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朵雪花
今冬无雪,夜色寂寞。睡梦中无法听到窗外有白莲花一朵接一朵轻声而落;也无法将清凉的她泊在掌心,哭成一滴泪滴或折成一条纸船划向春天。这样飘忽多情的生命本就稍纵即逝,越是握紧越是心疼越是蒸发得更快,所以我把它养在心里。
养过一盆紫薇,造型极美,长方紫砂底盆,褐杆虬枝,一朵朵粉色的小花轻飘飘地开着,微风一漾,落满窗台。一粒粒小心拾起,如婴儿般粉嫩地躺在掌心,不忍触摸。这盆花,开了整整一个夏天,从儿子放假回家,一直到他拉着皮箱离开,都是纷纷扬扬的。我是不情愿它谢的,但还是萎了,第二年没有再开,生命失了血,只剩下那盆景般光秃的雕塑。后来在公园里看到过比这大很多倍的紫薇,洋溢着一树的粉红,都没有这般别致。
养过一尾小鱼,只一尾,孤独地游在一个漂亮的磨花玻璃大碗里,是儿子生日时同学送的。他小心翼翼地捧着回家,每天放学后先要俯身看上好大一会儿,然后再卸下书包,问我换没换水,喂没喂食。小鱼活了一年多走了,现在连碗都不在了,但我知道,它流风的身体衔着荷香一直游在我的心里。
养过一条狗,一条很普通的小狗,叫阿黄。只放出去一会儿,就中了毒。儿子怕它孤独难受,上学前嘱咐我一定拍着它。我就一边给它打着丝扇,一边轻轻地拍着。一个生命安静地走了,只是眼角无声地挂了一串泪滴。
我用心养过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是一朵云、一缕风,它们皆像雪花一样轻飘,最后都吹散了。后来我明白要想一样东西永远活着,只能养在心里。
十年前在北京,我见到了我的姑妈们。她们再也不是当年扎着麻花辫青葱水秀的模样了,二十多年的光阴,足可以把人蜡染风干。我说起我的第一双皮鞋是大姑妈买的,丁字式,墨绿色的,嵌有镂空小花。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想家,她为了哄我开心,拿出她半个月的工资十八块钱,在第二百货商店,买了那双最贵的童鞋,我成了班上第一个穿皮鞋的女孩。我说起她们给我缝沙包,用铜钱扎鸡毛毽子,为我淘弄透亮精致的羊嘎拉哈,帮我订本子,修铅笔,带我看电影。我坐在第一排观看她们演出,跑到后台看她们用厚粉上妆,再用油彩卸掉,在刺眼的灯光下,恍若隔世。她们听呆了,就像我讲着别人的故事。也许,她们从没想过让我感恩,我就像一朵雪花飘过她们的生命,见证了她们碧玉青枝般的最美时节。我是一个几乎不用手机的人,对谁都疏于联通,因为我觉得,语言不是高山,有时干涸得如同沙漠。我喜欢把一些东西养在心里,让记忆的温泉,似白莲一簇簇独自不停地冒着。
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养了一个孩子。我们为他哭过、笑过、着急过、上火过、担心过,后来他长大了,翅膀硬了,也就飞走了。我不喜欢教条,说着养育之恩那些深刻的道理,我喜欢那些轻如飞絮的东西,它们挤在一起,温暖相拥着。就像我一遍遍讲过的故事,舒克和贝塔。有一天,一个字都不识的儿子,也能站在床边一字不落、有板有眼地指着连环画下面的字讲给我听。生命和生命只是一种巧合和感动,你抱紧我时,我必抱紧你。一个生命的诞生,就像一片雪花淹没了我们上空,给我们带来了一片清凉和无数惊喜,虽然那些童话般的诺言并不见得兑现,但却滋养了我心灵的花朵。我欣赏一句话:我的后半生不用你负责,你的后半生我也不负责。实际每个生命都只是一场盛大的雪事,有清喜亦有别离。
最终,我们都是自己的旅者,风过竹响,溪流花红。一年又一年,我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拥云卧雪,枕风而眠。
只希望有一天老了,也能像林青霞那样。六十岁,依旧能扯着一条新裙子,旋转着进屋,伸出三个指头,笑着对等候的朋友们说,三百块,打折的。一个美丽干净的女子,不管多大年纪,养了一份纯真,就养了一份岁月的无恙。
一片雪花就是一个童话,一群美好的精灵住在这座白色的城堡里,一直有爱有梦想在飞。我们的灵魂养着那些值得养的东西,就让一些稗子失忆吧!
