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雷切尔·林德太太吃了一惊
雷切尔·林德太太住在一座小山谷里。一条大道蜿蜒而下斜穿过山谷,路两旁密密地长着桤树,树上果实累累,活像女人头上的耳坠。一条小溪横穿过路面。小溪发源自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家的树林。小溪的上游流经树林时,蜿蜒起伏,急流汹涌,水潭、瀑布幽深神秘,颇具特色。可是小溪到了林德太太所住的山谷时,已变成水平流缓、循规蹈矩的小河了。_这是因为任你是什么事物,若不顾及一定的体面和礼节,是通不过雷切尔·林德太太家门的,即使是小溪也不例外。小溪之所以这般规规矩矩也许是它也意识到,这时候雷切尔·林德太太就坐在窗前,目光紧紧注视着窗外经过的一切,不论是小溪,还是过来的小孩,一概都不放过。要是见到有什么怪异或觉得不对劲儿的事物,她非要盘根问底,搞它个水落石出不可,否则绝不罢休。
阿丰利村里村外有许多人,他们对左邻右舍的事盯得紧紧的,可对自己村里的事却不顾不问,而雷切尔·林德太太跟那些大能人一样,不但自家的事能安排得顺顺当当,他人的事也处理得妥妥帖帖。她是位了不起的家庭主妇。她有忙不完的活,而且都干得十分出色。村里缝缝补补的事她要“管”,主日学校她也要插一手。她是教会劝助会和外国布道后援团最有力的支持者。可是即使这般忙碌,她还有充裕的时间坐在厨房的窗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停地缝着棉被子——据阿丰利主妇说,她已缝了十六条这样的被子,说这话时她们的声音充满了敬畏——而两眼紧盯着那条穿过山谷、蜿蜒而上远处陡峭红色山坡的大道。由于阿丰利地处一个小三角形半岛上,伸人圣劳伦斯湾,两面临水,但凡出入该地的人无不经过这条山道,谁也逃不过雷切尔太太那双藏而不露的火眼金睛。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她又坐在那儿了。暖洋洋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亮堂堂的。房子下方斜坡上的果园盛开着白中透着粉红色的花儿,那是新娘脸颊的一抹红晕,花上成群结队的蜜蜂在嗡嗡叫着。托马斯.林德——阿丰利的人管他叫“雷切尔·林德的男人”——是位温顺而矮小的男子,正在牲口棚后山坡地里播种萝卜籽儿。这时候马修.卡思伯特也该在远处的绿山墙外那一片溪边的红色地里播种自己的萝卜籽儿吧。因为头天晚上,她听他在卡莫迪那边的威廉.J.布莱尔的店里对彼得-莫里森说过:第二天下午他要播种萝卜籽儿了。彼得自然是事先问过马修·卡思伯特的,因为马修·卡思伯特这辈子从未主动跟人说事。
这一天正是大忙的日子,可马修·卡思伯特却在下午三点钟的时候跑到这儿来了。你看他不慌不忙地驾着车穿过山谷,往山坡上来呢。更何况他还戴上一条白领子,穿上一套最好的衣服,这一切明显表明他要离开阿丰利外出了。他赶着栗色母马拉的轻便马车,显而易见,他这是要出远门了。可马修·卡思伯特这是上哪儿去呢?干吗去呢?
