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日记原件现存共有二十八册,起于同治十二年九月四日,止于民国十五年,此次得到重新整理,原有的文字都得以保留,尽大可能地反映日记的本来面貌。为张謇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原始资料,并推动张謇研究的学术工作的深入开展。
张謇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极其活跃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创造过许多奇迹,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慈善等众多领域都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并多有作为。由李明勋和尤世玮共同主编的《张謇日记(精)》一书是研究张謇生平和思想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张謇生平和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由李明勋和尤世玮共同主编的《张謇日记(精)》一书系张謇自撰《柳西草堂日记》改名而成。张謇(1853—1926)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日记始自张謇20岁(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止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作者去世,凡50余年。
同治十二年(1873)
癸[酉]九月
四日 父亲去西亭。俞步青去。仲厚来。写致孙师信。梓卿来。饭毕诣琬卿谈。周菊山来索书。姜某来。晚饭后为伯厚酌定伊尊人行述。写致吴莲卿信。读《姚姬传先生集》。
初五日 早起,写西亭信,写联、扇。饭毕诣石渔师谈。偕枚生诣叔英馆。叔英来,晚饭后琐话。写少轩信。
初六日 早辰,叔英去。写菊师信,寄海师信,写折子,写徐耀南扇。石师、枚兄、叔英来。接彦升信、敬轩信。写彦升挽叔枚联。饭晚啖蟹。留叔英宿。
初七日 七舅去。复敬轩信,接菊师信。琬卿致扇索书。石师招往,啖面饼。琬卿来,未遇。写凤沼扇、晓芙信。同三哥谈家事。
初八日 雨。检旧时佚稿。读《姬传先生集》。写字。晚饭后同三哥小谭。早睡。
初九日 晴。早起,过节。还伯厚尊人行述。招少牧、叔英茶话。晓芙来,两月之别,彼此以事未鬯叙,林叶竞落,茶烟积阴,匆遽分襟,恨何如也。琬卿来。写字未竟,晚饭后读《姬传先生集》。少谷函来索书。
初十日 梓卿、瘦梅来。写字,录途中诗草。诣琬卿送行不值。读《姬传集》。诣少牧、叔英谭,晚饭后偕叔英返。
十一日 蚤。叔英去,写楹联,仲厚来,写少谷、馥畴信。伯厚来,有重九后二日怀韵棣诗。灯下为友酌时艺两篇。
十二日 蚤,为友酌时艺两篇。培哥自源昌索菊花一种。饭后写字,仲厚来。晚诣梓卿,接父西亭信,写穆如信。读《姬传诗集》。
十三日 读《大宗师》、《人间世》、《应帝王》、《徐无鬼》诸篇。写西亭信。晓棣函招,是夕置酒,枚生、石渠、蜚卿同座。馥畴未至。宿晓棣处。
十四日 蚤,同枚生琐谭。招馥畴来,晚饭后与晓棣握谭良久。写槱之楹联。
十五日 蚤,馥畴去,别晓棣返,行数十武犹遥遥驻送也。道过刘宅,偕叔英归。酌书院月课卷题:“樊迟从游于舞雩”一节,童一句;诗《松菊犹存》。
十六日 晏起。接菘师太夫人讣。誊月课卷,写晓沧楹联,写馥畴、晓棣信。薛陶庵招饮北寺。闻十五日开榜之信,同少牧返,抵家月当午矣。
十七日 蚤,叔英来,子谦送菊来,子文来,丽先来。写字。接父西亭信,蚤睡。
十八日 读《姬传古今诗钞》,写字。梓卿来,饭后诣叔英、少牧谭,薄暮归。无事早息,与叔英夜话至漏三下。
十九日 叔英去。接敬轩信,寄仲星信,缴课卷,写字。瘦梅来。接晓棣信。纷传海籍中茅、秦二人,通籍中六名。是时万感苍茫,百端交集。及复询晓棣、少牧、馥畴,始知其讹。写菊师信,托子文带往。接王免携回父西亭信,知父十七去通。理籍事卷,回忆蚕丛险阨,亦不知若何度过。念头上公曲成此事,名心复因而淡矣。少牧来。
二十日 培哥去下沙。仲厚来。写字,瘦梅来,少英来,谭良久。子文携来菊师、王学师信。是日传各处新捷讯,风声鹤唳,纷纷不一,余自知康了矣。三场辛苦,徒结灯火之缘;千里往来,权了文章之债,穷达信有命,念群公知遇之恩,不能不耿然于方寸耳。叔英来。成《榜后感怀》四律。三更,父自西亭归,得知通属只中三人,为泰兴翟伯恒,通冯俊升、沈汝奎。接穆二十四日早,头目少觉清朗。午后馥畴来,强起。雅丈来诊。撰定挽叔枚联,浼雅丈书。文酒旧论心,频年嘘拂相关,入座每教芬齿颊;蘅芜嗟隔面,此日风流顿尽,登床空自叹人琴。是日复受风。馥去。夜则寒热大作,自此迁延床蓐,寝不成寐,中宵辄呼号,一室为之不安。至廿九日,服子谦药,大汗,病势稍轻。织云为乃郎授室,凡三招,及彦升信来,皆不报。至十月初旬,连进梅丈、子谦、雅丈药,渐就清晰。病中搘枕成送伯厚诗。十一日甫能下床,然足力犹孱弱也。写穆如信,闻又楼中副车。来问疾者众,皆忘如信。
二十一日 晏起。写梅孙、馥畴信。仲厚来。写字。录诗寄晓棣、枚生。午后觉微寒,卧。是夕头胀目眩,汗出如浆,夜半始就睡。
二十二日 晏起,腰痛头晕犹是也。招子谦未来,招梅玉如先生未来,延雅三先生未来。
二十三日 病,雅丈来诊。(P3-4)
出版说明
