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岭南乐空中的缪斯--岭南音乐名家学术访谈与评论/创新强校理论建设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岭南,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多种地域文化中,成为华夏文明的集聚地、传承地和发展地。许多在其他地域已经消失的文化,在岭南却被保存着、传承着。研究岭南文化,是研究华夏文化古往今来的重要参考。

王少明编著的《岭南乐空中的缪斯--岭南音乐名家学术访谈与评论》选择了现当代十六位岭南音乐名家进行了学术访谈及研究。不同于一般新闻或其他性质的访谈,本著作为学术访谈,均站在理论思辨的高度和音乐感性方面的深度,以“问答”的形式与岭南音乐名家面对面地对话。

内容推荐

王少明编著的《岭南乐空中的缪斯--岭南音乐名家学术访谈与评论》以两个角度切入研究:一是以口述史的角度,对这些名家的生平及作品(创作、表演和研究)产生背景进行考察。这些名家都是现当代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活化石”。以口述史的角度,把他们和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的关系记录并呈现出来,这对认识岭南音乐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二是站在哲学、美学、文化学以及民族音乐学角度来观照岭南音乐,把岭南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彰显出来,以提升岭南音乐研究的学术层次。同时通过访谈和研究,对认识这些名家在当代岭南音乐文化及整个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总序

他序

上篇 学术访谈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展·艾伦(Alan R·Thrasher)教授

 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访广东高胡演奏家余其伟教授

 寥然自得 心安即家——访广东高胡演奏家甘尚时教授

 以“问题意识”去关注岭南音乐文化研究——访民族音乐理论家冯光钰教授

 岭南音乐的文化守望——访民族音乐学家冯明洋教授

 潮州音乐研究的拓荒者——访潮州音乐研究名家陈天国、苏妙筝夫妇

 致思于岭南古筝学派的构建——访古筝演奏家陈安华教授

 从“前卫·中卫·后卫”到“新东方音乐”——访作曲家曹光平教授

 神随物游物我两忘——与邓希路教授谈音乐的本质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访客家音乐研究专家温萍教授

 “南国声乐之母”——访声乐教育家陈肖容教授

下篇 学术评论

 筝艺映古风 仁智启百世——记饶宁新先生与其古筝演奏风格

 “我属于马克思主义隐义学派”——论著名美学家、音乐学家赵宋光教授的哲学美学体系观

 内外双修 德业双彰——记著名音乐学家罗小平教授

 音乐:从快感到幸福感——兼评广东音乐

 现象学:解读冼星海“中国新兴音乐”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后现代语境下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以粤北采茶戏为例

 广东汉乐的文化品位——在全国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上的发言

 承续汉乐香火 举托汉乐精神——在全国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上的发言

 古琴与书法——写在陈初生教授书法新著《陈初生书法集》出版之际

 乐坛“异数” 杏坛卅秋——听袁东艳教授两场音乐会有感

 情系岭南唱大风——兼评袁东艳教授《岭南风情歌曲集》

 不传心情而示心运——文传盈《岭南风韵》(二胡、高胡专辑)序

 岭南音乐的守望“女神”——黄颖仪教授《岭南音乐:粤乐、潮乐、汉乐导论》序

 筚路蓝缕 以启丛林——评姚晓强大型民族新音乐《神话中国》组曲

 一扇开启世界民歌的视窗——读王沥沥《民歌艺术》

 一个在放逐中坚守的民族乐魂——我眼中的黄锦培

试读章节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展·艾伦(Alan R·Thrasher)教授

王少明(以下简称王):谈到后现代主义,总绕不过其鼻祖——德国哲学家尼采。尽管他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哲学家,但他毕竟在人类思想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思想就是滥觞于他的。他特别推崇经过他思想过滤的古希腊神话中的乐神狄奥尼索斯。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你是怎样看待古希腊神话中的乐神?为什么尼采如此推崇他?

