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丝绸之路(重走丝绸之路)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庆新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庆新著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走丝绸之路)》强调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平交往的产物,是一种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主体性与多元性、不断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世界性海洋文明结晶,它深深地含蕴在沿线各国诸族群的海洋性生活之中,并在塑造国家之间、族群之间的经济交往、政治关系、社会结构、文化交流、道德信仰等方面都发挥过历史性的多方面价值与贡献,深刻地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进程。

内容推荐

始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东海丝绸之路,分北线和南线;一条是南海丝绸之路,分南线和东线,其中南线是海上丝绸之路中最早开辟的、最主要的航线,东线开辟于16世纪大航海时代,自广州、澳门、漳州至菲律宾马尼拉,再经太平洋到达美洲新大陆。李庆新著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走丝绸之路)》分为“早期东西方海上航线的对接”“从珠江口到波斯湾:广州通海夷道”“宋元帝国对海洋贸易的经营”“世界海洋贸易的新时代”四个篇章,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阐述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是一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东西方海洋航路的对接

 一、从地中海到印度洋: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的航海贡献

 二、东亚的早期航海活动

 三、番禺都会的考古发现

 四、汉朝译使航向黄支

 五、遂溪南朝窖藏出土的波斯器物与银币

 六、俄厄海港:印度化时代南海-印度洋的贸易中心

 七、印度洋、波斯湾的濒海国家

 八、罗马人的“中国印象”

 九、佛法东传与法显西行

第二章 从珠江口到波斯湾:“广州通海夷道”

 一、常骏出使赤土国

 二、唐朝市舶使

 三、皇华四达:“广州通海夷道”

 四、巴格达与广州

 五、唐朝大宗出口商品:丝绸与陶瓷

 六、日本遣隋使与遣唐使

 七、东北亚海域的新罗船队

 八、海上丝路上的高僧大德

 九、伊斯兰教东传

 十、黑石号沉船与印坦沉船

第三章 东方大航海时代:宋元帝国对海洋贸易的经营

 一、宋元帝国的贸易管理

 二、帝国的贸易伙伴

 三、繁华的东方大港

 四、海船与航海技术

 五、马可·波罗时代的旅行家

 六、“泉南佛国”:泉州的宗教遗迹

 七、南海I号沉船与新安沉船

第四章 早期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二、欧洲人的海洋扩张

 三、“广中事例”与“月港体制”:明朝贸易管理模式

 四、清朝海关、“一口通商”与广东十三行

 五、澳门贸易的黄金时代

 六、会安:东亚新兴的贸易中心

 七、河仙(港口国):东南亚的“小广州”

 八、丝绸、陶瓷、茶叶与白银

 九、东南亚、日本的中国人

 十、“广东葡语”与“广东英语”

 十一、西方传教士与福音传播

 十二、“西学东渐”

 十三、欧美的“中国时尚”

 十四、东亚海域沉船考古

后记

试读章节

洲的可能途径。而这条路径,很可能就是航海民族之间互相交往的海上通道。

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东半部的史前文化,例如有段石锛以及作为饕餮纹祖型的夸张,突出眼睛部位的神人兽面纹的艺术风格等,与环太平洋诸文化中的同类因素可能有源流关系。借助规律性的海流和季风,从中国南方搭乘独木舟就可以漂流到南太平洋诸岛,一年可以往返一次。中国中部、西南部与印度次大陆的关系,以华南到云贵高原的有肩石器(斧、铲)为典型,有肩石器的分布到印度河为界,在那里与印欧语系诸文化因素相衔接。

先秦时期,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海上交往进一步加强。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作为实物货币的海贝7000枚,这些海贝来自东南亚海域,说明殷商王朝与南海地区有着经济往来和“朝贡”性质的联系。西周灭商后,威名远播,“越裳献雉,倭人贡畅”。“越裳”泛指南荒远国,大概在今天越南的中部或南部;“倭人”即日本。公元前312年,越王使公师隅出使魏国,献舟三百,箭五百万,及犀角、象牙。公师隅向魏国贡献船只,只能走海路,说明当时越人有较强的航海能力。

