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是一本台湾引进版图书。该书以人生感悟为主题,精选了林清玄老师已出版的散文作品五十八篇。其中的《无风絮自飞》一文成为2015年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素材。

本书由林清玄亲笔作序,书中附有珍贵的生活照片。

翻开本书,看大师眼中的禅意人生。

内容推荐

《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是从林清玄老师在台湾出版的三十四部作品中精选,重新策划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文章多是林老师对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讲述。通过这些文章,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林老师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读者对自身生活体验的共鸣。书中配有林老师生活照片,所以本书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白雪少年

 童年的自己

 我唯一的松鼠

 秘密的地方

 白雪少年

 仙堂戏院——童年旧事

 发芽的心情

 我的少年时代

 箩筐

 最好的范本

第二章 比景泰蓝更蓝

 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梦的台北

 比景泰蓝更蓝

 想象的城堡

 幸福终结者

 寒梅着花未?

 黄玫瑰的心

第三章 不封冻的井

 清欢

 情困与物困

 猫头鹰人

 不封冻的井

 月到天心

 流浪水

 云散

 求好

 转动

 本来面目

 假日书市

第四章 期待父亲的笑

 溪洲荣阳堂记事

 刺花

 鸳鸯香炉

 惜福

 报岁兰

 期待父亲的笑

 逍遥居里的赵二呆

 李锡奇“远古的记忆”

 与周锦先生的最后一面

 太阳雨

 孩子的毕业旅行

 心灵的护岸

第五章 食家笔记

 红心番薯

 孔雀菜

 家有香椿树

 冰糖芋泥

 味之素

 食家笔记

 木鱼馄饨

 忘情花的滋味

 有情生

第六章 无风絮自飞

 无风絮自飞

 佛鼓

 卷帘

 小千世界

 我似昔人,不是昔人

 心的丝路

 思想的天鹅

 四随

 梅香

 季节十二帖

试读章节

童年的自己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徘徊。

——黄龙祖心禅师

不久前返乡陪母亲整理儿时的照片,看到一张里面有我的照片,认了半天竟认不出自己是哪一个。那是因为我们家依大排行,兄弟就有十四个,年纪相差极微,长相也接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出小时候的“我”了。

拿去问母亲,她戴起老花眼镜端详了有一会儿,说:“我也看不出哪一个是你呢!”

然后她指着照片上理光头站在一起一般高的三个毛孩子说:“应该是这三个其中的一个。”母亲抬起头来看看我,再看看照片,感慨地说:“经过三十年,真的认不出来了呢!”

我拿着照片,从房间走到门口廊下有阳光的地方去看,想确定哪一个是真正的我,仍然没有结果,不觉便坐在摇椅上发呆了。正好哥哥姐姐回来,我问他们说:“来看看哪一个是小时候的我?”

哥哥指出是右边的那个,他的理由是我的额头是家族中最大的,那个头最大的应该是我。

姐姐的意见不同,她认为是左边的那个,理由是我是家中男孩皮肤最白的,所以那最白的是我。

奇怪的是,我觉得中间的那个小孩最像我,因为看起来忧郁而害羞,我小时候的个性正是那样。

我们正在讨论的时候,弟弟跑出来,说:“哪一个是你都没有关系,因为都过去了,赶快进来吃饭吧!”

念小学五年级的侄儿听到热闹也跑来,大笑说:“哈!哈!叔叔连哪一个是自己都分不清呢!真好笑。”

是呀!为什么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连自己是哪一个也分不清呢?长夜里,坐在我幼时的书桌前,想到人的变化实在很大,例如住在乡下的时日,偶尔会遇到小学同学,如果不互报姓名,几乎无从分辨。站在生命的恒河岸边,我们的身心有如河水,是不停地向前流去的,是每一刻都在变化的,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不断变化的外表中,我还知道有一个我并未失去,其他的——例如我的身体——早就流逝了。

这就使我想起《华严经》的“菩萨开明品”中说的:“分别观肉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此身假安立,往处无方所,谛了是身者,于中无所著。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我们的身体看起来是那样真实明确,实际上是无时不在变减的,我们对于身体的执着,往往使我们失去明察,如果能看到身心的虚妄,就不会起分别心,也不会执着了。  在《华严经》的“十行品”里也说:“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埴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

