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祝立明编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甚么东西使苏联士兵那样的战斗?有人说那是他的爱国主义,他对祖国神圣的义务。有人说那是共产主义,他对于国际社会主义的献身。另外一个答复说,战争使俄国民族主义复生,对于过去俄国军队光荣与苏沃罗夫、库图佐夫传统的强调,使得军队这样作战。

这些解释之中最重要的,苏联人打得这样漂亮,是因为他们保卫家乡,反对一个背信弃义的侵略,反对一个毁坏玷污他们的土地、把它造成血海的敌人。从斯大林格勒到亚速夫城,我和很多苏联士兵谈过话,因而知道他们对于那些使他们抛离其心爱事物(家庭、父母、妻子、爱人、前程、工作和友爱的欢笑)的罪恶的愤怒,这种愤怒促使他们决心扫清这些罪恶。这简单的理由,就是力量的源泉,这可以解释在前线成为常事的无私的英雄主义,也可以解释妇孺毫无怨尤的坚忍与刚毅,他们在后方以可怕的速度,完成支持战争的工作。

但是仍要有人来组织、指导、武装、领导这一愤怒,这在苏联就是共产党员。没有共产党员,没有共产党,没有五年计划的成功,单独苏联的爱国主义也许不够。苏联胜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苏维埃制度,共产党的领导,其主要领袖的智慧。

是共产党创造了苏军战略与战术,并给它以获取胜利的领导。苏军中的将军,都是共产党员,元帅中仅有一个例外。使苏军及其兵员与世界其他一切军队区别的,是这个唯一党的支配地位。因为其领导的成功,今日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无疑的可同其他任何政权相比。

这类的威望,假如没有党员重大的生命鲜血的牺牲,是不能获得的。在最危险的战斗中,在最困难的位置上,共产党员和少共团员担负起最大的任务,因此,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遏止了纳粹连续猛攻的警卫师中,三分之一的士兵是共产党员和少共团员。在斯城的二十万战死者中,很大一部分决心赴死,不仅是为了苏联,而且也为了布尔塞维克学说的光荣。

我无意解释共产主义或苏联共产党,但我要强调上述这一点,因为美国现在有一种倾向,要把苏联人民和他们的领导者分开。我在苏联的全部时间中,恰是相反的情形使我获有深刻印象——没有一件事不是和党与其领袖合为一体的,决不能说“这里没有共产主义的印象,这里是爱国主义或俄国民族主义发生作用”。他们是一体的。

我很幸运,在斯城之战的前期到达苏联,我发现每一个苏联人觉得此城存亡决定苏联的存亡,对于每一共产党员,那还是他的信仰的存亡问题。苏联是这样一个国家,那儿没有一个人想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推在别人肩上。布尔塞维克知道,假若苏军被毁灭,世上再没有力量可以恢复苏维埃制度。

在斯城区,我和苏军曾相处若干时间,但直到德军投降之后两天,我才得进城。苏联人很慷慨的挥霍自己的生命,对于外国记者却不如此,我在斯城受的苦难只是零下四十度的天气,另外就是苏联人的好客。[原文如此,编者注。】当我最后进入这被毁城市以后,我了解了我不能早被允许入城的原因。

苏联人几乎爬在水中战斗着,在伏尔加河结冰以前及以后,这河总是他们唯一的暴露的供应线。伏尔加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湾曲,河面宽有数哩,因此运送军火的人必须在数哩之中冒着不息的炮击。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要保持供应川流不息,因为一旦断了,那就是战争的失败。

在斯城我遇见古蒂夫将军(他以后战死了),会见地点就在他的坚强的西伯利亚部队和企图突破的数百德国坦克拚斗的峭壁上。他告诉我:“我们从没有两天以上的供应品”。

苏联人如何不顾风暴般的炮击,使供应川流不断,本身就是一件史诗,士兵告诉我,在前线战壕之中,他们仍能常常得到热饭。供应部队在夜间把食物带过来,一部分是用手,甚至用女人的手拿来的。古蒂夫将军说,纵然敌人炮火不断,百分之九十的供应仍然达到目的地,纳粹确曾突破并占领了桥头阵地,但决没有完成包围。在红十月工厂,你才能够看出这片土地上曾如何寸土必争的战斗过。宛如战斗一方已经明白,换取时间的空间已经到了最后限度,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假若失掉了业已征服的空间,就无法恢复用于获取这些空间的宝贵时间,一切过去的胜利也就成了得不偿失的胜利。以前的巨大金属工厂,它的房屋、堆栈、船坞,成千的住屋、学校、花园和优良的机械,除了断壁颓墟废铜破铁以外,了无孑遗,全部都损失了。