展·艾伦(以下简称展):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都有自己的乐神。古希腊神话中的乐神应该有两个:一是阿波罗,一是狄奥尼索斯。从神话发生学意义上,前者是好神,后者是坏神,两个乐神分别代表不同的审美精神。而这种精神要通过相应的乐器来表达。在古希腊,表达阿波罗精神的乐器是里拉即七弦琴,英文为lyre;而表达狄奥尼索斯精神的乐器是一种吹奏乐器,英文为aulos,有人译为排箫。这种乐神在印度有三种:即Savasvati、Krishna、Siva。其中,表达Savasvati的乐器是印度的七弦琴;表达Krishna的乐器是长笛;表达Siva的乐器是鼓。在其他民族也一样。

王:那你的意思是说,音乐与神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十分有趣的问题,很值得研究。联系是无疑的,至于为什么联系、如何联系,各民族的特点有相似而不相同的地方,譬如刚才讲的古希腊和印度。

王:你把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两个神用好与坏加以区分,那是不是说代表理性、道德的就是好神,而代表非理性、非道德的就是坏神呢?而尼采更推崇狄奥尼索斯,那又如何解释?

展:这很难用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来加以考量。按福柯的解释,尼采是用他的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去解释古希腊神话、去解释两个乐神的。这是他的观点,我不能完全接受。因为他是一个具有种族优越感的人,是一个日耳曼主义者。希特勒就是利用了他的这一思想,杀害了许多犹太人。

王:不过,有人认为尼采是超越种族主义的,或者说他是一个人类主义者。

展:他的那种人类主义,实际上是日耳曼主义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尼采是德国文化的产物,他的思想无疑会打上德国文化的印记。德国本来是一个理性主义的民族,但也有非理性主义脉承。尼采把这种非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端。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就是这一非理性主义的产物。无论是理性主义的还是非理性主义的,都是德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王:在我看来,尼采在宣布把上帝杀了以后,是想建立一个新的上帝。如果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把认知意义的上帝给杀了,但给道德意义的上帝留下了地盘,而尼采清理了这个地盘,杀害这个道德意义的上帝。但人又不能没有上帝,否则人就没有一种价值依持。因此,尼采在清理这个地盘后,面对这一价值虚无的空场,想用一个审美的上帝或音乐的上帝去填补,这个上帝的古老化身就是古希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现实哲学的化身是叔本华,音乐的化身是瓦格纳。所以,尼采理想中的上帝,是狄奥尼索斯、叔本华和瓦格纳的混合体。

展: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研究不多,涉猎不深,不敢直接同意或不同意你的观点。所谓神或上帝,实际上是一种精神领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领袖。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同的精神领袖:哲学有哲学上的,道德有道德上的,音乐有音乐上的。尼采的上帝是他本民族的,或限于本民族哲学或音乐的。人类的大脑结构是相同的,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才有了不同的神或上帝。

王:看来你是一个文化多元主义者。

展:是的。有些民族总以为自己是优等民族,就想用自己的文化去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搞文化殖民。这在全球主义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无论是从哲学或音乐的角度,本人是不接受有一个全人类的共同上帝的。可能有人接受。

王:但你不能不承认尼采对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影响,包括从哲学到音乐艺术。如哲学领域中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解构主义等,专业音乐领域中的“无序”“反形式”“多元混杂”等。

展:是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和文化上的种族主义优越感有他极端的一面,但就反理性主义本身而言则有他积极的一面。因为现代文明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正是基于此点,尼采反理性主义、反现代文明,关注人的身体与自然本能才具有意义。他既为人类的哲学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为音乐的发展开启了一扇视窗。特别是为后现代主义音乐,如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坐架。这一点,我丝毫不否认,甚至在一定限度是认同的。

王:后现代主义已形成一种强势文化,尽管它们派别林立,却共同拥有一面高举的旗帜:重写现代性。从音乐发生学视域,你认为后现代主义音乐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是什么?

