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走上敦煌路
本报杭州4月13日讯 在新青年刘建明和秦桦林的心中,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蕴含着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小千佛洞……是他们一辈子也探不完的敦煌路;舞伎、建筑、彩塑,壁画……是他们一辈子也做不完的飞天梦。
两天前在杭州“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向全国12位在读研究生颁发了2009年度“敦煌奖学金”。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秦桦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建明名列其中。
“这是我们敦煌学研究生梦寐以求的奖项。”2008年,秦桦林有幸成为浙大古籍所张涌泉教授的学生,并选择了《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出土刻本》作为自己硕博连读阶段的研究课题。“课题涉及早期中国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本身意义非常重大,获奖更是给自己的一个激励。”敦厚勤奋的秦桦林说。
“其实,对敦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热爱,是源于小时候在书摊上看到的一本敦煌小册子。”从那时起,偏爱文史的秦桦林,便尝试着写些小“豆腐干”的文史短文,投给谁也不认识他的报社编辑。从此,他慢慢积淀下丰富的文史阅读、扎窭的古汉语功底,还有那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与咬文嚼字的秦桦林不同,刘建明自2003年9月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直接攻读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以来,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文化、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在“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细数敦煌历史,刘建明心中有做不完的飞天梦——由于长期受外界环境如光照、温湿度的影响,敦煌的许多壁画已程度不同地产生了破损,为了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原作的风貌,刘建明跟随浙江大学以潘云鹤院士为首的课题组,采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和复原,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个使破损壁画虚拟复原和演变模拟的模型及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复原性临摹、壁画研究以及壁画保护。根据敦煌保护专家对壁画颜料成分的研究和艺术家积累的经验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色彩学知识,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他们成功地把一些变色、褪色、脱落的敦煌壁画复原为最初画成时金碧辉煌的景象,并模拟出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渐变到现状的过程。
虽然复原过程中碰到说不清的艰难困惑,但只要想到一个世纪的大漠风沙都未曾动摇过前辈献身敦煌文化保护的意志,刘建明的内心也一天天强大而坚定起来。而今,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
国际著名敦煌学家、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田时雄面对记者,更是难抑兴奋之情:“我们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看到的许多清晰的壁画,便来自他们的奇思妙想。”也正如高田时雄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所说的那样,现在世界上研究敦煌的学者中,中国学者就占了85%以上,成为敦煌学研究的主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永远地成了历史。
“国家的命运决定了敦煌莫高窟的命运。”刘建明和秦桦林坦言,“我们都很幸福,共同拥有一个领先世界的敦煌学的研究中心,又同时做着一个意义非凡的敦煌梦。”虽然浙江与甘肃远隔千山万水,虽然那些年长的学者有些已经远去,但朝气蓬勃的新青年们也期许着——用辛勤和汗水,用科技和智慧,把自己的名字与敦煌学,永远地嵌入这座深不可测的莫高窟。
【记者采访手记】
有心者志远方
穿过祁连山的飞雪,走进黄风吹沙的大漠戈壁,寻一把先人遗留在那里的石斧,看它是否还能劈出4000多年前的火光。于是,浙江人率先拥有了敦煌——
最早注意到敦煌文献价值并加以保护的是罗振玉,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是王国维,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常书鸿,敦煌研究院的现任院长是樊锦诗,第一部对敦煌文献及艺术进行系统介绍的是姜亮夫,第一部研究敦煌文献词语著作的作者是蒋礼鸿……他们都是浙江人。
追赶丝绸之路落下的夕阳,跋涉在曾经鼓角争鸣的河西走廊,又一代浙江中年学者,一心想找到三苗人留下的陶器,让它盛满历史的冷热和苍茫:
以赵丰为首的敦煌丝绸研究,潘云鹤、鲁东明课题组利用多媒体与智能集成技术进行的敦煌壁画数字化保护,张涌泉、许建平、关长龙历时10年合作撰写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一次次把敦煌学研究推向世界最前沿。
美丽的敦煌啊,有流光溢彩的故事,有大漠落日的悲怆。我深知,刘建明、秦桦林,还有更多志向高远的新青年们,都想借你反弹琵琶的神韵止住千年黄沙,用你飞天飘逸的梦想照亮未来。
(原载于2010年4月14日《浙江日报》第9版,记者:刘慧)
P8-10
如果说这本书作为浙江大学“百廿求是丛书”之一,是献给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的礼物。那我想这是不是也能算作我自己——一个在“浙”里读书六年、至今又刚好在“浙”里工作满六年的普通浙大人——对母校的一份心意呢?