到处都是断墙,使你无法辨认它们以前的面貌,这里一根钢臂指向天空,那里一片断墙,此外别无他物。

最后我们走到工厂花园的尽头,站在一个小丘上,这个小丘高出一所现代建筑余烬十五英尺,这就是德国东进的尽头,下临河边。由柏林出发,德军不远千里跑到这“希特勒的目的地”——但是也就在此止步了。

保卫红十月工厂的西伯利亚人,是古蒂夫将军指挥的第八警卫师,刚在十月十四日纳粹大攻击之前赶到这里的。德国人用上了重坦克、大量俯冲轰炸机、远程大炮、重炮和榴弹炮,德国人以照空弹和纵火,使黑夜变为白昼,用烟幕把白天变成阴暗。在由坦克自动机领导的一日二十三次攻击的前一天,八十小时之内炮火不停,在战斗的高潮,一三、九九九挺机枪同时怒吼(在斯城前线每一公里大的地方,落了六千吨金属)。

然而西伯利亚人抵住了,并未失神。

就在亲身参观以后,我仍不明白,一个巨大的战争机构如何会在距离其目的数十码之处被阻止了。我问那些仍在沿河前线搜集战利品的兵士,这是怎么一个道理。

“他们不能前进,因为我们不退。”

大概最后的分析,也只能这样简单,或者象崔可夫将军所说一样,德军只能踏着苏军尸体前进。然而在这片小地方,有德军用一切方法都杀不尽的苏联人。(p299-301)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躺在草中,四周是红酸粟和蝴蝶,而世界的命运却在我们上空决定。我们看到轰炸开始,看到战斗,也看到一切终结。

——[美]本·罗伯逊

我是一向怕看死人,怕看人血的,可是现在,我能够在尸场上慢慢地走,我能够踏过那涂满了街道的“血路”了,不踏同胞的无辜的血,是不能通过罹灾区域的!残酷吗?不,这是感觉的麻痹,这是对于恐怖的感受的疲劳和饱和!

——夏衍

凯德尔站起来,跑到台子边。在他的脸上现出紫红的小块。而他的双眼湿润着泪水。他在台子边坐下,签着投降书。凯德尔在所有几份书上都签了字。这延续了几分钟的时间。……在这厅里此刻没有一个无动于衷的人,在全人类中也没有,而尤其是一一在苏维埃联邦。

——[苏]戈尔巴朵夫、米尔让诺夫

后记

本书于1987年以东方出版社名义出版,1993年第二次印刷。本次再版,上编增加一篇“今日的朱德彭德怀”,刊载在1937年10月23、25日长沙《大公报》上,下编删去一篇,总篇数与第一次出版同。

关于署名问题。徐学增和李秀清这两位老同志在我编书之初曾给予过鼓励,故我将他们的名字放在我之前以表谢意。但在本书的选题策划、资料搜集和书稿审定过程中从未参与实际工作,所以这次再版时就不再安排署名。

关于再版的意义。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七十周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在东方战场,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本书主要是当时中、苏、美、英等国记者分赴各战区采写的战地通讯集,所有文章都发表在当时中、苏、美、英等国报纸、杂志和电台广播中。上编为中国战场部分,下编为国外战场部分。战地记者们的所见所闻用文字真实生动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这些通讯即使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读来,仍然篇篇怦然心动。

关于本书书名的由来。本书书名出自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也是我尊敬的老师邓蜀生之手,当年我把一堆从三四十年代报纸、杂志上搜集起来的稿子送到他手里时,他蛮有兴趣地对全部书稿进行了筛选和审定。这次再版,我一再恳求由我们俩共同署名,被他谢绝了。

本书这次能得以再版,要衷心感谢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副总编辑乔还田,以及若干年来鼓励我将其再版的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吴道弘。

