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史不长,但摄影却在这相对短暂的历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摄影大师传记丛书》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介绍摄影史上留下烙印的摄影大师的艺术创作经历和个人情感生活,内容丰富,涉笔成趣。从中,读者可以一窥他们由内而外的摄影创作过程,了解究竟是生命中哪些细微的影响,点点滴滴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他们从事摄影并成为摄影史上的闪耀群星。
著名摄影评论家、丛书主编顾铮老师认为,丛书“把本来相对平面的、甚至是干巴巴词条式叙述的摄影家标签,转化为立体的、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并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于世界摄影史的理解,培养对于摄影史的兴趣”。
贝琳达·拉思伯恩著的《沃克·埃文斯/摄影大师传记丛书》为丛书之一。
沃克·埃文斯直接、节制、朴实的摄影风格,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摄影艺术甚至世界的艺术潮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冷静客观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美国的现实图景,不加矫饰地展现了城市、乡村、小镇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堪称美国灵魂的肖像。这本贝琳达·拉思伯恩著的《沃克·埃文斯/摄影大师传记丛书》记录了沃克·埃文斯这位天分卓越、个性独特的摄影家的一生,以翔实的文字记述了他从开始接触摄影到成长为《时代》杂志作者、《财富》杂志编辑、耶鲁大学教授的生命轨迹,反映了他对摄影艺术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和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和迷茫。
晚年的沃克·埃文斯给一群富有的大学生致辞时曾经这么说:“特权,是一种不道德也不公正的所有物。但是,如果你已经拥有了特权,也许你本意并不想得到它,却还是可以去利用它。”看着这位可敬的老摄影师,他的听众们也许会猜测其言论全是经验之谈。这个身材矮小的男子穿着绅士气质的粗花呢大衣,目光透过一副圆框眼镜直落在自己的长鼻梁上,看起来好像与他那些著名的废车场、布告牌、加油站和小城镇的大街之类的照片构成活生生的对照。他在大萧条时期与南方贫穷的佃农们的相遇让他明白了特权是不道德且不公正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已经拥有了特权,你还是可以利用它”的信条,则是他向审美和知性的沉思的更高境界的一种逃逸。他认为像他这样的艺术家们组成了一个自己的阶层,应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套特权。他的举止既高贵又不拘小节,他那显露良好教养的优雅口音,在随意停顿时会有一些口齿含糊和结巴,这一切,对许多人而言都表明了他是一位贵族,尽管也许不是生来就是贵族。“他喜欢暗示他的出身高贵且有良好的教养,”他的一位密友说,“我觉得更确切地说,他应该是个自我造就的有教养的人。”
从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开始,埃文斯彬彬有礼的仪态和举止证明了他既非出身贫苦也非天生具有政治倾向,而他的照片尽管常常会赤裸裸地展现贫困和退化的现实,却并没有带着社会抗议的动机。他的行动是出自本能而非受理论支配。他对于寻常事物和低劣废弃品的描绘只是一种个人的爱好,而并非要为改变世界而做的努力。他的作品最终体现了“大萧条时期的道德和审美价值”的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一种纯粹的本能行为所开出的意料之外的花朵。“我对于照相机和图像作品的着迷,”他后来反思道,“是缘于我对于某些我无法去真正分析和形容的事物的一种盲目却又充满激情的回应。我知道我不得不这么做。”
埃文斯于1903年11月2日出生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但他却总是声称自己的生日是11月3日。不管这是他父母的主意还是他自己的想法,数字3刚好与他出生年份的最后一位数字相同,而且也跟他名字最后的罗马数字Ⅲ相配。根据家族传说,沃克的曾祖父——奥古斯都·西斯里普·埃文斯有个密友姓沃克。两人相互约定用对方的姓氏命名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此一个叫埃文斯·沃克,另一个叫沃克·埃文斯。
对于这一支家族谱系我们知之甚少,但这一族的最后一位成员沃克·埃文斯这个名字,几乎成了美国风情摄影的代名词。三代人都出生于密苏里州,他们的祖先曾经是19世纪向西部迁徙的商人小贩中的一分子。奥古斯都·西斯里普·埃文斯来自弗吉尼亚州的伍德斯托克,他的妻子玛丽·安妮·劳伦斯来自佛蒙特州的塞特福德。奥古斯都的儿子沃克·埃文斯先后做过小职员、出纳员和记账员,在密苏里州的梅西科供养着他那生于肯塔基州的妻子艾曼达·布鲁克斯,以及他的女儿梅布尔和他的儿子小沃克。在1900年小沃克与杰西·克莱恩结婚的那个时候,老沃克已经是圣路易斯芒德市绘画和色彩公司的秘书,而1887年他刚开始在那里做的是出纳员的工作。