“不坚固身”正是我们的这个皮囊,它过去的已经坏灭,现在的在坏灭之中,将来必然也会坏灭。“坚固身”就是“圣身”和“清净身”,是那个我们把肉身还诸天地,尚存的那个真实的自我,一般人执着于肉身,因此难以体验不可见及的真身、常身、空身、慧身、金刚不坏之身。

如何来看待我们变化的肉身,才能趋入真谛呢?佛陀教我们要常做“四念住”,就是把心念集中在四件事情的观照上,一是观身不净,二是观受是苦,三是观心无常,四是观法无我。身、受、心、法虽然有所不同,仍是相通的,可以说是“四境合缘”,以身体来说,身体既是不净,也是苦痛、又是无常,更是无我的。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如是观察,就可以趋入善根、趋入苦、集、灭、道的四圣谛。

我们的身体犹如飞花落叶,转眼成泥,融化于天地之间,可叹息的是我们常见于花叶的旋舞,反而少见树木埋在土中的根本,修习禅道的人就是要善观于相,在飞花落叶之中不沉不没,在肉身坏减的进程中不动不摇,如实地观察根本实相。

因此,禅宗的祖师常举公案叫学人参:“念佛是谁?”“打坐是谁?”“无明烦恼者是谁?”若能参详出那个“谁”,佛性也就呼之欲出了。

最近又要换季,在整理冬装的时候,发现比去年胖了一些,有的衣服又不能穿了,想到不知道要不要减肥来穿这些衣服,心里不禁感慨,我们的身体也是年年在更换的衣服,只是一般人不能见及罢了。

唉唉!假如我在路上突然遇到了十岁时的自己,恐怕也会错身而过,认不出自己了。

喝!哪一个是学人自己?参!

P3-6

序言

禅三味

最单纯的表示

你总是叫我

“吃茶去!”

我说,已吃茶了

“那就去洗钵吧!”

我们每天都在祈求

祈求在极乐世界化生

你总是说

“你们都去极乐世界吧!

我只是希望做山下的那头水牛。”

我们清晨都在烧香

看香烟飘向天际

你总是说

“你们都随香升天吧!

我只愿做那只香炉

承担香灰和热情。”

初学禅时,我对赵州从谂禅师特别倾心。

那种倾心,不是言语能形容的,只有在吃茶、喝粥、洗钵等种种生活的小事上,会心一笑。

在赵州禅师的眼中,一切的生活都是神圣的,并没有一种“圣”的状态会超过喝茶吃饭。

因为这样,赵州使人的眼界大开,从前在森严的佛教行者眼中的“离佛离魔”字,即是佛说。

即使是蹲在路旁的小狗,和长在庭前的柏树子,也都充满了佛法的启示呀!

我喜欢赵州和他的老师南泉普愿的对话。

赵州:“如何是道?”

南泉:“平常心是道!”

赵州:“还可趣向否?”

南泉:“拟向即乖?”

意思是,只要保有平常心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道的显现,但只要落入思维,就错了!

“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禅”之一字,就是“单纯的表示”,是在生活琐事里,不失去那个“单纯”,那个“初心”!

我早期写佛法文学,就是跨越了那个鸿沟,以单纯的心来面向世界,佛法是无边的,所以创作也是无边。

常有心开意解的时刻,也只是平常心看待,正如赵州老子说的“随缘任性,笑傲浮生。”

因为太喜欢赵州了,我曾多次到河北“赵州观音院”(现更名为“柏林禅寺”)去礼拜赵州塔,并在禅寺里喝茶。

我还带回来一盒用禅寺庭前的千年柏树制成的香,每次燃香一枝,总有满满的感动,想到赵州写的“十二时歌”中有两句:

“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

有血有泪、有情有感的不只是文学,佛法里也是这样!

