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师的巅峰时刻(文学家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金星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金星编著的这本《大师的巅峰时刻(文学家卷)》选取10位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家,截取其人生最辉煌的一两个瞬间,力图以优美的文笔、精彩的构思、生动传神的故事讲述,艺术再现这些中外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人生巅峰时刻,介绍他们的历史功绩和人生奋斗历程。

内容推荐

刘金星编著的这本《大师的巅峰时刻(文学家卷)》,顾名思义,收录的是文学大师们的人生巅峰故事。内含:与司马迁一起面对黑暗;曹雪芹的人生悲情;鲁迅先生的风雨人生;与卡夫卡一起拥抱孤独;一生遭禁的劳伦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苦难;与海明威一同走过爱与恨的战场。

翻开本书,品味大师们的精神智慧,感悟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激励自己,燃起希望;照亮生活,引领未来……

目录

灵魂的战车——与司马迁一起面对黑暗

梦里不知身是客——曹雪芹的人生悲情

无处安放的灵魂——鲁迅先生的风雨人生

寒鸦为谁鸣唱——与卡夫卡一起拥抱孤独

幕布为什么撕开——一生遭禁的劳伦斯

记忆是时间的俘虏——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苦难

文学硬汉的悲歌——与海明威一同走过爱与恨的战场

试读章节

司马迁出生的时候,父亲司马谈还未出仕做官,在芝川镇以耕牧为业。但司马祖先毕竟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他的远祖在周代为史官,七世祖司马错为秦国蜀郡太守,五世祖司马靳为秦国大将白起的都将,四世祖司马昌是秦皇赢政主管冶铁的大臣,曾祖司马无泽是汉初长安市长,祖父司马喜官至五大夫。到了父亲司马谈,虽说尚未出仕,却学识渊博,立志出任史官,献身于史学事业。这就不同于一般的农耕家庭。司马喜耕牧之余,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势必会对童年时代的司马迁产生重大影响。汉书《司马迁传》说他10岁通古文,的确不假。

司马迁天资聪颖,6岁入学之前,在父母的精心授教下,就具备了相当牢固的古文基础。人学后在课堂上所提问题老师常常不能作答。两年后,在全县五所书院考生会考中,司马迁一举夺魁,名列榜首,得奖银二十两。司马迁不仅过目成诵,能记善背,而且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令人交口称绝。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童司马迁的名气,很快传遍了芝川镇、夏阳县,乃至龙门山。但司马谈对儿子寄予的希望还不仅限于此,他希望司马迁学富五车,将来继承祖业,出任史官,为史学事业做贡献。因而在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教授他学习以历史为主的知识,如《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史籍。在汉朝,想步人仕途,不仅要能背诵一些制度条文,能理解、发挥这些条文的意思,而且还有严厉的文字制度,会八体的书写,这样才具备推举做官的基础。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司马迁的影响日益加深,尤其司马谈后来所著《论六家要旨》,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说言简意赅、见解精深的评述,为司马迁日后献身史学研究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35),司马谈做了太史令后,很快把儿子接到长安求学。汉朝经历高、惠、文、景四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即位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都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中部和南部为宫殿、官府和贵族官僚的“北阙甲地”,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部为工商业区,有东、西九市。北边的一部分是一般居民区。“北阙甲地”宫殿耸立,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尤其是长乐宫、未央宫、桂宫,还有正在修筑的北宫、明光宫、建章宫、武库以及上林苑、昆明池,都显示出汉朝的强盛发达。最重要的是京都长安,文化名流云集,还有“金匮石室”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古往今来大量图书和秘籍,可方便拜师请教和查阅典籍,这一切,无疑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司马谈清楚,要想使儿子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就得敦促他多读书,学会读书。学会读书,就必须有名师指点。因此,司马迁来长安不久,便带他先后拜访了董仲舒和孔安国,后正式加冠拜师。

董仲舒为一代儒学大师,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说,正与坚持黄老思想的司马谈观点相左,却要让儿子拜他为师,由此可以看出太史令司马谈的眼界和心胸——学术和政治(统治阶级思想)不能混为一谈。同时,他在整理古籍古史过程中,常感叹自孔子之后,史事零乱,无人著述,因而著述历史逐渐成了司马谈最大的心愿。尽管自己思想上与统治思想相悖离,也并没有使司马谈放弃献身史学的理想。他相信儿子,希望儿子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在史学上有所建树。

作为学生的司马迁自然会耳濡目染接受董仲舒的一些思想,但是并没有在他心中占主要位置,乃至在他后来的著作《史记》中,也只把《董仲舒》归入《儒林列传》中;而鲁都曲阜人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二世孙,也是经学大家,以今文校读《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闻名。现奉诏作《书传》《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书。司马迁主要向他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别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

几年以后,在良师的指导下,勤奋刻苦的学习,使司马迁的古文治学日渐精进,学术功底日渐深厚,并很快远近闻名,成了都城长安年轻博学的才子。少年得意,年轻气盛,也多少有些自负。有一天,两位经学大师当着司马谈的面一番夸奖之后,少年才子司马迁自负的心里有些膨胀:“自拜二位鸿儒为师,重新学习了《春秋》与《尚书》之后,犹若井蛙见天,豁然开朗,随之也就野心勃勃起来。于是我想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可与《春秋》齐名,可与《尚书》相提,书名姑且叫《史记》如何?”

司马谈立即打断儿子严肃地说:“乳臭未干,好不狂妄!”随后又说:“潜心研史是对的,欲写一部有价值的史书,单凭读万卷书,远远不够,有道是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还必须考信核实,具体实践!”

董仲舒和孔安国十分赞赏太史令的见解和主张。最后三人商定,让司马迁走出书斋,漫游山河,采集民风,搜求遗史,广开视野,体察民情,考信核实,以求知行合一。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仲春,20岁的司马迁暂时停止了对古文、经传的攻读,告别亲人,走出家门,开始了历时两年多遍访名山名川、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史料的漫游生活。

P5-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7: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