要是换了阿丰利村别的什么人,而不是马修·卡思伯特,雷切尔.林德太太凭着自己的机灵劲儿,把事物彼此联系起来,上述两个疑问一猜就准。可是马修这人一向就难得外出,这一次准有什么紧迫而不寻常的事逼着他去办。说来世上数他最羞怯,他就是不愿在陌生人的圈子里出入,不愿到可能与人搭讪的地方去。马修既然戴上了白领子,赶着马车,准是发生了非同寻常的事了。雷切尔太太苦思冥想起来,可就是想不出来,一个下午的兴致就这样被一扫而光了。
“吃过茶点我就去绿山墙,问问玛丽拉,他这是上哪儿去,干吗去,”这位可敬的女人终于打定了主意,“一般说来,一年中这样大忙的日子里他是绝不会上镇上去的,也不会走门串户的;要是他的萝卜籽儿用光了,他也用不着戴着白领子,穿上最好的衣服,驾着马车去添购;他不紧不慢地驾着车,不像是去请大夫;他这一趟外出说明昨晚一准是发生什么事了。我这下可给彻底搞糊涂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搞它个水落石出,弄清是什么事使得马修·卡思伯特今天离开阿丰利,我的心就得不到片刻的安宁,良心也会不安的。”
于是,吃过茶点,雷切尔太太就出门了。这一段路不长,卡思伯特家就在大道的那一边,离雷切尔太太居住的山谷不到四分之一英里。那是一所很大的房子,四周草木丛生,果树成片。说实在的,那段小路走起来倒觉得挺远的。马修·卡思伯特的父亲跟马修一样,也是个羞怯而不爱说话的主儿,想当年修建这所宅子时,他想方设法地尽量不跟乡亲往来,便把房子远远地建到林子里去。绿山墙就建在开辟出来的土地的边缘,时至今日,从大道上几乎看不到房子的踪影。而阿丰利其他居民的房子都一户挨着一户建在大道的两边。雷切尔·林德太太认为,卡思伯特家住在这样的地方过的日子简直算不上是生活。
“那只能算是待在那儿,”她脚下的小道留有深深的车辙印,小草青青,两旁长着野玫瑰丛。她边走边说道,“独自待在这样偏僻的地方,马修和玛丽拉两个人有点怪怪的也就不足为奇了。树木可不是什么好伙伴,不过老天知道,要是树木果真是好伙伴,那倒是有很多。我宁愿多观察观察人。说实在的,他们看来还挺心满意足。不过据我猜,他们多半是习以为常了。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时间久了都会习以为常的,那个爱尔兰人说什么来着:即使是被吊起来,久了也会习惯的。”
P1-3
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马克·吐温
《绿山墙的安妮》曾赋予青年时代的希拉里·克林顿以勇气,点亮了J.K.罗琳的创作灵感。安妮的纯真打破了国籍和年龄的界限,感动了整个世界。
——《时代周刊》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更是一曲展示人性真、善、美的颂歌。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偏僻的农村阿丰利的一所叫绿山墙的农家。农家的主人是一对独身的卡思伯特兄妹,哥哥叫马修,妹妹叫玛丽拉。由于年事日高,他俩想从孤儿院收养一名男孩,既可为这寂寞的农家增添生活的乐趣,也多一名帮手,以减轻马修的负担。可是阴差阳错,人家给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小姑娘——安妮。绿山墙的这位新成员长着一头红头发,满脸的雀斑。她虽然从小失去父母,经历种种生活磨难,却生性活泼乐观,极富想象力,她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原本闭塞的绿山墙;她的善良和率真博得了同学和乡亲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她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顺利地考取女王学院,一年后不但取得一级教师证书,还获得大学奖学金。但她不忍失去与之朝夕相处温馨亲切的绿山墙,更为了照顾为自己付出心血而形单影只的玛丽拉,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学深造的大好机会。即使“她脚下的小路是狭窄的,她知道,这一路上仍然开放着恬静的幸福之花。真诚的工作带来的欢乐,有价值的追求,志趣相投的友情都将属于她。任何东西都无法夺走她那与生俱来的想象权利和梦幻的理想世界。总有峰回路转之时”。
安妮最突出的特点是坚强的生命力。她爱幻想,处处闪烁着爱和梦想的火花,少年儿童最普遍的性格特征在她身上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她善于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无穷的乐趣,在平凡中发现绚丽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一个普普通通的湖,在她的眼中,成了“闪光的湖”,一个小池塘被她称为“柳池”,一株开花的树,她认为那是“白雪王后”……当然,她的幻想也给她带来烦恼,甚至痛苦,闯了祸,闹出不少笑话。安妮之所以爱想象,是因为她不安于平庸的生活,是她追求美的率真表现,是她的善良本性的流露。她爱自然,尽情领略生命的乐趣。
安妮另一个令人感动的地方是她的善良,这种善良源自她天性的纯净。她的生命是一条虽然激荡却依然澄澈的溪流,仿佛直接从源头涌出,既积蓄了很大的能量,又尚未受到任何污染。她的善良实际上是一种感恩,是享受生命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激之情。怀着这种感激之情,她善待一切帮助过她乃至伤害过她的人,也善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是一种来自本真的善良。