展:后现代主义形成与发展有它的内在逻辑,有一个过程。早在20世纪20年代,很多作曲家在创作上有一种倾向,认为创作的作品越是复杂、越难演奏、越难理解就是好作品,这显然把现代主义音乐创作推向了极端化。随着这一极端化的加强,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样,后现代主义经过一个漫长隐痛过程,终于在20世纪后期,尤其是9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新派作曲家,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喜欢简单、朦胧、欣赏空间大、易于演奏和理解的音乐作品。主张创作时糅合各种元素,使作品尽量贴近生活,吁求人性、回归自然。(P3-5)

序言

“宋后无华夏”“华夏在岭南”,这在南方学术界已成共识。前句,指南宋幼主葬身粤海,蒙满分别入主中原后,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践踏,使先秦以降一脉相传的华夏文明残败不济;后句,则指与史俱来的民族迁徙、民族融合,使华夏文明随着移民的东迁南下,统统带进了五岭之南、东南沿海的百越大地,并且融汇贯通、化合繁衍兼具西戎、北狄、东夷、南蛮、中原等多元融合的独特的岭南文化。华夏龙脉还在,元典精神尚存。岭南,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多种地域文化中,成为华夏文明的集聚地、传承地和发展地。许多在其他地域已经消失的文化,在岭南却被保存着、传承着。研究岭南文化,是研究华夏文化古往今来的重要参考。这在学界也已成共识。此其一。其二,集聚着华夏古代文明精粹的岭南文化热土,在现当代文明史上,又培育着一代代文化先贤、学界才俊,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担当者和传承者,同时作为“新文化”或“新思想”的创造者和守望者,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盗来天上的圣火,燃烧于人类精神的原野,给大地带来的希望。

中华文化的根魂在岭南,这里,不仅孕育出唐代六祖慧能开创的岭南化乃至中国化的南禅,也孕育出明朝一代儒学宗师陈白沙创立的岭南化南儒。尤其近代以降,不仅在政治思想界孕育出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代豪杰,也在艺术上孕育出一大批岭南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等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一个个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艺术之神缪斯,在岭南艺空中闪烁。音乐学术界亦然。

王少明教授即将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付梓出版的《岭南乐空中的缪斯——岭南音乐名家学术访谈与研究》一书,选择了现当代十六位岭南音乐名家进行了学术访谈及研究。不同于一般新闻或其他性质的访谈,本著作为学术访谈,均站在理论思辨的高度和音乐感性方面的深度,以“问答”的形式与岭南音乐名家面对面地对话。所选名家主要为学院派,即在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按照名家主体身份不同,可分为作曲家、表演家和音乐理论家。

本书以两个角度切入研究:一是以口述史的角度,对这些名家的生平及作品(创作、表演和研究)产生背景进行考察。这些名家都是现当代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活化石”。以口述史的角度,把他们和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的关系记录并呈现出来,这对认识岭南音乐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二是站在哲学、美学、文化学以及民族音乐学角度来观照岭南音乐,把岭南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彰显出来,以提升岭南音乐研究的学术层次。同时通过访谈和研究,对认识这些名家在当代岭南音乐文化及整个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的学术专业是哲学美学,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哲学美学知识背景让他在音乐研究之路上独辟蹊径,将最高理性的哲学与最高感性的音乐结合起来,努力促成哲学与音乐这对他眼中的“情侣”,最终“喜结连理”。

