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文德编著的《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精)》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闸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全书共收录十九章内容。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他继承了宋明心学,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文德编著的《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精)》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

目录

序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一章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第二章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朴实的人生态度

 泰然自处,真心生活任天然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第三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真正的圣人是自己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四章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好德如好色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为父母尽点儿心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养心在于寡欲

 荣辱毁誉皆泰然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徒有虚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寻回单纯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喜乐心:常思一二,不思八九

 财富是外物,心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无执无着,无滞无留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无愁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把学问用在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细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学无息止,巅峰之上有巅峰

 不懈追求,不给自己定底线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人生需要反复磨炼

 深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反省心: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终日不忘反省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言满天下无口过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包容心:能容能恕,厚德载物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肚里能撑船

 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心存厚道,宽容他人

 忍小事成大事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第十四章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爱人者人爱之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饥来吃饭倦来眠

 有时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生命任其流衍,心体安稳平裕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平常心,心平常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浊者自浊,清者白清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在其位,善谋其政

 低头是一种智慧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与贪婪断交,与清风做伴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

 在低潮时前进,在高潮时退出

 方圆处世,克服轻傲事事顺

第十七章 果敢心: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举众人之所喜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因地制宜,因时而化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不打无准备之仗

 抓住时机,一击制胜

第十八章 淡定心:小以物喜,不以己悲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顺境逆境都从容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心清净,便悠然自得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第十九章 彻悟心:人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出世心境,做人世事业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生命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有用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人生犹如不系舟

试读章节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能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王阳明认为,人心就是天理,世界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虽然“心外无物”的看法与唯物主义观点相悖,但王阳明关于从人的内心去寻求真理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古人云:“相由心生。”意思是说人的心思会呈现在其外在表征之中。如此推敲,人的言语、行为等外在表征,则多为其复杂内心的反映。按照王阳明所言,欲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入手,而不是人心之外的事物。只有当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贪泉,泉名,据史料记载,贪泉地处广州北郊30里的石门镇。传说人饮此水,便变得贪而无厌,故名。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人们传说是因为他们喝了贪泉的水。后来,朝廷派去一位廉洁的名吏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到任之日,他领随从来到贪泉边,从中取水而饮。随从劝他说:“以往进入广州的官员都要饮上一杯,以示风雅,但是这些官员都贪赃枉法,爱钱如命,此泉饮不得。”吴隐之问随从说:“那些不喝泉水的老爷们是否清廉了呢?”随从说:“还不是一丘之貉。”吴隐之连饮三瓢后动情地说:“贪财与否,取决人的品质,我今天喝了贪泉水,是否玷污了平时为官清廉的名声,请父老乡亲们拭目以待吧。”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果然,他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并没有因饮贪泉水而贪污,留下了饮“贪泉”而不贪的千古美谈。

贪与不贪,并不在于一泉,没有饮贪泉水的人,也会照贪不误。所以,贪泉只是那些贪污的人的一个挡箭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一个人贪与不贪,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

做人若问心无愧,坦坦荡荡,对于每天遇到的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也能应对自如,而不会被其搅乱心情,也就可以傲视天下。在儒家先贤眼里,这是君子风范的标准之一。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心”左右一切。做好事来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内心。心中所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一颗平静而宽容的心能够令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一颗躁动而沉重的心则令人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方向。只有以修心为先,才能更通透地知晓世间的道理,才能更真切地把握为人处世之道。然而,对于身处纷繁世界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即便知道理应如此,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

其实,修心不是很大的难题,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不断净化内心的污垢,便能摆脱俗事的困扰。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王阳明

孔子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了,那外面的风吹雨打便都可看作过眼云烟。就其对儒家之“礼”的阐释——“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繁杂,不如节俭,正如丧礼那样,与其在仪式上准备得隆重而周到,不如在心里沉痛地哀悼死者,因为心中之礼比其外在形式更重要。

求心安,即保持一颗安定、清净的心,不因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不过于狂热地去追求心外之物。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着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了懊恼、欢喜,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请教:“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去除呢?”王阳明认为,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引发好恶之心,才导致为善或为恶。他在回答中举出“花草”的例子:当人们想赏花时,就认为花是好的而它周围的杂草是恶的,因为那些杂草影响了赏花的效果;而当人们要用到那些杂草时,则又认为它是善的。这样的善恶区别,都是由于人们的好恶之心而产生的,因此是错误的。王阳明指出,应该心中无善无恶。他所讲的无善无恶,与佛家所讲的不同。佛家只在无善无恶上下工夫而不管其他,便不能够将此道理用于治天下。而圣人所讲的无善无恶,是告诫世人不从自身私欲出发而产生好恶之心,不要随感情的发出而动了本心。

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年轻人答:“是的。”  石头问:“另一个人呢?”

年轻人答:“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年轻人答:“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就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的腿断了,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石头问:“他……”

年轻人答:“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石头问:“那你呢?”

年轻人答:“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P10-13)

序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颓败的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生平命运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继承宋代大儒陆几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不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而且“王学”对日本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有诗云“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而有着“日本经营之神”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工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沽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的修养。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巾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王阳明的心学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从大明王朝走来,那么从容和安详,就像一位温和而谦恭的老人,用智慧的双眼打量众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养分,各取所需。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