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发源于蜀中,“羌煮貊炙”,羌煮当为肇端,今之火锅即羌煮现代版。蜀人依岷江降至成都后,始有川菜。《华阳国志》谓蜀人“尚滋味,好辛香”。
岷江冲积扇形成的川西平原,为蜀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材,所缺唯海鲜,陆上所产则应有尽有,且质地上乘,秦人誉为天府之国。至唐,成都与扬州鼎立天下,有“扬一益二”之说。
蜀人所食,滋味而外并重辛香——早在中国出现海椒之前,就有嗜辣的口味了。海椒原产中南美洲,15世纪传人欧洲,明末始见于中国(文字记载首见高濂《遵生八笺》)。
晋人左思《蜀都赋》有句“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这是汉武使臣唐蒙的调查报告:川西临邛的竹杖远销到了今之阿富汗;而蜀中蒟酱已在岭南大受欢迎。
蒟酱,以胡椒科植物蒌叶果制成,色黑,味辛辣。这便是当时的香辣酱。
秦人灭蜀后,“天府之国”历经中原无数次劫掠,尤其是张献忠灭绝性屠杀,蜀人几至无存,四川成为移民大省。然而尚滋味,好辛香的习俗得以传承下来,尤以五方杂处的成都最为显著。
川菜之珍,首推百姓家食。民间制菜,调味手法独特,味型变化多端,其中鱼香、怪味、荔枝、椒麻、煳辣、姜汁等味,皆其他菜系所无,因而川厨自诩“百菜百味,一菜一格”。而其所取食材,大抵普通、价廉之物。所以蜀中美馔美味,多为全民共享,此点最是难能可贵。
川菜中若以品位论高下,则馆菜(面向社会大众的饭馆、酒店菜品)如像红油鸡块、魔芋烧鸭、蒜泥白肉、豆瓣鱼之类为其典型。
往上是公馆菜,即富贵人家、官僚名流家食,又略高一筹。远至相如文君当垆卖酒时的菜肴,直至杨升庵、李调元所力荐,林山腴、李劫人所嗜食,都可以归入公馆菜之列。
林冰骨家厨做回锅肉,民国省长邓锡侯闻听后即派家人持饭盒前往讨要,足见烹制之精。
然而,味道绵长的家常菜——纯正家居经典菜品,才是川菜最高境界。
由于川菜强烈的民本因素,致使它的烹法简单明了,无非小煎小炒、干煸干烧;蒸、炖、腌、拌助之。其间绝无喷点法国红酒炆一炆、抹点鱼露爊一爊之类花头。
急火短炒,那就是不过油、不换锅,调料现兑,火功勺功全在手上,几十秒钟成菜,可谓瞬间艺术。
欲知川菜,不论何时何地,不看他“川味正宗”“成都名厨”招贴,堂上落座,先点个肝腰合炒、鱼香肉丝,顷刻便知厨下路子正与不正。
要是鱼香肉丝中居然吃不出泡海椒茸,肝腰合炒看不见片与花的刀口刀面、老嫩失当、蒜葱姜入的是小料子,那定是草台班子无疑——厨子是在野鸡培训班学了两月结业,自己在杂货摊买一顶一尺高的大厨帽子戴上,就开始行走江湖了。
现今全国到处都有“川厨大师”主理的饭馆,记得甚至在新疆喀什附近,都见到过“成都正宗川菜馆”……
川菜精髓,是在四川百姓餐桌上,这是无法移植的主要原因。几千年前中原就知道最好的姜在蜀中,《吕氏春秋·本味》引伊尹说商王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阳朴在蜀郡。连曹操也知道,光有鱼,没有蜀姜来烹也枉然(见《方术传》)。
可见味不离乡土。
八年抗战,教授闻人纷纷避至西南后方,一旦与川菜相遇,便终生不忘,常常梦回柴门,再品川味。如上海何满子、北京吴祖光之流,莫不如是。他们的思蜀,与千百年来所有曾经入蜀的游子一样,终生难弃。宋陆游归山阴故土后,作《思蜀》寄情:
老子馋堪笑,珍盘忆少城。
流匙抄薏饭,加糁啜巢羹。
栮美倾筠笼,茶香出土铛。
西郊有旧隐,何日返柴荆。
P27-30
听他谈吃,比真吃更有昧,还能唤起食欲,使我愈听愈饿。
——流沙河(诗人,著名学者)
这是一部所有知昧的中国人,以及仝世界所有爱好中国美食的女士们、先生们都应该读的书。
——黎鸣(当代著名哲学家)
书崇先生不仅是一流的性学家,还是一流的美食家。读他的《人间味道》真是一种享受。
——阮芳赋(世界知名性学家,美国性学科学院奠基院士)
书崇谈美食的这部书,不仅把“舌尖上”的人生享受用滋滋美味具体呈现,他的一手好美文也真让读者流连不已,我是把《人间味道》当作梁实秋《雅舍谈吃》之升级版来品咂的。
