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年掠影--阎志民散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阎志民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兰生林樾间

常常想到兰,常常无端地因兰怅然。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竟繁华美。”从古到今,兰,为人所共识共爱。骚人墨客笔下的兰,或孤傲,或高洁,或清雅,或秀逸,一如超凡绝尘、恬静飘然的处子。就连狂放不羁、笑傲人生的诗仙李白,也五体投地于兰,有诗曰:“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即便草木之人,也要脱去俗气。

早年有一阵子,社会上曾经掀起一股养兰热。尽管市面上一盆君子兰的售价被“炒”得火爆,人们亦不惜重金买一盆置之居室,悉心伺候。据说周总理生前与兰结好,最爱其君子之风,人们一时爱兰,大抵是为了寄托对伟人的哀思与怀念吧。

我那时对兰不甚了了,视为平常的观赏植物而已,加之生活如牛负重,也没有那份养花的闲心。后来,一次偶然的经历,想不到对兰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那是有关单位组织的一次活动,我们一行十数人来到风光秀丽的茅山脚下,不期从当地文友口中得知,茅山的一条深谷里遍生春兰,且景象颇为壮观。于是,大家便动了访兰之心。卸下行囊,随便吃点东西,即由向导带领上路。十多里山间幽径,出没在茂林修竹之中,离谷底尚有一段路,已觉兰香盈袖,越往里走,香气越浓。绕过几丛灌木林,涉过几条浅浅清溪,那条谷便展现在了眼前。只见满谷兰色如云,岚气缭绕,一丛丛绿叶葳蕤、纤茎参差的兰草大放异彩,争奇斗艳,果然是一处清凉恬静、远离滚滚红尘的世外仙境!迎着袭人异馨,我们一如蜜蜂扑进花丛,尽享绿海香雪中的怡乐。直到天色向晚,方依依不舍离开。回到寓所,虽疲惫却难以成眠。那夜,我做了一个绝美的兰花梦。“兰生林樾间,清芬倍幽远。”自那,江南的兰便时在我的忆念中了。可惜我们苏北的丘陵多光秃秃缺树少泉,几乎不具备兰的生存环境,所能见到的兰,只有远离自然经人工种植的盆景了。

由爱兰而想兰,便去一家园艺场访兰。很不好意思讨得两盆,谨慎置于案头,天天精心呵护,期冀某一日见她吐蕊含笑。然而,一年过去了,那蔫巴巴的病态总是让人担着一份心,直到后来叶烂心枯,化为我的一声长叹:原来兰是很不好接近的呀!

怀惜花之情,我二次去园艺场向老花匠求个真知,不想那老人扼腕做痛苦状告诉我:兰不比寻常花木,秉性极高,自尊着哩!想那空谷幽兰,吸山川灵气,浴岚岫清辉,承甘露润泽,得曰月精华,一杯香泥,一掬鸣泉,才得以陶然静处,纳秀吐芳。而城里楼厦林立,街巷拥挤,市声嘈嘈,物欲横流,加之养花人烟酒无度,喷云吐雾,空气污染厉害,想那兰置身其中怎么个活法?况且兰一旦远离山野,知音渺渺,岂可留住芳心?  听老花匠一席玄谈,我不禁赧颜。想我乃一凡夫俗子,满身浊物,哪儿配得上与兰结为芳邻?即使兰不弃我,而我不能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坚正操守,从善如流,真正成为兰之知己,又怎能期望兰之厚爱于我,卓然伴我于红尘世俗之中呢?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看来,兰当属于高标俊逸之士,附庸风雅者难得其真性情,自然无缘与兰交。爱兰忆兰,可遇不可求,还是养我的那几盆仙人掌去吧!

梨花月韵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唐人钱起褒梨花贬桃花,大概是因了梨花那特具的清寒韵致吧。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陆放翁笔下的梨花近乎清高孤傲了。

关于梨花的古诗我还能背诵出多首。

我喜欢梨花,缘于我的故土就是小有名气的“梨园村”。方圆数十里的乡民只要提到我们村子,便会眼睛一亮:“唔,你是说的那个几百亩大梨园的庄子吧,嗬,那可是个神仙居住的地方!”

每年清明过后,“杨叶万条烟”便是“梨花千树雪”的时候,我那小村就被如云似纱、如烟似雾的梨花团团包围起来。三里五里外望去,白皑皑的一片。待走进梨园深处,花影扶疏,淡香盈袖,直让人有远离尘缘、飘然欲仙的意味。

