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北泽著的《最后的契丹》是作者基于西夏王陵考古发现的史实编纂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以“分子考古学”的发展为背景,讲述了白教授与丹丹这对特殊“父女”之间从相互不理解到彼此理解敞开心扉的过程。随着故事一步步展开,养女丹丹的身世一步步被揭开,而结果也让白教授越来越吃惊……
| 书名 | 最后的契丹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孙北泽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北泽著的《最后的契丹》是作者基于西夏王陵考古发现的史实编纂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以“分子考古学”的发展为背景,讲述了白教授与丹丹这对特殊“父女”之间从相互不理解到彼此理解敞开心扉的过程。随着故事一步步展开,养女丹丹的身世一步步被揭开,而结果也让白教授越来越吃惊…… 内容推荐 孙北泽著的《最后的契丹》故事发生在“非典”那年,恐慌的氛围让城市变得安静,甚至有些压抑。考卉学家石教授的压抑心情,更多地来自女儿丹丹。他为父女间的交流感到苦恼,更伺况.他还向女儿隐藏着十几年的秘密…… 耶律大石进士及第后,在翰林院供职。踌躇满志的他奉旨护送成安公主远嫁西夏。这期间,他了解到公主的传奇家世和不平待遇,却没有料到自己和公主陷入到更大的阴谋之中…… 相隔千年的因缘际会、相隔数十年的人生感怀,她的身世之谜、最后契丹人的命运。超出了探究者的意料。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一 石教授又回身看了一眼三座坟冢。 他这一生似乎注定是与坟冢在一起的。想一想,所有他记挂的,差不多都已在墓地中了。这像是一个玩笑。如果仅就他的职业而言,的确是在与墓地打交道——他是名考古学专家。不过那只是挖掘,要是再加上身后他所掩埋的这些坟冢,对于他的生命就是一个完整的寓言了。 起先,孟子那句话他一直不能理解,“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何以死后的追思要胜过生前的爱护呢?如今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教诲。因为生前的种种,人们根本难以左右,唯有隔世的情怀,才可如此完整地堆砌保存。 不过,对于他还有一个例外。 远处礁石下,海边细碎的石滩上,丹丹在埋头搜捡着各式各样的小石子。她是这片肃杀寂寥的环境里唯一的点缀了。 已是清明时节,海岛似乎刚刚从冬眠中苏醒。海水沉重徐缓地拍击海岸,好似刚解冻不久;林木可以称作郁郁葱葱,却又显得无精打采,在海风的吹摆下沉静内敛,毫无春日成长中的喧嚣张扬。海岛距离位于城市中心的港口只有半小时航程,然而它却安静萧瑟许多,本是旅游度假地的它,今年因为南方盛传的疫情,让游客减少了不少,更显得清静了。 立在山路边的林地防火告示牌刚刚换了新的,那上面的落款时间是:2003年3月。 老余正蹲坐在告示牌下等着石教授。他有一张海岛上典型的脸庞:黝黑发红的肤色、风蚀般的轮廓、刀刻般的皱纹。他是岛上土生土长的渔民,常年出海打鱼造就了他这铜像一样的容貌。如今海岛周边都在搞海产品养殖了,再不用辛苦出海讨生。而上了岁数的老余现在主要工作是身后的这片林地,已渐渐远离了风吹日晒的生活。 石教授来到他身边坐下。每年清明来这里扫墓之后,丹丹照例要下到海边捡石子,而他俩照例坐在这儿聊天。 “我终是要把这些都告诉丹丹的……”说到这里,石教授照例又顿了一下。 “她今年15岁了吧?”老余接过话。 “快了。生日在8月份。” “那时候也就该上高中了吧?” “是啊,马上就中考了。” 海风习习地吹着。 老余停了半天才说:“那小周过去整十年了。” 小周是石教授的妻子,她正长眠于他们的身后。在她的旁边,另外两座是齐教授夫妇二人的坟冢。 海风习习地吹着,却只能勉强吹到他们坐的地方,更多的气息是身后那寂寂的松林呼出的。林子太静了,衬托着海水如此聒噪。松林边的山路围着这座海岛蜿蜒一周。山路下嶙峋的礁石,在不知疲倦的海浪中,时而隐没、时而浮现。丹丹所在的那片碎石的海滩,则是经过这往复运动演化后的一片劫余。 海岛的名字叫“太后岛”,这是一个霸气且孤单的名字,因为周围没有“王子岛”、“公主岛”、“王妃岛”之类相伴。当地人说这个名字与辽朝的萧太后有关,但是石教授却考证不出两者的联系。他想,或许老百姓熟悉的太后只有慈禧太后和萧太后这么两位,前者不招人喜欢,于是便牵强附会上了萧太后。不管怎样,太后岛就这样霸气且孤独地卧在无休无止的海浪中,像_块巨石接受着海水无尽的撞击和冲刷。尽管身下已粉碎成大大小小的礁石、碎石,但长满林木的山峰仍像一块完整的巨石。孤傲地等待着岁月的敲打和磨砺。 太后岛是石教授当年下放千校的地方。老余就生在这里,他比石教授小几岁,当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子。那时候贫下中农本来就是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的老师,再加上老余是渔村里少有的几个能读报的,所以干校里开会学习,常会请老余来给他们读社论。老余也不怕笑话,乐得在其间和他们讨些墨水。石教授和老余的友谊由此开始。当然也包括齐教授夫妇。(P1-3) 后记 故事写完了,还想赘言几句:历史上梁太后不是被天祚帝而是被辽道宗派人毒死的,西夏王陵也没有出土过那具女尸,不过其中发现的一些碑铭,仍残留着关于成安公主的些许记载。对王陵的发掘,几十年来陆续不断,可留意宁夏博物馆的相关报告。关于分子考古学确定契丹与达斡尔族关系的问题,请看刘凤翥先生的相关文章。另外宋人王刚中也没有《虏廷杂记》一书,那首《扫深庭》是笔者仿辽道宗皇后萧观音的《绝命词》而作。 小说最初写于14年前,本来只是个中篇故事。当时我在海滨父母家中躲避“非典”,每目面对寂寥空旷的海滩,脑海中构想出这样一个故事。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虽然篇幅不大,却杂糅了很多成分,不过我更愿意将她归为亲情主题。那时我还是名在校的研究生,女朋友都还没有,却在小说中探讨父女亲情。如今,14年过去了,我已结婚育女,真的成了女儿的父亲。此时重写《最后的契丹》,将她改为长篇,自然感触良多。故事变成长篇,内容充实了、丰满了,然而她仍然成分复杂、难以归类。就像是一个经历了14年成长的孩子一样。 14年前,小说初成,同班一位加拿大同学读后,说“It is a fascinating blend”。“一个迷人的混合体”,这或许是溢美之词,但我却想到了“五味杂陈”这个词。是啊,人生不就是五味杂陈、成分复杂吗。谁的人生都不可能用一个词来定义。成功、浪漫、凄凉、潇洒……这些词面对我们的人生都太过平淡了。 故事写就,聊补七律一首,送给14年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 炎炎苦夏寐难成,辗转神游放此生。 饮马河边萧瑟夜,听涛石上沉浮声。 卷起层云长空净,渡尽千帆江水平。 往日崎岖还记否,清风扑面敞怀行。 书评(媒体评论) 孙北泽的历史小说系列关注唐宋变革时期,关注另一半中国发生的故事,那里有民旅的迁徙、信仰的更替,有残酷的战争和多样化的交流融通。它们呈现出另一种你可能不曾了解的少数民族史诗和画卷,既波澜壮阔,又细微动人。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专家 蒙曼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