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朝花夕拾呐喊(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
分类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由鲁迅所著这本文集《朝花夕拾呐喊(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内容推荐

这本文集《朝花夕拾呐喊(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目录

总序

导读

朝花夕拾

呐喊

试读章节

导读

一、《朝花夕拾》概况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作为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其中很多篇章人选中学课本,为同学们所熟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等等。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朝花夕拾》主要是鲁迅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这集子的名称也很形象生动,体现了作品的内容与作家心境:早晨的鲜花,在傍晚时收拾起来。过去的早年的故事在人至中老年的时候整理起来。改名的1928年,鲁迅47岁,年近半百,对于鲁迅这样一位少年早熟,又历经变故的人而言,显然更多一份沧桑之感,故有“夕拾”一名。

二、《朝花夕拾》的内容

《朝花夕拾》收入共十篇,包括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怀念保姆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描写小动物的《狗·猫·鼠》,批判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讲述民间传说的《无常》,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刻画乡村鄙俗人性的《琐记》,追忆留学生活与师生情谊的《藤野先生》,怀念同乡好友的《范爱农》。

从儿童、少年到求学时代的青年,《朝花夕拾》故事几乎概括了鲁迅中年以前、成为作家以前的重要经历,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意趣盎然。

三、怎么阅读《朝花夕拾》?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供大家参考:换一副心境,重新接近鲁迅

鲁迅的代表作为我们所熟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大量的杂文集。

每一种文集都是在不同的侧面展示着鲁迅的精神世界。《呐喊》《彷徨》着眼于现实人生的抗争,《野草》属于自我心灵的拷问,杂文体现了对当下社会文明形态的批判,在这方面,我以为散文集《朝花夕拾》值得我们加以细细地品味,很显然,与鲁迅作品通常呈现出来的紧张感、压抑感、灰暗感不同,《朝花夕拾》另有一种别样的轻松和明朗。

在过去,阐释者习惯于继续沿着《呐喊》《彷徨》的理解思路,在“反封建”的巨大历史意义中寻找鲁迅的锋芒与斗志,于是便出现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尖锐对立,事实上,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地进入《朝花夕拾》的世界,就会很自然地发现,那种以“百草园”为心灵自由,以“三味书屋”为封建保守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似是而非的判断,与其说《朝花夕拾》是又一次反封建的出击,还不如说是作者在特殊心境当中的一番沉吟,一番浅唱。鲁迅自己就这样定位《朝花夕拾》:“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朝花夕拾·小引》)

这就是我所谓的“换一副心境”,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我们不必如《呐喊》《彷徨》般的沉痛、峻急和忧思,也不必如《野草》一般的凝神沉思,又不同于大量杂文中的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和痛打落水狗般的犀利,而是另外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俏皮和放松,虽然其中依然也有批判的锋芒。

这里体现出来的底蕴有所不同,可以称作是鲁迅式的“闲静”。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里的“闲静”。

首先,在我看来,这里的“闲静”又与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自我解脱不同,他依然体现了鲁迅对现实人生的追求与关怀。

鲁迅的“闲静”,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闲”是一种典型的个人精神形态。追根溯源,它可以联系到道家文化切断社会关系的“逍遥”理想。在后来的知识分子生活中,“闲”就是“闲适”,本质上讲,这是作为现实人生失意之后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态度。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对现实人生的“不介入”,甚至主动地“退出”。它采取与现实人生发展相对立的方向,主要是在自得其乐的精神向度上嘲风弄月,自我调养,所谓“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晚明的小品文就是这一中国式闲适的集中体现。

然而,晚明小品所代表的中国式闲适却分明不符合鲁迅对人生与文学的理想。在《小品文的危机》中,鲁迅感叹说,“五四”散文小品在“挣扎和战斗”中成功之后,“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但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P002-004)

序言

总序

每一部名著,都经受过历史老人苛刻的检验。换句话说,只有通过了历史老人苛刻检验的文化产品,才能称得上是名著。同样地,每一部名著,也都经受过地域空间的检验。换句话说,只有跨越了地域空间遥远阻隔的文化产品,才能称得上是名著。

名著能否不朽,不在于镌刻金石还是抄录纸张,也不在于尘封书库还是流传网络,而在于名著本身是不是蕴含着隽永而灵动的意义、丰厚而深邃的精神。有了这些,名著便足以不朽。而不朽的名著,借助读者的观赏和阅读,更加得以长存。

我们为读者呈献的“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丛书”,以最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名著导读”及“自主阅读”所列书目为基础,包括数十部精挑细选的古今中外名著,有中国古典的《世说新语》《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有中国现代的《朝花夕拾》《呐喊》《骆驼祥子》《湘行散记》《城南旧事》……还有来自域外的《格列佛游记》《简·爱》《猎人笔记》《名人传》《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诗选》……它们不仅是货真价实的文化精品,更是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

阅读名著,既是一场灵魂的对话,也是一场生命的体验。在这场灵魂对话中,读者可以自由自在地超越渺远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在这场生命体验中,读者可以出入自如地周游外在的宇宙和内在的心灵,“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每一个人,当他呱呱落地的时候,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犹如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阅读就是这支写字和绘画的生花妙笔,阅读名著就是为洁白的心灵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彩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凭借他们自身丰富的文化修养、生活体验、审美感受和人文精神,将陪伴每一位读者,走进中外名著的文本世界,欣赏五彩缤纷的文学景观,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对每一位读者来说,接受“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丛书”,既是一次阅读的挑战,也是一次思考的挑战。

我相信,你一定愿意接受挑战,也一定能够成为挑战的胜者。

我也相信,经历中外名著洗礼的心灵,是最为玲珑剔透的心灵,也是最为绚丽多彩的心灵。能够永远葆有这样的心灵,是一生之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英德

2016年12月2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