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彩调 载歌载舞喜闻乐见
彩调起源于桂北农村的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桂林地方艺术中最受草根民众喜闻乐见。彩调艺人以桂林为中心收徒传艺并向南传播,使彩调艺术遍及八桂大地。彩调艺人一代代扎根乡村,为乡村的婚礼、寿喜、节庆等民俗活动增添热闹气氛。据《荔浦县志》记载,“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赛龙灯,嬉戏以为乐”。
在桂林这片深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骆越文化影响的土地上,彩调唱腔吸收了明清俗曲、江浙民歌等外来腔曲,与当地民间俚曲、山歌小调紧密结合,曲目极为丰富。同一曲调,可根据行当、人物角色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灵活地进行“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丰富了唱腔的艺术表现力。在唱、念上运用地道纯正的桂林话进行表演,体现出桂林地方特色。乡村的舞台虽然简陋,但演员的演出却一丝不苟,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身段吸引了许多彩调爱好者。今天的桂林,彩调队遍及城乡,无论在“两江四湖”还是田野乡间,都可以听到轻松快乐的彩调旋律。
彩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彩调剧本的内容极其丰富,从这些源于生活的口传剧本中,我们能窥见人间百态、市井万象、道德伦理和历史记忆。
彩调架起了民族沟通的桥梁。在桂林的壮、瑶、苗、侗等民族村寨,都有唱彩调、演彩调的习俗。每当节日,《王三打鸟》《三看亲》《王二报喜》《三子学艺》等传统剧目轮番上演。扇花舞动,唱词诙谐,将人们带入快乐的海洋。
彩调也是宣传桂林的有效载体。20世纪60年代初,彩调剧《刘三姐》四进中南海为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演出,随后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巡演长达两年,总计演出500多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彩调热,在新中国的戏剧史上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广西文场幽雅婉转兼容并蓄
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或“文唱”,在桂北地区十分流行。《平乐县志》(1937年修)记载:“城乡中,常有音乐家组织小团体列坐而鼓及弹唱,日耍玩子,亦曰耍坐场,其合作管弦无锣鼓参加,而清唱曲调者日文场;其全副锣鼓与管弦杂奏而高唱戏者日武场。”
文场的形成是桂林文化兼容并蓄的缩影。作为移民文化交汇之地,江南俗曲、湖湘小调、广府粤曲随着官员、商人、移民的脚步来到桂林,在漓江两岸传唱。这些民间小调逐步与桂林一带的方言相融合,至清末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广西文场。文场吸取了多种艺术的精华,以优美、含蓄、细腻、典雅而著称,享有“曲艺宝库中一颗明珠”的美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场音乐,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文场戏的剧目一部分是从成套或单折清唱剧曲目中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是改编移植或创作的。题材多以才子佳人为多,兼有神话故事,伦理道德,世俗民情等。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文场戏进行了艺术加工,编演过不少现代戏剧目,如《双报喜》《新媳妇》《铜锣记》《赶渡》等。文场戏最有影响的剧目是移植改编的《西厢记》和《王老虎抢亲》,连续公演50场以上。
过去,文场曾是盲艺人赖以谋生的技艺。他们多由四至七人组成“玩子”班,或受雇到举办庆典丧仪的人家演唱,或拉着胡琴走街串巷应邀卖唱(俗称唱“排街”)。一些业余爱好者则自由组成“玩子馆”“文场社”“文场研究社”等,多在闲暇之际吹奏弹唱,借以消遣娱乐。
今天,广西文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许多曲目获得国家级大奖,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P160-162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关,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作为桂林的子民,每当听到贺敬之的这首《桂林山水歌》,我们便激情澎湃,沉醉不已。
桂林不仅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美丽山水所孕育出的厚重文化。正是怀着对桂林这份深沉的爱,我和本书的各位编委老师一拍即合,不辞劳苦,完成了全书的编著工作。在即将付印之际,回想本书从提议到定稿的历历往事,我感慨万千。
非常感谢各位撰稿人。他们在自身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抽出时间悉心撰写,而且不惮其烦,反复增删润色,使书稿丰富而生动,实现了“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预期。
还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相关领导和责任编辑,他们严谨而出色的工作,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走近桂林文化城》一书共有八个章节,名城篇主要由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执笔,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编审唐基苏修改;文物篇主要由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周有光院长撰写;石刻篇主要由桂海碑林博物馆曾燕娟馆长撰写;藩王篇主要由靖江王陵博物馆曾祥忠副馆长撰写;文艺篇主要由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原馆长苏韶芬撰写;人物篇和国际篇主要由广西师范大学谢婷婷老师撰写;现代篇主要由桂林市文物局阳引副研究员撰写。桂林市群众艺术馆衡建军老师和相关单位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照片和文案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特别感谢我的同事白进东同志,他自始至终参与了本书的谋篇、整合、润色、编校等全过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性工作。
本书的问世是一项集体性工作成果,由我来总其成,是本人莫大的荣幸。限于我的学术素养、知识积累与写作功力,编定的书稿恐难孚众望,还请参与撰稿的诸位同仁谅解,也请各位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读者,多予批评赐教!