十多年来,他不仅潜心于对音乐进行本体论的思考,并探讨哲学与音乐的关系,以睿智的语言揭橥:“哲学是最高理性的抽象,它是确定的、语义的;音乐是最高感性的抽象,它是不确定的、非语义的。这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东西实则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抽象的,是对生命和灵魂的思考。”他发表了一系列音乐哲学论文、出版了音乐哲理随笔《神唇之笛》,前者是用正方法即思辨逻辑方法对两者关系张力的一种哲理思考。在这些充满思辨的言说理论中,作者努力探寻音乐最初的意义和本体言说方式,这些成果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后者涉及对音乐与人的生命、灵魂的考问,这是他最根本的切人点。这种作为负方法即感悟、冥想、体证方法一反思辨的特点,着眼于音乐思想的诗意表达。此外,他还写了大量散文体的音乐随笔,并陆续发表。他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岭南音乐文化,也是他进行音乐研究的一个落脚点,即前两种研究与思考的具体体现。他热爱岭南这片精神沃土,尤其对岭南普罗米修斯式的音乐家情有独钟。他为此撰写了一系列学术访谈与论文,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提升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访谈和研究成果大都厘选在这本专题性著作中。作者专注于学术研究,但并不囿于书斋之中,他游历四方,广结好友,积累了丰厚的人生经历与学术资源。他说:“我有很多朋友,他们涉及各个学科:哲学、美学、文学、音乐学,各个学科都有。”闲暇之余,他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据理辩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哲学界朋友那里汲取了哲学营养,从音乐界朋友那里汲取了音乐营养,从文学界朋友那里汲取了文学营养,各种营养丰富了他的学术思考与音乐感悟。

“独处”对于思想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避开喧嚣闹市,王少明经常充当“独行侠”,云游于人烟稀少的僻静之地,在清风明月、绿荫河畔之中静心阅读潜心写作。微风徐来,水波不兴,如此人生境界令人艳羡。

作者的人生也是充满诗意的,尤其难得的是,退休后灵感乍现,诗性骤然大发,也许是他超越了生活,回到了生命诗意本身吧!他借用自媒体,在近三年即兴创作了几百首富有哲理性、禅悟性的诗,越来越受诗界人士的关注和广大诗迷朋友的喜爱。从哲学走向音乐,又从音乐走向诗歌,实现了人生几次华美的转身,弥足让人羡慕。最后我用他关于音乐和哲学关系的一首诗作为结束语吧:

音乐与哲学

置身在精神银河两岸

像牛郎织女  遥遥相对

秋波宛如银光闪闪

它们各自怀揣共同期盼

都以抽象的符号

演绎三个最神圣的名单

上帝、灵魂、自然

音乐是感性的抽象

以音符表达生命的往返

哲学是理性的抽象

以思辨去把世界本体俯瞰

音乐与哲学在诗的鹊桥相伴

彰显出彼此十足的浪漫

我愿用自己的诗情

歌颂它们永远相爱的清欢

冯明洋

2017年5月25日于广州大学城

后记

承蒙星海音乐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对科研的重视,值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拨出专项基金资助教师科研成果的出版,本人的成果能添列其中,殊属意外之喜。多年来,岭南音乐一直是我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原本想做成几个系列,无奈自己功力与用力不逮,果不如愿。故仅停留在一部分学院派音乐家的访谈与某些专题研究上。假以时日,切记初心,当续夙愿。

美国一位著名音乐家来我国考察时语出惊人:21世纪是中国音乐世纪,因为世界民间音乐资源被他们做尽了,但在中国没有。他认为中国的民歌种类比全世界的总和还多,说我们若不做,他们会来帮忙我们做。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面对愈来愈西化的窘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该当何为?回答只能是:像这些音乐家那样,上不负先辈之俊伟,下不愧后世之绍接,努力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让这根龙脉绵延万世。

在我访谈过的十几位专家中,已有四位惜天不假年,乘鹤西去。缅怀他们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所做的贡献,我只能虔诚地祈祷:祝他们一路走好!

值拙著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学院出资襄助,使该著得以付梓面世;尤其要感谢各位名家的积极参入配合,乐意接受我的访谈,饶有兴致地与我对话,并使我分享他们灿烂的人生;还要感谢我的前辈,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冯明洋老先生,他不仅常常鼓励我对岭南音乐的研究,还以极大的热情为我作序。最后我要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同志说:你们辛苦了,谢谢!

2017年5月28日于广州白云山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