一日浙大人,终生求是魂,真的是这样。能以自己的一点点工作为母校祝寿,这是多么大的一份荣耀,又是领导对我的多么大的信任。心中唯有感谢、感激、感恩。
本书所选编作品都是四校合并以来至今近20年中发表在各家媒体上的,以浙大学生为主角的报道。文章选编主要参照三条标准:一是能彰显浙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浙大培养人的国际水准;二是报道对象不仅仅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而是尽可能地覆盖各类学生,从学习科研、发明创新、社会实践、对外交流、公益活动、文体爱好乃至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现浙大学子风采;三是文章本身质量较高。
由于篇幅所限,在不同媒体上所发表的同一题材的文章,有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篇,因此有许多佳作不得不忍痛割爱。而且由于时间仓促和资料收集范围所限,可能还有些优秀的报道也未能收录其中。这些作品的缺席给本书留下了些许遗憾。另有一些主题,虽然在媒体上没有较为全面地报道过,但我们觉得能够反映浙大学子的精神风貌和风采,应该纳入本书篇目中,我们便专门组织了力量采访写作并请相关老师指导把关。
书中近100篇报道可以说是对浙江大学学生风采的全方位素描,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和细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求是人生活;对非浙大人的读者来说,也能借此书来一次浙大校园的初体验。这些内容是以往有关浙大的书籍较少涉及的,相信能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浙大的了解。
编者
2016年12月
第一章 求是创新
浙大本科生叩开国际权威杂志大门
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请浙大学生当评论员
浙大数学博士生:一文惊动数学“大腕”
新青年走上敦煌路
细菌“织”成的衣服会呼吸
学生也能亮相校级学术平台
看,设计点亮生活
“用手思考”的追梦人
创新的奥秘:40名学生与80项专利
浙大本科生的“中国设计,欧洲制造”
我在浙大找回了自己
机器人,踢的是技术
三个工科男的个性成长路
冠军机器人,浙大“智”造
浙大六个参赛队全获一等奖
国际数学建模赛浙大学子三连冠
创造的魅力
一杆本垒打捧回特等奖
从今天起,让我们有创意地生活
工业设计,体悟创意生活
中国之星在闪耀
坚实基础快乐竞赛
创业成功率为何不能破4%大关
软骨细胞应用新思路的发现
浙大有条“蛇”在日内瓦获金奖
璞玉·美玉·琢玉
神奇的“空气洗手”
浙大“问题式学习”激发创新火花
第二章 知行合一
追寻历史的足迹
毅行,在路上
寻访红色记忆感受老区变化
南极科考队来了位浙大博士生
浙大:通向世界的课堂
比尔·盖茨请浙大博士到家里吃饭
“挂职村干部”的第一课
留下值得怀念一生的记忆
一条山路与六颗年轻的心
做奥运志愿者我挺骄傲
朵朵“小浪花”层层“爱心潮”
阳光女孩,谢谢你
第三章 缤纷校园
校园戏剧灿若夏花
为竺可桢老校长写一部话剧
梅君檐下粉墨春秋
用音乐为国争光
文琴,青春之歌
像鸟儿快乐地翱翔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
为了光荣和梦想
学霸打篮球,真的不一样
求是园里舞动的精灵
武林高手在“浙”里
绿色是我心环保是我行
爱就在身边
宁静致远文言文写就的校歌
浙大“相声男”这下“嘚瑟”了
400枚硬币搭建“悬空”建筑浙大“力学哥”一夜走红网络
“硬币哥”和“月饼哥”带给我们的
浙江大学礼仪队十名美女白裙飘飘走红网络
校园爱情标准的那些事
两本结婚证书
从喜爱到开步走
五千余人的爱心挽救一条生命
一起读书的时光
今当远离
第四章 热血青春
踏实做事锐意进取
绿色浙江追梦人
在投入中体验成功
科研达人初长成
医科学生迷上植物病毒
“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东风吹开索玛花
杭州青年西部支教致青春
“石榴男孩”
流淌在血液里的感动
选择和被选择
铿锵玫瑰绽放校园
浙大无手硕士考上北大博士
无臂博士勇“攀”高峰
走自己的“长征”
后记
浙大飞语
卷首语:静听花开
云的飞语,说出天空之广袤;鸟的飞语,道出山川之辽阔;《浙大飞语》,不说天不论地,只为记录“浙”里开的鲜花,“浙”里飞的香气。为此,我们在各路媒体对浙大学生的海量报道中,选取了近百篇最能体现浙大精神、浙大特色和浙大气质的报道,辑选为“求是创新”“知行合一”“缤纷校园”和“热血青春”等篇目,以留住繁花,放飞梦想。
