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卷)》收录任弼时、罗亦农、侯绍裘、周逸群、刘尔崧、罗纳川、张浩、高敬亭、彭雪枫、李春涛等十位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每个传主都是按人物一生经历的时间顺序,抓住重点写。秉笔直书,功过分明,实事求是,不溢美,不掩盖重大历史过失。作者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对传主进行了艺术创造,使得传记生动感人。它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内容推荐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卷)》共收十篇人物传记,为任弼时、罗亦农、侯绍裘、周逸群、刘尔崧、罗纳川、张浩、高敬亭、彭雪枫、李春涛。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目录

任弼时

罗亦农

周逸群

侯绍裘

刘尔崧

罗纳川

张浩

高敬亭

彭雪枫

李春涛

试读章节

在东方大学

任弼时等十余人于1921年5月中旬,乘坐从上海开往海参崴的邮轮,驶出黄埔港,直往日本长崎,在那里稍作停留后,便向北驶抵达去莫斯科的第一站海参崴。

此时的俄国距十月革命已过三年之久,但因14个帝国主义国家一心想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故勾结白匪向列宁领导的新政权开战。苏俄自伯力以东地区被日本的军队占领着。海参崴仍是一片冰天雪地,而且正在流行着可怕的鼠疫。

任弼时等按照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事先确定的联系地点和暗号,找到了以海参崴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人员伊凡诺夫。伊凡诺夫看了杨明斋的介绍信之后,便嘱咐任弼时等抓紧时间去伯力,并给他们写了一封介绍信,特意叮咛说:从海参崴到伯力,路上的白匪盘查得格外厉害,千万要小心。于是任弼时便马上西行,他扮成理发师,萧劲光等化装成裁缝师等类似打工的模样,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约定到伯力大家会合后再一起西行。

任弼时和萧劲光一起坐上西行伯力的火车。列车行进到一个小车站突然停开,旅客全部下车接受日本占领军体检。不巧的是,年纪最轻的任弼时正患着感冒,萧劲光顺利通过,任弼时因体温很高,被怀疑成鼠疫患者被扣留下来。

任弼时是个黄面孔的中国人,日本人盘问很细,他镇静地咬定自己是一个小理发匠,来俄国是为了谋生糊口。隔一天之后又检查体温,任弼时高烧仍未减缓,但他急中生智,悄悄地将体温计的水银部分稍稍露在腋下外面,体温果然显示为“正常”,日本人只有放行。他迅速徒步赶到下一个车站,搭上西去伯力的又一班火车。两天之后,机警的任弼时与萧劲光等在伯力会合了。

从伯力向西,进入了红军管辖的地区。由于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又加上苏俄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罗斯早已穷困不堪,粮食、燃料十分匮乏,火车要靠木柴作燃料,车厢里阴冷阴冷的。红军对待这些来自中国的不平凡的客人显得格外热情,但给这批旅客吃的只是像小枕头一样大的黑面包。然而任弼时等对这些困难并不介意,他们一心想的是到莫斯科进行革命锤炼。这样,经两个多月颠颠簸簸的列车生活,于1921年7月9日到达他们向往的红都莫斯科。

这时的莫斯科河畔,已是绿草如茵,灌木葱绿。然而,温暖着任弼时等追求革命青年心的,莫过于莫斯科这个全世界革命中心的革命氛围。此时,莫斯科正在举行四个国际性大会:共产国际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赤色职工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最引人注目的从6月22日起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任弼时等到来之前,列宁于7月6日到克里姆林宫中的安德莱厅向大会发表了演讲,人山人海的代表们霹雳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不断地把领袖的讲话打断。任弼时等一下火车,就被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住进共产国际代表食宿的住地,并有幸参加了最后几天的会议。他们虽然没有赶上亲耳聆听列宁发表的演说,但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500名代表合唱的《国际歌》和《劳工歌》的声浪,以及会场广场用电气照明灯投射的列宁巨大的头影,使任弼时等兴奋得热血沸腾。任弼时等还从北京《晨报》记者瞿秋白那里,听到了有关列宁发表的演说及在会场走廊里与列宁短暂会面的情况,分享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幸福。

共产国际三大闭幕后,8月3日,任弼时等被安排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这所大学简称东方大学,成立于1921年5月,名誉校长是斯大林。顾名思义,这所学校是专门为苏俄的远东各少数民族及远东各国培养革命人才的。任弼时等30名首批学员,被编为“中国班”,为便于日后回国从事革命斗争,每个人都取了一个俄文名字,任弼时叫rbpHHckHH,译音布林斯基,他还把任培国改称任弼时。

学校的课程有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职工运动、青年运动、共产主义ABC,有时还要学习报刊上发表的列宁著作。全部用俄语教学。

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然而生活条件却十分艰难。长期战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俄罗斯弄得物质极度匮乏。任弼时等受到苏维埃政权的特殊照顾,享受的是比列宁还高些的红军战士待遇,每天能领到一磅半黑面包,肉和油是罕见之物,“上等”蔬菜只有土豆、海藻。此外每月每人还发一磅白糖和相当于半块银元的卢布;穿的是红军制服,冬天有一件军大衣,脚上的皮鞋是英国工人捐赠的。冬季靠木炭取暖,晚上睡觉时大家挤在一起以保持温度。当然,后来由于实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