P3-5
有光
旧约开篇,神说要有光,也就有了光,光为昼,暗为夜。后来又造了空气、陆地、青草、果蔬以及大鱼、飞鸟,陆地上的昆虫和动物。最后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也就是创世。先有万物,再有人类。万物泽人,人惠万物,相安循环,这本是生命宇宙的要义。
文字于人亦是创心。于思维的混沌,先是给光,再延至星空河流的铺设,精神框架的建立。这个世界并不深奥,每个人的人生大戏无非两部分,蒙福与感恩,无一例外,我们都走在这样的路上。从几斤重的婴孩,到奔跑欢笑,行走于世,以至垂垂暮年,无不受父母之照料、姊妹之眷顾、万物滋养以及陌生人的友爱和跨越种族的智慧抚慰,我们享受着别人的精神艺术、发明创造,以致所有的一切,无时不在蒙福。而我们微弱的双手又能传递奉献什么,来连贯自身线路的完整,这是要思考的。故许多人即便坐在轮椅上都力求生命的这种完整性。
文字是现实生活的纸上行走,淬火加工和艺术呈现。我们让其运行漂泊,抵达另外的渡口,并为他人流淌。尽管是个体生命的单薄体验,而呈现出的场景,却可构建一座新的心理城市。所以我们感谢前人留下的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辐射出的哲学、艺术、生命美学以及历史空隙和人性细节之光。但作为一个普通写者,因自身的局限,停于某个层面,在所难免。我们不能把自身打上特殊的属性和标签,蓄意深刻,所以自然便好。
整理己文,时有忐忑,亦倦怠,生怕是堆废纸,不堪入目,或徒增他人疲劳烦恼,占据有限时间空间,故常有放弃之念。但来时路径,不可轻抹,思之再三,还是收录早期部分小文。所幸神之光芒,一直照耀着我的脚印,并不嫌弃哂笑。走过亦不后悔,遂打捆整理,收拾行囊,再往前行。
感谢我空间最初的阅读者们,是他们的优秀一直引领着我。感谢荆州作协,黄大荣主席曾为拙作《菡萏说红楼》作序,周万年主席又为此书慷慨赐评。在我眼里,他们同样是神的孩子,只是做得更好些,于每个朴素的生命环节,更懂得给养、思考、审美、包容、谦卑和自律,更懂得给光,而我无疑成了受惠者。打开一扇珍贵的窗户,看到了敬重的风景,这便是好的。还有一些给予我忠告、叮嘱、建议、鼓励、帮助的朋友,我不能一一托于纸上,却会永远安放心中,这是必须的。
这个世界很长,你、我都将慢慢走下去。走在自己的身影里,也走在别人的光亮里——对上帝,对你们深致谢忱!
