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法案将银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最底层的银行,所谓乡镇银行,必须将储备金存放在本行的库房中,或将部分储备金存放在中间层的城市银行里。而城市银行,则要么将储备金存在本行库房,要么将部分储备金存在最高层的银行,即在纽约、芝加哥和圣路易斯这种“中央储备城市”里的银行。实际上,由于银行不想让资金闲置,便令储备金流人纽约。而纽约的银行也不想闲置资金,于是又将闲钱借给股市。因此,美国的银行体系建立在一个投机性的金字塔上。每当信贷供应不足时,整个链条反向循环,乡镇银行通过加急电报向存放他们储备金的城市银行要求收回贷款,后者再向纽约的银行收回贷款。这可能会引发股市的恐慌性抛售。格拉斯写道,该系统“助长了恐慌”,国家的闲置资金“纯为投机的目的涌人货币中心”。
这一问题很快变得明显起来。1873年,新时代开幕还不到10年,杰伊·库克的公司,就因在铁路债券上的过激投机行为而倒闭,并引发了一场历时六年的大萧条。作为体系缺陷的一个警示信号,流通中货币量急剧下降。甚至当经济恢复后,美国又出现了周期性的现金短缺,或称“通货紧缩”,利率飙升至100%。这一问题到秋季更加严重,因为这时农民进行农作物的收割需要现金,用于雇人、喂马、操作机器和采购运输。农业经济发展随季节周期变化,对货币的需求也受季节扰动,收割时节需要成捆的现金。城市和农村对货币需求的相对不平衡,导致周期性的现金短缺,却并没有一个中央银行的资金池来消除这个季节性问题。总之,该体系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始终不能产生足够的货币来适应市场交易的需要。
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是增加货币供给,但这带来了一个问题:“应由谁来供给货币,应供给什么样的货币?”尽管新的国民银行票据可作为通用货币,但实际上美国市场上竟然出现了七种不同的交换媒介*,流通数量各不相同。在格拉斯的早年生活(南北战争后的头几十年)中,各地的美国人就如何在这种金融混乱中建立秩序进行了激烈争辩。尤其是,货币供给除黄金外,是否还应通过一些其他类型的货币予以补充?包括“绿钞”——内战期间联邦政府发行纸币的通俗名称。因为缺乏金属或有形资产支撑,银行阶层普遍对绿钞感到厌恶。它们不过是张纸,一种“法令货币(正是今天的流通货币)”,对19世纪的银行家们而言,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亵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会决定,绿钞可兑换黄金,而想要加入货币交换行列中的人们改变了基调,建议货币供应量可通过以白银为支撑的货币来提升,白银产量比黄金更加丰富。但金本位的支持者认为,白银也是一样,只会让货币贬值;人们会从道义上反感,在经济上排斥。
金本位的捍卫者往往是债权人——资本家。他们不希望货币贬值,因为他们不希望收债时收回的是更便宜的金属货币。黄金比白银稀缺,因此更有价值。在19世纪70年代,世界许多地方已经和英国一样继续实行金本位制(同意用黄金支撑他们的货币)。1879年,美国也实行了金本位制。但国会试图安抚农民游说者,因此指示财政部按白银对黄金16:l的历史比例,铸造数量有限的银元。由于金银价格的差异,银制“美元”明显贬值,银行家们和共和党人都把白银看成为一种对价值的亵渎和稀释。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被称为“黄金民主党”总统,他于1884年当选,又于1892年再次当选,他代表华尔街和意见领袖发言时指出,如果美国实行了银本位,“我们就再也不能以一流国家自称”。
实际上,银行家们是正确的,金银复本位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因为人们会用较便宜的金属(此情形下是白银)来换取更贵的金属。但金本位也给美国人带来了许多问题。简而言之,黄金产量不足以支持货币供应。
货币短缺对不同的美国人影响不均,这造成了极大的分歧。托克维尔指出,美国农民与其说是农民,不如说更像小商贩,他们贷款购买种子和设备。当价格下跌时,则无法偿债。信贷在农场社区极其稀缺。《国民银行法案》明文禁止房地产贷款,这削弱了国民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实用性。现金甚至比信贷更稀缺,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堪萨斯州、密苏里州、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所发行钞票的总额比康涅狄格州的东海岸发行的钞票还要少。
P19-21
洛温斯坦所描述的故事,仍在今天的金融业中上演——中央集权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斗争、政治家和银行家之间的博弈、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冲突。
——《财富》
《美联储的诞生》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是它把那些发生在西奥多·罗斯福、威廉·塔夫脱以及伍德罗·威尔逊时代的故事,与今天的金融世界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福布斯》
《美联储的诞生》是一个关于美联储创立背后的人物与政治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
——本·伯南克(前美联储总负责人)
洛温斯坦在这本书中生动描绘了美联储的创立历程,这也和我们当今关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的辩论产生共鸣。华盛顿的政治家与银行家、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规则与自由裁量权、独立与问责制——一个世纪以前,这些矛盾便已经被巧妙地折中解决,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保罗·沃尔克(前美联储总负责人)
《美联储的诞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蕴含着对于当今的教训。罗杰·洛温斯坦是一个讲故事的大师。
——艾伦·布林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前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
随着中美政府、商务、学术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对美联储的分析和报道越来越多,信息不畅时期蒙在美联储上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渐揭开,一些阴谋论也得以澄清。但这些分析和报道经常是碎片化的、强调时效性的,可供全景地进行观察研究之用的历史性文献仍然比较稀缺。
罗杰·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热衷于研究美联储,对美联储的历史了如指掌,2015年10月他的著作《美联储的诞生》首次出版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洛温斯坦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是《华尔街日报》资深财经记者,负责《华尔街听闻》和《固有价值》的股票专栏。他也是红杉基金董事,2016年加入莱斯利大学董事会。他的父亲,已故的路易斯·洛温斯坦(Louis Lowenstein),是名律师,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经常写书著文批评美国金融业。洛温斯坦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出版了六本书,其中《拯救华尔街》《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等均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
