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曾使国宝多次遭受劫难,有的甚至因此而毁灭。王文锋编著的《末代皇帝溥仪与国宝》通过史实、史料和大量图片,详细记述了溥仪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1925年在日本警察的护送偷潜到天津、1932年4月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等时段出于不同目的而滥赏、偷运、出卖、变卖国宝的罪恶行径。同时,赞颂了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宝而付出的努力。
| 书名 | 末代皇帝溥仪与国宝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王文锋 |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末代皇帝溥仪,曾使国宝多次遭受劫难,有的甚至因此而毁灭。王文锋编著的《末代皇帝溥仪与国宝》通过史实、史料和大量图片,详细记述了溥仪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1925年在日本警察的护送偷潜到天津、1932年4月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等时段出于不同目的而滥赏、偷运、出卖、变卖国宝的罪恶行径。同时,赞颂了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宝而付出的努力。 内容推荐 末代皇帝溥仪盗运故宫国宝是一场空前的历史浩劫,围绕盗宝、运宝、藏宝、抢宝、毁宝和收宝等过程至今仍有许多传奇与难解之谜。王文锋编著的《末代皇帝溥仪与国宝》通过尚未披露的珍贵原始史料,讲述了一件件国宝背后辛酸、曲折、离奇、痛定思痛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这批国宝的历史命运。 目录 第一章 盗运国宝的末代皇帝 一、少年天子的出洋梦 二、以赏溥杰为名,先从善本书下手 三、监守自盗,法书名画偷运出宫 四、建福宫大火的因由及影响 五、溥仪被逐出紫禁城 第二章 藏宝散宝的天津寓公 一、国宝秘运天津 二、国宝的散佚 三、潜行出津 第三章 傀儡皇帝的宫中珍宝 一、傀儡登场 二、前宫后殿的伪满皇宫 三、天津国宝秘入伪满皇宫 第四章 国宝大劫难 一、树倒猢狲散 二、宫中国宝的厄运 三、劫后余生的善本书 四、国宝在大栗子的散佚和收缴 第五章 异国战俘的珍宝 一、溥仪被俘的准确时间 二、溥仪被俘的原因 三、为保命请求留居苏联 四、藏宝、献宝与毁宝 五、移交回国时的珍宝 第六章 国宝的征收与回归 一、国宝成了“东北货” 二、张伯驹与散佚的国宝 三、张大千与《韩熙载夜宴图》 四、郑洞国的收宝与献宝 五、政府的收缴与征购 六、博物馆的征集与收藏 七、拍卖会上的国宝 八、御用珍宝的回归 九、《清明上河图》回归之谜 附录 溥仪赏溥杰宫中古籍及书画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盗运国宝的末代皇帝 溥仪想要出国留学的想法刚一露头,就受到了家族成员以及遗老遗少们的极力反对。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是:皇帝出国就等于单方面擅自废止中华民国的《清室优待条件》。其实,他们竭力反对的深层次原因是只要“宣统皇帝”仍旧留在紫禁城,《清室优待条件》就有继续维持下去的可能,他们的俸禄亦可照旧发放,仍旧会过着王公大臣的奢侈生活,这才是他们潜在的“如意算盘”。 遗老遗少们的极力反对并没有打消溥仪的出国念头,溥仪还是要圆他的留洋梦,只不过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做好准备,徐为后图”。 唯独赞成并支持溥仪出国留学的就是他的“御弟”溥杰。他不但十分支持溥仪的出洋之举,还建议溥仪要马上进行必要的准备,同时表示要和溥仪一道出国留学的决心:“对我来说,我是伴读,我和溥仪的思想一样,想到外国去看看。紫禁城的生活太刻板、太单调了。我也想到英国去。英国人彬彬有礼,有绅士风度,从庄士敦先生身上就能看得出来。英国人肚量大,虽然并吞了印度,但印度的公侯依然存在,凭这一点,就足够我学习的。到外国去读书是要花钱的,没有钱怎么办?就往外拿东西。” 这里所说的“东西”绝非一般的物品,亦非金银财宝,而是历代流传下来的法书名画等稀世之宝。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紫禁城内保留了溥仪的小朝廷。那些攫取了胜利果实的北洋政客和军阀们,全部都是清王朝豢养起来的旧臣,对“小朝廷”有故主之恩,他们对明清两朝以来宫中积累的上万件书画珍品,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制定了保护性的政策。宫中的书画珍品原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无疑是属于全国人民所有的,任何人不得私有,这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道理。殊不知那时的政客和军阀们,只顾争权夺利,无暇管这号“闲事”;再由于他们为了报答曾经受过的“君恩深重”,又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正式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的条文,把紫禁城内外财物包括所有珍贵文物在内,都当作了合法的私产,得到“特别保护”。