“梨花如雪照黄昏”,赏梨花当推明月初上时。三五团圆之夜,满园银辉,梨花和月色互融互映,让你难辨难分。多年前得赏那份梨花月韵,至今还历历如在眼前。

那是一个细雨初停、云开月现的春夜,梨花,月色,晃晃然在上空浮动,在身边游移。我放轻脚步,屏住气息,生怕惊动了梨园的清梦,生怕踏碎了一地琼瑶。

啊,梨花的睡态如此之美,我不由惊讶之至。团团紧抱的花簇,似开无言,似嗔无声,文静若处子。一轮朗月在花枝间徜徉,投在地下的清辉

P3-5

后记

当我把近几年断断续续写出的百多篇文字辑录成书准备付梓的时候,心情却不安起来。我的这本书能称为散文集子吗?如果它的字里行间透出哪怕一丝的矫情浮泛、虚言饰词,那就等于作践了这一文体,让读者窃笑于茶余饭后了。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是韩退之对于散文文体精辟独到的一论。散文,作为文学的一类载体,它应当是一种缘起于情的漫不经心,一种控制有度的倾泻流淌,如一片湖,四周柳堤只为增其恬静;如一条江,两岸峭壁只为助其气势。

由此,我想到了最通俗、最大众的书信。书信是写给亲朋至爱看的,因此,要说心里话,要传递真情,几乎不加任何的修饰,也很少在遣词造句上动脑筋,往往就把久积于心底的喜乐悲苦原原本本倾吐出来,肝肠俱见,淋漓酣畅。杜工部有“家书抵万金”之言,想那家书的珍贵,不就在于它的情真意切、可闻投书者的心跳么!如我们经营散文能像写家书那样敞开心扉,尽遣真情实意,让所想所思、所爱所恨流奔于笔端,那散文才算有了令读者感心动魄的灵魂。

读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读巴金先生的《随感录》,读林语堂、梁实秋……我从这些大家的佳篇名构中受到了这样的启示:散文的题材可以家事国事天下事,琐事俗事身边事,无论大小,唯有真性灵方可进入佳境,即使小题材也可见大手笔的风范。他们因了以真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便有了自由创作的心态,表自我意识,发哲理思考,抒谐庄情趣,写生活雅致,无不透出平实,显见敏锐,闪烁着诚朴的光芒。

我由诗而喜欢散文,及至写起散文,多半是对散文这种真实美的推崇和向往,尽管至今没能写出一篇可以沾沾自喜的作品来,但是由此我知道写好散文绝不是一件易事;由此便也坚定了我以一颗纯净童稚的心去孜孜寻求其堂奧。

年过耳顺,适逢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身处这种复杂、微妙、绚丽多彩的转型期,领受着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我感到自己为诗的力不从心。如何使个人的主体意识与时代精神融汇连接,如何突破单纯牧歌式的审美局限,多层次、多侧面、多形态地反映社会生活?似乎散文更见于自由开阔。这便也是我亲近散文天地的缘起,可以说是经历了躁动之后的一个抉择。

我敞开心海去感悟历史和现实,用心去谛听时代的脉搏,用情去触摸过往的岁月,力求能碰撞出几朵火花来。我以真诚的心呼唤人间无处不在的美,也以裂变的痛苦解剖自己、解剖社会上的丑。我歌吟善良和永恒的人的天然本性,以及世间万物的平和有序。也许,我因了受我国古典诗词中唯美成分的熏陶,往往行文喜欢营造空灵优雅的氛围,但是这空灵优雅也还是源于对人生美好的企盼与渴望。微笑面对生活的人,相信生活也会回报他微笑。

上述想法不成观点,只是我学习散文中生出的一点理念意趣而已。

直面人生,切入生活,写不出精品我还是要写下去的。不成其为大树,就做一株小草,也可为文艺百花园着一点绿意。

目录

第一辑 心香一辦

 兰生林樾间

 梨花月韵

 美丽的悲壮

 把心掏给朋友

 天地大美而不言

 音乐的魅力

 酒趣

 金色的歌

 读歌

 友情与书信

 我那两架子书

 我的“半步斋”

 有书伴我

 九里山前遐想

 永远的老师

 衣食寻常事

 小酒馆

 茶语

 无名花

 牵手

 记忆

 梦幻足球

 足球,我的中国心

 水歌水哭

 泱泱诗国

 冷静下来的喝彩

第二辑 尘世写真

 生命随缘可见

 花落花开任去留

 永远的梦

 寻找平衡

 甘苦寸心知

 孩子心灵中的世界

 谁知盘中餐

 少年不知愁滋味

 鸟友

 买菜小记

 我会永远记住他们

 心仪儿歌

 足球,永远年轻

第四辑 亲情乡音

 族中两嫂

 乡下小妹

 吉他声中说乡音

 恋家

 心中的树 .