任弼时等人校不久,使他们振奋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怎样入党及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成为这些投身革命的学子时常议论的话题。这一年冬天,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中国班发展党员。已经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年纪较大的刘少奇、罗亦农等第一批转为中共党员,并在东方大学建立了总支部,任弼时对他们羡慕不已。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任弼时作为正式代表,有幸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由共产国际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朝鲜、日本、蒙古国、印度等国的代表共148人。中国有44人出席,其中中共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25人,国民党代表是由孙中山派来的张秋白,还有无党派人士13人。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张国焘。

P10-12

序言

在东方大学

任弼时等十余人于1921年5月中旬,乘坐从上海开往海参崴的邮轮,驶出黄埔港,直往日本长崎,在那里稍作停留后,便向北驶抵达去莫斯科的第一站海参崴。

此时的俄国距十月革命已过三年之久,但因14个帝国主义国家一心想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故勾结白匪向列宁领导的新政权开战。苏俄自伯力以东地区被日本的军队占领着。海参崴仍是一片冰天雪地,而且正在流行着可怕的鼠疫。

任弼时等按照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事先确定的联系地点和暗号,找到了以海参崴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人员伊凡诺夫。伊凡诺夫看了杨明斋的介绍信之后,便嘱咐任弼时等抓紧时间去伯力,并给他们写了一封介绍信,特意叮咛说:从海参崴到伯力,路上的白匪盘查得格外厉害,千万要小心。于是任弼时便马上西行,他扮成理发师,萧劲光等化装成裁缝师等类似打工的模样,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约定到伯力大家会合后再一起西行。

任弼时和萧劲光一起坐上西行伯力的火车。列车行进到一个小车站突然停开,旅客全部下车接受日本占领军体检。不巧的是,年纪最轻的任弼时正患着感冒,萧劲光顺利通过,任弼时因体温很高,被怀疑成鼠疫患者被扣留下来。

任弼时是个黄面孔的中国人,日本人盘问很细,他镇静地咬定自己是一个小理发匠,来俄国是为了谋生糊口。隔一天之后又检查体温,任弼时高烧仍未减缓,但他急中生智,悄悄地将体温计的水银部分稍稍露在腋下外面,体温果然显示为“正常”,日本人只有放行。他迅速徒步赶到下一个车站,搭上西去伯力的又一班火车。两天之后,机警的任弼时与萧劲光等在伯力会合了。

从伯力向西,进入了红军管辖的地区。由于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又加上苏俄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罗斯早已穷困不堪,粮食、燃料十分匮乏,火车要靠木柴作燃料,车厢里阴冷阴冷的。红军对待这些来自中国的不平凡的客人显得格外热情,但给这批旅客吃的只是像小枕头一样大的黑面包。然而任弼时等对这些困难并不介意,他们一心想的是到莫斯科进行革命锤炼。这样,经两个多月颠颠簸簸的列车生活,于1921年7月9日到达他们向往的红都莫斯科。

这时的莫斯科河畔,已是绿草如茵,灌木葱绿。然而,温暖着任弼时等追求革命青年心的,莫过于莫斯科这个全世界革命中心的革命氛围。此时,莫斯科正在举行四个国际性大会:共产国际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赤色职工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最引人注目的从6月22日起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任弼时等到来之前,列宁于7月6日到克里姆林宫中的安德莱厅向大会发表了演讲,人山人海的代表们霹雳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不断地把领袖的讲话打断。任弼时等一下火车,就被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住进共产国际代表食宿的住地,并有幸参加了最后几天的会议。他们虽然没有赶上亲耳聆听列宁发表的演说,但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500名代表合唱的《国际歌》和《劳工歌》的声浪,以及会场广场用电气照明灯投射的列宁巨大的头影,使任弼时等兴奋得热血沸腾。任弼时等还从北京《晨报》记者瞿秋白那里,听到了有关列宁发表的演说及在会场走廊里与列宁短暂会面的情况,分享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幸福。

共产国际三大闭幕后,8月3日,任弼时等被安排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这所大学简称东方大学,成立于1921年5月,名誉校长是斯大林。顾名思义,这所学校是专门为苏俄的远东各少数民族及远东各国培养革命人才的。任弼时等30名首批学员,被编为“中国班”,为便于日后回国从事革命斗争,每个人都取了一个俄文名字,任弼时叫rbpHHckHH,译音布林斯基,他还把任培国改称任弼时。

学校的课程有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职工运动、青年运动、共产主义ABC,有时还要学习报刊上发表的列宁著作。全部用俄语教学。

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然而生活条件却十分艰难。长期战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俄罗斯弄得物质极度匮乏。任弼时等受到苏维埃政权的特殊照顾,享受的是比列宁还高些的红军战士待遇,每天能领到一磅半黑面包,肉和油是罕见之物,“上等”蔬菜只有土豆、海藻。此外每月每人还发一磅白糖和相当于半块银元的卢布;穿的是红军制服,冬天有一件军大衣,脚上的皮鞋是英国工人捐赠的。冬季靠木炭取暖,晚上睡觉时大家挤在一起以保持温度。当然,后来由于实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

任弼时等人校不久,使他们振奋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怎样入党及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成为这些投身革命的学子时常议论的话题。这一年冬天,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中国班发展党员。已经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年纪较大的刘少奇、罗亦农等第一批转为中共党员,并在东方大学建立了总支部,任弼时对他们羡慕不已。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任弼时作为正式代表,有幸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由共产国际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朝鲜、日本、蒙古国、印度等国的代表共148人。中国有44人出席,其中中共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25人,国民党代表是由孙中山派来的张秋白,还有无党派人士13人。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张国焘。

P10-12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