这样一来,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全民的精神财富,即使帝制已被取消,依然被用条文固定下来,仍属于爱新觉罗氏一姓的私有物。 正因为有民国政府的明文规定,对逊清皇室占有的一切予以承认,他们才有恃无恐,于是照常摆出从前“主子”的派头,对宫中财物任意处理,不受其他方面的限制。溥仪及其身边的人,早已认定珍贵文物本来就是“小朝廷”的私产,可以随意赏赐。溥杰在谈到筹备出洋经费时,提到的是由宫里“往外拿东西”,一个“拿”字含意深刻,非偷亦非盗,自己家里的东西可以随意更换存放的地点,如此一来,偷盗国宝的行径也就合情合理了。 虽然溥仪最终未能实现他出国留洋的梦想,但为了筹备出洋费用,却开始了以赏赐溥杰为名盗运宫中国宝的罪恶行动。 二、以赏溥杰为名,先从善本书下手 在紫禁城的小朝廷中,溥仪优哉游哉地过着关门皇帝的生活,但在出国留洋梦想的牵引下,他开始了监守自盗的行径。 有了《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溥仪错误地满以为可以“理直气壮”地在他的小天地内为所欲为,独自称尊。但是,毕竟做贼心虚,不敢公然将紫禁城所珍藏的国宝毫无顾忌地公开持往宫廷之外,于是便挖空心思地要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既要将宫中宝物盗出宫外,又不至于露出马脚。采取的是以“赏赐”溥杰为名的手法,使得盗运国宝的行径披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恰值此时溥杰在宫中“伴读”,每天均要出入紫禁城,为他们的盗运之举提供了作案的方便条件。 何谓“伴读”?就是到宫中陪溥仪读书。 溥仪从六岁起就开始在宫中的毓庆宫读书,这里是光绪皇帝小时候念书的地方,两间的大书房内,读书的就溥仪一个人。那些经过严格挑选的帝师们,都是清王朝的著名遗老:有清末状元,有大学士,还有双榜进士,他们的共同特点十分明显,均为封建宗法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封建统治观念的卫道士、复辟清王朝的顽固派。他们通过十三经、《朱子家训》《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大清开国方略》等封建教材,向刚刚接受启蒙教育的溥仪,成套地灌输封建帝王思想,传授封建帝王所必备的本领。可是,童心日盛的小皇帝此时还不能理解这几位年逾古稀的老朽之人的一番忠心,所以是读书不足、玩耍有余,经常来一些小恶作剧。 清末著名文人帝师徐坊的长眉毛就被溥仪冷不防地拔掉过。梁鼎芬的肚子不舒服,双手捂腹向溥仪说:“臣下要告外,臣要告外(上厕所)。”溥仪明知故问:“什么是告外?”梁老先生越是急不可耐,溥仪越加紧追问。最后,老先生在“外既未成,内实皆急”的情况下,将屎尿拉了满裤裆。7-8 序言 提及溥仪与国宝这个话题,我是九曲回肠、心痛不已。因为作为溥仪的堂侄,也就是《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溥仪所说的“小固”,我在伪满皇宫中待了八年,而伴随在溥仪身边则长达二十年。当年,在伪满皇宫我曾见到过一些存放在小白楼中的法书名画,真是琳琅满目、精美绝伦。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这些文物精品,就是国宝,是文物中的精华,是世间的无价之宝,是不可再造的民族智慧和科技结晶。 但末代皇帝溥仪从紫禁城中把这些国宝盗运出来,几经辗转,收藏在了伪满皇宫。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及伪满洲国垮台时,溥仪仓皇出逃之前,带着我们挑选了一小部分珍贵字画,带到了通化的大栗子。剩余的绝大部分国宝在伪满皇宫中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历史浩劫,散佚殆尽。这是中华文化的大劫难,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在大栗子和伪满皇宫散佚的国宝,有多少流传着,收藏在哪里,又有多少不知所踪,或被毁坏。通过各种渠道我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这方面的情况,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直至看到了王文锋先生所著的《末代皇帝溥仪与国宝》一书,才对此有了全面和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消除了我心中的疑惑和牵念。 在溥仪携带的国宝散佚的这场空前的历史浩劫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待解之谜。例如,溥仪从北京故宫中盗取国宝的原因、盗运的准确数量及种类、盗运的手段,以及是采取什么形式秘运到天津的,又是怎样运到了长春伪满皇宫的;1945年伪满政权垮台溥仪出逃后,留在伪满皇宫小白楼的国宝又是怎样被宫中的禁卫军、近卫军抢掠一空的;溥仪从伪满皇宫仓皇出逃到大栗子,究竟带走了多少国宝,有哪些品类,国宝在大栗子是如何散佚的,是哪支部队执行了追缴溥仪一行所带国宝的任务,他们缴获国宝后又是怎样交接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和博物馆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追缴这些国宝,国宝又是怎样回归的,回归到哪里了,数量有多少……这些历史之谜,有待《末代皇帝溥仪与国宝》一书破解。 