 怀乡

 山月应知心中事

 河之恋

 我对女儿说

 写给小孙女

 头一次领薪

 把阳光和风请进来

 苦棟树 :

 最后一棵梨树

 普通党员

 如今生活讲质量

 上梁

 小村苦情未敢忘

 乡音无改

第五辑 岁月留痕

 曾经当过一回演员

 野菜情结

 端阳.粽子

 春雪

 天使的微笑

 一位陌生的朋友

 朋友是书

 寻梦的女孩

 贺卡情

 乾坤清气扑面来

 题大吴镇花鸟画展

 生活不能没有歌

 曾经拥有过的

 与狗交恶

 一本书的故事

 我这个体育迷

 心中那棵树

 年轻,真好

 提灯女神

 丁丑年的第一轮朝阳

 紫荆花考

 归来兮,香港

第六辑 闲情偶记

 不必刻意包装

 镜里镜外岁月

 我们怎样疼孩子

 新春大节怎么过

 身边的风景

 说“大片”

 诗与歌

 距离

 知识与财富

 读杜心解

 生活中的宽容

 爱心

 寻找缪斯

 何必自卑

 谦谦君子风

 家

 留白

 换位思考

 母亲与孩子

 品书

 豪气

 人生的美丽

 还是叫一声“同志”吧

 关于幸福的断想

 得失之间

 元帅与士兵

 任性不是个性

 心中最亮的星

后记

序言

我一气读完志民兄寄来的准备结集面世的文稿,浸沉在一种清风明月的境界里,留连良久。志民兄哪里是在做文章,是在山岗振衣,在海滩浴日,裸露着赤子般的情怀,向读者一泄心机。“谁见予心独飘泊,依山寄水似浮云。”善良人眼中的世界充满善良,美好的人眼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志民掬着一颗赤诚的心谈生、谈死、谈亲情、谈友谊,圈点大千世界。

对于人生,他说:“人生不必强求,不必刻意,是小草就绿一片地,是大树就擎一方天,是露珠就闪耀晶莹,是宝石就大放华彩,用心良苦何乐所有?还是听其自然的好。”

面对死亡,他写道:“本来,人无非是大千世界里独具灵性的一叶一花,只贝片羽,与天地的情缘亘古难消,去去来来一辈子,挥去伤感留豪气,则是这种矢志不渝的感情延续一一‘江声不尽英雄泪,天地无私草木秋。’”

关于亲情,他写道:“谁能不面对母亲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谁能在母亲的注视下弄虛作假毫不脸红心悸?我想,人,只有经历春秋演绎、饱饮沧桑、铅华洗尽、繁花谢落、诸事过后,才会出现这种至高至淳的心境。”

关于朋友,他写道:“掏出你的心,掏出我的心,让我们都把心捧在手掌上,托着一个真实的自己。”他甚至是在呼唤一一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点坦率,少一点隐晦。在我们这个万象纷纭的社会里,大家一起生活、工作、奔走、劳碌,最需要相互的信任、体谅、理解,最需要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特别当人失意的时候,落魄的时候,遭灾遇难的时候,面前突然有一扇敞开着的、微笑着的心灵的窗口,你还能心灰意懒、一蹶不振吗?

志民兄是个真正的诗人,诗人的心纯净、无邪、善良、多情,虽然这颗心曾被伤害过、误解过、冷落过,但一点也改变不了这颗心始终如一的美好。我曾与他同事五年,而且一分手就是二十多年,相聚极少,书信也不能算多,但我们相知,在任何时候,我都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他。

我至今记得在那个县城的文化馆,我们以茶代酒度过清寒的冬夜。那时他受胃病折磨,生活的担子也很重,正如他诗叙÷‘锅台上搁着七张碗”,但他的创作热情却非常高,正处在一种忘我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探讨很多关于艺术的话题,甚至抵膝至黎明,俨然两个疯子。

又记得他来南京看我,我们一起为家乡的一台戏写篇文章,评析一下演员的劳动问题,一气儿神侃,又是通宵达旦,我只觉得非常愉快。我不是诗人,但我喜欢诗人的痛快和透明,那是一种不需张扬的透明。

后来,我不断在报纸杂志上见到他,不断读他的诗作和散文,有的文章把我写进去了,我为朋友那么在乎我而感动,同时我也在感受那种在他身上始终不去的淳厚。

志民兄约我写序,我觉得话不在多,该说的话他都说了,我只希望我这篇短文能让读者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理解。我多么希望这个世界的人都理解作为诗人的志民!

内容推荐

《流年掠影--阎志民散文选》中,作者阎志民以一支生花妙笔描绘社会万象,敞开胸襟接纳多彩人生,用心谛听时代脉搏,用情触摸过往岁月,真诚呼唤人间无处不在的美,勇敢面对生活的蜿蜒起伏。作者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谈旧事,谈亲友,谈梦想,谈感悟,挥洒激扬文字,评点大千世界,深情回忆过往时光的点点滴滴,热烈赞美世间的亲情、友情,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编辑推荐

无停留之意,光阴如流水般消逝,是为流年;不稍事歇息,景象似飞鸟般掠过,是为掠影。流年掠影,简简单单四个字,已浓缩了作者的人生识见。他的人生是生动的,有过潮起潮落,见过花谢花开;他的人生是丰满的,经得风刀霜剑,识得明媚鲜妍。

《流年掠影--阎志民散文选》由阎志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7: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