与埃文斯家族相比,新娘家的社会地位更高,家境也更富裕。1900年,杰西的父亲——查尔斯·S·克莱恩是瓦巴西铁道的客运总代理人,这个职位使他有资格列入《圣路易斯名人录》这本年度人物摄影集之中。查尔斯的出身更加无从考证。他1847年出生于密歇根的特库姆塞,是建筑工人萨尔曼·克莱恩和哈里特‘索普的六个孩子中的一个。十六岁的时候,查尔斯开始在托利多当车辆核对员,由此开始了他的铁路职业生涯。托利多的总部、瓦巴西和西部铁路线等当时被称为瓦巴西一带。四年间他就晋升为车票总代理人。到1879年他被提拔为客运总代理助理的时候,他已与马萨诸塞州诺斯菲尔德的杰西·比奇结婚,并且成了同样叫杰西的一个两岁女孩的父亲。那一年,全家搬到了圣路易斯的新瓦巴西总部。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在那一带交会的铁路线路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多得多。
P15-16
曾经与浙江摄影出版社原社长蒋恒谈起,作为摄影出版文化品种之一,世界摄影家传记值得引进,并推介给国内广大摄影爱好者与各界人士。事过不久,丛书责编就与我联系,告知社里已经决定开发这套世界摄影家传记书系。
于是,我从本人收藏的几十本外国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摄影家传记中,先行挑选已经在国内摄影爱好者与读者中有了一定认知度的十多位摄影家的传记读本,提供给出版社选择并联系接洽中文版权。同时,我与出版社也开始寻找合适的译者。这一过程当然会有一些曲折,但总体上进展顺利。
这套丛书已经洽谈版权并投入翻译的共有八本,涉及八位彪炳摄影史册的世界摄影大师,他们是:安塞尔·亚当斯(美国)、亨利·卡蒂埃一布勒松(法国)、比尔·布兰特(英国)、欧文·布鲁门菲尔德(美籍德国人)、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英籍匈牙利人)、爱德华·斯泰肯(美国)、沃克·埃文斯(美国)、尤素福·卡什(加拿大),今择其中五位推出。
这些外国摄影家的创作所涉及的摄影题材和样式包括了风景摄影(亚当斯)、报道摄影(卡蒂埃-布勒松、布兰特)、商业摄影(布鲁门菲尔德)、肖像摄影(斯泰肯、卡什等)、艺术摄影与先锋实验摄影(埃文斯、莫霍利一纳吉)、人体摄影(布兰特)等几乎所有的摄影门类。当然,这里所作的归类并不严格,有的摄影家的摄影实践并不只是固定于一种样式,而是跨越了多种样式,如美国摄影家斯泰肯,既是画意摄影的先驱,也是美国商业摄影最早的弄潮儿,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战事报道摄影的组织者,也是在美国艺术体制中逐步确立现代摄影地位的实际运作者之一。从摄影家的国别看,丛书也包括了欧美各国摄影家,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了解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摄影状况。其中,有些人因为战争与政治的原因而多有迁徙,国籍有变,其人生经历本身就足以成书,更不要说其在摄影艺术上的赫赫成就。而从传记的写作形式看,既有“一本正经”地按照西方传记格式写作的“正传”(如卡蒂埃-布勒松),也有由摄影家本人撰写的妙趣横生的“自传”(如布鲁门菲尔德),更有严格按照学术要求撰写的学术指向强烈的“评传”(如莫霍利-纳吉)。因此可以说,这批摄影家传记的内容与形式之丰富,实为了解世界摄影史的最佳补充读物,也为我们今后如何撰写这方面的传记提供了标高与范本。
长期以来,国内的摄影读者(至少包括了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工作者、视觉艺术工作者等)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大多停留于阅读简单通史型读物的状态,无法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国外更新的研究成果,而基础性的可供参考的相关材料几近于无。世界摄影家的中文传记读物,更是寥寥无几,印象中仅有两本中译的罗伯特·卡帕传记。因此,虽然目前也有一些“文化人”想写些与摄影有关的文章,但因为他们所知的有关世界摄影家的“故事”、“逸事”太少,因此,难以涉笔成趣,更遑论敷衍开去。而在摄影教学(可能与摄影史教学关系更大吧)中,相关内容如果没有摄影人物的详尽的创作与人生经历作“引子”与“诱饵”,也会流于空泛。而对于这些摄影大师(可惜传记往往只以大师为写作对象)的创作甘苦,阅读他们的传记不失为一种领悟方式。所谓的摄影史教养,其实也与这种种与摄影有关的历史细节有关。相信这套“摄影大师传记”丛书的引进和出版,对于这种状况的改善会有所帮助,同时也会带动中国摄影家传记写作的繁荣。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传记丛书,把本来相对平面的、甚至是干巴巴的词条式叙述的摄影家“标签”,转化为立体的、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并进一步加深对于世界摄影史的理解,培养对于摄影史的兴趣。当然,在现有这五本传记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争取引进更多、更好的世界摄影大师传记读物与读者见面。感谢丛书各位译者的辛勤工作,感谢浙江摄影出版社原社长蒋恒及丛书各位编辑的努力。
顾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