张执雪
二○一六年十二月
名城篇
人间仙境:五岭皆炎热 宜人独桂林
桥梁纽带:北国筑长城 岭南修灵渠
和谐家园:山水甲天下 乐园信可寻
文化传承:多元聚文脉 融合共摇篮
宜居之地: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
桂林建制:汉代初分郡 始安所得名
唐代桂州:武德池垣筑 独秀子城兴
宋城改建:城北开宗渠 水系定格局
西南会府:都会风物盛 声名动京师
抗元屠城:群峰相与望 誓死护城廓
广西建省:顺帝设广西 会府成首府
明城扩容:靖江藩广海 改水拓壕塘
历经战乱:三藩燃战火 抗拒太平军
人才辈出:科考创奇迹 文学立词宗
变法维新:先驱传新学 梦醒看中国
北伐前夜:中山提议案 统一作动员
血战湘江:惨烈昏天地 功昭日月光
文化抗战:名贤相与聚 救亡图国存
焦土抗战:军民铁血志 与城共存亡
对外开放:各国宾朋至 漓江天下知
天造城徽:水月梳虹影 象鼻吸清流
桂海香都:桂树花如锦 芬芳四季馨
古今名句:名人纷赞誉 山水显精神
保护漓江:中央作决策 伟人指江山
文物篇
史前明珠甑皮岩
稻作起源话晓锦
巧夺天工秦灵渠
越城岭下筑秦城
楚南名刹湘山寺
福寿之乡《百寿图》
明代古城永宁州
古建奇葩燕窝楼
三庙一馆出瑶乡
清官名村江头洲
富豪古村长岗岭
绝处逢生战湘江
天马山下将军第
桂林城中“总统府”
屡建奇功桂“八办”
国之瑰宝奇梅瓶
石刻篇
摩崖渊薮 山水文化的宝库
粤西佳刻 文书三绝的《舜庙碑》
调理养生 药效神奇的《养气汤方》
朝阳水月 各得其妙的《朝阳亭记》《复水月洞铭》
警戒仕子 痛揭贪腐的《五瘴说》
名士雅集 宝为神物的《石曼卿、范仲淹等饯叶道卿题名》
北宋党争 铭刻史实的《元韦占党籍》
洒脱飘逸 高跨千古的《米芾自画像》
山水名城 留存史迹的《静江府城池图》
超凡脱俗 胡貌梵像的《十六尊者像》
一日之隐 游山避寿的《隐山铭》
错彩镂金 吟颂托怀的《五君咏》
藩王篇
废邸今昔
兆域遗冢
洪武封藩
追溯始祖
守谦废爵
赞仪复国
兄弟相讦
宗藩雅集
宫闱殇情
叔侄争位
藩国末日
文艺篇
文献典籍 承载厚重传递文明
桂林山水画 生态原型匠心独运
杉湖十子 雅集湖畔行吟唱和
岭西五家 造诣深厚重振桐城
临桂词派 光辉夺目闪耀文坛
传统桂剧 技艺精湛细腻传神
桂林彩调 载歌载舞喜闻乐见
广西文场 幽雅婉转兼容并蓄
桂林渔鼓 扎根乡土活态传承
群文活动 气氛热烈卓具特色
文化节庆 蕴含浓郁五彩斑斓
人物篇
史 禄:开凿灵渠 沟通南北
颜延之:始安郡中问疾苦 独秀峰下倡读书
李靖:平定岭南域 修建桂林城
李昌蠖:删芜蛮荒 兴学倡德
李 渤:正直为官 造福百姓
李商隐:怀才不遇 沉沦下僚
曹 邺:读书岩下赋诗 丹心犹系国事
赵观文:名实相符 艺文俱美
周 渭:百代相传周御史 千秋怀念古乡贤
王祖道:开边建邑 谋为政功
范成大:整饬吏治 博物纵横
张 械:兴文治武功 得贤名远播
王正功:美誉桂林 流传天下
蒋 冕:直言进谏 正色立朝
吕调阳:做人朴实诚信 学问务实致用
石 涛:下笔泣鬼神 一生漓湘情
陈宏谋:岭南大儒 正统精英
陈继昌:“三元及第” 千古流芳
唐景崧:支持变法 改革桂剧
马君武:兴文化教育 为一代宗师
白鹏飞:学人楷模 高风亮节
李宗仁:光环耀身独厚朴 声名显赫非政客
白崇禧:得“战神”名号 以英雄自诩
梁漱溟:最后一位儒家 留情归葬故园
白先勇:沧桑台北人 花桥忆旧根
现代篇
绵延百年书香的桂林图书馆
“抗战戏剧文化圣地”广西省立艺术馆
列入中国建筑教科书的桂林展览馆
风景如画的桂林美术馆
焕发城市魅力的“两江四湖”工程
临桂新区的文化中心“一院两馆”
承载文化记忆的漓江出版社
构建书香世界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誉为“与上帝合作”的《印象·刘三姐》
中国农民书画第一村——临桂五通镇
国际篇
源远流长:越南与桂林
风云岁月:飞虎队在桂林
宾至如归:“地球村”阳朔西街
世界瞩目:各国元首游桂林
异口同声:世界名人赞桂林
后记
作为一个桂林人,我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也深爱这里的每一方土地。