战国时期,燕国与日本民间已经有海上交通贸易联系。一般是从登州湾(今山东龙口)出发,经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南端,沿半岛东侧北上鸭绿江口,再走朝鲜半岛西侧近海直至半岛尽头,最后穿越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本土。

后来,不少汉人为了躲避秦灭六国及其后楚汉相争等战乱,逃到朝鲜半岛,有些渡海到达日本列岛。日本以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命名的“弥生文化”,就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大陆输入铁器和以铜剑、铜牟、铜铎等祭器为代表的青铜器,从而形成的铁器、青铜器与石器并用的文化。此外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耕作体系也传人了日本。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徐福东渡求仙的故事。扫平六合的秦始皇踌躇满志,祈求长生不老,帝祚永续不断。琅琊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请求始皇斋戒,派自己人海访求长生不老仙药。秦始皇答应他的要求,选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人海。此后若干年,都没有徐福的消息。有一天,徐福又忽然出现在秦始皇面前,请求再派善射的射手同去,以射杀前往蓬莱岛海上可能遇到的鲛鱼。秦始皇又派一批射手随他而去。可是还没等到仙药,秦始皇就死去了,徐福也没再回来。

徐福东渡的故事流传已久,人们相信徐福确有其人。今天韩国南部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故事,济州岛西归浦市徐福公园,就是根据徐福东渡的记忆而修建的中国式庭园。有人说徐福去的地方是日本。今天日本纪伊熊野的新宫有徐福墓和祠堂,这里被认为是徐福的终老之地。每年8月,当地人还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有人说徐福船队的出发港口在河北黄骅,也有人说在山东北海岸(登州),或在山东胶南利根湾,或在江苏赣榆县大港口,莫衷一是。徐福的故事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东传并催生弥生文化的最佳注脚,也反映了公元2世纪前后东亚地区通过海洋进行文明交流的历史。

三、番禺都会的考古发现

公元前221年,秦国派遣50万大军南征百越,首次将濒临南海的岭南地区纳入帝国的版图,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史书记载,秦朝远征岭南,目的之一是获得当地的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而这些稀世之物,不少来自南海热带地区。

秦汉之际,秦将赵佗乘北方动乱,在岭南建立南越国,拥有发达的造船业和强大的海军,主导着南海交通与贸易,势力最盛时东到闽越,西抵黔滇,南至今越南中部,与北方的匈奴并称“强胡劲越”。

南越建都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番禺位于珠江出海口,濒临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地处太平洋海上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相当优越。考古发现显示,南越国时期番禺地区是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P19-21)

序言

20世纪英国伟大的思想家罗素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触,已经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学生胜于老师的先例有不少。”文明的接触与交流通常凭借一定的交通渠道,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古代连接东西方交通的道路有陆海两途。陆路通道东端起自中国渭水流域,向西沿河西走廊,进入中亚、南亚、西亚,远至北非、欧洲,早在公元前2世纪已经形成。在此后两千余年里,大量的中国丝、丝织品和其他商品,皆经此路运销西方,故称为丝绸之路。此外,从蒙古草原出发,穿越西伯利亚进入东欧、俄罗斯,此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或从中国西南地区出发,翻越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此路则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海路通道东端自中国沿海港口,从东南沿海港口起航,往南穿越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从北方沿海通过东海,则可前往日本、朝鲜。此海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在《中国》(第1卷)中提出,他在谈到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路线时,鉴于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运销西方,遂称之为丝绸之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项目。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综合考察。此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广为人知,并被广泛使用。

在公元前后几个世纪里,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不断致力于发展海上交通,为打通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中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的发祥地。此后两千余年,从中国沿海港口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贯通东北亚、东南亚、印度洋以及波斯湾、地中海沿海地区,其中经东海通往东北亚地区的海上通道被称为东海丝绸之路,通往南海一印度洋方向的海上通道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

