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漱渝,资深鲁迅研究专家,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鲁迅传》《一个都不宽恕》《本色鲁迅》等,参与编辑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者。
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特别看重的著作
娓娓道来中可见激情,激情飞扬中充满洞见
经得住时间筛选,禁得起读者检验
理解鲁迅,从《民族魂:鲁迅传》开始。
| 书名 | 民族魂(鲁迅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漱渝 |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漱渝,资深鲁迅研究专家,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鲁迅传》《一个都不宽恕》《本色鲁迅》等,参与编辑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者。 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特别看重的著作 娓娓道来中可见激情,激情飞扬中充满洞见 经得住时间筛选,禁得起读者检验 理解鲁迅,从《民族魂:鲁迅传》开始。 内容推荐 《民族魂:鲁迅传》是我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集数十年研究积累,在考察以往鲁迅研究作品优劣得失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不孤立地看待鲁迅其人其事,而是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身边的亲友入手认识鲁迅,力求做到全面;不夸张、不神化鲁迅其人其事,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去观照,力求做到真实;不盲从现有的关于鲁迅的评论,也不轻易下任何判语,对有争议之处不偏袒、不妄议,力求做到客观。本书从多角度、多层面再现鲁迅的经历、生活、思想、作品,值得关注鲁迅、研究鲁迅的人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兽乳养大的英雄 第二章 “从来如此,便对么?” 第三章 “戎马书生” 第四章 浮槎东渡 第五章 “新生”运动 第六章 “木瓜之役” 第七章 迎接光复 第八章 教育部供职 第九章 为前驱者呐喊 第十章 阿Q诞生 第十一章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第十二章 长安行 第十五章 向“金钱世界”挑战 第十六章 弥天大夜战旗红 第十七章 如此香港 第十八章 “我可以爱!” 第十九章 景云深处是吾家 第二十章 妻子?秘书?学生 第二十一章 从两人世界到三口之家 第二十二章 窃天火的人 第二十三章 海外知音 第二十四章 盟主和他的战友 第二十五章 “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第二十六章 一场特殊的战斗 第二十七章 战斗的“北平五讲” 第二十八章 “又为斯民哭健儿” 第二十九章 写于深夜里 第三十章 奴隶之爱 第三十一章 共产党人的诤友 第三十二章 比黄金更贵重的心灵 第三十三章 壮烈的冲刺 第三十四章 伟大的民众祭 附录 鲁迅先生年谱 再版跋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兽乳养大的英雄 稽山千岩竞秀,鉴湖明澈如镜。我们祖国的如画江山,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世世代代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 但是,中华民族的近代是一个蒙尘的时代。一八四。年,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敲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我们这个西方冒险家眼中的“东方黄金世界”,便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神州大地,风雨如磐;镜水稽山,黯然失色。就是在这样一个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鲁迅在被称为“报仇雪耻之国,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青水秀之乡”的浙江绍兴呱呱坠地了。他诞生在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这时,距鸦片战争爆发有四十一年,距太平天国失败有十七年。鲁迅出世之后,按照绍兴的习俗,家人依次给他尝了五种东西:醋、盐、黄连、钩藤、糖,象征他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先要备尝酸辛,经历磨难,最后才能品味到人生的甘甜。事实也恰恰如此,这个被人爱称为“胡羊尾巴”的聪慧灵巧的孩子,自从来到人间,就跟我们的国家、民族一起,过早地承担着时代的忧患。 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中度过的。他原名周樟寿,后改字豫才,改名树人。祖父周介孚,仕途充满了坎坷。父亲周伯宜,长年卧病在家。母亲鲁瑞是乡下人,思想比较开通。继祖母蒋氏是一个幽默诙谐的老人。每逢夏夜,她常常坐在堂前的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给躺在小板桌上纳凉的长孙讲述美妙动听的民间故事,这使鲁迅从小就领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善良淳朴的保姆长妈妈,替鲁迅买到了一部他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然而,骤然而来的风雨打破了这个小康之家短暂的安宁。十三岁那年,鲁迅的家庭遭遇到一场很大的变故:他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捕,在杭州府狱被关押了整整七年。每年秋后,官府都趁机勒索。