——龚明德(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读书界闻人)
友人李书崇写了一部奇书——《人间味道》,禁不住想要趁机说上几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实际上这句话不应该是孤立的,照老子《道德经》的理论,还必须联缀两句话:“民以性为地”和“民以色为人”。古人说:“食、色,性也”,通常人们只理解为人之性是食和色,其实这是不通老子。实际上,应读为(人者),“食、色、性(三全齐备)也”。
世间万物之道,均在“天、地、人”三道之间,而于“人”自身,就有“天道之食”,“地道之性”和“人道之色”。关于“色”,应该按照释家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之“色”来理解。说白了,“色”,即是指一切万事万物的“现象”,而所谓的“色界”即是所有万事万物的“现象界”。上面这些话,虽不必过于拘泥,但确实都是我内心所思。
因为我在猜想,书崇先生今日有《人间味道》之著,是否接下去后面还会有《性道通地》和《色道通人》?果真如此,那就真值得额首称庆了。因为,书崇兄无论在“食、色、性”哪一方面,都堪称当今非常了不起的通人。即是说,在我眼里,书崇兄既是美食家,也是美性家,自然就更是美色家了。说是“美性家”,书崇先生是正经的性学家,已有数部专著问世,且领衔翻译了当代著名的《性学总览》巨著。至于“美色家”,其实就是书崇兄中国文学作家的本色。人世间兼有如此“三家”者,确实非常罕见,应该说是稀少之又稀少。正是因此,书崇先生如果不在这“三界”留下相应的著述,将来就一定会成为人间一件大大的憾事。所以望书崇兄务必深思一下这个诉求,并践行之,实现之。
谈到美食,我的美食家朋友还真是不少,而且几乎全都是当今中国相当了不起的艺术大家,例如盛中国、濑田裕子夫妇——中国的音乐艺术大家;汤立、崔红夫妇——中国国画艺术大家;李书崇、周晓玲夫妇自不必说,是中国的文学艺术大家……此外,当今中国还有对始终令我钦佩不已的生活艺术大家:孙雅臣、王丽夫妇,他们不断的义举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不掺假的慈善使者……所有这些艺术大家,都曾在他们的家里飨我以美食,待我以清茗,令我深深难忘。盛中国先生广为人知的身份当然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艺术大师,然而他同时也是中国美食家协会副主席!当然,最令我不能忘怀的自然还是今天特别说到的书崇兄了。他不仅仅是美食家,也是美食烹饪高手、少有的文化理论家。正是因此,《人间味道》才会横空出世。
读完《人间味道》,我愿以一名哲学学者的身份告诉同仁与朋友:这是一部所有知味的中国人、以及全世界所有爱好中国美食的女士们、先生们都应该读的书。
李书崇著的《人间味道》是著名文化学者李书崇先生耗数年之功完成的一部美食笔记。详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作为一位生长于成都的美食家,作者目光不仅局限于川菜一隅,而是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有史料有观点,有逸闻有亲历;将以食为天的东方民族精神挥写得淋漓尽致。本书为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感受美食魅力、领略美食家风采提供了一个上佳范本。
李书崇著的《人间味道》一本书品完百菜千肴,一本书通晓美食文化。一堂足可传家中华美食文化课。美食、美馔、美器,色香味俱在。吃出文化,活出精致。本书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有史料有观点,有逸闻有亲历,将食之道上升为天之道,将中馈上升为家国,将以食为天的东方民族精神挥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