编者

2015年2月

目录

上编

 卢沟桥畔

 血战居庸关

 南口迂回线上

 今日的朱德彭德怀

 娘子关失陷记——我军苦战经过

 退出太原城

 忆东战场

 傅作义将军会见记

 沦陷后的济南

 这里开遍了民族解放的血花

 台儿庄歼灭暴敌——血战的一幕

 慰问台儿庄

 江南划期的胜利

 空军初次远征日本

 山西战局鸟瞰

 广州在轰炸中

 武汉空战

 张自忠将军会见记

 在兽蹄蹂躏下的武汉(节录)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节录)

 敌将阿部怎样被打死的

 保卫祖国领空的华侨飞航员

 不可征服的北平

 四面楚歌中的北平

 绥西大捷经过(节录)

 模范的歼灭战——进攻陈庄的敌人是怎样被歼灭的

 敌后的“马奇诺”防线——一个新的万里长城的创造

 百团大战在华北

 晋察热的游击战争

 湘北观捷记

 港战经过

 鄂西会战记

 强渡怒江前后

 国军攻克密芝那经过

 会师记

 西南暴风雨

 日本俘虏访问记

 日军签降一幕

下编

 兵不血刃取挪京

 康边森林的一幕

 死寂的巴黎

 巴黎今昔感

 崩溃后的法兰西

 “格拉夫斯比”号沉没记

 空袭下的柏林

 赫斯奔英之谜

 进攻的故事——一九四零年的悲喜剧

 战时英国目睹记

 纳粹发动反苏战争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轰炸莫斯科

 战时莫斯科景象

 斯大林格勒战役经过

 苏联为什么打得这样好?

 “准备弃舰!愿上帝保佑你们!”

 突尼西亚战记

 柏林挨炸记

 德国上空鏖战记

 间谍充斥的葡萄牙

 盟军攻欧目击记

 诺曼底降陆记

 海军支援

 在英国驱逐舰上

 各位听众:

 陷落前的柏林景象

 希特勒的末日

 柏林之战

 柏林巷战

 德寇无条件投降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

 德国投降结束

 朱可夫元帅答盟国记者问

 克里姆林宫庆功宴

 纳粹战犯伏法记

 日寇竟甘冒大险,发动太平洋战争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

 盟军在太平洋岛屿登陆素描

 广袤无际的太平洋战场

 大演说家丘吉尔

 罗斯福夫人访问记

 计划进攻日本的美国海军统帅——金氏

 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日本记

 长崎投弹记

 广岛蒙难记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昨日签定降书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

 东京死寂之夜

 落日

后记

序言

记忆与启迪——《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代序)

萧乾

古代圣贤一向讲求人兽之别。分水岭可以供各种不同角度去划,记忆想必是其中之一。有些动物(例如猎犬)记性也颇好,然而只有人这个高级动物,对经历过的重大事件,重遇周年整日子才会纪念一番。这种纪念是有益无害的,可以从对过去地回顾中,更好地认清前边的路。

近年来接二连三地逢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整日子,有四十年前的,也有五十年前的。凡属不惑之年的国人,即使不提笔为文纪念,那一幅幅背景也难免会像拉西洋片似地在脑海里幌个没完。感谢东方出版社印出这本近六百页的大书,让经历过那段浩劫的,重温一下历史;也为出生晚些,没赶上热闹的,提供一系列真切背景,从而对三十年代初期至四十年代中期,由东半球烧到西半球的那场大火——那场葬送3千万生灵的大火,有个印象。

历史学家最忌眼光短浅狭隘。西方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作,往往以纳粹轰炸华沙开始,以盟军受降告终。本书则以卢沟桥的枪声开场,以“密苏里”号战舰上的签降仪式结束,表现出对那段历史在认识上的全面性。试想,倘若1931年9.18关东军悍然炮轰沈阳北大营之后,世界和平力量立即群力断然把侵略者的“星星之火”扑灭,慕尼黑那个留小胡子的家伙还敢那么嚣张猖狂吗?