南海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主要航线,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秦汉时期海外交通初兴,并与西方海上航线相对接。秦汉之际,秦朝将领赵佗在岭南建立具有海洋性格的南越国,势力东到闽越,西抵黔滇,南至今越南北部,与中国北方的匈奴并称“强胡劲越”,拥有发达的造船业和强大的海军,主导着南海交通与贸易。

番禺作为南越国的国都和岭南中心城市,是南海贸易的主要港口。1982年,南越“文帝陵”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番禺的海外贸易实况。南越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不仅奠定了番禺作为南海贸易中心与交通枢纽的地位,而且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遣使者从徐闻、合浦等地前往南海地区,最远到达印度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岭南番禺、徐闻、合浦等港口起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在南印度洋海面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贯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拓南海新航路。这一时期是中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南方六朝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南方发展,经略海洋。南方较为安定的环境与不断加快的开发进程,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海丝绸之路开辟了自广州起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穿越西沙群岛海面的深海航线,这条航线往南穿越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波斯湾地区。

隋唐时期海路大通,日趋繁荣。隋唐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取得了高度的发展,并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空前强大的国力。唐朝与西方的交往从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人大发展时期。唐朝宰相贾耽撰《皇华四达记》记录了广州通海夷道,它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古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和亚、非洲际海上大动脉。中国交州(今

……

后来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知识储备。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西方商人东来的还有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士给东方带来了欧洲的地理学、数学、几何学等科学,印刷、火器制造等技术,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6世纪中叶以后,长期对欧美国家通商的广州、澳门口岸聚集了一波又一波的西方商人、船员、传教士、旅行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把中国经典古籍翻译介绍到西方,解说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带有浓郁东方情调的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扇子、绣品、银器、家具等被带到欧洲和新大陆,在建筑、园艺、制瓷、绘画、家具等行业受到追捧效仿,掀起兴盛一时的“中国时尚”。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平交往的产物,是一种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主体性与多元性、不断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世界性海洋文明结晶,它深深地含蕴在沿线各国诸族群的海洋性生活之中,并在塑造国家之间、族群之间的经济交往、政治关系、社会结构、文化交流、道德信仰等方面都发挥过历史性的多方面价值与贡献,深刻地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了“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十年计划,就是弘扬丝绸之路所蕴涵的“对话”“交流”“和平”“友谊”等人文精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被注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丰富内容,必将引领中国和沿线各国创造出海洋文明新成果。

注释

1.[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46.

2.[法]让一诺埃尔·罗伯特.从罗马到中国——恺撒大帝时代的丝绸之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8.

3.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95.

4.[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71~72.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于邵.送刘协律序.

6.(唐)韩愈.昌黎先生集(卷四)送郑权尚书南海.

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六)沈亚之.杭州场壁记.

8.(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十二)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

9.(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下)丞相兰陵公晚遇.

10.(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器用门.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218.

11.[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14~215.

12.张广达.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联系的回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38.

后记

2005年,应五洲传播出版社之邀,笔者接受了撰写《海上丝绸之路》一书的任务,作为该社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丛书”之一种。该书强调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主要面向国外读者,在有限的篇幅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发展脉络、沿线各国的贡献,内容涵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航海史、海洋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际关系史、宗教文化交流史等诸多内容。2006年,该书先后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颇受社会各界重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之列为该年度重点对外推荐图书。2007年获得广东省优秀文化传播学术精品一等奖。

2014年年底,黄山书社编辑高杨先生建议笔者对该书进行修订,重新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知识性读物。经过半年多时断时续的修订,近日乃告完成,主要补充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史事,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海洋考古的新发现。但全书基本结构不变,某些内容作了小幅调整。其间高杨先生给予诸多指点,特此致谢。因篇幅、体例所限,许多问题无法展开或深化,不足之处,尚祈读者见谅,并请批评指正。

李庆新

2015年12月13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26:13