鲁迅家中仅有的四五十亩水田卖完了,以致不得不靠典当度日。病情加剧的父亲又为庸医所误,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去世。 在家庭败落的过程中,少年鲁迅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这种环境的重大刺激,使他对熟识的绅士阶级产生了极度的憎恶;与此同时,他又得到了更多深入农村接触农民的机会。混进“野孩子”群中,呼吸“小百姓”的空气,成为鲁迅后来的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这段难以忘怀的农村生活,不仅使鲁迅养成了农民化的生活习惯。比如爱吃农家的炒饭,爱听深夜的犬吠;更为重要的,是使他开始跟劳苦大众建立了紧密的精神联系。这对他形成“下等人”胜于“上等人”的观点,以及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 鲁迅外婆家在绍兴水乡,因此鲁迅童年时代能跟母亲来到农村,同农民的孩子一起放牛钓虾,摇船摘豆。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到仙山楼阁般的宝殿去观赏社戏……这一切,都激起了鲁迅美好情感的浪花,增强了他对劳苦大众和祖国山河的热爱。然而,IEt中国的农村并不像田园诗人描写的那样无忧无虑。自从祖父入狱以后,鲁迅有较长一段时间在乡下避难,对农村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在跟泥土一样浑厚、淳朴的田夫野老身上,他得到了从称他为“乞食者”的亲戚本家那里所得不到的慰藉和温暖。而劳苦大众“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的非人生活,又激起了他改革进取的强烈愿望。在鲁迅的少年时代,绍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地主租船到,心头别别跳,虚田要实收,像在油里熬……”还有这样一首渔歌:“一日七百,一日八百,两日勿落(指两天不下江捕鱼),饿得发白……”在曹娥江边的镇塘殿,鲁迅曾目睹盐工们在炎夏酷暑中一把干柴一把火地熬盐,褐色的脊梁弯成了弓形。在野兽出没的富盛山区,鲁迅又耳闻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管坟的劳动妇女,整日辛劳,无暇照管自己的孩子。一天,孩子在门前剥豆,被野狼叼走了,脸上、胸部的肉和肠子都被吃得精光。“城里来的小倌人”啊,你面对这些血泪斑斑的生活图景想到了什么?你可曾想到了儿时的好友章运水?此刻,那位英武矫健的少年正在杜浦村的沙地上成人般地从事着繁重的劳动,终日不停的海风刀子似的刮在他紫色的圆脸上。你可曾想起了土谷祠里的阿桂?此刻,他正赤着膊替人舂米,而财主的大竹杠顷刻间就会劈向他的脑门……就这样,少年鲁迅逐渐看清了这样一个铁铸般的事实:劳苦大众并不像古书和师傅所说的那样,过的是花鸟一般的安乐生活。他们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连阳光和空气都不能够跟上等人平等地享用。P1-3 序言 忘不了的人是你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当你溘然长逝的时候,曾留下遗嘱:“忘记我,管自己生活。”然而,八十一年来,你的友与仇从来没有忘记你,在你棺木上覆盖“民族魂”锦旗的人民大众从来没有忘记你。你的死印证了马克思的名言:“死亡对于死者并非灾难,对于生者才是不幸。”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你诞生在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当时,这一天并未因为你的呱呱坠地而显得不同寻常。但在你去世之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庆典。因为你以“鲁迅”为笔名创造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二十世纪人类最值得夸耀的精神财富之一。 你的文学活动是以失败开始的,但却以辉煌终结。你作品中蕴含的深邃哲理、过人才智、渊博学识,以及深厚的生活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你成为“作家的作家”。你在中国读者心中的神圣位置,如同荷马之于希腊人,莎士比亚之于英国人,歌德之于德国人,泰戈尔之于印度人,惠特曼之于美国人…… 你在文坛的崇高地位,不仅仅取决于你是一位作家,而首先取决于你是一位战士。中国历史上涌现的作家灿若繁星,但荷戟执戈、毕生鏖战的首推“鲁迅”。你跟重于磐石的黑暗势力搏斗,跟人类灵魂深处的丑陋面搏斗,跟自身的弱点、局限乃至缺点、错误搏斗。在你看来,面对压迫要斗争,对敌宽容是纵恶。你的铮铮硬骨,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擎天梁柱。 我结识了不少当代作家。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无法讲清他的哪一篇作品受到了你的什么具体影响,但是他们却毫无例外地把你的作品作为人生的教材,努力按照你的风骨品格塑造自己。他们牢记着你的教导:文艺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巧,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你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你的甘为泥土、甘为人梯、甘为崇楼广厦一砖一石的精神,仍然是当今时代热切呼唤的时代精神。 是的,你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十一年了。两万九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这是多么悠长的岁月。但岁月的流水并没有冲淡我们对你的记忆。你的精神背影在我们前进的征程中显得愈益清晰,愈益高大。你没有死!你的事业属于人类,你的生命属于永恒。 作者 二〇一七年三月四日 后记 据国家图书馆庋藏资料统计,迄今为止,我撰写、选编和参与编注的图书大约有一百一十余种。如果有人问我:“在这些出版物当中,有没有你特别偏爱或看重的呢?”回答是:“有!”让我举出十种,其中就有这本《民族魂》;只让我列举五种,也会有这本《民族魂》。一般成熟的作家大多悔其少作,因为这些作品中有太多的稚气。