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关于基本冲突的解答在哲学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即便我们忽略了他思想中的各种提示,只谈论他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本能理论,也可以将其视为人类的创设性能力和破坏性能力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并不认为这两种力量和冲突有关联,他对两者间的协调方式更感兴趣。例如,他认为虐待驱力和被虐待驱力的产生是性本能和摧毁性本能联合作用的结果。
想要把我的观点应用到研究冲突中,只能先引进道德观。这一点弗洛伊德和我的区别很大,他竭力创建的心理学和道德观的关系不大,在他看来,道德观和科学领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大都围绕着“忠诚于科学”的观点,所以他的理论及由理论展开的治疗办法都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不可否认,弗洛伊德在该领域中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他并不明白冲突是如何影响神经症的,所以他的努力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荣格也十分关注人类的冲突。根据每一个个体都有很多类型的矛盾,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某种元素存在,它的对立面就一定存在。外表柔弱的人,内心必定强硬;看似活泼的人,性格一定腼腆;看似将理性和思维作为行动准则的人,内心一定对感情极为重视。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荣格的观点,他认为冲突是神经症患者的根本特点,只是在荣格的思维中,冲突的两面是可以完美共存的,个体能够全部接受,所以他后来还说,所有的对立面都是互补存在的,一切冲突都不存在。荣格的“互补原则”认为,除非人们对某一方面极度重视,否则他不会走进困境,更不会发展成神经症患者。我承认,完整的人格中包含着一些对立互补的因素,但是,患者坚守这些因素是因为他们试图通过这些因素解决冲突,换句话说,这些因素是由神经症冲突导致的。例如,一个人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他只关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愿和人交流,对他人的事情丝毫没有兴趣。如果我们将其当作正常,认为这种行为是由个体素质决定的,并在多年的阅历中得到了强化,那么,荣格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想要彻底治愈,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方法治疗:首先告知患者,他有“外向”的一面,只是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然后,将过度内向或者过度内向可能引发的危害性后果全部告诉患者,再鼓励他将外向和内向两种性格融合在一起,并运用到生活中。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患者逃避冲突是他的内向性格(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神经症孤单表现)导致的,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劝他表现出外向,而是让他了解隐藏在外在内向背后的冲突。只有彻底解决这些冲突,患者才能够拥有完整的人格。
现在,我开始论述我的看法。我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他人感觉纠结的时候,就会产生神经症的基本冲突。在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先说说“化身博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对矛盾采取了戏剧化的处理方式:海德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无情、凶狠暴力、自私自利的人,但同时他也富有激情、心思细腻、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可以说,海德是特征鲜明的神经症分裂症状,当然,我并非在暗示所有的神经症患者都具有类似的症状,我只是想表明,从患者对待他人的态度中,我们能够看到根本性矛盾的存在。
患病的孩子在一个潜伏着敌意的世界中会感到孤立无援,这种感觉被我称为“基础焦虑”。只有理解了这一概念,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患者对待他人的态度中会表现出根本矛盾。外部的复杂环境很可能是孩子不安的来源,例如:间接教育或者直接教育;冷漠;冲动的行为;对孩子的请求视而不见;父母在争吵中强迫孩子支持某一方;不公;轻视;谎言;孩子能够感受到敌意等。
家长应当注意,孩子能够意识到环境中存在虚假的善良,对此,我们要特别提醒广大家长。孩子可能会意识到父母的爱并不真实,可能会意识到父母做出的慈善行为不真实,他们的诚实和慷慨也都不真实。实际上,孩子只能确定这些行为中的一部分是不真实的,这大部分都是孩子潜意识的一种感觉,因为他们意识到父母的很多行为之间自相矛盾。那么,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对孩子造成了哪些影响呢?恐怕连精神分析师都无法快速解答,因为这些因素总是联合产生作用,且我们只能看到表现出来的一部分,一些隐藏起来的我们很难意识到。
这些情况让孩子感觉着急不安,感到烦闷,甚至会开始怀疑、恐惧。为了应对生活的环境,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开始采取毫无意识的方法应对生活,尝试多样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发展的不仅是应对生活的技能,也是某一面性格倾向,这最终成了他人格中的一部分。这些方向就是我常说的“神经症倾向”。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