张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字季直,号啬庵,本籍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1853年出生于海门常乐镇侨寓。少时为博功名苦读,颇受学籍之累。后游于淮军吴长庆等人的幕府,也曾掌教于几个书院。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由此步入仕途。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目睹北洋海军的覆没及次年《马关条约》带来的丧权辱国,深感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只有通过士大夫的躬行实践才能来挽救,于是毅然辞官在家乡兴办大生纱厂,开始其救亡道路的探索。他希望由此为起点,把家乡南通营建成一个“新世界雏形”,进而示范国人。
尽管张謇的事业基地在南通,但他的心则始终与国家命运相维系。清朝末年,他曾积极地参与和领导了立宪运动,希望以此来变更国家的政体。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他在政治上转向共和,并被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命为实业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本希望为发展民族工商业有所作为,后因不满袁世凯的妄图称帝而愤然辞职,返回故里,以全力推行他所谓的“村落主义”。
在前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张謇经营下的南通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那个偏僻闭塞的封建小城镇,一跃而成为国内灼人眼目的近代化模范城市。
在这里,有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有多形式多层次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事业,有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规划精细、配置完备的城建设施……南通几近神奇的崛起,赢得中外人士的赞叹,当年梁启超就曾讲过:“南通是我们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南通教育会和各团体是我国教育界中之先进者,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所谓价值之高,应是指南通的近代社会,是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完全凭仗着中国人自己的双手缔造的,而这又正是张謇“欲为中国伸眉书生吐气”志向的最佳体现。
张謇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这也包括几乎贯穿他一生的日记。他的著述在世时零散地发表过,去世后曾按内容编印成《张季子九录》,但日记却长期不为外人所知、所见。
1926年张謇去世,蔡元培在挽联中有云:“以文学名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这是看到张謇一生阅历要比翁同龢丰富得多,认为倘若以日记来“征文考献”,其价值会更高。其时翁氏的《翁文恭日记》业已影印出版,而张謇是否有日记存在,蔡元培并不能知,故不加肯定地说“日记若在”。到了1930年,张謇之子张孝若写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出版,因为其中多处援引张謇日记,人们才知道确有张謇日记的存在,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无缘接触到这部日记。这个状况到了196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张謇日记》后才得到改变,尽管影印的还只是一部分。
据我们现知,张謇日记的原件现存共有二十八册,每册大小及用纸并不统一。各册封面右上角有毛笔编的序号,但观笔迹并非出自张謇之手,当系后人所为。各册日记的起讫时间如下:
第一册:同治十二年癸酉九月四日至同治十三年甲戌六月二十九日;
第二册:同治十三年甲戌七月一日至光绪元年乙亥七月三十日;
第三册:光绪元年乙亥八月一日至光绪二年丙子闰五月二十九;
第四册:光绪二年丙子六月一日至光绪三年丁丑二月三十日;
第五册:光绪三年丁丑三月一日至光绪四年戊寅四月三十日;
第六册:光绪四年戊寅五月一日至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七日;
第七册: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至同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八册:光绪五年己卯十一月十八日至光绪六年庚辰五月二十九日;
第九册:光绪八年壬午六月一日至同年九月二日;
第十册:光绪九年癸未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三十日;
第十一册:光绪十一年乙酉正月一日至光绪十二年丙戌九月二十九日;
第十二册:光绪十二年丙戌十月一日至光绪十四年戊子五月二十九日;
第十三册:光绪十四年戊子六月一日至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三十日;
第十四册:光绪十六年庚寅六月一日至光绪十八年壬辰五月二十九日;
第十五册:光绪十八年壬辰六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月三十日;