我虽然已向八十高龄迈进,但并不认为自己已臻于成熟,不仅不悔自己的少作,而且觉得如果今天我重写这一题材,可能只会在行文上更拘谨一些,在立论上更圆滑一些,却未必会有当年的那种激情与文采。严格说起来,我撰写的《民族魂》时已届“不惑之年”,并不年少,但当时的中国人都经历过十年浩劫那梦魇般的岁月;如果把那荒废的十年抛除,也只相当于正常岁月中人们的“而立之年”。更何况我从中学教师的岗位转换到鲁迅研究岗位,还仅有三四年的光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魂》的确是我在学术道路上的起步之作,也可说是名副其实的“少作”。不过如今重读一下,仍觉得并无大谬。作为一部普及性的青少年读物再版,也还不至于误人子弟。 《民族魂》究竟再版过多少次,我也说不太准,估计总会有五六次吧。每次再版,都会在篇幅上有小调整,在文字上有小调饰。其目的无非是想史实更准确,语言更精炼。比如在《木瓜之役》一章中,我将鲁迅“编写”生理学讲义修订为“编译”讲义,是因为根据新发现的史料,这部讲义主要是译自日本医学士宫岛满治的《解剖生理及卫生》,极少原创成分。在《长安行》一章中,现添加了以下一句:“总的来说,这次‘暑期学校’的教学活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有的讲题脱离教学需求,不少学员中途辍学。”这是依据一九二四年七月三十日和八月八日的《新秦日报》上刊登的两篇报道。当年听众为陕西各县的小学教师,而请去的大学者讲的却是什么《行为论》《中国兵工问题》《人生地理概要》……所以原报名的七百余名学员因听不懂大多辍学。在《如此香港》一章中,我将黄新彦博士邀请鲁迅讲演改为“有人热忱邀请鲁迅赴港讲演”。因为根据现存资料,有黄新彦邀请、叶少泉邀请和赵今声邀请这三种说法,各执一词,令人莫衷一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让这本普及读物能被更多的读者接受,我有意回避了一些现存争议的问题,如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评价,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这也许就是所谓争取一个最大公约数吧。在初版本中,我还提及过鲁迅列名于庆贺红军东渡黄河抗日讨逆的那封信件。我至今仍然相信鲁迅同意列名这一史实。现予删除,仅仅是因为对于起草者的身份以及文风问题上的观点分歧,并非像倪墨炎先生指责的那样,是出尔反尔,改变了什么原则立场。 弹指一挥间,从《民族魂》在《中国青年报》连载至今,不觉已有三十六年。岁月真像一把锋利无比的砍刀,在我的脸上砍出了无数条沟沟壑壑。人虽苍老,但学问长进甚微,令我自惭。但也不是没长一点本事,引以为傲的是,我居然在七十六岁时初步学会了玩微信。每天打开手机,各种信息就会潮水般涌来,让我清浊莫辨,目不暇接。出于职业关系,我首先关心的自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信息。扫兴的是,这方面的亮点真还不多,垃圾微信反倒不少。有一句流行语:“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在漫天流言中守脑如玉。”但在当今,要“守脑如玉”又谈何容易? 在有关鲁迅的博文微信中,我以为值得警觉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污名化。即恣意往鲁迅身上泼脏水,如说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成绩不好,说鲁迅“在物价昂贵的东京过悠闲自在的生活,出入歌舞场所”,说鲁迅紧跟袁世凯在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上签字;更为下流的是,说鲁迅之所以在“女师大风潮”中支持进步学生,主要是因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反对教授玩弄女性”。 二、世俗化。论者引用汉奸文人胡兰成的观点,说鲁迅是“百年来第一个好玩的人”,是“段子手”“撩妹高手”;生活过得很精致,爱看好莱坞大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是用所谓人性来淡化鲁迅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掩盖其本质属性。 三、这种情况比前两种更为陷蔽,姑且称它为“反体制化”。即把鲁迅置身于现行体制的对立面,说什么鲁迅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对国民性一直持批判态度。因为“鲁迅的精神遗产不符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求”,所以要重塑再造鲁迅的形象。其实,鲁迅既张扬个性,又有集团意识。他肯定“助善抗恶”的人道主义,揭露“助恶抗善”的人道主义。鲁迅主张多读外国书,是为了容纳新潮,反对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并非像胡适那样提倡全盘移植西方的政治体制。鲁迅批判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是为了发扬民魂,这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可见,鲁迅的精神遗产中有很多符合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的内容,应该予以弘扬。鲁迅曾多次托冯雪峰购买火腿赠送陕北中共中央的领导人,这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日冯雪峰给中央的工作报告为证。这份历史文献至今仍被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并非当局出于一党之私伪造的材料,可供研究,但无法否认。至于说《鲁迅全集》曾被人改写,不是出于无知则是有意造谣。在《鲁迅全集》出版史上,只发生过注释之争,绝对没有发生过被“改写”的情况。鉴于目前在鲁迅研究领域出现的以上混乱,《民族魂》这种史实比较可靠的普及性著作能够得以再版,也许能够击浊扬清,去伪存真,多少产生一些积极效应吧。 是为跋。 作者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五日“打假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