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京剧艺术的豪华盛宴,一部值得京剧爱好者收藏的普及读本。最地道的行家讲解,收藏级的珍贵剧照。梅葆玖大师亲自写序,倾情推荐。
这本《走进美丽的京剧(京剧知识)》,是吴钢先生继他的戏曲舞台摄影画册《美丽的京剧》之后,又一本普及京剧知识的读本。本书从京剧的历史开始,讲到了京剧的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介绍了京剧的服装、音乐、舞美、行当划分、基本功训练等基本知识。书中所有的照片,都是吴钢先生在四十年的戏曲摄影生涯中拍摄的,其中有几张是吴钢的父亲吴祖光先生拍摄的。这些照片很多是来自京剧的重要演出、重要的演员。
吴钢所著的《走进美丽的京剧(京剧知识)》以通俗的笔法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用13个章节介绍了京剧的艺术特色。首先,从京剧的起源、发展、传承等历史知识开始,介绍京剧的乐队、音乐、声腔、念白等内容,然后介绍京剧的行当、舞台装置、服饰、化妆等基本知识,并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京剧表演的基本方法,如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以及程式化和虚拟化的表演形式,最后介绍京剧的教育机构和一些著名京剧演员,对初次接触京剧的观众起到启发和帮助的作用。书中收录了近200张极具历史价值和珍藏价值的艺术大师的舞台剧照,是吴钢先生几十年来的心血之作。其中许多著名京剧演员的珍贵演出剧照,大多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此外,书中内容注重图片与文字的紧密结合,通过现场演出的剧照,配以生动的文字释义,使读者更直观地领悟到京剧艺术以歌舞表现故事的艺术精髓。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图片考究,适合研究京剧艺术的读者和各大院校相关专业学生选用。
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从先泰时期的“俳优”戏开始,历经南宋时代的“南戏”,到元朝的元代“杂剧”和明朝的“传奇”,逐步孕育成形。清朝乾隆五十五午(1790年),以安徽省艺人为主的徽戏班社: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为皇帝贺寿演出,称力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四大徽班留在此京,在民间戏园子里继续献艺,逐渐发展起来。后又干嘉庆、道光午间,同来自湖此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及秦腔的部分剧目、音乐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成为一个足以代表中国戏剧的剧种——京剧。
京剧的形成
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至今京剧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除保留了徽调班社自身的戏曲特色,在北京演出时,又受到来自湖北的汉调的影响,并吸收了昆曲及秦腔的曲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在北京这个艺术大熔炉里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熟起来。
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福建泉州、仙游一代的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唐,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宋朝时,莆田(古称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至今莆仙戏在表演当中还继承了许多提线木偶的动作,举手投足都很像是提线木偶,这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如《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迟拿单鞭,运用双打、双钩、双上、双下傀儡的打法,与傀儡戏的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莆仙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南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称为百戏之祖。它在角色、音乐、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及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妆、服装和盔帽等,都对后来的戏曲剧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泉州傀儡戏,则历史更为久远,古称“悬丝傀儡”,现在叫做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朝。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木偶在唐朝时随中原士族南迁人闽,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至今,深受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部分剧目与现在的戏曲剧目相关联。
