这部《鱼龙劫》的结尾处抬起头来,重新认识这个叫蔡竹青的人,他曾经是名记者,也曾经是个文学爱好者。在这本好看的历史武侠小说里,散落着他的家国情怀。
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赵焰 二〇一七年六月于合肥
蔡竹青著的《鱼龙劫--靖康英雄传》为一部长篇历史武侠小说,以靖康之变为历史背景,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虚构的故事情节相融合,以主人公刘大钺铲奸除恶、救国救民的英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忠奸较量的庙堂交锋、尔虞我诈的江湖风云。
蔡竹青著的《鱼龙劫--靖康英雄传》围绕着靖康之变,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朝代更迭、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大军对垒、金戈铁马的战阵厮杀,勾心斗角、忠奸较量的庙堂交锋,诡谲奇异、尔虞我诈的江湖风云。描写了众多江湖儿女在国难当头之际,满怀爱国激情前赴后继同武林败类和异族凶顽英勇搏杀的壮举,夹杂着矢志不渝、荡气回肠的生死爱情。小说中的历史元素较浓,主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基本遵循历史真实,北宋的徽宗、钦宗、南宋高宗赵构、李纲、宗泽、蔡京、李邦彦以及金国东路军元帅完颜宗望等重要历史人物,在书中都有栩栩如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