当记者的不仅要能记录现实,还应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已故老记者范长江在《卢沟桥畔》(5页)一开头就指出:

中国对外一次一次的小冲突,逐渐证明了中国一天一天地抬头。人家一贯的方针是要打击破坏中国统一和强壮的趋向。他们这种希望,和我们生存的本质根本相反。这个根本的不相容,证明了中国之必然就会和他们不断的冲突。

美国记者斯诺在本书(351页)“苏联为什么打仗这样好?”一文中,也指出:

甚么东西使苏联士兵那样的战斗?有人说那是他的爱国主义,他对祖国神圣的义务。有人说那是共产主义,他对于国际社会主义的献身。……苏联人打仗这样漂亮,是因为他们保卫家乡,反对一个背信弃义的侵略。

两个不同国籍的记者在各自评论两个不同的战场时,却不谋而合地提出同一结论,生动地表明了当时在地球两端打的那场战争的同一性。那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正因为当时战火烧遍整个地球,没有人,不管是麦克阿瑟还是艾森豪威尔,对它能有全面的了解。因此,这本选自中、苏、美、英、日记者近九十篇现场报道的集子,对谁都可以起“补课”作用。这里有陆地、海上和空中战斗的描述,有写大后方的,也有写敌后的。“间谍充斥的葡萄牙”是写邻近战区的中立国的。这里有鸟瞰整个战场的(为“忆东战场”)也有集中描述一个战役的(为“诺曼底登陆记”)。全书分上下编,大致是按照事件先后排列的。上编从卢沟桥到日本签降,作者主要是中国记者。那真是全民抗战啊,连林语堂也去访问了日本战俘(233页)。下编始自纳粹进攻挪京,打破了西线的沉寂,有意思的是,那场大火始自东方,也是在东太平洋上结束的。可贵的是,这八九十篇报道,大都是第一手的“目击记”。不管是血战居庸关还是密芝那的攻克,不管是“格拉斯比”号的沉没,还是柏林上空的鏖战,篇篇都是战火中的产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三篇以“各位听众”开头的广播记者从军舰甲板上的现场直播,描述诺曼底登陆(388页),或“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被日军击沉。今天读来,依然逼真、紧张扣人心弦。当然,更过瘾的是写侵略者下场的几篇,像“纳粹战犯伏法记”(469页)和“东京死寂之祖”(543页)。闹市变成废墟,车站只剩了骨架。在人物特写方面,既有胜利者(为丘吉尔和美海军统帅金)也有败将伦法斯特。

写法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特别注意塔斯社那篇“克里姆林宫庆功宴”。文中先记述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政军领袖们在如雷掌声中按资排辈地鱼贯而入。莫洛特夫的论词占去文中大半,通讯以斯大林敬酒结束。一场紧张的足球赛中,踢进个关键球时,球员们还双臂高举,在草地上滚报呢,可是那么可以使人兴奋雀跃的场合却写得庄严肃穆,使人感不出一点欢快气氛。我感到那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某些记者曾一度奉为圭帛的范本。也正因此,借鉴一下那些资产阶级记者们生动活泼的报道,对于改进我们的新闻写作,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然而此书只能在三中全会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抬了头以后,才编辑出来。试想,上编写抗日战争的文章中,战场上竟然飘起“青天白日”,写鄂西之战陈诚“坐镇施垣,指挥若定”,甚至提到了“蒋委员长”。早些年,那岂不是罪大恶极!在这方面,本书保持了历史的真正面貌。读“百团大战”使人缅怀当年国共并肩御外辱的盛况,读印缅前线,唤起中美抗日时期合作的记忆。

此书还给人以自豪感。当年,在蛮横的侵略者面前,我们不曾低头,不曾退却。是我们首先抵抗的,战火最终也是在我们这边扑灭的。

1987年6月2日

内容推荐

祝立明编的《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英记者,亲临战场采写的80篇战地新闻报道。这些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真实记录下了二战的悲壮与惨烈,为读者呈现一部“鲜活”的二战史。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在这次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前途的大战中,成千上万名新闻记者随军出生入死,报道了战局、战役和战斗,访问了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以及决战疆场的元帅、将军和士兵。这些文章和新闻报道成了最翔实、最生动的现代史。许多没有能赶上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多么渴望能读到当年在弥漫硝烟和刀光剑影中写下的火的篇章。为此,祝立明及人民出版社编辑和出版了《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中国战场部分)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作为首篇,这是因为五十年前的“七七事变”是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和重要组成部分。下编(国外战场部分)包括整个欧洲(兼及北非、地中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这些战地通讯都发表于当时的报刊杂志上,国内部分的选材比较集中在《大公报》和《新华日报》上;国外部分则从当时在时事翻译文章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时与潮》杂志选用得较多。这次编辑成册,除极个别情况外,均按原文发表,以便保持原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