高贵精神的寻求者
周万年
菡萏的作品不是所谓的厚重大文化散文,也不刻意追求所谓深刻或强大的思想力量。她只是忠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表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或者亲友过往的动情点滴,或是生命中一闪即逝的瞬间……但她自有一种情调、一种追求、一种微妙的心灵的震颤。她有着她自己的喜爱和憧憬,她怀着一颗细腻平和的心在生活中探寻着美,发现着美,为读者奉献出了一枚枚高贵的精神花朵,那上面闪烁着晶莹的露珠——她在生活中提炼出的思想的吉光片羽。
《母亲的颜色》描写的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她最辉煌的纪录就是当过几天列车员,但她身上却弥漫着一种贵族精神。她能将沉重的生活演绎得从容而美好。
“衣柜里的衣服,挂得水般整齐,即便每次出远门,也要用抹布把门缝塞严,以免房间进灰。”
“淡绿色的蚊帐永远美得像雾,沙发上的浴巾一个褶都没有,墙上挂着美人轴,桌上瓷瓶擦得润亮。”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种把平凡的生活过到极致的人,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自尊、优雅和教养。
有一次,作者将一大串钥匙挂在抽屉上忘了取下。
“第二天母亲来对我说,你的钥匙忘拔了,还有条项链在外挑着,我和你爸看了半天,没动。我说咋不放回去,锁上。她说你知道的,在别人家除了冰箱的门,别的我都不动。”
谁读到这里都会为之一震。这个别人是自己养育的女儿,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她还是界线分明,懂得把自己的女儿当作独立的人来尊重,给自己立的规矩,从不越雷池一步。母亲看似平凡的言谈举止是对贵族精神最好的诠释。
笔会时,朋友间开玩笑,说菡萏的打扮做派像贵妇人。读《母亲的颜色》后,我突然觉得这个自称普通的小女子,她的心地、心境,她笔下流露的眷念、憧憬、梦想以及她对高贵精神的追求,都是来自这个朴质而温馨的家庭,来自母亲所给予她的言传身教。
菡萏是个“红学迷”。《红楼梦》是她的枕边书。这部伟大著作的博大精深对她艺术的影响和熏陶,使她在创作上少走了许多弯路,避免了平庸、低俗,做作、矜持,直抵气象万千的艺术高地。
她的作品很少用写实的手法去讲述一个故事。她写的故事总是那么跳跃,那么空灵,那么美妙;即便是讲故事,她也爱穿插一些抒情的东西。《飘落》一文,她写的是儿子上大学后,离她而去。她用的全是就虚避实的写法。
“我再也不用往他的钱包里放钱,再也不用穿着睡衣追出门给他送书,再也不用在路边等他回家……” 她顿时感到寂寥、清冷和空落落的,于是她每天谛听着一窗的鸟鸣。
“一天,有一对鸟在三楼平台上凄厉地呼叫着,急促而恐怖。爱人跑下来说,它们的孩子丢了,在上面发了疯似的寻找,窝里的草扒得乱七八糟,身子在棚顶乱撞……”
她用隐喻的手法充分地表达了她的孤独与伤感。当她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时,这种惆怅正是世上所有为父母者的共同的惆怅。这就叫作写人性——文学永恒的主题。
菡萏散文创作的题材也是多方面的。她除了写这种叙事抒情式散文外,也写了许多哲理散文,用流行的话说属“心灵鸡汤”类,而且影响颇大,流传甚广。其代表作是《高贵源于羞涩》《修养,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对此类作品我是心有疑虑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落入通俗直白的说教的窠臼,但菡萏能将这些理性的东西、沉闷的话题讲得十分波俏,尽显千姿百态: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一个话题引出另一个话题,这些故事和话题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给我们增添了生活的勇气。“高贵”,在那极左年代是绝对要回避的话题,即便是现在的主流媒体也不屑于谈它——它几乎在现实语境中消失了,而它正是我们社会缺失已久的品质。高贵的精神之所以难得,是因为在获得高贵认可的同时,人还必须承担责任。这大概便是她不避被奚落的风险,做这样的文章的缘由,而事实也证明,她赢得了众多读者。