就表演来说,京剧的许多身段动作,也是间接从莆仙戏等古老剧种中,吸收和借鉴过来的。而莆仙戏的许多舞台演出动作,却是从提线木偶中模仿和学习的。如抬腿、勾腿、踢腿、手臂高抬起平伸等,这都是用提线牵扯下产生的动作形式。我们在观看京剧表演的时候也会发现,这些木偶的动作,很像京剧演员在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云手、亮相等动作。 19世纪初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京剧形成之后得以迅速发展至辉煌完美,在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之外,亦得益于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清朝皇家的扶持与倡导。清朝不但皇室成员喜爱京剧,下面的王公大臣也都喜欢听戏看戏,甚至学演京剧。因为皇家贵族们的喜爱,宫廷内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为京剧的表演做派、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统治阶层的推崇和爱好,也推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宫廷与民间的戏曲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
至今还保存完好的皇家戏楼有好几处,其中最具规模气派的当数北京故宫的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这座大戏楼建于1771年,戏楼高达20.71米,有1.2米的基座,总面积685.94平方米。楼分三层,从上往下依次是福台、禄台和寿台。畅音阁大戏台有活动的天花板和地板,台底有水井和水池,可演鬼怪戏,上下有机关,并能引真水上台。寿台是主要表演区,福台和禄台用处不大,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会使用。戏台对面的阅是楼是看戏的地方,分为上下两层,皇帝和后妃在此看戏。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楼后则是庆寿堂。
P2-5
看传统京剧与看电影、看话剧不同,需要懂一点京剧的基础知识。或者说电影、话剧是写实的,是直白的,而京剧是写意的、抽象的,因此我们欣赏京剧就像观赏抽象画作,不能像欣赏写实绘画作品那样,要有想象力、理解力,甚至要了解一点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我看戏的历史很长,从小就跟着父母看戏。开始的时候,喜欢看热闹、看武戏,后来逐渐喜欢看文戏。看文戏也是从喜欢花脸唱腔开始,之后逐渐入门,喜欢上老生和青衣唱腔,开始懂得欣赏流派。“文革”结束后,我到刚刚复刊的《人民戏剧》(后来改名为《中国戏剧》)杂志任摄影记者,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到剧场看戏、拍摄戏曲照片,十多年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的戏曲照片。之后到法国巴黎,叉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了十多年,主要工作是组织和拍摄戏曲的演出或讲座等活动。可以说,我从儿时起的生活环境,以及之后几十午的工作经历,都是与中国戏曲联系在一起的。
在长期的看戏、拍戏和组织戏曲演出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观众,特别是一些第一次接触传统戏曲的国内观众和西方观众,我时常向他们解释,中国的地方戏曲有三百多种,现在还有二百多种地方戏曲在中国各个地方演出,它们有共同的表演手法:譬如都有行当的划分,都有武场和文场组成的乐队,都是用歌舞和武打的表演来表现故事,都是采用虚拟和写意的表现手法……但是各个地方剧种又都有自己各自的不同之处和强烈的地方特色,正如都是中国菜,但是四川菜和淮扬菜、东北菜是绝不雷同的。
我们在法国已经坚持举办了72午的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吸引了大量的法国观众前来买票看戏,很多法国人成了戏迷,他们每场都来看,很多人看过后不走,聚在前厅里热烈地讨论剧情、抒发意见、等着演员出来合影与签名。每届戏曲节我们都会邀请不同的地方剧种集中到巴黎演出传统戏,每一届的地方剧种都不相同,但是每一届我们一定邀请一个京剧团来。我把巴黎戏曲节此喻力请客吃饭,我们摆上一桌菜,有很多精美的菜肴,但是当中一定有一道最重要的主菜,那么戏曲节的这道主菜就是京剧。只有京剧在各个地方戏曲中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唯一称得起“博大精深”的。因此我们这本书里介绍的是京剧,实际上掌握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地方戏曲的一些问题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
在我接触的许多初次观看京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观众中,有中国观众,也有外国观众。他们在欣赏中国戏曲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时,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他们对演员表演的最初感受:譬如简单的桌椅和道具来表现生活中的所有物件,演员的两臂平伸上身不动的急促的台步,先勾起腿来再迈步或者踢腿的动作,一连串激烈的动作后突然的停顿(亮相)等,这都是他们感觉有趣和需要了解的。 本书正是从京剧形成的历史讲起,依次介绍京剧最具特色的行当、服装、舞台装置、基本功训练以及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等表现形式,最后介绍京剧程式化的表演和它的抽象性与虚拟性。这些京剧艺术的基本特色和基础知识,正是我们欣赏京剧时所需要了解的和知道的。
当今的社会并不是20世纪30年代京戏的全盛时期,现在是电视、电影、流行音乐、互联网的世界。但是在新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人们又开始反恩、怀念起传统的文化。正如人们看多了电脑和电视屏幕后,开始回归到电影院、回归到剧场里……
这本书中的照片,都是我近四十年来拍摄的,其中有一些老艺术家已经不在了,这些照片也是对这些老艺术家最好的怀念。
父亲吴祖光是《梅兰芳舞台艺术》彩色纪录片的电影导演,也是程砚秋《荒山泪》电影的导演,书中选用了几幅父亲拍摄的梅兰芳、周信芳的彩色照片,这些照片是第一次面世。
吴钢
2015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