2009年,本人有幸到桂林市文化行政部门工作。在对桂林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我常常产生这样一种感慨:相对于桂林秀美的自然风光,人们对桂林文化的认知还很不够,深厚的文化积淀被美轮关奂的桂林山水的光彩所遮盖,这也减弱了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人文魅力。
要让桂林的文化从其美丽的外衣下显露出来!当我和同事们讨论这一话题时,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但真正着手著书时却犯难了——这本书怎么写呢?
桂林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史前文明到现代社会,从古时名噪一方的“西南会府”到现今蜚声海内外的国际旅游胜地,桂林见证了华夏文明进步的全过程。另外,桂林建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自古以来,赞美桂林的诗文不计其数,记述桂林的典籍、分门别类的专著不胜枚举。我们这本书该如何将灿若星河的桂林文化介绍给读者呢?
编委们经过反复争论、商榷、妥协,最终将本书定位为:通俗但相对专业,系统而兼顾代表性。
真的很为难各位撰稿人,要让他们放下“学究”范儿演义桂林,甚至不顾严谨的科目类别来概述桂林文化,委实是学者所难为,但他们尽力了。
本书第一章“名城篇”,大体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对桂林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概述,意欲在最短的篇幅内,让读者对桂林的“前世今生”有基本了解。后七章则分类对桂林文化作介绍,各篇所选内容,皆为编者管见所及,无法涵盖全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章“文物篇”、第三章“石刻篇”、第四章“藩王篇”理应合为一篇,但因桂林的石刻文化和藩王文化之内涵十分丰富,若将其嵌入“文物篇”会使篇章结构严重失衡,故各单列一章,是为本书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最大的妥协。
若您读完此书,能对桂林这座旅游名城增加一份敬意,对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即不枉我等操劳。
本书是介绍桂林文化的一次尝试,加之编者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不妥之处,请见谅!
张执雪
2016年12月
张执雪主编的这本《走近桂林文化城》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名城篇”,大体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对桂林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概述,意欲在最短的篇幅内,让读者对桂林的“前世今生”有基本了解。后七章则分类对桂林文化作介绍,各篇所选内容,皆为编者管见所及,无法涵盖全部。
桂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迄今为止,桂林建城已有两千多年。自古以来,从不乏赞美桂林的诗词歌赋,记载桂林的典籍和专著也不胜枚举。张执雪主编的《走近桂林文化城》一书分为“名城篇”、“文物篇”、“石刻篇”、“藩王篇”、“文艺篇”、“人物篇”、“现代篇”、“国际篇”共八个篇章,内容涵盖了桂林的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桂林石刻文化和藩王文化,另外也设计桂林当地的文献典籍、文化发展以及在桂林这一片土地上挥洒热血的风流人物。“现代篇”和“国际篇”全面地介绍了近代桂林的文化发展和对外的交流往来,呈现给读者在山水之外的另一种桂林印象,让更多的人知道,桂林不仅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浓厚深沉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