如果你曾经在“浙”里,你一定会觉得十分熟悉和亲切。
如果你即将在“浙”里,你一定会充满期待和向往。
如果你有意看“浙”里,你一定会嗅到芬芳,感慨于它们的多姿鲜艳。
如果你爱花、惜花,请你聆听它们的绽放,也随它们起飞,在春光之中。
【求是创新篇】深深扎根,亭亭净植
研学如扎根,扎得越深,才越能发现潜藏最深的营养秘密。
在“浙”里,浙大人把“科学殿堂”装饰成充满乐趣的“游乐园”。破旧立新的课题和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充满挑战的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奇思妙想的发明创意艳惊四座。在浓厚的创新氛围里,他们把每一颗想萌发的科研火种都点燃成焰火。
【知行合一篇】香远益播,芳飘万里
实践如芬芳花香,不需多言,就可以感染身边的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读百遍的同时,浙大学生也用足迹去丈量世界。大洋彼岸的青年看世界的视角是否与我们不同?边远山区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如何被知识满足?红色老区的一砖一瓦,篆刻着怎样的革命记忆?文军长征路上的坎坷,能否用自行车的车辙一一记录?浙大学生去国外交流学习,去山区支教扶贫,去老区寻访红色记忆,去西南重走文军长征路。求是花儿的香气,也散播在大江南北、海内海外。
【缤纷校园篇】花繁似锦,桃粉棠红
“浙”里的日子,如繁花盛开,音乐美术,戏剧人生,遍地开花遍地鲜艳。
对美的追求和享受是浙大人坚持的自我要求,也让求是园充满最丰富和自由的快乐。在光芒四射的大舞台上,慷慨激昂的是校园戏剧中的家国情怀;在明亮空旷的音乐厅里,悠扬婉转的是琴声里的宫商角徵;在万众瞩目的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的是竞技中的飒爽英姿;在三尺见方的台柜前,妙趣横生的是表演时的说学逗唱。这里有历史悠久的黑白剧社。有渊源深厚的文琴乐团,有引发尖叫的运动比赛,有令人瞠目的吉尼斯挑战,浙大的花儿不是同个模样,梨云杏雨才是真的春天。 【热血青春篇】开花结果,桃李芬芳
感谢这样的春天和这样的花园,让我们看到姹紫嫣红的花儿争奇斗艳。感谢这样努力的花儿,让我们见证一座座奖杯、一枚枚奖章、一条条绶带、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感谢这些,伴我们在花海之中撷取美丽的花朵,写下一本锦绣的纪念册。
爱因斯坦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浙”里绽放的每一朵花,都努力把这样的和谐传递给每一个春天。
这是—部属于浙大学子的青春纪念册——记录启尔求真的研究成果,体悟知行合一的实践真知,演绎缤纷多姿的佼园生活,创造独—无二的华彩人生!
吴雅兰编的《浙大飞语(1897-2017校园廿载光影里的青春足迹)》所选编作品都是四校合并以来至今近20年中发表在各家媒体上的,以浙大学生为主角的报道。文章选编主要参照三条标准:一是能彰显浙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浙大培养人的国际水准;二是报道对象不仅仅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而是尽可能地覆盖各类学生,从学习科研、发明创新、社会实践、对外交流、公益活动、文体爱好乃至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现浙大学子风采;三是文章本身质量较高。
吴雅兰编的《浙大飞语(1897-2017校园廿载光影里的青春足迹)》是对浙江大学在校学生风采的全方位素描,时间跨度从四校合并新浙大成立之后一直到现在,书写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而是尽可能地覆盖各类学生,从学习科研、发明创新、社会实践、对外交流、公益活动、文体爱好乃至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能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现给大家多姿多彩的求是人的校园生活,对非浙大人的读者来说,也能借此书来一次浙大校园的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