与常见的分析美联储近二三十年货币政策或是简述美联储历史的书籍不同,《美联储的诞生》以美联储创建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对美联储从酝酿到最终诞生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从1858年开始到1913年圣诞节前夕达五十余年,时间跨度之久、历史资料之丰富、人物言论之鲜活,在已有的研究美联储的文献中极为罕见,非常珍贵。
一个世纪前,美国金融体系陈旧杂乱,几乎人人都想改革金融体系,但很难达成一致。最早的先驱是麦金利时代的财政部长莱曼·盖奇(Lyman Gage)。在高关税政策导致关税收入增加、同时因国内经济蒸蒸日上造成财政部大量财富盈余的情况下,他决定将财政部储备投入流通领域,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缓解秋季货币短缺的季节性周期问题。外来移民保罗·沃伯格(Paul Warburg)清楚地看到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他于1907年1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论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缺陷,并阐明了美国经济对中央银行的需求。与此同时,英国不再为美国的繁荣融资,导致1907年秋开始的美国大萧条。之后尼尔森·奥尔德里奇(Nelson Aldrich)的欧洲大陆考察之旅让他转变了自己的思想,从现行银行体系的支持者变成了改革者,1910年他策划安排了杰基尔岛的秘密会议,计划对银行体系进行彻底变革,会议最终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奥尔德里奇计划。奥尔德里奇计划的发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银行家们将改革的接力棒交到了政治家们的手中。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这位学者出身、思想先进的民主党候选人,更倾向于支持中央银行。威尔逊1912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的推动下,雄心勃勃的南部国会议员弗吉尼亚·卡特·格拉斯(Virginian Carter Glass)提出的格拉斯一欧文方案最终得以公布,在经过多方博弈和妥协下,在格拉斯一欧文方案的基础上,1913年12月23日,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最终得以成立,弥补了美国银行体系与欧洲发达的银行体系之间的差距,美国得以成为金融强国。美联储成立背后的美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史,由此完整而细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贯穿美联储成立始终的,是美国人对“集权”的恐惧。杰克逊的思想影响广泛而持久。如何与这种思想对抗以改变美国银行业的落后状态?书中的沃伯格、奥尔德里奇、威尔逊以及格拉斯们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我们可以看到,美联储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最后形成的联邦储备体系也是多方妥协的产物。当下我们看起来顺理成章、毋庸置疑的一些政策,历史上往往都经历过漫长地探索和反复。比如,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全球中央银行中享有盛名。早在美联储成立之初,《联邦储备法案》就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了美联储相对于政府的政策独立性。但在实际的演进和探索中,迫于某些历史时期政府、国会的压力和严峻的经济形势,美联储的独立性都曾受到过严重挑战,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困扰美国的“滞胀”,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美联储过度迎合政府、试图同时追求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而造成的恶果。
尽管涉及的文献、主题浩繁,但洛温斯坦的观点和线索却极其简单、清晰。今天,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大众与华尔街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一个世纪后,联邦政府的反对者,仍然充满反对美联储的情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美联储向最大的银行提供紧急援助时,美国人对“集权”的恐惧又卷土重来,并在全美蔓延。在缺乏制度制约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领导的更迭与情势的变迁,仍有可能让中央银行重回窠臼。就这个意义上讲,百年联储的变革仍任重道远。
总体说来,洛温斯坦的著作为我们研究美联储及其货币政策提供了很多新鲜、客观的观察视角。它提示我们,美联储的诞生都有着哪些历史的背景,可以帮我们避免生搬硬套的谬误,以及避免遗漏和忽视的风险。特别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工具创新也层出不穷,如何去评价这些创新的作用与价值,可能还需要借助更长的历史视野,而本书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参考。
借由这部译著的付梓,寄望我国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研究随着日益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成果更加丰硕。本书所涉及的文献资料浩繁,囿于译者水平,疏漏在所难免,还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习辉
2017年10月于北京
美元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础。作为发行美元的机构,美联储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其每一个调整都对国际金融体系影响深远。然而,1913年美联储诞生之前,美国甚至没有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对风险也毫无抵御能力,其经济实力只能算世界二流。随着美联储建立美元体系、完善美国金融政策,美国逐渐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心。实际上,美联储统一美国货币体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调控美元的联邦储备制度也是多方妥协的产物,这种妥协正是今天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的变化性和复杂性的根源。
罗杰·洛温斯坦著的《美联储的诞生》是以时间为顺序,对美联储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时间跨度之久、历史资料之丰富、人物言论之鲜活,在已有的研究美元和国家金融体系的文献中极为罕见、非常珍贵。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只有从美联储诞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美元的本质和逻辑。
翻开《美联储的诞生》,读懂美元的本质和逻辑,了解美国金融体系的崛起。
两任美联储总负责人推荐的美联储传记!
《巴菲特传》作者全新力作,《华尔街日报》《福布斯》《华盛顿邮报》《财富》《纽约时报》联袂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学会金融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主持翻译!
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金融大佬、风险投资者、500强CEO的案头书!
翻开罗杰·洛温斯坦著的《美联储的诞生》,读懂美元统治世界货币市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