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叔本华--除了现在我们一无所有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雅婷,杨雅强编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杨雅婷编写的《叔本华--除了现在我们一无所有》告诉我们对被物质追求所累的当代人来说,叔本华关于人生的洞见,将教会我们知足常乐,告诉我们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最终的归宿。

内容推荐

在人生观上,叔本华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而意志必然导致欲望,欲望带来的只会是痛苦。至于如何摆脱痛苦,叔本华建议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投入音乐、诗歌、建筑等美的艺术之中。杨雅婷编写的《叔本华--除了现在我们一无所有》告诉我们对被物质追求所累的当代人来说,叔本华关于人生的洞见,将教会我们知足常乐,告诉我们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最终的归宿。

目录

悲观之下的热切(代序)

第一章 虚无人生中的抉择

第二章 幸福源自内心

第三章 人到无求品自高

第四章 生活的智慧

第五章 万物由心而生

试读章节

人生的态度

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仍是同一样要素。所以,无论这一生是在茅棚、王宫,抑或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人生归根到底还是同一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遭受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由同一样糖果浆做成。一个人的遭遇和另一个人的经历,彼此的相似度远甚于我们根据他人的描述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就犹如万花筒里的画面.每次转动万花筒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画面,但我们的眼前就只是那同一个万花筒而已。(《建议和格言》)

生活就像一片森林,每个人都是里面一棵棵孤独的树,有的树枝繁叶茂,有的树枝疏叶稀,但最终都将枯萎凋零。不要抱怨人生的不公,有些人在命运的摧残下一样能进发出生命的光彩,有些人接受了上天的眷顾仍然渐渐沉沦。生活本就是一个万花筒,五光十色,既然它已经让我们阅尽浮华,不如学着敞开心扉吧,享受光鲜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暗淡。

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以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关于这_点,我可以作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 (《人的自身》)

生活中,我们似乎很难摆脱痛苦和无聊的侵蚀。我们奋勇行进,无奈前路漫漫,痛苦像荆棘般缠住我们的双脚,慢慢爬向我们的内心。终于,我们历经艰难险阻,到达了目的地,可以停下来歇息片刻,获胜后的空虚寂寥却又不肯放过我们。

幸福虽然简单,但并非唾手可得,它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却也要经受住内心的重重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些经得住痛苦和无聊的人,才能把握住长久的幸福。

生存的虚无通过下面所有这些而充分显现出来:生存的整个形式:时间和空的无限和相比之下个体在时间和空间的有限:现实此刻匆匆即逝——现时此刻却是现实的唯一存在形式所有事物之间依存和相对的关系:一切都是变动不居,没有任何长驻、确定的存在:永恒地渴望而又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一切努力奋斗都遭遇障碍——这就构成了生命的进程——直至这些障碍被克服为止,等等。时间以及在时间之内的所有事物所具有的消逝、无常的本质,只不过就是一种形式,上述种种争取和努力的虚无本质就以此方式向生存意欲显现了出来,而生存意欲作为自在之物是长驻、永恒不灭的。由于时间的原因.所有一切在每一刻都在我们的手里化为虚无并以此失去其真正的价值。(《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时空无穷无尽,有时我们会惊愕,自己竟如此渺小,纵使全力拼搏,也只是大干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个体。

我们可以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但既然上天已经赋予我们生命,不如就在这虚无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谁要从幸福论的角度衡量自己一生是否过得幸福。他需要一一列出自己得以躲避了的祸害,而不是曾经享受过的欢娱、快感。的确,幸福论从一开始就告诫我们:“幸福论”这一名称只是委婉的名称而已: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

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肯定和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在这两种情况下,究竟痛苦是等到快乐过去了才来到,抑或是先快乐而至,其实并不重要。(《建议和格言》)

伏尔泰在致弗洛安侯爵的信中曾说过:“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人生苦短,我们无法永远活在快乐之中。其实幸福最大的秘诀并不是刻意追求无上的快乐,而是远离无谓的痛苦。P10-13

序言

他终身未娶,离群索居,忧郁、孤独。在法兰克福的公寓中离开人世之前,他在一张纸上潦草地写道:“好吧!我们总算解脱了。”似乎早已对归向天国之路迫不及待。他这一生,仿佛都在诅咒世界。

他享有盛名,不过那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直到彼时,他的思想价值才渐渐被认可和推崇。此后,世人尊他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奉他为意志主义的创始人,还从尼采、维特根斯坦、王国维、瓦格纳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那里来追寻他智慧的影子。

可是,这都无法化解他的孤独。他活着的大部分日子里,人们无法认同他的赤裸裸的“悲观主义”,或者说不敢面对他向世人描绘的那种“世界无意义”“人生不过是一场虚无”以及与之相伴的痛苦、焦虑和绝望的种种不愉快的图景。他与他那个时代的浮华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两相厌弃。这个不快乐的灵魂,他的名字叫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叔本华生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一年的2月22日。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是一位商人和银行家,生性孤僻、严厉、阴沉、忧郁,母亲约翰娜-亨利埃特-特罗西纳则善交际、好动、乐观、情绪多变,且比他的父亲年轻20岁。父母的个性差距如此巨大,不难想象,这是一个不快乐的家庭。不知道叔本华的悲观是不是和这样的家庭背景有关。1797年,上天给了他一个小妹妹路易丝.阿德莱特。这是他唯一的妹妹。叔本华在汉堡的商业学校里学习了四年,还在法国的勒阿弗尔和英国接受了较长时间的私人教育,并常常游历于欧洲。这些经历,教给他博大的世界主义与和平主义。

1803年。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和约翰娜·亨利埃特.特罗西纳终于分道扬镳。1805年4月20日,海因里希.弗洛里斯自杀。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这离散的经历让叔本华有着怎样的内心悸动,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他一直活在对父亲深深的爱和对母亲的敌意里。他继承了母亲的聪慧,同时却也不幸地继承了他父亲的忧郁。和父亲一样,他不能容忍母亲对热闹和喧嚣的钟爱。也许正是这内向的天性引导他走向哲学,走向那注定的坎坷之途,就如他在1811年9月8日写给母亲的信中所言:“哲学,就似攀登高耸入云的山峰,只有唯一的一条利石荆棘遍布的小道,愈往上愈陡峭,愈荒凉……”但最终,他还是置身于那高山之巅。

对于他,世人只知道忌惮他的别扭,根本看不到他在悲观之下对世界的热切,根本看不到他在“诅咒”之下的清醒。他不过是不愿意在廉价的唯美主义和慷慨情操的蒙蔽之下沉醉不醒罢了,他不过是不愿意再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甚嚣一时的科学、历史和民族主义的廉价乐观而已。

若果能细细品读叔本华,当能读出他的初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