第十六册:光绪二十一年乙未闰五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二月三十日;
第十七册: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正月一日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三月三十日;
第十八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闰三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八月十三日;
第十九册: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八月十四日至光绪二十八壬寅年六月三十日;
第二十册: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七月一日至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四日;
第二十一册: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六日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十二册: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正月一日至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十三册:宣统元年己酉正月一日至宣统三年辛亥九月三十日;
第二十四册:宣统三年辛亥十月一日至民国二年癸丑五月二十九日;
第二十五册:民国二年癸丑六月一日至民国五年丙辰九月三十日;
第二十六册:民国五年丙辰十月一日至民国九年庚申正月一日;
第二十七册:民国九年庚申正月一日至民国十二年癸亥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十八册:民国十三年甲子正月一日至民国十五年丙寅六月二十四日。
从日记的连贯性看,第八册与第九册之间尚有光绪六年六月至八年五月整两年的空缺,第九册至第十册之间也有光绪八年九月至九年十一月一年多的空缺,以张謇记日记通常习惯,这两段时间内不会不记,推想是早已遗失,以致编序号时未能计入。至于第十五册中光绪二十年九月十八日至年终的空缺,则是因为料理父丧而未记的缘故,这在张謇次年元日的日记里有所说明。
据张謇自订年谱称,他于同治十三年二十三岁时“始有日记”,而现见日记实始于同治十二年九月四日,可见张謇只是举其成数,略去了零头。然而有迹象表明,张謇始有日记的时间还要早于此,譬如张謇追述自己同治六年至十二年间所遭学籍风波的《归籍记》,其涉日期内容都很具体,应是参照了当时日记才写成的。另外,20世纪60年代张謇的侄孙张缵武也有回忆,说自己幼年在常乐家塾读书,张謇回里度岁,曾对塾师讲自己十几岁时去西亭宋先生家读书后,就受命每日作日记,笔墨始有进步云云。这些似乎都可以证明张謇在同治十二年以前就开始记日记,只不过早已佚失而已。
张謇为自己日记取的名字,早时为《柳西草堂日记》,这于最初几册日记自己的题签可知。柳西草堂是他海门侨所的雅称,他的父亲也曾以“柳西老人”为自号。直到晚年,张謇才在自己的日记上自署《啬庵日记》或《啬翁日记》,而中间并未改用过其他名称。由于历史的原由,他这二十八册日记原件被分置两处。196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为后半部分,即第十册和第十五至第二十八册,仍按原册装订成十五册,但书的尺寸作了统一,所用名称则改为《张謇日记》。另一部分即第一册至第九册和第十一册至第十四册,则于1967年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原十三册改成四册装订,名称则沿用张謇所定的《柳西草堂日记》。两年后,文海出版社又翻印据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张謇日记》作为前印《柳西草堂日记》的续补。1986年,文海出版社又将两部分日记合并,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作为此编的第十九辑,而名称还保持原来所称的《柳西草堂日记》。至此,张謇日记可以通过此看到全貌。 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张謇全集》,始将张謇的日记作为一卷收入,这是张謇日记的第一个标点排印本。所收日记除影印的二十八册外,还增加了南通市图书馆于1963年据黄榘臣先生手抄本转抄的一个《张謇日记》(未刊本),其起讫时间为光绪八年壬午九月一日至光绪九年的癸未六月三十日,正好可补原第八册和第九册之间的部分空缺。由于受当时编辑思路的影响,日记的文字并未全数照录,有些眉注、页末杂记以及空白日期都被摒除,而日记收录的诗文也往往被抽出,移置于艺文卷内,在日记中失去痕迹。再加上原来的标点、校勘都比较粗疏,为读者带来不少遗憾。
201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新编《张謇全集》,张謇日记得到重新整理,张謇原有的文字都得以保留,尽可能地反映了日记的原来面貌。此次张謇研究中心与上海辞书出版社联手单独出版《张謇日记》,依据的就是新版《张謇全集》所整理的这个版本,仅对个别文字标点的错误作了改正。书名不依张謇原定《柳西草堂日记》,也是考虑到称《张謇日记》更为直接明确,对于读者检索书籍也是更为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