路就展向两头了

母亲

这次我离开您

路就展向两头了

天涯依依

孩儿不得不去

自从听了《金刚经》

我的心里长出一对金翅

一直在澎湃拍动

我要去找那个讲经的人

唯有他

能解除人生的困惑

母亲

我已找好照顾您的人

也留了资产和粮食

如果还有缘

我会回到您的身边

孩子

别哭!别哭!

眼泪是珍珠

一人得道

九族升天

你放心地去吧!

你放心地去吧

踏开尘世的路

解开古今的愁

别哭!别哭!

眼泪是珍珠

铅泪结

如珠颗颗圆

移时验

不曾一颗真

昔时,读六祖慧能的故事,最令我纠结的是,他毅然拜别母亲,从广东走路去湖南朝五祖的故事。

一个不识字的孤儿,砍柴奉养寡母,却在一夕之间听到人诵《金刚经》,当场开悟,只好放下母亲去向五祖学习,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又隐含多沉重的血泪呀!

经典里对道诀别的一幕,并未多作描写,但我每一思及,就感到心痛无言,想起自己十五岁时,拜别母亲的情景。

在五十年代,交通不便,一说离别,就是三年五载,而且没有手机、没有电话,一个月收到一封家书,已是奢侈的事了。更何况是六祖的年代,一说离别,就是诀别,天涯漫漫,再也没有相见之期。

慧能深爱母亲,却不能不走,当他毅然转身,那不是华丽转身,而是悲怆转身,一步一步,走向那不可知的境界。

慧能回到广东,已经是二十年后的事了。  一条路,真的转向两头了。

禅行者,就是革命家,它革命的对象是自己的心,自己的习气。

作家又何尝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告别从前的文章,每一本书都是在创造改革从前的书。

如是如是,一步一步走向不可知的境界。

法堂与佛殿

“谁有看见我的锄头?”

百丈禅师追问徒弟

他有三千徒弟

竟无人知道

“谁有看见我的锄头?”

今天早晨他要锄地的时候

才发现方丈室里他的锄头不见了

“师父!用斋了!”

中午首座弟子来请用斋

“我今天不吃!”

“师父!您日中一食,怎能不吃?”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能违背几十年创下的规矩!”

弟子只好找来百丈的锄头

“师父,下回不敢了,您先用斋吧!”

百丈禅师九十三岁的时候,弟子怕他做工太累,藏起了他的锄头,结果,禅师绝食抗议,弟子不得不交还锄头。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立下了规矩,他终身奉行,到死前的最后一天。

这真是一段美丽的公案。

百丈怀海对禅的伟大贡献,其一,是他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生活与修禅做了最紧密的联结,创造了“农禅”的传统,使得禅宗在历史上的多次法难中,得以传承宗派。

其二,是百丈特别重视“自由”,他认为解脱的究竟就是“自由”,佛的本质也正是“自由”。

“使得四大风水自由,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

“自古至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佛只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

“只如今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

我们因此可以得到重要的体会:若是在欲望、生活、修行、心念有更多的自由,更少的束缚,就更近于佛了。

其三,是百丈创立了《业林清规》,定下了山居禅众的寺院与生活模式,遍及衣食住行,影响达千年之久,至今仍为后世山内依循。

他特别强调禅宗的寺院应该与律宗、净土宗不同,应该“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只设立打坐修行之所,而不建造供养佛菩萨等偶像的场所。

百丈的理想,是把佛教的外在信仰彻底转为内在的修持。

我在习禅和写作的时候,就受到百丈怀海禅师的启发,要持续不断地工作与创作,保有内心的自由,重视内在的修持而不执着外在的表象。

百丈禅师九十三岁了,还拿锄头耕种;我写作四十几年了,每天还在稿纸上耕种,并非土地中有什么玄旨,也不是稿纸上有什么弦音,只是在行动中更贴近自己的心。

凡有触动,皆有禅意,皆有欢喜。

最近,时代文艺出版社编了一册选集,书名为《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请我写一篇新序,我想到几则感动我的禅宗故事,作为序言。

生活中无不是禅的道场,凡有触动,皆有禅意,有禅意的地方就有欢喜,一路创新,就有不可知的消息了。

杯清玄

2015年春天

于台北双溪清淳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