《修养,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标题她就直接运用了借喻。谈修养的文章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真正有真知灼见的并不多,大多都是似曾相识。菡萏谈这个话题,洋洋洒洒,纵横捭阖,古今中外,家国大事,庶民纷争,名人轶事,百姓生活,皆是信手拈来。有些现象观察之细,让人击节赞赏:“有些人吃饭,喜欢把菜翻来覆去,翻得底朝天再夹起一口,哪怕是一盘花生米或青菜都如此。我想说这种行为实际暴露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私和心胸的狭隘。”
再比如文中许多警句格言似的文字,都是她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见识,绝不因袭陈见、拾人牙慧。
“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一堵墙,这堵墙就是尊重,心灵之门要靠温暖的金钥匙才能打开。”
“修养的字典里没有怕字,只有尊重友爱温暖和谦让。夫妻之道贵在自然,不秀恩爱也不示强弱。”
“修养就是不管你有多强大,当你面对弱小时,你一定让他发出自己的声音,国与国是,家与家是,人与人更是。那些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都是让人不齿的行径。”
散文就是写“语言”。推而广之文学作品都是写语言。一个作家算不算一个作家,能不能在作家之林立足,首先看他有没有个性化的语言。什么是作家个性化的语言?菡萏说,“相信文字的境界是自然,最高境界是大自然,用对大自然的膜拜,成就自己的山水。”说的真好!让自己最自然地表达方能运用自如,抵达自己语言登顶的地方。老舍、张爱玲、汪曾祺、孙犁这些大家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特质,你去追求、去模仿,特意装扮成那个样子,那是不成的。
菡萏的文字有灵性,自成一格。在对日常琐碎的诗意描叙中,让文字生动起来,姿态曼妙摇曳。菡萏写桌上瓷瓶时用了擦得“润亮”,这个“润”字用得真好,有“推敲”之妙,你可以用“铮亮”“锃亮”“光亮”“透亮”,但都没有“润”字准确传神,当瓷器擦得有包浆时,才是温润的色泽——一种古玩行家称之为内敛的光芒。
“衣柜里的衣服,挂得水般整齐。”这是一句很精彩的语言,非常形象,非常传神,又有诗意。也许有人说:衣服怎么就挂得水般整齐?欣赏这样的语句,需要作者想象的介入。它与拘今泥古者肯定无缘。
菡萏的古文修养好。作品中常用一些典故、古诗词,行文又不拘一格。她常将骈体文的四字句化入文章,竟不落俗套。
“鸟儿每天上午不停地叽叽咕咕。有的如笛音,啾啾两声,清脆悦耳,干净鲜亮;有的露浓霜重,呱呱两下,苍老沙哑。有的如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欢畅滚动,回旋自如,一声接一声恣意忘我地鸣啭着。这样的合奏在清凉的秋风中忽远忽近,忽高忽低,有颜色亦有形状,如波似弦,飘忽不定。”这样的语言有点古典情致,写得萧疏错落,举重若轻,颇有明清小品的韵味。
菡萏不是一个名声显赫的散文作家,但她作品中的某些素质正是我们许多作品所缺少的,而且是应该具备的。我指的是她的作品对文字的敬畏,对生活美的探寻,对高贵精神的尊崇。她坚持着富有洞见的个性化创作,把自然界的风、树、水当作精神的载体和膜拜的神灵。在孤寂澄明中,让自己坐化成一个艺术的朝圣者和安详的审美者。你看到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种灵魂的交付。当她用心灵的墨汁浸染纸张时,便也留下了她自己的清澈影像。她的作品不会与时俱去的,因为绵延着高贵精神的文学之树必将长青。
《养一朵雪花》是菡萏的散文精选集,以“养一朵雪花”“隐形的翅膀”“高贵源于羞涩”“上帝遗失的羽毛”“因文字而尊贵”五辑,记录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她表现的是日常小事或人与人之间的点滴,但自有一种情调,一种追求,一种微妙的心灵震颤。她怀着一颗细腻平和的心在生活中寻寻觅觅,发现着美,探寻着美,为读者奉献出了一枚枚高贵的精神花朵,以及她在生活中提炼出的思想的吉光片羽。
《养一朵雪花》是作家菡萏的散文精选集,周万年作序推荐,评价其为“高贵精神的寻求者”,书中同时配以唐明松(庚口先生)的画作,素简雅致。
作者坚持着富有洞见的个性化创作,把自然界的风、树、水当做灵魂的载体和信仰,在孤寂澄明中,把自己坐化成一个心灵艺术的朝圣者和安详者。你看到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种灵魂的交付,清水漫过纸张时的清澈姿态。
这本书写给每个在平凡中寻求美好的人,它没有刻意追求所谓深刻或强大的思想力量,而是忠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将所有落实在生活点滴中,这一切在作者的笔力之下变得有情调,有趣味,也有了深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