这是一部以溥仪及其盗运出故宫散佚书画、珍宝为研究对象,集历史、宫廷、文物研究于一身的著述,披露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推动社会各界对故宫散佚书画的关注和寻访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书按照历史进程,以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溥仪的活动为经,以盗宝、运宝、藏宝、抢宝、毁宝、收宝为纬,见人见物,以物系事,以物系人,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兼顾。 作者和我相交多年。记得那还是在1982年,我当时在北京日坛公园的中国艺苑,王文锋先生为了复原伪满皇宫找到了我,了解当年的历史情况。从此,我们就开始了三十多年的交往,从未中断,相知甚深,诚为难得。 作者长期就职于伪满皇宫博物院,在伪满皇宫历史和溥仪研究等方面造诣颇深,功底厚重,见解独到,是这些方面的知名学者。缘于此,方完成了这部力作,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其心可嘉,其诚可感,其意堪谢,撰此小序以为贺。 2015年3月 后记 溥仪与国宝这个课题的研究,我已关注多年,并已动笔撰写,相继草就了一些此方面的内容。但总觉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欠缺,故在资料查阅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在国家档案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抚顺战犯管理所、临江市政协、大栗子铁矿等处,得到了一些较为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多次采访了历史见证人和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如跟随溥仪二十年的溥仪的侄子毓蟾、溥仪的亲信随侍李国雄,查阅了伪满时期为溥仪管理国宝的严桐江的档案,这均为此书的撰写奠定了翔实、可靠、准确而又鲜为人知的资料基础。 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回忆文章也披露了一些,艺术品拍卖中也屡屡出现溥仪盗出的国宝。这些也是我参考的一个方面,同时也采用了经本人考证后认为可信无误的相关资料。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主要在于: 第一,溥仪与国宝的史实告诉我们,每一件稀世之宝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传奇故事和一个民族多灾多难的悲痛历史。这些文物,虽然在中国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文物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一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但每一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科技分量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第二,溥仪与国宝的史实告诉我们,一个宫殿及宫殿中的奇珍异宝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几百年的风云变幻。如今,溥仪从故宫盗运的国宝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或辛酸或离奇或曲折的经历。它们的命运轨迹标示着一个国家几个朝代国运兴衰的历史足迹。 第三,溥仪与国宝的史实警示我们,文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弱必生乱,国弱必受欺,国弱文物也必有劫难。这是一个中国百年屈辱的缩影。 第四,溥仪与国宝的史实增强并促进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知识普及,启迪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忘国宝屈辱史,激励后人报国心。 在此,谨向为本书题写书名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段成桂先生,为本书作序的90多岁高龄的爱新觉罗·毓蟾先生,以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李立夫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王文锋 2015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