作者在《绿山墙的安妮》中除了浓墨重彩地揭示安妮那美丽而善良的心灵之外,还塑造出多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他们对安妮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绿山墙的主人马修和玛丽拉。这两兄妹性格迥异,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俩具有劳动人民特有的朴实真诚,对安妮关怀备至,但方法截然不同:马修是安妮忧乐的倾诉者和忠实的听众,他与安妮的情感息息相通。可以说没有马修,就没有绿山墙的安妮。玛丽拉也深深关爱这位乐天的小姑娘,但她的爱只默默地表现在行动上,不但忌讳在言语上流露出来,而且表面看来对安妮有时还过于挑剔和严厉。如果说马修兄妹在物质上保证了安妮的成长,那么牧师妻子阿伦太太和斯塔西小姐是在精神上对安妮予以指导和影响,她们的言行几乎成了安妮前进道路上的榜样。
本书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1874年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克利夫顿(现在的新伦敦)。两岁时,母亲克拉拉·伍尔纳·麦克内尔·蒙哥马利死于肺结核,作为商人的父亲休·约翰·蒙哥马利不久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后定居于加拿大的西部地区,小露西则交由外祖父母抚养。露西从小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四周都是苹果园的农舍里,参与各种农活,接受着外祖父母严厉和无情的教育。所幸,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最美丽的省份之一,它培育了小露西对大自然的终身热爱,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强烈的诗意表现。自幼喜爱文学的她,九岁时开始写诗,十五岁时一篇作文获全加作文竞赛三等奖,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1902年,在外多年的露西为了照顾外祖母,再度回到卡文迪,在这段时间开始写下她的第一部著作——《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处女作在遭到五次退稿后,终于在1908年被美国波士顿的佩奇出版社慧眼相中,并一跃成为畅销书,一年中重印6次,第二年英国版也印刷了15次。此后屡销不衰,几乎成了欧美家喻户晓的作品。小说问世百年被译成50多种文字。
《绿山墙的安妮》俘虏了众多女孩的心,千万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飞到爱德华王子岛的女作家家里,希望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有趣的是,大文豪马克·吐温也给露西写信,说安妮的故事为他凄凉的晚年苦境带来了光明。他激动且快乐地写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在读者的鼓励和支持下,露西认真地一本一本地把安妮的故事写成了系列。除《绿山墙的安妮》外,还包括了《阿丰利安妮》《小岛安妮》《风吹白杨的安妮》《梦中小屋的安妮》《温馨壁炉山庄的安妮》等八部小说,分别描述了不同时期安妮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
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露西,除了负责一切家务事外,还担当起牧师太太的所有“社会工作”,如主日学校、圣诞演出、与各种各样的人谈心……在忙碌操劳的漫长岁月里,她每天还坚持挤出几个小时来阅读与写作,一辈子耕耘硕果累累,共创作了20多部长篇小说以及许多短篇小说、诗歌、自传,还有十卷尚未出齐的私人日记。包括没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内,露西一生的著作总共超过500部。
2013年姚锦镕于杭州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作。《绿山墙的安妮》的故事讲述了:
马修和玛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
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像。在她的想像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像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作者的文字清新流畅,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玛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
《绿山墙的安妮》,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一个让两位英国首相都为之着迷的美妙故事,一本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一份纪念中国与加拿大建交35周年的文化交流精品。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没被生活的困难所挫败的感人故事。该书问世至今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